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辣根过氧化物酶和葡萄糖氧化酶 B.辣根过氧化物酶和碱性磷酸酶 C.碱性磷酸酶和葡萄糖氧化酶 D.碱性磷酸酶和溶菌酶 E.辣根过氧化物酶和溶菌酶
A.低于任一组分的沸点 B.低于水相的沸点 C.不变 D.介于水相与有机相之间 E.高于任一组分的沸点
A.98.0% B.98.06% C.97.85% D.98.01% E.97.05%
A.① B.② C.③① D.②③④ E.③
A.5% B.15% C.20% D.25% E.10%
A.硫胺素 B.核黄素 C.维生素C D.维生素A E.维生素K
A.双硫腙 B.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铵(APDC. C.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DDTC. D.8-羟基喹啉 E.甲基异丁基甲酮
A.单色光线 B.紫外光线 C.自然光线 D.钠光线 E.荧光灯下
A.受到抑制 B.不能进行 C.结果偏高 D.结果偏低 E.滴定终点无法判断
A.硝酸镁可以加速消化过程 B.氧化镁可以加速消化过程 C.氧化镁可以对砷起固定作用,防止砷的挥发损失 D.硝酸镁能防止砷的挥发损失 E.硝酸镁和氧化镁的作用一样
A.干灰化法 B.酸消解法 C.固相萃取法 D.微波消解法 E.溶剂萃取法
A.尿中马尿酸的测定 B.尿中甲基马尿酸的测定 C.尿中苯乙醇酸和苯乙醛酸的测定 D.尿中β-微球蛋白的测定 E.尿中三氯乙酸的测定
A.全血胆碱酯酶活性测定 B.血中碳氧血红蛋白测定 C.血中游离原卟啉测定 D.血中锌卟啉测定 E.血中高铁血红蛋白测定
A.入射光的波长 B.液层的高度 C.液层的厚度 D.溶液的浓度 E.电压
A.吸收液体积 B.现场温度 C.样品量 D.吸收液显色程度 E.天气变化
A.玻璃器皿 B.聚四氟乙烯器皿 C.聚丙烯器皿 D.陶瓷器皿 E.不锈钢器皿
A.尿中三氯乙酸 B.尿中马尿酸 C.尿中甲基马尿酸 D.尿中镉 E.血中铅
A.0.01g B.0.001g C.0.0001g D.0.00001g E.0.000001g
A.对甲类传染病患者进行隔离、医学处理 B.对传染病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C.发布传染病疫情信息 D.对传染病检测样本的采集、保存等进行监督检查 E.禁止非法采集血液
A.CHCl≤20μg/L,CCl≤20μg/L B.CHCl≤30μg/L,CCl≤10μg/L C.CHCl≤40μg/L,CCl≤5μg/L D.CHCl≤50μg/L,CCl≤4μg/L E.CHCl≤60μg/L,CCl≤2μg/L
A.平面角,弧度 B.压力,帕 C.体积,升 D.质量,千克 E.长度,厘米
A.GB,GB/T B.GJ,GJ/T C.JG,JG/T D.BG,BG/T E.WS,WS/T
A.系统误差 B.操作误差 C.偶然误差 D.过失误差 E.试剂误差
A.变异度 B.精密度 C.灵敏度 D.差异度 E.准确度
A.普通蒸馏水 B.重蒸馏水 C.无二氧化碳水 D.无氟水 E.无氨水
A.绿色 B.红色 C.蓝色 D.棕色 E.黄色
A.玻璃注射器采样 B.铝塑夹层袋采样 C.多孔板吸收管采样 D.活性炭固体吸附剂采样 E.无泵型气体采样器
A.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B.盐酸恩波副品红分光光度法 C.靛酚蓝分光光度法 D.亚甲蓝分光光度法 E.酚试剂分光光度法
A.4-氨基安替比林氯仿萃取分光光度法 B.亚甲蓝分光光度法 C.铬酸钡分光光度法 D.硝酸银滴定法 E.异烟酸-吡唑酮分光光度法
A.水中氨氮含量高,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氮含量不高 B.水中硝酸盐氮含量高,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含量不高 C.水中亚硝酸盐氮含量高,氨氮和硝酸盐氮含量不高 D.水中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含量高,硝酸盐氮含量不高 E.水中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含量均高
