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春季 B.夏季 C.春夏 D.春秋 E.秋冬
A.群体特征 B.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 C.以预防为主的特征 D.对比的特征 E.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特征
A.研究非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 B.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在人群中的分布的学科 C.现代医学中的一门方法学 D.研究常见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分布的因素以及防制对策的学科 E.研究疾病与健康状况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分布的因素以及防制对策的学科
A.传染病 B.地方病 C.传染病和地方病 D.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E.疾病和健康状况
A.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B.先进的仪器诊断技术 C.调查分析 D.精确的检测手段 E.精湛的实验技术
A.某病发病率与患病率是一样的 B.某病现患病率和患病率是不一样的 C.患病率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发生某病的新病例的频率 D.患病率指某特定时期内人口中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E.现患病率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发生某病的新病例的频率
A.(观察期内的病例数÷同期平均人口数)×100% B.(观察期内的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100% C.(一年内的新病例数÷同年暴露人口数)×100% D.(观察期内的新病例数÷同期平均人口数)×100% E.(观察期内的新旧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100%
A.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病率相当稳定 B.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病程相当稳定 C.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患病率相当稳定 D.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当地人口相当稳定 E.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病率和病程都相当稳定
A.散发 B.暴发 C.流行 D.大流行 E.大暴发
A.普查 B.抽样调查 C.队列研究 D.现况调查 E.生态学研究
A.发病率 B.发病专率 C.罹患率 D.患病率 E.感染率
A.常应用常规资料或现成资料,节省时间、人力和物力 B.可以确定两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 C.容易出现生态学谬误 D.可估计某种疾病发展的趋势 E.对病因未明的疾病可提供病因线索供深入研究
A.病例对照研究 B.队列研究 C.双向队列研究 D.前瞻性队列研究 E.回顾性队列研究
A.可以获得相对真实可靠的资料 B.如果观察人群较大,则耗费的人力物力较大 C.不适合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 D.如果随访时间长,失访偏倚难以避免 E.以上均是
A.信息偏倚 B.混杂偏倚 C.失访偏倚 D.选择偏倚 E.测量偏倚
A.在设计时制定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B.抽样时采用误差较小的抽样方法 C.在实施阶段尽量提高研究对象的依从性 D.在测量暴露和结局时尽量利用客观指标 E.在资料分析阶段可以采用分层分析
A.来自产生病例的人群 B.医院内的其他患者人群 C.病例的亲属人群 D.病例的邻居人群 E.病例的同事人群
A.检验病因假设 B.研究药物副作用 C.简述"三间分布" D.研究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 E.罕见病病因的研究
A.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 B.病例组和对照组的暴露比例 C.病例组和对照组的暴露情况 D.相对危险度 E.特异危险度
A.对照 B.随机分组 C.盲法 D.降低失访 E.开放性试验
A.采用串联试验 B.采用并联试验 C.采用金标准试验 D.提高方法的灵敏度 E.提高方法的特异度
A.整合海量的信息 B.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决策失误 C.克服传统文献综述的缺陷 D.发现新的致病因素或治疗防治方法 E.连接新旧知识,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教训
A.入院率偏倚 B.诊断怀疑偏倚 C.易感性偏倚 D.混杂偏倚 E.奈曼偏倚
A.联系的合理性 B.联系的可重复性 C.联系的一致性 D.时间顺序-先因后果 E.剂量-反应关系
A.预防策略 B.预防措施 C.疾病监测 D.疾病治疗 E.A、B、C均是
A.3类23种 B.3类37种 C.3类35种 D.2类23种 E.2类35种
A.是一种能存在于人的血液中并攻击人类免疫系统的病毒 B.艾滋病病毒是DNA病毒 C.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人体血液中的CD4T淋巴细胞 D.迄今为止,全球流行的艾滋病病毒株可分为HIV-1和HIV-2两型 E.目前广泛流行于全球的艾滋病病毒株是HIV-1型
A.乙肝患者可作为传染源的主要标志是抗-HBe和抗-HBc均阳性 B.乙肝携带者是指携带HBsAg持续6个月以上,其他乙肝血清标志均阴性者 C.抗-HBs阳性者对乙肝再次感染具有保护作用 D.在血液中检测出抗-HBe时,表明该乙肝患者已失去传染性 E.HBcAg是乙肝疫苗的主要成分之一
