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综合分析 B.采集标本 C.暴发控制 D.安全预防 E.病原体检测
A.流行病学是从个体角度研究疾病与健康 B.流行病学从整体水平认识传染病 C.流行病学研究的病种仅限于传染病 D.流行病学从疾病分布入手探讨疾病的流行因素 E.流行病学研究的对象是病原携带者
A.观察法、实验法、历史法 B.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 C.观察法、历史法、数理法 D.历史法、实验法、数理法 E.观察法、回顾法、数理法
A.病人,非病人,一般人群 B.疾病,伤害,健康 C.传染病,慢性病,伤害 D.身体,精神,社会 E.以上均不对
A.病例对照研究 B.队列研究 C.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D.临床试验 E.病例队列研究
A.(潜伏期内易感接触者发病人数÷同期平均人口数)×100% B.(潜伏期内易感接触者发病人数÷同期暴露人口数)×100% C.(潜伏期内易感接触者发病人数÷易感接触者总人数)×100% D.(观察期内的新病例数÷易感接触者总人数)×100% E.(观察期内的新旧病例数÷易感接触者总人数)×100%
A.虫媒传染病 B.寄生虫病 C.呼吸道传染病 D.肠道传染病 E.血液传染病
A.描述疾病和某种特征的分布 B.提出进一步病因研究的线索 C.检验和验证病因假说 D.提出和初步检验病因假说 E.进行社区诊断
A.单纯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 C.分层抽样 D.整群抽样 E.滚雪球抽样
A.适合于患病率低的疾病调查 B.最不容易出现漏查 C.确定调查对象简单 D.能较快得到发病率 E.统一的调查技术和检查方法保证调查质量
A.人口流动性较小 B.观察期较短 C.资料比较整齐 D.队列研究观察时间较长,人口变动较大 E.研究人群数量较多
A.属于实验性研究 B.设立比较组 C.研究方向由因及果 D.不适用于对罕见病的研究 E.能直接计算得到相对危险度
A.混杂因素 B.危险因素 C.保护因素 D.无关因素 E.以上都不是
A.第一类错误概率 B.把握度 C.实验组预期发病率 D.对照组发病率 E.以上均是
A.灵敏度越高,误诊率越低 B.灵敏度越高,漏诊率越低 C.特异度越高,漏诊率越低 D.特异度越高,误诊率越高 E.以上均不对
A.测量偏倚 B.信息偏倚 C.混杂偏倚 D.回忆偏倚 E.失访偏倚
A.信息偏倚 B.选择偏倚 C.混杂偏倚 D.报告偏倚 E.测量偏倚
A.它是不科学的 B.它也适用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C.将环境分为生物、理化和社会环境 D.它的特点是将启动性必要病因从环境因素或宿主中分离出来成为动因 E.它是由Lilienfeld提出来的
A.接种疫苗 B.健康促进 C.遗传咨询 D.早期诊断 E.病后恢复
A.人工自动免疫 B.人工被动免疫 C.药物预防 D.个体防护 E.自然自动免疫
A.潜伏期初期 B.潜伏期中期 C.潜伏期后期 D.黄疸期 E.发病期
A.甲型肝炎没有慢性携带者 B.乙型肝炎潜伏期即有传染性 C.无症状携带者是丁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 D.慢性患者是丙型肝炎的重要传染源 E.慢性携带者是戊型肝炎的重要传染源
A.肺结核患者是结核病的主要传染源 B.病人排菌量大小与其传染力大小呈正比 C.痰菌阳性病人的传染力与痰菌阴性病人相当 D.结核病牛也可以成为人类结核病的传染源 E.痰涂片阳性病人排菌量高于培养阳性病人
A.年龄 B.性别 C.基础疾病 D.医源性因素 E.长期使用抗生素
A.垂直传播 B.接触传播 C.土壤传播 D.食物传播 E.以上都是
A.感染率 B.患病率 C.病死率 D.死亡率 E.罹患率
