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温肾壮阳药 B.健脾利水药 C.益脾滋肾药 D.滋补脾肾药 E.温补脾肾药
A.《证类本草》 B.《新修本草》 C.《神农本草经》 D.《本草纲目》 E.《本草纲目拾遗》
A.四气 B.五味 C.归经 D.升降浮沉 E.有毒与无毒
A.寒性病者忌食生冷 B.热性病者忌食辛热油腻 C.皮肤病者忌食腥膻发物 D.外感表证者忌食油腻类食品 E.胸痹心痛者忌食辛香类食品
A.风寒表证 B.阳虚外感 C.风寒湿痹 D.头风头痛 E.肺热喘咳
A.芒硝 B.大黄 C.芦荟 D.巴豆 E.郁李仁
A.白芍 B.栀子 C.木瓜 D.五味子 E.鹿衔草
A.胃热呕 B.胃虚呕吐 C.食积呕 D.胃寒呕吐 E.湿阻呕吐
A.滑石 B.木通 C.金钱草 D.车前子 E.地肤子
A.温肾固精 B.温肺化饮 C.暖肝散结 D.暖宫止带 E.温中降逆
A.知母 B.芒硝 C.牵牛子 D.芦荟 E.大黄
A.银柴胡 B.番泻叶 C.胡黄连 D.芦荟 E.大黄
A.水肿 B.风湿热痹 C.腰膝软弱 D.小儿迟行 E.脚气浮肿
A.解毒 B.燥湿祛痰 C.通便 D.截疟 E.杀虫
A.利尿 B.通淋 C.清心 D.除烦 E.下乳
A.沉香 B.橘皮 C.香橼 D.佛手 E.枳实
A.酸枣仁 B.柏子仁 C.远志 D.夜交藤 E.合欢皮
A.收敛止血,清热解毒 B.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C.收敛止血,不许消积 D.收敛止血,化淤利尿 E.收敛止血,凉血止血
A.益母草 B.泽兰 C.郁金 D.丹参 E.凌霄花
A.知母 B.川贝母 C.浙贝母 D.瓜篓 E.天南星
A.桑叶 B.桑枝 C.桑白皮 D.五加皮 E.地骨皮
A.脾胃气虚食少便溏 B.气虚水肿,小便不利 C.湿热泄泻 D.表虚自汗 E.气血不足,痈疽内陷
A.制剂 B.药典 C.中成药 D.肘后备急方 E.中药制剂手册
A.《汤液经》 B.《黄帝内经》 C.《肘后备急方》 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E.《新修本草》
A.pH4以下 B.pH6以下 C.pH7以下 D.pH8以下 E.pH10以下
A.干热空气法 B.热压灭菌法 C.紫外线灭菌法 D.微波灭菌法 E.辐射灭菌法
A.真密度不同 B.粒密度不同 C.堆密度不同 D.空密度不同 E.吸湿率不同
A.硫酸阿托品可制成1:100倍散剂使用 B.制备时可选用胭脂红等食用色素作着色剂 C.配制时应采用等量递加法混合 D.配制时应采用先制成低共融物,再与其他固体粉末混匀 E.分剂量应采用重量法
A.溶化性 B.粒度 C.水分 D.崩解度 E.微生物限度
A.形成固体溶液 B.形成胶团 C.形成微细结晶、亚稳定性结晶或无定型粉末 D.形成固态凝胶 E.形成固态乳剂
A.提纯片 B.全粉末片 C.分散片 D.全浸膏片 E.半浸膏片
A.卡波姆系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及其混合物,属于水溶性基质 B.羊毛脂属于类脂类基质,吸水性大,渗透性较好 C.凡士林性质稳定,能与大多数药物配伍,尤其适用于急性炎性渗出液较多的创面 D.O/W型乳剂基质软膏中药物的释放和穿透较快,适用于各类药物 E.聚乙二醇常作为中药油膏的基质
A.重铬酸钾硫酸清洁液浸泡30min B.115℃,68.65kPa热压灭菌30min C.采用针用规格活性炭吸附 D.25℃干热空气灭菌30~45min E.采用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
A.生物半衰期小于1小时的药物 B.生物半衰期大于24小时的药物 C.单剂量小于1g的药物 D.药效剧烈、溶解度小的药物 E.吸收无规律或吸收差的药物
A.脂溶性大的药物、分子药物已于透过细胞膜 B.分子型药物的浓度取决于吸收部位的pH和药物本身的pKa C.药物的溶出速度愈快,药物愈容易吸收 D.口服胶囊剂的吸收速度与程度通常优于包衣片剂 E.制剂处方及其制备工艺影响药物的吸收
A.酒炙法 B.醋炙法 C.盐炙法 D.姜炙法 E.蜜炙法
A.25kg B.20kg C.30kg D.10kg E.15kg
A.肉豆蔻 B.木香 C.草豆蔻 D.诃子 E.葛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