问答题磨 ①老话常讲“十年磨一剑”,这里的磨,是一种品质的保障。文人常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里的磨,是一种艺术上的不懈追求。 ②中央电视台曾播出过一部关于漆器的纪录片,片中年近八旬的匠人,带着老花镜,将一根生有到刺的细草伸入漆器雕花的每一条细缝之中,细细打磨,磨完一翻对着灯光细细打量后,再不慌不忙地继续磨。磨好的地方用灯光一照,便漾出一层琥珀色的光辉。整件漆器磨好后如玉雕成一般,温润,晶莹。“磨”使漆器脱胎换骨,精美绝纶。 ③“好的漆器是漆出来的,也是磨出来的。”匠人蔼然地说道。这场景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匠人以草磨漆器,而文人以心磨诗词。昔有贾岛之“推敲”,“千锤百炼”得一敲字。今有周汝昌三代白首,60余年汇校《红楼梦》。在通往“精致”的路上,“磨”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器具也好,诗词也罢,少了磨,就如同少了点睛之笔的龙,难以腾飞。 ④当今社会却恰恰缺失这种“磨”的意识。前日,惊闻某家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教科书,在一册书中竞出现五处错误。记者究其原因,有关人士的解释竟是“出版社需要尽量压缩从编稿到出版的时间,以求盈利。”这令我心中满是凉意——连教材这种最需要“磨”的东西都可以忽略“磨”,何况其他呢?我又忽然忆起那纪录片拍摄的乃是日本漆器,而作为漆器发源地的中国,在国际上却未获得太多认可.这其中是否也因为少了“磨”的缘故?不止漆器,我们的很多国货都因做工粗糙而在竞争中输给“做工精致”的日本,我们和先进国家的差距,是不是就在一个“磨”上面呢? ⑤在如今这个所谓讲求效率的时代,“磨”似乎成为是一种费力不讨好的无用功。然而我们忘记了,我们能在灯下欣赏那精致美妙的漆器,正是“磨”带来的悦目享受;我们能在月光下赏析绝妙诗篇,是诗人的“磨”带来的醉心怡情。其实,我们需要那“磨”出来的精致,涤荡弥漫在社会中的浮躁之气,引领人们诗意地栖居。请指出该作文的两个优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延伸阅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问答题磨 ①老话常讲“十年磨一剑”,这里的磨,是一种品质的保障。文人常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里的磨,是一种艺术上的不懈追求。 ②中央电视台曾播出过一部关于漆器的纪录片,片中年近八旬的匠人,带着老花镜,将一根生有到刺的细草伸入漆器雕花的每一条细缝之中,细细打磨,磨完一翻对着灯光细细打量后,再不慌不忙地继续磨。磨好的地方用灯光一照,便漾出一层琥珀色的光辉。整件漆器磨好后如玉雕成一般,温润,晶莹。“磨”使漆器脱胎换骨,精美绝纶。 ③“好的漆器是漆出来的,也是磨出来的。”匠人蔼然地说道。这场景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匠人以草磨漆器,而文人以心磨诗词。昔有贾岛之“推敲”,“千锤百炼”得一敲字。今有周汝昌三代白首,60余年汇校《红楼梦》。在通往“精致”的路上,“磨”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器具也好,诗词也罢,少了磨,就如同少了点睛之笔的龙,难以腾飞。 ④当今社会却恰恰缺失这种“磨”的意识。前日,惊闻某家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教科书,在一册书中竞出现五处错误。记者究其原因,有关人士的解释竟是“出版社需要尽量压缩从编稿到出版的时间,以求盈利。”这令我心中满是凉意——连教材这种最需要“磨”的东西都可以忽略“磨”,何况其他呢?我又忽然忆起那纪录片拍摄的乃是日本漆器,而作为漆器发源地的中国,在国际上却未获得太多认可.这其中是否也因为少了“磨”的缘故?不止漆器,我们的很多国货都因做工粗糙而在竞争中输给“做工精致”的日本,我们和先进国家的差距,是不是就在一个“磨”上面呢? ⑤在如今这个所谓讲求效率的时代,“磨”似乎成为是一种费力不讨好的无用功。然而我们忘记了,我们能在灯下欣赏那精致美妙的漆器,正是“磨”带来的悦目享受;我们能在月光下赏析绝妙诗篇,是诗人的“磨”带来的醉心怡情。其实,我们需要那“磨”出来的精致,涤荡弥漫在社会中的浮躁之气,引领人们诗意地栖居。请从第②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⑤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
参考答案:第②段中的错别字分别是:
“到刺”中的“到”,应该为“倒”;
“带着老花镜”中的“带”,应为“戴...
2.问答题案例: 阅读两段教学实录(节选),完成下题。 教师A:《故都的秋》教学实录(节选) 师:如果把“泡一碗浓茶”改为“捧一杯香茶”,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不太和谐。 师:为什么说不和谐? 生:反正觉得不符合作者的身份.具体我也说不清。 师:香茶和浓茶的味道有什么特点? 生:香茶突出气味香,浓茶则突出味道苦涩。 师:沿着这个思路再想下去。 生:感觉作者品的不是茶,而是他的生活,他的境遇,他的人生,还有他当时面临的世态! 师:对。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知道郁达夫在“落蕊清扫”的那幅画面中,为何把自然景物描写到常人看不到的细腻程度。再如,在“秋雨话凉”一节中,作者为何把“话凉”的语调描写得那么细腻,这也是值得追问的事情。