A.第1位 B.第2位 C.第3位 D.第4位 E.第5位
A.病人、环境和病原体是院内感染发生的3个中心环节 B.对病人宜尽早采取传染性隔离措施 C.认真洗手以防止经手传播 D.有效地应用消毒和灭菌的措施 E.合理使用抗生素
A.当地人民政府 B.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C.卫生部 D.A、B、C均是 E.以上均不是
A.甲类传染病 B.乙类及以上传染病 C.丙类及以上传染病 D.烈性传染病 E.新发传染病
A.应急接种 B.药物预防 C.卫生防护 D.隔离 E.留验
A.8大类,99种 B.9大类,102种 C.10大类,115种 D.11大类,120种 E.12大类,120种
A.现场卫生学调查 B.现场环境监测 C.有效降低有害因素的强(浓)度 D.定期健康检查,建立健康档案 E.促进患者康复,预防并发症
A.劳动者的定期健康检查 B.早期识别职业性病损 C.建立健康档案,定期随访监护 D.对可疑及确诊病人进行及时的治疗 E.对职业病损者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A.控制接触后可消除和减少发病 B.病因大多可以检测 C.长期接触职业有害因素即可发病 D.有群体发病性 E.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预后较好
A.消化、血液及造血、神经系统 B.神经、消化、循环系统 C.消化、血液及造血、泌尿系统 D.消化、血液及造血、心血管系统 E.消化、血液及造血、免疫系统
A.眼结膜充血、流泪 B.流鼻涕、打喷嚏 C.呛咳、胸闷 D.接触性皮炎 E.咽痛、咽部充血
A.多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B.多发性周围神经损害 C.肝、肾损害 D.造血系统损害 E.多发性皮炎
A.立即开窗通风 B.脱离中毒现场 C.高压氧治疗 D.及早应用脱水剂 E.雾化吸入2%碳酸氢钠
A.接尘浓度高 B.粉尘中的游离SiO含量高 C.接尘年限短 D.脱尘时X线胸片未见明显异常 E.接尘者身体比较虚弱
A.葱头状 B.星芒状 C.网状 D.不规则状 E.以上全对
A.棉尘病 B.农民肺 C.石棉肺 D.结节型矽肺 E.煤工尘肺
对于接触煤尘的工人发生的尘肺,可按其接尘中游离SiO含量的多少而有不同名称,其中哪一个是错误的()
A.单纯性煤尘肺(含游离SiO2<5%) B.煤肺(含游离SiO2<10%) C.煤矽肺(含游离SiO2>10%) D.煤工尘肺(同时接触煤尘及游离SiO2混合尘的统称) E.矽肺(专门从事煤矿系统建井工人,主要接触游离SiO2含量极高者)
A.铆工 B.拖拉机手 C.砂轮工 D.电锯工 E.风铲工
A.日射病 B.热痉挛 C.热射病 D.热衰竭 E.中暑先兆
A.加压过程 B.减压过程 C.持续高压作用下 D.加压和减压过程 E.加压舱内
A.≤90dB B.≤90dBA. C.≤85dBA. D.≤93dB E.≤93dBA.
A.控制噪声源传出声波强度 B.封闭噪声源 C.控制空气扰动 D.吸收声能,降低噪声强度 E.以上都不是
A.呼吸系统 B.消化系统 C.心血管系统 D.神经系统 E.泌尿生殖系统
A.膀胱癌 B.肝癌 C.肝血管肉瘤 D.直肠癌 E.胸腹膜间皮瘤
A.肝血管肉瘤 B.肺癌 C.胰腺癌 D.白血病 E.胸腹膜间皮瘤
A.子宫下垂,严重者可致子宫脱垂 B.长期负重可引起月经失调、痛经 C.可引起慢性肌肉关节劳损 D.盆腔内生殖器官受压发生移位 E.自主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
A.月经期 B.妊娠期 C.青春期 D.哺乳期 E.绝经期
A.研究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B.评价职业病预防措施效果 C.研究职业损害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发生、发展规律 D.为制定劳动卫生标准提供依据 E.为职业病的具体诊断提供依据
A.就业前体检 B.定期体检 C.建立健康监护档案 D.健康状况分析 E.积极的职业病治疗
A.保健行为 B.日常促进健康的行为 C.病人角色行为 D.避免有害环境的行为 E.戒除不良嗜好的行为
A.卫生服务特征 B.社会文化 C.社会经济 D.人群生活质量、社会环境 E.生态环境
A.简单时间系列设计 B.复习时间系统设计 C.不设对照组的前后测试 D.实验研究 E.准实验研究
A.4月7日 B.6月6日 C.12月1日 D.5月12日 E.10月8日
A.发病率 B.死亡率 C.吸烟率 D.生育率 E.患病率
A.病毒个体很小,只能用纳米来表示和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B.病毒无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 C.病毒能引起动、植物的多种疾病,所以病毒对人类只有害处 D.使牛患疯牛病的朊病毒是一种结构改变了的蛋白质
A.物种和细胞学差异 B.不同生物及其细胞器官对化学毒物亲和力差异 C.体内生物转化过程差异 D.对化学毒物所致损害修复能力差异 E.与化学毒物的剂量有关
A.出现了亚临床症状的最小剂量 B.引起免疫功能减低的最小剂量 C.造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的损伤的最小剂量 D.使某项敏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的最低剂量 E.DNA大段损伤的最小剂量
A.机体死亡 B.生理、生化异常改变 C.基因突变 D.染色体畸变 E.肿瘤形成
A.化学物质分子量的大小 B.化学物质的脂/水分配系数 C.皮肤血流和组织液流动的速度 D.皮肤完整性和通透性 E.皮肤菌群情况
A.消除率 B.消除速率常数 C.曲线下面积 D.表观分布容积 E.生物利用度
A.分子量低、水溶性高、不与蛋白质结合 B.分子量低、脂溶性高、不与蛋白质结合 C.分子量低、脂溶性低、与蛋白质结合 D.分子量高、脂溶性高、与蛋白质结合 E.分子量高、水溶性低、与蛋白质结合
A.是一组极为复杂的酶系 B.主要的氧化酶是细胞色素P450 C.主要由NADPH提供电子 D.催化作用具有很高的专一性 E.主要的氧化反应类型之一是羟化反应
A.各对比组样本均数相等 B.各对比组总体均数相等 C.至少有两个对比组总体均数相等 D.各对比组总体均数不等 E.各对比组总体均数不全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