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血浆的晶体渗透压与组织液的晶体渗透压基本相等 B.血浆的胶体渗透压高于组织液的胶体渗透压 C.血浆晶体渗透压对保持血细胞内外水平衡极为重要 D.血浆胶体渗透压对于血管内外的水平衡很重要 E.血浆蛋白质的分子量大于晶体物质,故血浆胶体渗透压大于晶体渗透压
A.心排出量是指每分钟由左、右心室射出血量之和 B.健康成年男性静息状态下为4~6L/min C.左、右心室的心排出量基本相等 D.由平卧位转为站立位时减少 E.心率超过180次/分时减少
A.是指胸腔大静脉和右心房的血压 B.正常值为0.4~1.2kPa(4~12cmHO) C.是反映心血管功能状态的指标 D.心脏射血功能减弱时降低 E.静脉输液过快时升高
A.肺活量 B.时间肺活量 C.补呼气量和潮气量 D.补吸气量和余气量 E.功能余气量
A.脂肪酶和蛋白酶 B.脂肪酶和肽酶 C.淀粉酶和溶菌酶 D.淀粉酶和寡糖酶 E.蛋白酶和溶菌酶
A.促胃液素 B.乙酰胆碱 C.组胺 D.糖皮质激素 E.生长抑素
A.脊髓 B.延髓 C.脑干网状结构 D.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E.大脑皮质
A.体重 B.身高 C.年龄 D.体表面积 E.环境温度
A.脑 B.肝脏 C.肌肉 D.红细胞 E.以上都不是
A.梭内肌收缩 B.梭外肌收缩 C.腱器官传入冲动减少 D.肌梭传入冲动增加 E.梭内肌梭外肌都收缩
A.肾小球滤过量 B.近端肾小管与髓袢的重吸收水量 C.远端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水量 D.近端肾小管与远端肾小管的重吸收水量 E.肾小管的分泌功能
A.切割 B.牵拉 C.缺血 D.痉挛 E.炎症
A.张力感受器 B.长度感受器 C.压力感受器 D.温度感受器 E.化学感受器
A.碘化酪氨酸 B.一碘酪氨酸 C.二碘酪氨酸 D.三碘甲腺原氨酸 E.四碘甲腺原氨酸
A.胰岛 B.甲状腺 C.腺垂体 D.肾上腺 E.性腺
A.谷胱甘肽由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B.谷胱甘肽含有3个肽键 C.谷胱甘肽具有酶的活性 D.谷胱甘肽参与体内氧化-还原反应 E.以上描述都是错误的
A.rRNA B.tRNA C.冈崎片段 D.hnRNA E.mRNA
A.A+T=70% B.G+C=20% C.G+C=50% D.A+T=12% E.G+C=80%
A.体内所有的酶在初合成时均以酶原的形式存在 B.酶原的激活是酶的共价修饰过程 C.酶原的激活过程也就是酶被完全水解的过程 D.酶原激活过程的实质是酶的活性中心形成或暴露的过程 E.酶原的激活没有什么意义
有关细胞色素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含铁卟啉的结合蛋白质 B.包括a、a3、b、c1和c等 C.a和a3结合很紧密 D.在呼吸链中传递电子 E.不能将电子传给氧
A.磷脂 B.胆固醇酯 C.甘油三酯 D.蛋白质 E.游离胆固醇
关于蛋氨酸循环的生理意义描述错误的为()
A.生成SAM B.四氢叶酸的再生 C.一碳单位-CH3去路之一 D.叶酸的再生 E.使FH4-CH3成为甲基的间接供体
A.合成尿素的酶的底物是谷氨酰胺,合成嘧啶的酶的底物是氨 B.合成尿素的酶的底物是氨,合成嘧啶的酶的底物是谷氨酰胺 C.尿素途径酶的底物是二氧化碳,嘧啶途径酶的底物是甲烯四氢叶酸 D.尿素途径酶的底物是甲烯四氢叶酸,嘧啶途径酶的底物是二氧化碳 E.尿素途径酶位于内质网,嘧啶途径酶位于线粒体
A.是低等生物的一种复制形式 B.不属于半保留式复制 C.内环链5'→3'延长,外环链3'→5'延长 D.不需要DNA连接酶的作用 E.需要NTP,而不是dNTP做原料
A.引物长度较短 B.合成方向为5'→3' C.冈崎片段长度短 D.有多个复制起始点 E.DNA复制的速度较慢(100dNTP/秒)
真核细胞染色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小体,核小体的组分是()
A.rRNA与组蛋白八聚体相结合 B.rRNA与蛋白因子结合成核糖体 C.组蛋白H1H2、H3和H4各两分子形成八聚体 D.组蛋白H2A、H2B、H3和H4各两分子形成八聚体 E.非组蛋白H2A、H2B、H3和H4,各两分子形成八聚体
A.加压素 B.心钠素 C.胰岛素 D.甲状腺素 E.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A.铁离子、乙酰辅酶A、谷氨酸 B.珠蛋白、琥珀酰辅酶A、铁离子 C.天冬氨酸、乙酰辅酶A、铁离子 D.乙酰辅酶A、甘氨酸、铁离子 E.琥珀酰辅酶A、甘氨酸、铁离子
A.Y蛋白-胆红素 B.Z蛋白-胆红素 C.清蛋白-胆红素 D.葡萄糖醛酸-胆红素 E.胆绿素
药物的LD50,值愈大,表示其()
A.毒性愈大 B.毒性愈小 C.作用愈强 D.作用愈弱 E.治疗指数愈高
A.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强 B.内在活性较弱 C.单独应用时可引起较弱的生理效应 D.单独应用时可引起很强的生理效应 E.与激动剂合用后,可对抗激动剂的部分效应
A.帕金森综合征 B.静坐不能 C.运动不能 D.急性肌张力障碍 E.迟发性运动障碍
A.1小时内 B.2小时内 C.3小时内 D.4小时内 E.4小时以上
