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单试剂双波长法 B.单波长双试剂法 C.双波长法 D.双试剂法 E.双波长双试剂法
A.提高分析精度 B.防止试剂干扰 C.防止交叉污染 D.提高反应速度 E.提高加样速度
A.大型、中型和小型 B.单通道和多通道 C.流动式和分立式 D.离心式和分立式 E.离心式和流动式
A.分立式自动生化分析仪 B.离心式自动生化分析仪 C.干化学式自动生化分析仪 D.袋式自动生化分析仪 E.管道式自动生化分析仪
A.分光棱镜 B.衍射光栅 C.蚀刻式光栅 D.玻璃滤光片 E.干涉滤光片
A.离心分析 B.连续分析 C.顺序分析 D.同步分析 E.流动分析
A.连续流动式自动生化分析仪 B.离心式自动生化分析仪 C.分立式自动生化分析仪 D.干化学式自动生化分析仪 E.薄片分析自动生化分析仪
A.渗透压差 B.透析开始的时间 C.透析膜的孔径大小 D.反应液的温度 E.浓度差
A.速率法 B.终点法 C.连续监测法 D.免疫散射比浊法 E.免疫透射比浊法
A.单通道和多通道数量 B.仪器可测定项目的多少 C.是否可以同步分析 D.仪器的功能及复杂程度 E.测定程序可否改变
A.样本之间 B.仪器之间 C.试剂与样本之间 D.试剂之间 E.比色杯之间
A.普通玻璃 B.隔热玻璃 C.石英玻璃 D.防爆玻璃 E.不吸收紫外光的优质塑料
A.20℃ B.25℃ C.30℃ D.37℃ E.40℃
A.空气分段系统式和试剂分段系统式 B.流动注入系统式和间歇系统式 C.空气分段系统式和流动注入系统式 D.非分段系统式和间歇系统式 E.分段系统式和间歇系统式
A.连续流动式 B.离心式 C.分立式 D.干化学式 E.袋式
A.分立式自动生化分析仪 B.离心式自动生化分析仪 C.连续流动式自动生化分析仪 D.干化学式自动生化分析仪 E.袋式自动生化分析仪
A.塑胶层 B.聚酯层 C.中间层 D.分布层 E.指示剂层
A.分析试剂专用 B.分析项目专用 C.分析物专用 D.仪器专用 E.技术人员专用
A.检查清洗液 B.测定340nm波长滤光片空白读数 C.检查样品针、试剂针、搅拌棒是否沾有水滴、脏污 D.确认仪器台面清洁 E.检查打印纸是否足够
A.分光光度计 B.原子吸光分光光度计 C.反射比色计 D.固定闪烁计数器 E.比浊计
A.离心式自动生化分析仪必定是单通道的 B.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光学系统不必全部采用单色光 C.仪器自动清洗吸样探针主要为防止交叉污染 D.血糖分析仪是专用生化分析仪 E.朗伯一比尔定律不适用于干化学测定技术的浓度计算
A.吸样臂 B.试剂臂 C.转头 D.温控系统 E.光学检测系统
A.光电管 B.光电倍增管 C.硒光电池 D.蓄电池 E.固体闪烁计数仪
A.分布层中间层指示剂层支持层 B.分布层指示剂层中间层支持层 C.支持层分布层中间层指示剂层 D.指示剂层分布层中间层支持层 E.分布层支持层中间层指示剂层
A.提高分析精度 B.保持平衡 C.减少交叉污染 D.校正零点 E.作空白对照
A.连续流动式 B.典型分立式 C.离心式 D.半自动分立式 E.全自动分立式
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50年代 D.20世纪60年代 E.20世纪70年代
A.一点法 B.两点法 C.连续监测法 D.终点法 E.浊度法
A.分立式自动生化分析仪 B.干化学式自动生化分析仪 C.离心式自动生化分析仪 D.连续流动式自动生化分析仪 E.高效液相色谱仪
A.测试时间过长 B.测试项目错误 C.前后标本交叉污染 D.试剂过量 E.标本量少
A.散射比浊法的入射光波长较短 B.检测点接近光源 C.IC的体积大 D.IC的折射率大 E.避免了杂信号的影响
A.IRMA的反应速度更慢 B.非竞争结合,使IRMA灵敏度更高 C.抗体用量较少,但对K值要求更高 D.反应参数与待测抗原含量成反比 E.单位点IRMA采用固相抗体分离法
A.活性炭吸附法 B.双抗体法 C.固相分离法 D.PR试剂法 E.化学沉淀法