大家先来反复读这几句话,读完后说一说,从这么细腻的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教师8:《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实录(节选) (教师安排学生自读课文前三部分,思考问题: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分钟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师:在该部分中,鲁迅共写了有关刘和珍君的哪几件事? 生:三件事。第一,她预订《莽原》刊物;第二,她是“女师大学潮”的参与者,被刘百昭率人赶出学校;第三,被女师大开除后,租赁屋子作为校舍,鲁迅给她们授课。 师:概括得很好!那么,这三件事反映出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青年学生呢? 生:热爱读书,即便被开除了还想方设法学习。 师:(焦急)这似乎不是主要的,从中还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窘迫无助,教师示意其坐下,赶忙叫其他学生回答)请针对教师B的教学,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参考答案:①通过有目的、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探究问题的答案。同时要将自己的问与学生的答融为一体.注重统一性,形成真正的...
3.问答题案例: 阅读两段教学实录(节选),完成下题。 教师A:《故都的秋》教学实录(节选) 师:如果把“泡一碗浓茶”改为“捧一杯香茶”,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不太和谐。 师:为什么说不和谐? 生:反正觉得不符合作者的身份.具体我也说不清。 师:香茶和浓茶的味道有什么特点? 生:香茶突出气味香,浓茶则突出味道苦涩。 师:沿着这个思路再想下去。 生:感觉作者品的不是茶,而是他的生活,他的境遇,他的人生,还有他当时面临的世态! 师:对。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知道郁达夫在“落蕊清扫”的那幅画面中,为何把自然景物描写到常人看不到的细腻程度。再如,在“秋雨话凉”一节中,作者为何把“话凉”的语调描写得那么细腻,这也是值得追问的事情。大家先来反复读这几句话,读完后说一说,从这么细腻的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教师8:《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实录(节选) (教师安排学生自读课文前三部分,思考问题: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分钟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师:在该部分中,鲁迅共写了有关刘和珍君的哪几件事? 生:三件事。第一,她预订《莽原》刊物;第二,她是“女师大学潮”的参与者,被刘百昭率人赶出学校;第三,被女师大开除后,租赁屋子作为校舍,鲁迅给她们授课。 师:概括得很好!那么,这三件事反映出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青年学生呢? 生:热爱读书,即便被开除了还想方设法学习。 师:(焦急)这似乎不是主要的,从中还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窘迫无助,教师示意其坐下,赶忙叫其他学生回答)请从“师生互动”的角度,评析教师A和教师B在教学中的差异。
参考答案:①新课程标准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实施策略中关于语文教学组织策略中指出&ldq...
9.单项选择题某版教科书中《再别康桥》有一道课后练习题“朗读这首诗,结合有关诗句,说说诗人笔下的康桥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体会诗人寄托在这个世界中的独特情感”,对该练习题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能够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理解诗歌内容
B.能够引导学生体会节奏.感受诗歌语言
C.能够引导学生重视句式,梳理诗歌结构
D.能够引导学生感受意境,体会诗歌内蕴

10.单项选择题某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围绕“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深入研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阅读论述性文章,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
B.阅读常用应用文,教师应主要借助文本示例,引导学生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学生自学为主,不必做过多分析
C.阅读新闻,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等
D.阅读文学作品,教师应重视对文本的具体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无限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任意表达个人见解

热门相关试卷

相关最新试卷

最新相关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