A.对正常心肌的电生理特性无明显影响 B.缩短浦肯野纤维和心室肌的APD C.加快部分除极的心肌纤维的传导 D.减慢梗死区缺血的浦肯野纤维的传导 E.在细胞外低钾时可减慢传导
A.扩张血管,减轻心脏负荷 B.减慢心率,降低耗氧 C.逆转左心室肥大 D.改善血流动力学 E.改善左室射血功能
A.使心率减慢和心肌收缩力减弱,降低心肌耗氧量 B.改善心肌缺血区供血 C.使游离脂肪酸形成减少,改善心肌代谢,降低耗氧 D.促进氧合血红蛋白解离,增加供氧 E.缓解细胞内钙超载现象
关于维生素K,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维生素K3和K4常致胃肠道反应 B.胆道梗阻者宜选用维生素K2口服 C.可对抗双香豆素过量引起的出血 D.静注维生素K1速度过快时,可产生面部潮红、出汗、血压下降,虚脱 E.对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者可诱发急性溶血
A.扩张痉挛的血管,加强心脏收缩 B.增加血管对某些缩血管物质的敏感性 C.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心肌抑制因子的形成 D.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力 E.抑制某些炎症因子的产生,减轻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
A.氨苄西林 B.米诺环素 C.庆大霉素 D.四环素 E.环丙沙星
A.呋塞米 B.丙磺舒 C.异烟肼 D.尿酸 E.苯巴比妥
A.流感杆菌 B.衣氏放线菌 C.沙眼衣原体 D.白色念珠菌 E.肺炎支原体
A.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B.支原体 C.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D.非细胞型微生物 E.螺旋体
A.转化 B.转导 C.转换 D.接合 E.融合
A.细胞溶解死亡 B.细胞融合 C.细胞转化 D.细胞内出现包涵体 E.细胞表面出现新抗原
A.血液 B.粪便 C.胆汁 D.咽漱液 E.尿液
A.大肠埃希菌 B.志贺菌 C.变形杆菌 D.副溶血弧菌 E.霍乱弧菌
A.抑制破伤风梭菌生长 B.阻止细菌产生毒素 C.中和结合在神经细胞上的外毒素 D.中和游离于神经细胞外的外毒素 E.作为人工主动免疫制剂
A.人型结核杆菌 B.牛型结核杆菌 C.麻风杆菌 D.非典型结核杆菌 E.以上全是
A.人虱 B.鼠蚤 C.螨 D.蜱 E.蚊
A.细菌 B.病毒 C.支原体 D.衣原体 E.立克次体
A.虱 B.蚤 C.螨 D.蜱 E.蚊
A.细菌 B.衣原体 C.病毒 D.立克次体 E.真菌
A.干扰素 B.体液免疫 C.细胞免疫 D.补体系统 E.备解素
A.柯萨奇病毒 B.埃可病毒 C.轮状病毒 D.腺病毒 E.呼吸道合胞病毒
A.甲型肝炎 B.乙型肝炎 C.甲型肝炎并发乙型肝炎 D.乙型肝炎并发甲型肝炎 E.丁型肝炎
A.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 B.T、B淋巴细胞的作用 C.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D.体液中存在的补体成分 E.组织损伤局部分泌的抑菌、杀菌物质
A.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 B.改变产生抗体的类型 C.诱导免疫耐受 D.增强巨噬细胞的活性 E.增加抗体的效价
MHCⅠ类分子将内源性抗原呈递给下列哪种细胞()
A.CD4+Th1 B.CD4+Th2 C.CD8+T D.B细胞 E.以上都不是
A.IgM B.IgG C.IgD D.IgE E.IgA
A.调理作用 B.免疫黏附 C.补体旁路途径活化 D.趋化因子 E.组成C5转化酶
A.多效性 B.拮抗性 C.特异性 D.协同性 E.重叠性
A.CD154(CD40L) B.CD19 C.CD40 D.CD79a与CD79b E.CD80与CD86
A.BCR直接识别外源性抗原的B细胞表位 B.活化的TH细胞与B细胞间的黏附分子结合提供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C.Igα/Igβ传递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D.活化的TH细胞分泌IL-4、IL-5和IL-6,参与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E.CD40与CD40L是B细胞活化第二信号形成的主要分子
A.巨噬细胞 B.CTL细胞 C.TH1细胞 D.NK细胞 E.TH2细胞
A.是机体对某种抗原特异的不反应性 B.在成年动物中最易诱导 C.可因佐剂而加强 D.与免疫抑制是同义的 E.是一种保护性反应
A.聚合抗原,皮内注射 B.聚合抗原,肌内注射 C.聚合抗原,静脉注射 D.解聚抗原,肌内注射 E.解聚抗原,静脉注射
A.Ⅰ型超敏反应 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 D.Ⅳ型超敏反应 E.以上都不是
A.有高滴度自身抗体和(或)针对自身成分的致敏淋巴细胞 B.病变部位为自身抗体/致敏淋巴细胞针对的自身抗原部位 C.女性好发 D.有遗传倾向 E.大多发病原因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