A.测定光线通过反应混合液时,被其中IC反射的光的强度 B.测定光线通过反应混合液时,被其中IC折射的光的强度 C.测定光线通过反应混合液时,被其中IC吸收的光的强度 D.测定光线通过反应混合液时,透过的光的强度 E.测定光线通过反应混合液时,透射光的强度
A.免疫活性 B.亲和常数(常用K值表示) C.效价 D.交叉反应率 E.放射化学纯度
A.是一种在电极表面由电化学引发的特异性化学发光反应 B.包括了电化学反应和光致发光两个过程 C.化学发光剂主要是三联吡啶钌[Ru(bpy)3] D.检测方法主要有双抗体夹心法、固相抗原竞争法等模式 E.以磁性微珠作为分离载体
A.2个 B.4个 C.6个 D.8个 E.12个
A.分离应彻底、迅速 B.操作应简便,重复性好 C.分离过程应不影响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D.分离效果应受反应介质影响 E.试剂来源容易,价格低廉
A.0.01A B.0.02A C.0.03A D.0.04A E.0.08A
A.甲状腺激素 B.生殖激素 C.肿瘤标志物 D.血清IgG含量 E.血清总IgE含量
A.透射免疫比浊法 B.终点散射比浊法 C.速率散射比浊法 D.速率抑制免疫比浊法 E.免疫胶乳浊度测定法
A.抗原或半抗原 B.不完全抗体 C.免疫复合物 D.补体 E.完全抗体
A.0.000~3.000 B.0.000~2.000 C.0.000~1.5000 D.0.000~4.000 E.0.000~1.000
A.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 B.荧光偏振免疫测定 C.荧光免疫显微技术 D.流式荧光免疫技术 E.底物标记荧光免疫测定
A.125I B.51Cr C.60Co D.3H E.I
A.在抗原抗体反应的第一阶段判定结果 B.不需复杂的仪器设备 C.使用低浓度的琼脂或琼脂糖 D.反应的敏感度高 E.速率散射比浊法反应速度快
A.酶标记物参与免疫反应 B.固相化技术的应用,使结合和游离的酶标记物能有效地分离 C.含酶标记物的免疫复合物中酶可催化底物显色,其颜色的深浅与待测物含量相关 D.酶催化免疫反应,复合物中酶的活性与样品测值呈正比 E.酶催化免疫反应,复合物中酶的活性与样品测值呈反比
A.荧光偏振免疫测定 B.荧光免疫显微技术 C.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 D.底物标记荧光免疫测定 E.流式荧光免疫技术
A.免疫活性 B.亲和常数(常用K值来表示) C.效价 D.交叉反应率 E.比放射性
A.B/F B.B/T C.F/B D.B/B0 E.B
A.打印机 B.计算机 C.传动装置 D.电倍增管 E.光学部分,防止滤光片霉变
A.使用单克隆抗体 B.采用固相分离法 C.反应属于非竞争性结合 D.可以测定大分子和小分子抗原 E.灵敏度较高
A.CEDIA B.SPEIA C.EMIT D.ELISA E.IFA
A.标记方法简便 B.放射性测量方法简便,效率高 C.易获得高比放射性标记物 D.标记物保存期较长 E.放射性废弃物处理较易
A.灵敏度评价中,其吸光度应小于0.01A B.滤光片的检测值与标定值之差越接近于零且峰值越大,则滤光片的质量越好 C.准确度的评价中,其吸光度应在0.1A左右 D.线性测定中,利用单波长平行检测8次 E.通道差检测中,蒸馏水调零后,于750nm处检测三次
A.单位时间内的核衰变数,即每秒衰变次数,用贝可勒尔(Becquerel,Bq)表示 B.单位质量样品中所含放射性活度,以Bq/g或Bq/mmol表示 C.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放射性活度,以Bq/ml表示 D.结合于抗原上的放射强度占总放射强度的百分率;即碘化蛋白质的放射强度占总放射强度的百分率 E.单位质量标记物的放射强度,单位为Bq/g
A.玻璃试管 B.磁性小珠 C.磁微粒 D.PVC微孔板 E.乳胶微粒