A.麝香草酚分光光度法 B.N,N-二乙基对苯二胺分光光度法 C.磷钼蓝分光光度法 D.甲亚胺-H分光光度法 E.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A.水杨基荧光酮氯代十六烷基吡啶分光光度法 B.二氮杂菲分光光度法 C.过硫酸铵分光光度法 D.双乙醛草酰二腙分光光度法 E.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A.TOC B.TOD C.COD D.BOD E.VOC
A.空气 B.氧气 C.氢气 D.氮气 E.氩气
A.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B.荧光检测器 C.火焰光度检测器 D.紫外光检测器 E.电子捕获检测器
A.有机废弃物和无机废弃物 B.固体的和泥状废弃物 C.有害废弃物和一般废弃物 D.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 E.农业废弃物和放射性废弃物关于固体废弃物分类: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E.任意个
A.二氨基萘荧光法 B.二硫腙分光光度法 C.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D.4-氨基-3-联氨-5-巯基-1,2,4-三氮杂茂分光光度法 E.N,N-二乙基对苯二胺分光光度法
A.≤1mg/kg B.≤40mg/kg C.≤10mg/kg D.≤2000mg/kg E.总量≤6%
A.无火焰冷原子吸收法 B.新银盐分光光度法 C.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D.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 E.气相色谱法
A.碘 B.氟 C.硒 D.甲基汞 E.镉
A.维生素B1 B.维生素B2 C.维生素B12 D.维生素C E.维生素D
A.PC-TWA B.PC-STEL C.MAC D.OEL E.WBTG
A.气体 B.蒸气 C.雾 D.烟 E.尘
A.维生素B1 B.维生素C C.维生素E D.烟酸 E.维生素D
A.温度和大气压变化对浓度值无影响 B.温度对浓度有影响,大气压对浓度无影响 C.温度对浓度无影响,大气压对浓度有影响 D.温度对浓度影响大,大气压对浓度影响小 E.温度对浓度影响小,大气压对浓度影响大
A.相差物镜、滤光片和转盘聚光器 B.偏振器、转盘聚光器和相差物镜 C.光片、相差物镜和补偿器 D.相差物镜、转盘聚光器和台轴调中望远镜 E.偏振器、滤光片、补偿器
A.1.0mm B.1.5mm C.2.0mm D.2.5mm E.1.7mm
A.热休克蛋白 B.神经毒素 C.细胞毒素 D.溶血素 E.裂解并释放“内毒素样物质”
A.鉴别病原菌的科、种、型 B.鉴别病原菌的属、型、亚型 C.病原学确诊 D.血清学诊断 E.鉴别病原菌的属、种、型
A.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和鉴定,Optochin敏感试验类毒素试验 B.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和鉴定,Optochin敏感试验内毒素试验 C.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和鉴定,Optochin敏感试验,外毒素试验 D.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和鉴定,Optochin敏感试验药物敏感试验 E.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和鉴定,Optochin敏感试验,动物试验
A.仅能检测气体标本 B.仅能检测液体标本 C.仅能检测固体标本 D.气体、液体、固体标本均能检测 E.气体、液体、固体标本均不能检测
A.TAE B.TBE C.TPE D.Tris-甘氨酸缓冲洗液 E.碱性缓冲液
A.抗原-抗体反应的高度敏感性和酶促反应的高度敏感性,进行抗原或抗体检测 B.抗原-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和酶促反应的高度敏感性,进行抗原或抗体检测 C.抗原-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和酶促反应的高度特异性,进行抗原或抗体检测 D.抗原-抗体反应的高度敏感性和酶促反应的高度特异性,进行抗原或抗体检测 E.抗原-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和酶促反应的高度敏感性,进行细菌或病毒检测