A.年龄别罹患专率 B.吃不同食物的罹患率 C.二代发病率 D.总罹患率 E.期间患病率
A.疾病的短期波动 B.散发 C.暴发 D.大流行 E.地方性流行
A.提供可能暴露地点的线索 B.证实某些人群有较大的危险性 C.判断续发传播是否已经发生 D.收集有关信息,以便为形成传染源及传播方式的假设提出依据 E.识别可能引起续发传播的因素
A.各级人民政府 B.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C.各级政府畜牧兽医部门 D.各级政府卫生防疫机构 E.饲养户
A.流脑多糖体菌苗 B.乙脑疫苗 C.脊髓灰质炎疫苗 D.伤寒菌苗 E.流感疫苗
A.风疹 B.麻疹 C.脊髓灰质炎 D.乙型肝炎 E.结核
A.4小时 B.6小时 C.8小时 D.10小时 E.12小时
A.通风换气不足 B.作息制度不合理 C.采光照明不足 D.噪声、振动 E.高温、高湿
A.矿工的矽肺 B.喷漆车间的苯中毒 C.冶炼厂的铅中毒 D.纺织厂的噪声性耳聋 E.建筑工人的腰背痛
A.12小时之内 B.24小时之内 C.2天之内 D.5天之内 E.一星期之内
A.某工人路过化工厂时发生硫化氢中毒 B.某木材加工厂工人患铅中毒 C.某三硝基甲苯装卸工工作10年患白内障 D.煤矿井下工人井下作业10年患风湿性关节炎 E.接触苯5年后患神经衰弱症
A.给劳动者制定合理的膳食谱 B.检查劳动者对该劳动的适应能力 C.职业病的诊断 D.评价劳动强度大小 E.合理组织劳动,提高作业效率
A.前驱期 B.潜伏期 C.刺激期 D.肺水肿期 E.恢复期
A.呼气中苯的量 B.血中苯的量 C.尿中苯的量 D.尿中酚的量 E.血中酚的量
A.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 B.肢端溶骨症 C.过敏性支气管哮喘 D.聚合物烟雾热 E.呼吸道刺激作用
A.瞳孔缩小 B.语言障碍 C.支气管痉挛 D.肌束震颤 E.多汗、流涎
A.分子量达几千至几百万 B.其化学组成简单 C.成品具有一定的毒性 D.在医学领域广为应用 E.单体具有一定的毒性
A.致纤维化 B.刺激 C.中毒 D.致敏 E.以上全部
不属于影响矽肺发病的因素是()
A.游离SiO2纤维的直径和长度 B.游离SiO2类型 C.游离SiO2含量 D.个体因素 E.肺内游离SiO2粉尘蓄积量
A.滑石尘肺 B.云母尘肺 C.石棉肺 D.石墨尘肺 E.水泥尘肺
A.机械刺激学说 B.化学学说 C.表面电荷学说 D.炎症学说 E.混合因素学说
A.石蜡 B.石棉 C.石英 D.石墨 E.石灰
A.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B.可以分为Ⅰ度和Ⅱ度 C.根据临床特点和基本病理改变可分为骨髓型、胃肠型、脑型 D.是人体一次或短时间内分次受到大剂量照射引起的 E.是国家法定职业病
A.以电磁辐射的形式向外散发的能量 B.以X射线的形式向外散发的能量 C.以红外线的形式向外散发的能量 D.以紫外线的形式向外散发的能量 E.以上都不是
A.劳动中慢性损伤 B.湿冷致骨关节病 C.营养不良性骨坏死 D.由气体栓塞缺血性骨坏死 E.原因不明性骨坏死
A.神经性耳聋 B.传导性耳聋 C.感音性耳聋 D.混合性耳聋 E.过敏性耳聋
A."一次击中"学说 B.小剂量致癌物到达靶器官的几率很小 C.细胞具有修复DNA损伤的能力 D.不超过修复能力的损伤属无效击中 E.致癌物往往引起前期变化(如增生、硬化等)
A.流行病学调查证据充分 B.流行病学调查证据缺乏 C.动物实验证据充分 D.动物实验中获得阳性结果 E.在灵长类动物中致癌实验阳性
A.铅、汞 B.石棉、滑石 C.汽油、二硫化碳 D.粉尘、煤尘 E.氯乙烯、苯
A.环境监测 B.生物监测 C.健康监护 D.职业流行病学调查 E.有害因素危险度评价
A.环境监测 B.健康监护 C.职业流行病学调查 D.阈限值制订 E.生物监测