A.反应体系中,相对于抗原,标记抗体是过量的 B.单位点和双位点IRMA均采用固相抗体作分离 C.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属于竞争性结合 D.反应平衡时,游离标记物量与待测抗原量成正比 E.反应平衡时,待测抗原量与结合的*Ag–Ab成反比
A.液相中 B.固相中 C.电极表面上 D.气相中 E.电磁铁表面
A.5天 B.7天 C.12天 D.50天 E.20天
A.Coons于1941年创建 B.Berson和Yallow于1959年创建 C.Nakene和Pierce于1966年创建 D.Miles和Hales于1968年创建 E.Engrall和Perlmann于1971年创建
A.制备高比放射性的标记物 B.增加抗体的用量 C.选用顺序饱和法实验流程 D.筛选高亲和力的抗体 E.选用特异性B/F分离方法
A.手工加样加试剂 B.应用检测方法少 C.速度快 D.操作简便 E.价格便宜
A.有PLT直方图 B.得到PLT相关参数 C.对PLT分类 D.重复性好 E.克服了电阻抗法计数血小板易受多种因素影响
A.分为透射比浊和散射比浊 B.属光电比浊原理 C.散射比浊优于透射比浊 D.散射比浊为直线光路 E.以血浆凝固达50%时作为判定终点
A.细胞越大,脉冲越大,振幅越小 B.细胞越大,脉冲越小,振幅越小 C.细胞越大,脉冲越大,振幅越大 D.细胞越小,脉冲越小,振幅不变 E.细胞越小,脉冲越小,振幅越大
A.牛顿的粘滞定律 B.牛顿定律 C.血液黏度定律 D.牛顿流体遵循泊肃叶定律 E.非牛顿流体定律
A.一个亚群 B.二个亚群 C.三个亚群或二个亚群 D.四个亚群 E.五个亚群
A.细胞表面结构 B.细胞质量 C.细胞核分叶 D.细胞颗粒特征 E.细胞大小
A.体积 B.电导性 C.光散射 D.电容 E.光强度
A.红细胞异质性 B.白细胞异质性 C.血小板异质性 D.全血内血细胞异质性 E.网织红细胞异质性
A.智能化程度高、功能多 B.自动化程度高、检测方法多 C.通道多,速度快 D.测量精度好、易于质控和标准化 E.价格便宜
A.电阻抗技术即库尔特原理 B.最初只有细胞计数功能 C.使用鞘流技术可计数网织红细胞 D.光散射技术计数血小板和红细胞的精确性高 E.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血红蛋白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E.多个
A.测试杯光洁度 B.严重脂血 C.溶血或黄疸 D.加样中的气泡 E.仪器周围磁场
A.光散射原理 B.光衍射原理 C.光电比色原理 D.透射比浊原理 E.散射比浊原理
A.光电比色原理 B.免疫法 C.干化学法 D.超声分析法 E.比浊法
A.均可计数网织红细胞 B.均使用电导技术 C.不使用电阻抗技术 D.均使用激光散射技术 E.均使用流式细胞技术
A.测定牛顿流体黏度结果可靠 B.能直接检测在一定剪切率下的表观黏度 C.速度快 D.操作简便 E.方法是测定红细胞群体变形能力
A.均使用了光散射技术 B.白细胞分类部分 C.易于自动化 D.联合使用多项技术 E.利于质量控制
A.白细胞二分群 B.白细胞散射图 C.RBC直方图 D.WBC直方图 E.PLT直方图
A.白细胞单独为一个检测通道 B.红细胞单独为一个检测通道 C.电阻抗技术可计数网织红细胞 D.高档次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的分类计数准确 E.只能用静脉血检测
A.增强 B.减弱 C.不变 D.先增强后减弱 E.先减弱后增强
A.环境清洁 B.良好的接地 C.电压稳定 D.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E.机械传动部分加润滑油
A.可计数网织红细胞 B.主要体现在白细胞的分类上 C.不使用电阻抗技术 D.使用激光散射技术 E.使用流式细胞技术
A.相等 B.大于 C.小于 D.大于或等于 E.小于或等于
A.白细胞的电阻抗值最大 B.小孔管电极内负外正 C.直流电、恒流电路 D.脉冲数等于细胞数 E.脉冲幅度等于细胞体积
A.凝血因子的检测 B.肿瘤坏死因子的检测 C.抗凝物质的检测 D.纤维蛋白溶解物质的检测 E.口服抗凝剂监测
