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 B.H C.T D.R
A.阀门 B.保险销 C.压力指示器 D.虹吸管
A.隔离作用 B.辐射热阻隔作用 C.化学抑制作用 D.冷却与窒息作用
A.≥7m B.≥9m C.≥10m D.≥12m
A.自带电源非集中控制型 B.集中电源非集中控制型 C.自带电源集中控制型 D.集中电源集中控制型
A.I级 B.Ⅱ级 C.Ⅲ级 D.Ⅳ级
A.竖向 B.防烟分区 C.单独 D.与通风系统合并
A.9m B.11m C.13m D.14m
A.甲 B.乙 C.丙 D.丁
A.建筑高度大于30m的二类高层建筑 B.建筑高度大于35m的住宅建筑 C.建筑高度大于30m且任一层人数超过10人的高层厂房 D.当地下层数为3层及3层以上
A.10 B.20 C.30 D.40
A.高压细水雾 B.自动喷水 C.洁净气体 D.预作用
A.耐火等级 B.燃烧极限 C.耐火极限 D.耐火临界
A.一18℃≤闪点<23% B.一18℃≤闪点<20℃ C.23℃≤闪点<61℃ D.23℃≤闪点<60℃
A.重大火灾 B.较大火灾 C.一般火灾 D.特别重大火灾
A.防爆 B.防震 C.防水 D.隔音
A.地下车站站厅、站台的防火分区应划分防烟分区,每个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不宜小于750㎡ B.站台至站厅的楼扶梯等开口四周的临空部位应设置挡烟垂壁 C.设备管理区每个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不应大于750㎡ D.防烟分区不得跨越防火分区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A.1h B.2h C.3h D.4h
A.无遮挡的大空间 B.可能产生蒸汽和油雾的场所 C.有特殊要求的房间 D.电缆隧道
A.确保消防车畅通无阻 B.迅速到达火场 C.便于消防演练 D.为扑灭火灾创造条件
A.一类高层建筑及建筑高度大于32m的二类高层建筑 B.建筑高度大于30m的住宅建筑 C.建筑高度大于32m且任一层人数超过10人的高层厂房 D.当地下层数为3层及3层以上,以及地下室内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高差大于10m时
A.室外消防用水量大于30L/s的厂房(仓库) B.建筑高度大于50m的乙、丙类生产厂房 C.室外消防用水量大于35L/s的可燃材料堆场 D.座位数超过3000个的体育馆
A.15m B.20m C.25m D.30m
A.排烟风机宜设置在排烟系统的底部 B.排烟风机应和其他风机合用机房 C.排烟风机与排烟管道上可以设有软接管 D.排烟风机可采用离心式或轴流排烟风机
A.自然 B.多点部位 C.机械加压 D.手动
A.空间小、人员密度和流量大 B.用电设施、设备繁多 C.动态火灾隐患多 D.救援困难
A.当压力不变时,气体的温度与体积成反比 B.当温度不变时,气体的体积与压力成反比 C.在体积不变时,气体的温度与压力成反比 D.温度越高,体积越大
A.15% B.20% C.25% D.30%
A.1m B.2m C.3m D.4m
A.30% B.50% C.80% D.100%
A.高压 B.常压 C.低压 D.压力
A.作业行为原因 B.空气含氧量 C.物料原因 D.生产工艺原因
A.楼梯间内可以设置卷帘 B.公共建筑的楼梯间内可以敷设或穿越可燃气体管道 C.建筑中的疏散楼梯间在各层的平面位置可以改变 D.疏散用楼梯和疏散通道上的阶梯不宜采用螺旋楼梯和扇形踏步
A.可改变建筑物的生产和使用性质,尽量降低建筑物的火灾危险性 B.可调整生产厂房的全部工艺流程,限制库房内储存物品的数量 C.拆除部分耐火等级低、占地面积小,使用价值低且与新建筑物相邻的原有陈旧建筑物 D.设置独立的室外防火墙
A.1.00h B.2.00h C.3.00h D.4.00h
A.直接 B.分区消防 C.不分区消防 D.设有消防水箱
A.一天 B.两天 C.一夜 D.一昼夜
A.300 B.500 C.800 D.1000
A.1/2 B.1/3 C.1/4 D.1/5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丁类
A.穿越防火分区处 B.穿越重要或火灾危险性大的房间隔墙和楼板处 C.穿越防火分隔处的变形缝两侧 D.水平风管与竖向总管的交接处
A.5~8m B.6~8m C.6~9m D.7~9m
A.自动喷水 B.泡沫一水喷淋 C.高倍数泡沫 D.二氧化碳气体
A.90℃ B.70℃ C.82.5℃ D.80℃
A.甲级 B.乙级 C.丙级 D.丁级
A.3m/s B.5m/s C.10m/s D.15rn/s
A.氧气 B.一氧化碳 C.氮气 D.氨气
A.油浸电力变压器、充有可燃油的高压电容器和多油开关等用房宜独立建造 B.变、配电所不应设置在甲、乙类厂房内或贴邻建造,且不应设置在爆炸性气体、粉尘环境的危险区域内 C.应设置火灾报警装置 D.变压器室应设置在首层地下一层靠内墙部位
A.A类 B.B类 C.C类 D.D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