A.强调政府的作用 B.强调改变个人的行为 C.包含个人行为和政府行为改变两个方面 D.主要关注点是群体的健康问题 E.主要关注点是个体的健康问题
A.知晓健康信息 B.采纳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C.态度向有利于健康转变 D.健康信念认同 E.以上均是
有关剂量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外剂量指机体接触化学物质的量或实验中给予实验动物的量 B.内剂量指化学物质吸收入血的量或到达靶器官的量 C.毒理学中的"剂量"通常指内剂量 D.剂量单位为mg/kg体重、mg/cm2皮肤 E.提及剂量时应注明接触途径
A.一群个体中不引起死亡的最高剂量 B.阈剂量 C.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D.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E.人类终身摄入该化合物未引起任何损害作用的剂量
A.安全限值是对环境介质中有害因素规定的限量要求 B.安全限值一般由LOAEL和NOAEL缩小一定倍数来确定 C.MAC是指车间内工人工作地点空气中化学物不可超越的浓度 D.RfD用于致癌物的危险度评价 E.ADI指允许正常成人每日由外环境摄入体内的特定化学物总量
A.符合无毒,与受试物不起化学反应 B.无味 C.无色透明 D.密度低 E.最常用的助溶剂为植物油
A.血浆蛋白 B.肝肾组织 C.神经组织 D.脂肪组织 E.骨骼组织
A.毒物在任何时间的消除速率与其体内的量呈正比 B.血浆浓度的对数值对时间作图可得到一条直线 C.毒物的半减期不恒定 D.血浆的毒物浓度在单位时间内以恒定分值减少 E.以一室模型处置的化学物符合该模型
A.该酶系存在于细胞的内质网中 B.在肝脏中的含量最为丰富 C.细胞色素P450酶系由血红蛋白类、黄素蛋白类及磷脂类,3部分组成 D.细胞色素P450是一个蛋白超家族 E.命名方法用CYP代表除小鼠之外的所有物种的P450蛋白酶类
A.气温 B.气湿 C.气压 D.气流 E.光照
A.小鼠 B.豚鼠 C.猫 D.狗 E.猴
A.限制人群活动 B.停工、停业、停课 C.宣布疫区 D.封闭某些场所 E.控制染疫动物
抗原处理的MHCⅠ类途径错误的是()
A.抗原在胞浆蛋白酶体中降解 B.提呈细胞可为所有有核细胞 C.主要提呈给CD8+T细胞 D.抗原肽在内体中与MHCⅠ类分子结合 E.TAP参与抗原转运
A.CD4、HLA-DM、TAP B.TAP、Ii链、LMP C.CD4、HLA-DM、Ii链 D.CD8、Ii链、LMP E.CD4、β2-m、Ii链
A.摄取多肽抗原 B.降解多肽抗原 C.使抗原肽与MHC分子结合 D.Ag-MHC复合物表达于APC表面 E.Ag-MHC被相应受体T细胞识别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在人体内作用的主要靶细胞是()
A.CD4+T淋巴细胞 B.CD8+T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 D.NK细胞 E.CTL细胞
A.中位数和方差 B.均数和中位数 C.中位数和极差 D.均数和标准差 E.几何均数和标准差
A.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B.集中趋势与离散趋势指标 C.统计描述和统计图表 D.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E.参数估计和统计预测
A.计数资料 B.计量资料 C.还不能确定是计量资料,还是计数资料 D.可看作计数资料,也可看作计量资料 E.多项分类资料
A.数值变量 B.9项无序分类变量 C.9项有序分类变量 D.4项无序分类变量 E.4项有序分类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