A.20% B.80% C.70% D.100% E.50%
A.凝固法主要分为电流法、光学法和磁珠法。 B.凝固法是最常用的检测方法 C.双磁路双磁珠法检测的是光信号 D.凝固法以血浆凝固达50%时作为判定的终点 E.底物显色法属生物化学法
A.凝血因子 B.样本的光学异常 C.溶血或黄疸 D.加样中的气泡 E.测试杯光洁度
A.红细胞和血小板为一个检测通道 B.白细胞单独为一个检测通道 C.加用细胞化学染色技术可计数网织红细胞 D.小红细胞可干扰血小板的测定 E.能用静脉血和末梢血检测
A.流式细胞技术 B.光散射技术 C.浮动界标技术 D.浮动界标技术 E.拟合曲线技术
A.淋巴细胞 B.单核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嗜碱性粒细胞 E.中性粒细胞
A.免疫学方法 B.底物显色法 C.乳胶凝集法 D.凝固法 E.光电比色法
A.堵孔分完全堵孔和不完全堵孔 B.完全堵孔仪器不能计数血细胞 C.不完全堵孔时,细胞计数慢而准确 D.长时间停用,盐类结晶可堵孔 E.抗凝剂量与全血不匹配或静脉采血不顺,有小凝块可引起堵孔
A.不完全堵孔时计数时间延长 B.完全堵孔仪器不能计数血细胞 C.可观察示波器波形变化 D.看计数指示灯的闪动情况 E.开机时的声音
A.属生物物理法 B.属光电比浊原理 C.无抗原抗体反应 D.以血浆凝固达100%时作为判定终点 E.可检测纤维蛋白原含量
A.光源 B.透镜 C.虑光片 D.小孔管 E.检测装置
A.单个红细胞体积 B.红细胞总数 C.单个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D.总的红细胞体积 E.总的血红蛋白浓度
A.免疫比浊法 B.电流法 C.超声分析法 D.光学法比浊法 E.双磁路磁珠法
A.常用电阻抗技术 B.红细胞和血小板为一个计数通道 C.高档次血细胞分析仪可计数网织红细胞 D.高档次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的分类计数很准确 E.可使用细胞化学染色技术
A.属生物化学法 B.属光电比浊原理 C.有抗原抗体反应 D.以血浆凝固达100%时作为判定终点 E.不能检测纤维蛋白原含量
A.检测器维护 B.液路维护 C.清洗小孔管微孔沉积蛋白 D.样本中凝块的处理 E.机械传动部分加润滑油
A.可使用散射比浊法或透射比浊法 B.透射比浊法的结果优于散射比浊法 C.光学法血凝仪测试灵敏度高 D.仪器结构简单、易于自动化 E.散射比浊法中光源、样本、接收器成直角排列
A.响应速度慢 B.能检测所有样品 C.属于非选择性的检测器 D.灵敏度高 E.检测过程中不破坏样品
A.程序升温 B.程序变流速 C.组合柱 D.梯度洗脱 E.均不对
A.采用非同步的多头泵 B.改变溶剂流量 C.提高溶剂纯度 D.采用弹性的压力缓冲器 E.凸轮的旋转采用手动控制
A.载气流速 B.柱温 C.进样量 D.载气压力 E.进样器的温度
A.温度控制 B.流动相 C.气路 D.载气纯度 E.分析柱
A.比样品最高沸点高10℃左右 B.比样品最高沸点低10℃左右 C.比样品最高沸点高40℃左右 D.比样品最高沸点低40℃左右 E.室温
A.气相色谱柱管较短,常用直管柱 B.气相色谱柱管较长,常用弯曲的柱管 C.高效液相色谱柱管较短,常用直管柱 D.高效液相色谱柱管较长,常用弯曲的柱管 E.两种色谱柱管长度差异不大,直管柱和弯曲的柱管都常用
A.样品量越大,分析结果越准确 B.开机就可以进样分析 C.分离检测同时进行 D.先检测后分离样品 E.先分离后检测样品
A.宽的流速范围,并能适于指定的溶剂 B.宽的入口压力范围,并能适于所有的溶剂 C.宽的流速范围和窄的入口压力范围 D.窄的流速范围和宽的入口压力范围 E.流速和入口压力范围能适应固定的溶剂
A.先稳定载气的流量,再稳定其压强 B.先稳定载气的压强,再稳定其流量 C.压强和流量同时稳定 D.只需要稳定压强 E.只需要稳定流量
A.改变柱长 B.流动相流量增加 C.降低柱温 D.流动相速度降低 E.提高柱温
