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膀胱和输尿管 B.尿道 C.直肠 D.阑尾 E.小肠
A.立即化疗 B.每周测定hCG-次直至正常 C.定期妇科检查 D.有阴道流血者摄胸片 E.避孕2年
A.先兆流产 B.陈旧性宫外孕 C.葡萄胎 D.双胎妊娠 E.先兆早产
A.hCG测定 B.输血输液 C.静脉输注抗生素 D.抗休克同时立即吸宫 E.B超检查
A.先兆早产 B.晚期流产 C.前置胎盘 D.宫颈息肉 E.胎盘早剥
A.避免在室内放置鲜花等植物 B.每天测3-4次体温 C.控制家属探视 D.常规使用抗生素 E.病室内保持空气新鲜
A.肝功能损害 B.白细胞减少 C.神经毒性 D.消化道反应 E.肾功能损害
A.属正常生理现象,不需作任何处理 B.止血药应用 C.激素调整周期 D.输液抗感染 E.促进排卵
A.早孕 B.卵巢功能发育不全致经血量多 C.遗传性疾病 D.感染 E.凝血功能障碍
A.保暖 B.休息 C.做好心理护理 D.坐浴,清洗外阴,抗感染 E.补充营养,增加抵抗力
A.圆韧带 B.阔韧带 C.主韧带 D.宫骶韧带 E.骨盆漏斗韧带
A.心脏病 B.骨关节退行性病变 C.白内障 D.慢性咳嗽 E.压力性尿失禁
A.避免第二产程的延长 B.须在临产后给产妇灌肠 C.在待产过程中及时排空膀胱 D.避免产后出血 E.接生时严格无菌技术
A.1:5 B.1:1O C.1:15 D.1:20 E.1:25
A.10~12次/分 B.12~16次/分 C.18~20次/分 D.20~24次/分 E.30~40次/分
A.按压部位是胸骨中、下1/3交界处 B.按压手法是右手掌压在左手背上 C.垂直向下用力按压 D.按压频率80~100次/分 E.按压深度使胸骨下陷1~2cm
A.鼓励产妇屏气用力,以缩短第二产程 B.一旦发现心衰征象,应取平卧位 C.可静注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 D.预防心衰,常规使用洋地黄 E.腹部压沙袋持续12h
A.用抗生素7~10天 B.产后住院7~10天 C.保持大便通畅 D.不宜哺乳,用雌激素退乳 E.密切观察心功能变化,预防心衰
A.孕24~26周 B.孕27~28周 C.孕29~30周 D.孕32~34周 E.孕36~37周
A.宫颈刮片 B.三合诊 C.分段诊断性刮宫 D.细致的双合诊 E.宫颈细胞学检查
A.输卵管癌 B.子宫颈癌 C.子宫肌瘤 D.子宫内膜增生 E.子宫内膜癌
A.300~500ml B.500~800ml C.800~1000ml D.1000~1500ml E.大于500ml
A.窒息 B.猝死 C.肝性脑病 D.肾功能衰竭 E.电解质紊乱
A.立即刮宫产 B.再观察 C.胎儿监护 D.心理护理 E.催产素引产
A.骨盆入口狭小 B.骨盆中骨盆平面狭窄 C.骨盆出口狭窄 D.子宫收缩乏力 E.胎儿过大
A.有感染的危险 B.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C.角色紊乱 D.性生活形态紊乱 E.焦虑
A.给予健康知识宣教材料 B.倾听成功受术者的亲身体会 C.让丈夫陪伴 D.术后增加休息时间 E.请亲友开导
A.立即静脉输入10%葡萄糖注射液 B.检测凝血功能并注射止血剂 C.立即设法使胎盘娩出,并注射宫缩剂 D.立即阴道检查有无软产道裂伤并行修补术 E.抽血做交叉配血试验,准备输血
A.按摩子宫同时注射缩宫素 B.给予抗凝药物 C.刮宫 D.徒手剥离胎盘 E.缝合软产道
A.吸氧 B.心理安慰 C.建立静脉通路 D.通知医生 E.用开口器保持呼吸道通畅
A.有受伤的危险 B.睡眠形态紊乱 C.自理能力缺陷 D.体温不降 E.知识缺乏
A.通知医生查看病人 B.等待医生下医嘱 C.再次询问病史 D.输液、配血或输血的同时做好刮宫术的准备 E.继续观察
A.难免流产 B.不全流产 C.习惯性流产 D.先兆流产 E.完全流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