A.pH值 B.苍蝇孳生情况 C.温度 D.游离氨含量 E.寄生虫卵的死亡率和去除率
A.酶标板的质量 B.抗原的特异性和纯度 C.酶标记物的纯度 D.底物的纯度 E.待检标本的纯度
A.鱼类 B.海带 C.菠菜 D.贝类 E.谷类
A.中和尿样和防止尿样挥发 B.酸化尿样和防止尿样挥发 C.防止尿样腐败和挥发 D.防止尿样挥发和待测元素被器壁吸附 E.防止尿样腐败和尿中微量元素被器壁吸附
A.水分 B.乳糖 C.脂肪 D.蔗糖 E.还原糖
A.清水 B.石蜡 C.无水乙醇 D.二甲苯 E.以上都不是
A.血常规 B.尿常规 C.肝功能 D.MAT E.ELISA
A.Tris-硼酸缓冲液 B.甘氨酸缓冲液 C.醋酸盐缓冲液 D.磷酸盐缓冲液 E.巴比妥缓冲液
A.数千万吨,种类达几十万种 B.数百万吨,种类达十万多种 C.数十万吨,种类达数万种 D.数万吨,种类达上万种 E.数万吨,种类达数千种
A.脱脂、加水 B.加盐、加水 C.加糖、加豆浆 D.加水、加尿素 E.加碱、加糖
A.100℃以下 B.180℃以下 C.200℃以下 D.230℃以下 E.250℃以下
A.电压控制器、脉冲程序控制器、电泳槽、图像处理器 B.脉冲程序控制器、电泳槽、图像处理器、水循环恒温装置 C.电泳槽、图像处理器、水循环恒温装置、电压控制器 D.图像处理器、水循环恒温装置、电压控制器、脉冲程序控制器 E.水循环恒温装置、电压控制器、脉冲程序控制器、电泳槽
A.污染来源不多 B.容易分解 C.无食物链富集作用 D.局部污染不严重 E.二次污染
A.卵巢衰亡 B.胎盘萎缩 C.早期流产 D.不育症 E.胃肠出血
A.易结冰,能溶解溶质 B.不易结冰,能溶解溶质 C.不易结冰,不易溶解溶质 D.易结冰,不易溶解溶质 E.渗透在食品组织细胞中,不易游离除去
A.科学性、先进性和广泛性 B.科学性、可靠性和可比性 C.科学性、可行性和广泛性 D.科学性、广泛性和特异性 E.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
A.0.013×10-6 B.0.287×10-6 C.1.15×10-6 D.3.48×10-6 E.25.7×10-6
A.均匀性 B.时间性 C.典型性 D.广泛性 E.溯源性
A.选择纤维少于10根的视野计测 B.选择纤维多于10根的视野计测 C.按行列顺序选择纤维少于10根的视野计测 D.按行列选择纤维多于10根的视野计测 E.按行列顺序随机计测
A.质量相同 B.分子数量相同 C.体积相同 D.压力相同 E.重量相同
A.一氧化碳 B.苯 C.铅 D.多环芳烃 E.汞
A.提高干燥温度 B.缩短干燥时间 C.提高灰化温度 D.缩短灰化时间 E.提高原子化温度
A.进行 B.不进行,直接判为不合格产品 C.可以进行,也可以不进行 D.必须进行检验 E.以上都可以
A.5.5~7.5 B.6.5~7.8 C.5.8~6.3 D.>5.0 E.<8.0
A.采样必须注意样品的生产日期、批号、代表性和均匀性 B.采集数量应满足检验项目对样品量的需要,一式三份,一般散装样品每份不少于05kg C.液体、半流体饮食品应先混匀后再采样 D.粮食及固体食品应自上、中、下三层中的不同部位分别采样混合 E.罐头、瓶装食品或其他小包装食品同一批号取样件数不少于3个
A.八大类 B.十二大类 C.十大类 D.九大类 E.十一大类
A.“0” B.“-” C.“未检出” D.“低于检测限” E.“无结果”
A.KNO3 B.NaCl C.NaNO3 D.KCl E.Hg2Cl2
A.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和鉴定,葡萄球菌内毒素检查 B.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和鉴定,葡萄球菌外毒素检查 C.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和鉴定,葡萄球菌类毒素检查 D.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和鉴定,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查 E.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和鉴定,葡萄球菌神经毒素检查
A.透明培养基,半透明培养基,不透明培养基 B.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 C.固体培养基,无色培养基,有色培养基 D.液体培养基,无色培养基,有色培养基 E.液体培养基,半透明培养基,固体培养基