A.流动相尽可能与固定相不溶,粘度要小一些 B.流动相尽可能与固定相不溶,对样品没有选择性 C.粘度应可能大一些,适用所有检测器的性能 D.对样品应有选择性,粘度应尽可能大一些 E.流动相尽可能与固定相相容,适用所用检测器的性能
A.载气性质 B.热敏元件 C.电阻值 D.池体温度 E.电桥电流
A.载气不能含有杂质 B.必须有足够工作的载气量 C.稳流阀必须接在稳压阀后面 D.稳压阀必须接在稳流阀后面 E.载气流量的稳定与稳流阀的位置无关
A.保留时间 B.保留体积 C.相对保留值 D.峰面积 E.死时间
A.改变载气的种类 B.改变载气的速度 C.色谱柱的长度 D.改变固定液的种类 E.改变色谱柱的内径
A.气固吸附色谱法 B.气液分配色谱法 C.液固吸附谱法 D.液液分配色谱法 E.冲洗法
A.温度稳定,流量不稳定 B.温度不稳定,流量稳定 C.温度不稳定,流量不稳定 D.温度稳定,流量稳定 E.与温度流量无关
A.响应速度快 B.能检测所有样品 C.属于非选择性的检测器 D.灵敏度高 E.检测过程中破坏样品
A.采用最佳流速 B.增加柱长 C.使用高选择性固定相 D.采用细颗粒固定相载体 E.增加柱温
A.线性程序 B.线性–恒温 C.恒温–线性 D.恒温–线性–恒温 E.多种升温速度
A.来源于对植物色素的分析 B.采用了高效固定相 C.分析速度很快 D.有多种检测器 E.使用高压流动相
A.响应速度慢 B.能检测特定所有样品 C.属于选择性的检测器 D.灵敏度低 E.检测过程中破坏样品
A.灵敏度很高 B.依据样品与载气具有不同的导热系数来检测 C.属于选择性的检测器 D.结构复杂 E.检测过程中要破坏样品
A.灵敏度高,最小检测量越大越好 B.线性范围要宽,漂移要大 C.灵敏度高,反映时间要快 D.灵敏度高,反映时间要慢 E.线性范围要窄,最小检测量越小越好
A.响应速度慢 B.能检测所有样品 C.属于选择性的检测器 D.灵敏度低 E.检测过程中不破坏样品
A.气相色谱仪只能分析气态样品 B.液相色谱仪可以分析液态样品 C.色谱仪要求的样品必须是混合物 D.气相色谱仪也能分析液态样品 E.色谱仪不适用于单一组分的样品
A.作用力越小,保留值越小 B.作用力越小,保留值越大 C.作用力越大,保留值越大 D.作用力越大,保留值越小 E.均不对
A.不停流的直接注射器进样 B.不停流的多通进样阀进样 C.不停流的隔断式注射器进样 D.停流的多通进样阀进样 E.停流的隔断式注射器进样
A.2~8℃ B.干燥的室温 C.O℃ D.–20O℃ E.–80O℃
A.7.2~7.4 B.7.4~7.6 C.7.6~8.0 D.8.2~8.8 E.8.8~9.2
A.500~1000 B.1000~2000 C.2000~4000 D.4000~5000 E.5000~10000
A.10–10~10–12 B.10–13~10–16 C.10–14~10–17 D.10–15~10–18 E.10–16~10–19
A.也称为毛细管自由溶液区带电泳 B.是毛细管电泳中使用最少的一种技术 C.根据组分的迁移时间进行定性 D.根据电泳峰的峰面积或峰高进行定量分析 E.它适用于小离子、小分子、肽类、蛋白质的分离,
A.50 B.100 C.150 D.200 E.250
A.溶液的离子强度对带电粒子的泳动有影响 B.离子强度越高、电泳速度越快 C.离子强度太低,缓冲液的电流下降 D.离子强度太低,扩散现象严重,使分辨力明显降低 E.离子强度太高,严重时可使琼脂板断裂而导致电泳中断
A.1周 B.2周 C.3周 D.4周 E.5周
A.0.01~0.05 B.0.02~0.1 C.0.02~0.2 D.0.1~0.2 E.0.2~0.5
A.HbC B.HbD C.HbA2 D.HbE E.HbS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初期 D.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E.20世纪90年代初期
A.1.8cm B.2.6cm C.3.0cm D.3.5cm E.3.8cm
A.10s以内 B.20s以内 C.30s以内 D.45s以内 E.60s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