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仲、叔和季碳的区别可利用13C-NMR中的()
A.NOE效应 B.全氢去偶谱 C.DEPT谱 D.化学位移 E.偶合常数
A.5版 B.6版 C.7版 D.8版 E.9版
A.100~105℃ B.210~215℃ C.320~325℃ D.410~510℃ E.500~600℃
A.纤维层环代 B.石细胞环代 C.形成层 D.外皮层 E.内皮层
A.无限外韧型 B.有限外韧型 C.双韧型 D.周韧型 E.周木型
A.同种植物 B.不同种植物 C.不同科植物 D.同科植物 E.不同属植物
A.镇静 B.强心 C.抗菌 D.降血压 E.镇痛
A.挥发油 B.番茄红花苷和苷元 C.黄酮 D.生物碱 E.色素
A.0.35% B.0.40% C.0.60% D.0.80% E.1.50%
A.大黄素 B.丹皮酚 C.厚朴酚 D.桂皮醛 E.生物碱
A.桂皮醛 B.乙酸桂皮酯 C.香豆素类 D.桂皮酸 E.苯甲醛
A.角质层、蜡被 B.角质层、蜡被、结晶体、毛茸、气孔 C.角质层、结晶体 D.角质层、非腺毛 E.角质层、气孔和毛茸
A.0.55% B.0.80% C.1.50% D.0.05% E.0.080%
A.丁香 B.洋金花 C.红花 D.西红花 E.金银花
A.豆科 B.菊科 C.茄科 D.木兰科 E.桃金娘科
A.山楂 B.木瓜 C.五味子 D.桃仁 E.补骨脂
A.表皮为一列黄色石细胞 B.表皮为二列黄色石细胞 C.表皮为一列薄壁细胞,无石细胞 D.表皮为一列薄壁细胞,散有分支状石细胞 E.表皮为一列薄壁细胞,散有近圆形橙黄色石细胞
A.茎枝圆柱形 B.2~5叉状分支 C.茎节膨大 D.叶轮生,有柄 E.髓部常偏向一边
A.酚性成分 B.黄酮类 C.甾醇类 D.黏液质 E.挥发油
A.柱形、棱形结晶 B.针形、粗针形结晶 C.簇状结晶 D.羽毛状结晶 E.方形、方柱形结晶
A.体扁平,背部有黑色斑点排成5条纵线,两端各具1吸盘 B.体扁平,背部有红色斑点排成6条纵线,两端均无吸盘 C.体圆,背部有黑色斑点排成5条纵线,1端具1吸盘 D.体扁平,背部有橙黄色斑点排成5条纵线,顶端具1吸盘 E.体圆,背部有黑色斑点散在,两端各具1吸盘
A.木材 B.心材 C.干燥藤茎 D.茎枝 E.根
A.96.0% B.90.0% C.9.6% D.0.96% E.9.0%
A.沉淀法 B.透析法 C.水蒸气蒸馏法 D.聚酰胺柱色谱 E.离子交换树脂色谱
A.蒽酯苷 B.黄酮苷 C.三萜皂苷 D.香豆素苷 E.强心苷
A.草酸钙 B.黄酮类成分 C.甘草皂苷 D.淀粉 E.纤维素
A.A带>B带 B.B带>C带 C.C带>D带 D.D带>A带 E.A>C带
A.TLC B.GC C.PC D.HPLC E.MS
A.酸化水解 B.碱催化水解 C.酶催化水解 D.氧化裂化 E.全甲基化酸催化水解
A.蒽酚 B.蒽酮 C.二蒽酮 D.蒽醌 E.香豆素
A.具有挥发性 B.具有内酯环 C.具有强亲水性 D.具有强亲脂性 E.含有酚羟基
A.5,7,4′-羟基黄酮 B.7,4′羟基黄酮 C.5,7,3′,4′-羟基黄酮 D.5,7,4′-羟基二氢黄酮 E.7-羟基黄酮
用纸色谱法分离黄酮类化合物的双糖苷、单糖苷和苷元,以BAW系统(上层)展开,Rf顺序为()
A.双糖苷>单糖苷>苷元 B.苷元>双糖苷>单糖苷 C.苷元>单糖苷>双糖苷 D.双糖苷>苷元>单糖苷 E.单糖苷>苷元>双糖苷
A.查耳酮 B.异黄酮 C.黄酮醇 D.黄酮 E.二羟黄酮
A.黄酮 B.黄酮醇 C.二氢黄酮 D.异黄酮 E.查耳酮
A.雷公藤甲素 B.青蒿素 C.穿心莲内酯 D.银杏内酯 E.绿原酸
A.Ⅰ>Ⅱ>Ⅲ B.Ⅰ>Ⅲ>Ⅱ C.Ⅱ>Ⅰ>Ⅲ D.Ⅲ>Ⅱ>Ⅰ E.Ⅱ>Ⅲ>Ⅰ
A.D-葡萄糖 B.L-鼠李糖 C.6-去氧糖 D.2.6-二去氧糖 E.D-葡萄糖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