A.带菌期 B.传染期 C.排菌期 D.潜伏期 E.恢复期
A.190nm B.220nm C.260nm D.280nm E.300nm
A.18~45℃ B.0~18℃ C.28~39℃ D.18~37℃ E.37~56℃
A.青霉素治疗期间注意活动 B.青霉素治疗期间加强营养 C.青霉素使用应全程足量 D.多种抗生素配合使用 E.配合使用氢化可的松
A.10-2~10-3mol/L,10-5~10-6mol/L B.10-3~10-5mol/L,10-7~10-8mol/L C.10-2~10-4mol/L,10-6~10-7mol/L D.10-3~10-4mol/L,10-6~10-8mol/L E.10-2~10-4mol/L,10-5~10-7mol/L
A.鸡胚,地鼠肾细胞 B.鸡胚,肿瘤细胞 C.体外培养的动物组织、胚胎或细胞 D.地鼠肾细胞,肿瘤细胞 E.豚鼠、小白鼠
A.原棱细胞,原代细胞,传代细胞等 B.原棱细胞,传代细胞,双倍体细胞等 C.原棱细胞,原代细胞,双倍体细胞等 D.原代细胞,传代细胞,双倍体细胞等 E.原棱细胞,真棱细胞,双倍体细胞等
A.光学显微镜法,染色法 B.显微镜放大法,染色法 C.电子显微镜法,光学显微镜法 D.显微镜放大法,免疫组化法 E.电子显微镜法,免疫组化法
A.普通PCR比巢式PCR敏感 B.所用酶不同 C.所用底物不同 D.模板不同 E.前者用两对引物,后者用一对引物
A.培养时间和培养物中活菌数的对数 B.培养时间的倒数和培养物中活菌数 C.培养时间的对数和培养物中活菌数 D.培养时间的倒数和培养物中活菌数的对数 E.培养时间和培养物中活菌数
A.将两种不同性质而互溶的溶剂,按一定程序连续改变组成 B.将两种不同性质而互不相溶的溶剂,按一定程序连续改变组成 C.将两种性质相近而互溶的溶剂,按一定程序连续改变组成 D.将两种性质相近而互不相溶的溶剂,按一定程序连续改变组成 E.将两种性质相同而互溶的溶剂,按一定程序连续改变组成
A.液体吸收法、固体吸附法、活性炭法和硅胶法 B.液体吸收法、固体吸附法、冷冻浓缩法、滤料采集法 C.液体吸收法、固体吸附法、冷冻浓缩法和溶剂溶解法 D.液体吸收法、纤维滤料法、固体吸附法和活性炭法 E.液体吸收法、活性炭法、硅胶法和冷冻浓缩法
A.灵敏度高 B.准确度高 C.精密度好 D.使用温度高 E.射程短,使用安全
A.4~6 B.6~12 C.24~72 D.18~24 E.96~120
A.氧气 B.氢气 C.氦气 D.氮气 E.氩气
A.30ml/min B.50ml/min C.100ml/min D.300ml/min E.3000ml/min
A.110℃ B.115℃ C.230℃ D.250℃ E.300℃
A.稳定性 B.再现性 C.准确度 D.精密度 E.灵敏度和准确度
A.40℃ B.60℃ C.100℃ D.200℃ E.250℃
A.1.2×103 B.1.5×103 C.2.0×103 D.2.0×104 E.2.0×105
A.糖精钠 B.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 C.阿斯巴甜 D.三氯蔗糖 E.阿力甜
A.搪瓷制食具容器 B.陶瓷制食具容器 C.橡胶制品 D.铝制食具容器 E.聚氯乙烯
A.垃圾焚烧 B.垃圾高温堆肥 C.垃圾卫生填埋 D.生物氧化塘 E.资源回收利用
A.滴定一开始即加入 B.滴定至中途加入 C.滴定近终点时加入 D.滴定至碘的颜色退去后加入 E.任何时候都行
A.物质的纯度要高 B.物质的组成要与化学式完全相符 C.性质稳定 D.具有较大的摩尔质量 E.具有氧化还原性质
A.CaC2O4 B.CaO C.CaCO3 D.Ca E.Ca(OH)2
A.KSCM B.K2Cr2O7 C.K2CrO4 D.NH4Fe(SO4)2 E.荧光黄
A.≤0.08mg/m3 B.≤0.12mg/m3 C.≤0.15mg/m3 D.0.08~0.12mg/m3 E.0.12~0.15mg/m3
A.100μg/m3150μg/m3 B.50μg/m3150μg/m3 C.50μg/m3200μg/m3 D.200μg/m3300μg/m3 E.100μg/m3200μg/m3
A.≤0.10% B.≤0.12% C.≤0.15% D.≤0.20% E.≤0.25%
A.1985年9月6日 B.1985年12月1日 C.1986年1月1日 D.1986年7月1日 E.1987年7月1日
A.始终快速进行 B.开始时缓慢滴定,以后逐渐加快 C.始终缓慢进行 D.开始快速,然后缓慢,最后又逐渐加快 E.开始时快,以后逐渐缓慢
