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肺炎链球菌 B.化脓性链球菌 C.流感嗜血杆菌 D.脑膜炎奈瑟菌 E.淋病奈瑟菌
A.mRNA B.核蛋白体 C.质粒 D.异染颗粒 E.性菌毛
A.55~59℃ B.90~99℃ C.60~71℃ D.72~89℃ E.>100℃
A.细胞变圆脱落 B.细胞融合 C.细胞裂解 D.干扰现象 E.形成包涵体
A.BA B.EB C.EA D.CA E.ABA
A.分泌物pH测定 B.革兰染色查线索细胞 C.胺试验 D.细菌分离培养 E.核酸杂交或PCR
A.为提高阳性率常需连续3次采血进行血培养 B.血培养一般应在培养5天、7天和14天时作盲目移种培养 C.成人的一次采血量为5~10ml D.血培养应在病人发热初期采集做细菌培养 E.标本通常先做需氧和厌氧增菌培养,以提高阳性率
A.乳酸杆菌 B.双歧杆菌 C.脆弱类杆菌 D.丙酸杆菌 E.优杆菌
A.2 B.4 C.6 D.8 E.10
A.铜绿假单胞菌 B.肺炎链球菌 C.肺炎克雷伯菌 D.金黄色葡萄球菌 E.大肠埃希菌
A.致病细菌的MIC B.致病细菌MIC1倍以上 C.致病细菌MIC2倍以上 D.致病细菌MIC3倍以上 E.以上均不是
A.头孢噻肟 B.磺胺 C.氧氟沙星 D.万古霉素 E.红霉素
A.药敏试条两侧的抑菌圈与试条相交处位于试条上所示上下刻度之间时,读取较低一侧所示的读数 B.沿药敏试条边缘生长的细菌线在阅读结果时不可忽略不计 C.药敏试条两侧的抑菌圈与试条相交处不一致时,读取刻度数值较高一侧所示的读数 D.出现双抑菌圈时,应读生长未被完全抑制的部分与药敏试条相交的读数 E.接种量过高时,应读90%抑菌部分与药敏试条相交处的读数。
A.心功能不全患者 B.长期使用庆大霉素 C.肾功能不全患者 D.严重感染,需加大剂量用药者 E.以上都不是
A.培养基琼脂含量为2.5% B.孵育温度为30℃ C.培养基的厚度为6mm D.培养基pH为7.3 E.接种细菌后放置20分钟后贴药敏纸片
A.放线菌 B.军团菌 C.链球菌 D.霉菌 E.奴卡菌
A.流行性感冒病毒 B.志贺菌 C.白假丝酵母菌 D.柯萨奇病毒 E.新生隐球菌
A.相关性 B.精密度 C.变异系数 D.相对偏差 E.标准差
A.循证检验医学是系统评价的基础 B.循证检验医学是系统评价的依据 C.系统评价是循证检验医学的目的 D.循证检验医学是系统评价时的原则 E.系统评价是循证检验医学的关键环节
A.准确度 B.精密度 C.正确度 D.不准确度 E.不精密度
A.利器(包括针头、小刀、金属和玻璃)应直接弃置于耐扎的容器内 B.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应符合国务院颁布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卫生部颁布的《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C.实验室应由经过适当培训的人员采用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处理危险废物 D.已知未受污染的实验室废弃物同样需按危险废物操作并处理 E.从实验室取走所有弃置的实验室微生物样本、培养物和被污染的废物之前,应使其本质上达到生物学安全
A.细菌 B.病毒 C.立克次体 D.支原体 E.衣原体
A.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B.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C.破伤风梭菌感染 D.肺炎链球菌感染 E.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感染
A.IgG B.IgA C.IgM D.IgE E.补体
A.反转录PCR(RT-PCR) B.套式PCR(NestedPCR) C.多重PCR(MultiplexPCR) D.任意引物PCR(ArbitrarilyPrimedPCR) E.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
A.检测细菌生长代谢产生的CO2 B.采用荧光探测技术测定微生物代谢导致的O2浓度变化 C.采用荧光探测技术测定微生物代谢导致的CO2浓度变化 D.采用同源荧光技术检测CO2的浓度变化 E.采用气压传感技术监测瓶内压力变化,提示细菌生长
A.准确量取培养基,以保证每个培养基厚度4mm。配制当天使用或置密封袋中4℃保存 B.检测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μs,MRS)菌株温度不超过35℃ C.培养基的酸碱度以pH7.2~7.4最适宜,碱性可扩大四环素类的抑菌圈,酸性可扩大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抑菌圈 D.纸片密封贮存于2~8℃或-14℃以下无霜冷冻箱,避免反复冻融,β-内酰胺类药敏纸片应冷冻贮存 E.抑菌圈测量时通常忽略抑菌圈边缘,仅能在放大镜下观察到细小菌落生长
A.K抗原 B.Vi抗原 C.H抗原 D.O抗原 E.C抗原
A.菌落有金属光泽 B.菌落边缘呈锯齿状 C.产生可溶性蓝绿色色素 D.42℃生长 E.4℃生长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表皮葡萄球菌 C.溶血葡萄球菌 D.腐生葡萄球菌 E.人葡萄球菌
A.阴道乳酸杆菌 B.阴道加特纳菌 C.大肠埃希菌 D.金黄色葡萄球菌 E.铜绿假单胞菌
A.支原体 B.衣原体 C.立克次体 D.病毒 E.细菌L型
A.脊髓灰质炎病毒 B.柯萨奇病毒 C.新型肠道病毒70型 D.埃可病毒 E.轮状病毒
A.以呼吸道为传播途径的病毒 B.引起呼吸道局部病变的病毒 C.主要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进入血流引起全身症状的病毒 D.主要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引起呼吸道局部病变而不引起全身症状的病毒 E.主要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引起呼吸道局部病变或伴有全身症状的病毒
A.麻疹病毒 B.腮腺炎病毒 C.HIV D.EB病毒 E.ECHO病毒
A.属于小DNA病毒 B.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 C.传染源为患者 D.病后可获体液免疫 E.可用减毒活疫苗预防
A.鼻病毒 B.HSV C.EB病毒 D.脊髓灰质炎病毒 E.CMV
A.尿液 B.粪便 C.唾液 D.血液 E.汗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