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严重的神经官能症 B.取环术后 C.异位妊娠手术同时 D.剖宫产术同时 E.人工流产术后
A.胎膜早破 B.蜕膜残留 C.子宫胎盘附着面感染 D.子宫粘膜下肌瘤 E.胎盘早剥
A.严密观察面色、呼吸 B.早期冷敷 C.保持绝对安静,3天内不宜淋浴 D.使用促止血药物 E.预防感染,抽去头皮血肿内积血
A.以胸式呼吸为主 B.呼吸20~40次/分 C.心率易受啼哭等动作影响 D.体温36.5℃ E.心率126次/分
A.坚持每天沐浴,保持清洁 B.严密观察哭声、面色、呼吸 C.遵医嘱肌内注射维生素K3天 D.保持头部安静,防止颅内出血 E.出生24小时接种卡介苗
A.5~7天 B.8~10天 C.11~14天 D.2~3周 E.3~4周
A.宫颈黏液检查 B.宫颈刮片 C.诊断性刮宫 D.阴道侧壁涂片 E.宫颈或宫颈管活体组织检查
A.保证足够休息 B.宜取右侧卧位 C.高蛋白、高能量饮食,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D.提高胎儿对缺氧的承受能力 E.间断给氧
A.宫内节育器未放到宫底部 B.宫内节育器型号偏小而位置下移 C.宫内节育器嵌顿于子宫肌壁 D.宫内节育器异位 E.放置宫内节育器后继发感染
A.1~2秒 B.3~4秒 C.5~7秒 D.8~9秒 E.10~15秒
A.镇静 B.镇痛 C.减少呼吸道分泌物 D.对抗局麻药毒性 E.抑制交感神经兴奋
A.宫颈刮片 B.宫颈黏液检查 C.宫颈活检 D.诊刮 E.阴道镜检查
A.15min B.20min C.30min D.1min E.2min
A.4% B.5% C.6% D.7% E.8%
A.骨盆轴 B.骨盆中线 C.坐骨切迹 D.骶岬 E.耻骨弓角度
A.急性阑尾炎 B.黄体破裂 C.卵巢囊肿扭转 D.输卵管妊娠 E.先兆流产
A.孕妇血压较妊娠前偏高 B.收缩压较妊娠前偏高 C.收缩压较妊娠前偏低 D.舒张压较妊娠前偏高 E.舒张压较妊娠前偏低
A.人或物体的平衡与稳定是由其重量、支撑面的大小等多因素决定的 B.物体的重量与稳定度成正比 C.物体的重心高度与稳定度成正比 D.支撑面的大小与稳定度成正比 E.重力线必须通过支撑面,才能保持人或物体的稳定
A.缩宫素激惹试验 B.B超检查 C.胎儿生物物理评分 D.无应激试验 E.宫缩应激试验
A.立即将病人取半卧位 B.立即给氧吸入并保暖 C.迅速输液 D.做好输血准备 E.按腹部手术常规做好准备
A.立即剖宫产术结束妊娠 B.待宫口开全后,鼓励产妇屏气用力缩短第二产程 C.严密观察产程,宫口开全后行阴道助产缩短第二产程 D.给予缩宫素,加强子宫收缩 E.给予洋地黄类药物,预防心衰
A.60% B.50% C.45% D.40% E.35%
A.妊娠第6周末以前 B.妊娠第8周末以前 C.妊娠第10周末以前 D.妊娠第12周末以前 E.妊娠第14周末以前
A.胎盘早剥 B.胎膜早破 C.前置胎盘 D.子宫颈裂伤 E.子宫收缩乏力
A.链球菌阴道炎 B.盆腔炎 C.念珠菌性阴道炎 D.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E.滴虫性阴道炎
A.臀大肌 B.臀中、小肌 C.前臂外侧 D.上臂三角肌 E.股外侧肌
A.面部蝶形红斑 B.面部不规则水肿性红斑 C.面部盘状红斑 D.指端及指甲周红斑 E.手掌大小鱼际红斑
A.阴道镜检查 B.宫颈刮片脱落细胞检查 C.根据临床分期 D.宫颈多点活检病理切片检查 E.根据妇检宫颈组织硬、脆、触之出血
A.心脏停搏 B.呼吸停止 C.心电图平直 D.脑死亡 E.瞳孔散大
A.患者到达的时间 B.交接班时间 C.用药执行时间 D.医生到达的时间 E.吸氧停止时间
A.手术剪 B.搪瓷罐 C.布类敷料 D.橡胶手套 E.手术缝线
A.肌瘤的大小 B.肌瘤的数目 C.肌瘤生长的部位 D.肌瘤与子宫肌层的关系 E.发生的年龄
A.浓硫酸 B.甲醛 C.甲苯 D.浓盐酸 E.无水乙醇
A.肌束颤动 B.血压升高 C.瞳孔缩小 D.大小便失禁 E.心律失常
A.出血早期用抗凝剂 B.出血晚期应用肝素 C.出血晚期用抗纤溶药 D.少尿、无尿时用利尿剂 E.早期用罂粟碱
A.双顶径 B.双颞径 C.枕下前囟径 D.枕额径 E.枕颏径
A.去甲肾上腺素——肌内注射 B.阿托品——皮下注射 C.硝酸甘油片——舌下含服 D.西地兰——静脉注射 E.20%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
A.16周末 B.20周末 C.24周末 D.28周末 E.32周末
A.与身体长轴一致 B.与身体长轴垂直 C.与身长轴呈45度 D.呈放射状 E.任何方向均可
A.与节育器在宫内移位、扭曲有关 B.与节育器未放到宫底有关 C.带药节育器的带器妊娠发生率高于不带药的节育器 D.与节育器的型号偏小有关 E.与节育器部分嵌顿有关
A.复位 B.外旋转 C.仰伸 D.拨露 E.着冠
胎膜早破的产妇应采用哪一种卧位()。
A.膝胸位 B.截石位 C.屈膝仰卧位 D.头低足高位 E.头高足低位
A.继续保暖 B.预防感染 C.新生儿保持侧卧位 D.继续间断给氧 E.保持清洁,及时沐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