A.有传染性的症状不典型的呼吸道疾病 B.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 C.由耐药性病原体引起的肺炎 D.症状较轻的典型肺炎 E.传染原不明的肺炎
A.mA B.nA C.T D.I E.A
A.大大偏高 B.大大偏低 C.略低 D.正负误差不一定 E.略偏高
A.S2- B.SO2-4 C.CO2-3 D.PO3-4 E.Br-
A.22.0×0.03646 B.22.0÷0.03646 C.22.0×0.03646×36.46 D.22.0÷(0.03646×36.46) E.22.0×36.46/0.03646
A.Al3+ B.Fe2+ C.Cr3+ D.Mn2+ E.Zn2+
A.每毫升标准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 B.每毫升标准溶液中,所含溶质的浓度 C.标准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 D.标准溶液中,所含溶质的浓度 E.每毫升标准溶液中,所含特测物质的浓度
A.检测工作可由一人进行 B.检测工作至少应有两人参加 C.检测人员应有大专学历 D.检验人员应具有技师以上职称 E.检测工作至少应有两人参加,其中一人具有技师以上职称
A.检测室主任和单位领导 B.质量保证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 C.检测室负责人、质量保证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 D.校核人、检测室负责人和签发人(质量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 E.检测室主任和单位领导
A.企业强制性标准 B.国家强制性标准 C.国家推荐性标准 D.卫生行业强制性标准 E.卫生行业推荐性标准
A.该实验需在恒温槽内进行是因为液体的粘度与温度关系很大 B.液体的粘度是指液体的一部分对液体的另一部分流动时表现出来的阻力 C.测定时必须使用同一支粘度计 D.粘度计内待测液体的量可以随意加入
A.玻璃电极 B.甘汞电极 C.铂黑电极 D.光亮电极
A.电桥两端电压 B.流过电桥的电流大小 C.电流对消是否完全 D.电压对消是否完全
A.保持垂直 B.保持水平 C.紧靠恒温槽内壁 D.可任意放置
A.低周档 B.高周档 C.×102 D.×103
A.越宽 B.越窄 C.不变 D.不一定 E.以上都不正确
A.热导检测器 B.氢焰离子化检测器 C.电子捕获检测器 D.火焰光度检测器 E.氮磷检测器
A.薄层层析法 B.气相色谱法 C.原子吸收光谱法 D.紫外分光光度法 E.比色法
A.以真值为中心的某一区间包括测定结果的平均值的概率 B.在一定置信度时,以测量值的平均值为中心的包括真值在内的可靠范围 C.真值落在某一可靠区间的概率 D.在一定置信度时,以真值为中心的可靠范围
A.420nm B.460nm C.540nm D.585nm E.620nm
A.5%硫脲和5%抗坏血酸 B.5%硫脲 C.5%抗坏血酸 D.硼氢化钠 E.盐酸羟胺
A.微波加热作用 B.微波振动作用 C.微波提高酸的氧化性 D.微波浓缩消解液 E.微波加热和振动作用
A.1+2甲醇乙醇 B.1+2二氯甲烷乙醇 C.1+2二氯乙烷甲醇 D.1+4甲醇乙醇 E.1+2二氯甲烷甲醇
A.是氧化剂,不是还原剂 B.是还原剂,不是氧化剂 C.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 D.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E.无法确定
A.矿化度 B.H+的浓度 C.Ca2+的浓度 D.CO2-3的浓度 E.HC0-3浓度
A.2mol/L B.1mol/L C.5mol/L D.4mol/L E.3mol/L
A.pH范围 B.细菌 C.电导率 D.吸光度 E.有机物
A.分析纯 B.化学纯 C.光谱纯 D.优级纯 E.色谱纯
A.冷水浴 B.走廊 C.通风橱 D.药品库 E.窗口
A.白色 B.黑色 C.深绿色 D.天蓝色 E.红色
A.进行对照实验 B.进行空白试验 C.进行仪器校准 D.增加平行试验的次数 E.使用新的滴定管
A.NaHC0中含有氢,故其水溶液呈酸性 B.浓HAc(17mol/L)的酸度大于17mol/LH2S04水溶液的酸度 C.浓度(单位:mol/L)相等的一元酸和一元碱反应后,其溶液呈中性 D.当[H+]大于[OH-]时,溶液呈酸性 E.当[H+]大于[OH-]时,溶液呈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