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当细胞增殖至一定密度后,分离出一部分细胞接种到其他容器的过程 B.体内取出细胞接种到培养容器,细胞继续增殖的过程 C.养细胞期间更新培养液的过程 D.细胞增殖至一定密度后,分离出一部分细胞接种到其他容器并及时更新培养液使细胞增殖继续的过程 E.细胞倍增的过程
A.改变色谱柱,如仍为阳性结果,即可报告含有氢醌 B.改变流动相,如仍为阳性结果,即可报告含有氢醌 C.测定该峰流出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如仍为阳性结果,即可报告含有氢醌 D.测定该峰流出物的质谱,如仍为阳性结果,即可报告含有氢醌 E.直接出含有氢醌的检验报告
A.黄色 B.红色 C.橙红 D.蓝色 E.绿色
A.氯化汞 B.四氯汞钠 C.氯化钠 D.氯化镁 E.氯化钾
A.减小样品提升量 B.减少乙炔气/空气比值 C.减小测定狭缝 D.增加测定狭缝 E.采用背景扣除
A.0.25mg/L B.0.005mg/L C.0.1mg/L D.0.5mg/L E.0.025mg/L
A.0.15mg/L B.290mg/L C.349mg/L D.1.5mg/L E.15.0mg/L
A.铅 B.铬 C.总汞 D.砷 E.镉
A.在加入HNO前预先将乙醇等可挥发的有机物赶掉 B.如果是粉类样品,加入硝酸前,应先加入少量纯净水 C.加入硝酸后,在室温放置过夜,再加热消解处理,可缩短消解时间 D.有机物多时,可连续添加硝酸 E.当消化液已开始产生高氯酸白烟,但样液仍呈深黄棕色时,应随即进行冷却,添加HNO4
A.雌三醇含量:0.55mg/kg;结论:含雌三醇 B.雌三醇含量:样品1为0.55mg/kg,样品为2为0.53m/k,平均值:0.54mg/kg;结论:含雌三醇 C.雌三醇含量:样品1为0.55mg/kg,样品2为0.53mg/kg,平均值:0.54mg/kg(方法检测限:0.20mg/kg);结论:含雌三醇 D.雌三醇含量:样品1为0.24mg/kg,样品2为0.23mg/kg(方法的标准偏差:0.10mg/kg);结论:含雌三醇 E.雌三醇含量的平均值:0.55mg/kg(方法检测限:0.35mg/kg);结论:含雌三醇
A.采用氘灯背景扣除法 B.采用化学分离法 C.用氢卤酸-甲基异丁基酮缔合-萃取除去 D.采用标准加入法 E.采用乙炔/氧化亚氮以提高火焰温度
A.指甲硬化剂中甲醛限量6% B.气溶胶类祛臭产品0.2% C.非气溶胶类一般产品0.2% D.口腔用产品0.05% E.儿童用产品0.1%
A.与砷化氢协同作用,以增加其荧光强度,增加方法的灵敏度 B.与硼氢化钠协同作用,以加速砷化氢的产生 C.消除消解液中残余氧化性,增加测定结果的重现性 D.消除干扰离子的影响 E.减弱空白的荧光
A.测定波长 B.狭缝 C.进气流速 D.乙炔气/空气比值 E.燃烧室温度
A.为防止加入硝酸后反应过于剧烈,导致试样溅出损失,可采取向试样中先加入少量水 B.在加热过程中如需添加HNO或高氯酸时,可立即、随时加入 C.消解时,可用表面皿或小漏斗等覆盖容器,使HNO和高氯酸呈回流状态 D.在消解过程中,要不停地仔细观察试样状态 E.在液面仍可见脂肪成分的漂浮物时,要防止使用或进入高氯酸消解阶段
A.比色法 B.气相色谱法 C.高效液相色谱法 D.原子吸收光谱法 E.氧化还原滴定法
A.消解前,如样品含有乙醇等有机溶剂,应先将其挥发至近干 B.含有较多的甘油,消解时应特别注意安全 C.消解样品过程中,如发现样品液呈棕色,要及时添加硝酸,以防止样品炭化,否则会造成砷的损失 D.样品消解的终点是样品液澄清或微黄澄清 E.样品消解达终点后,冷至室温,定容
A.显色原理 B.吸收液配制 C.采样时温度控制 D.显色时间 E.空白值的吸光度
A.空气-丙烷 B.空气-煤气 C.空气-乙炔 D.空气-氢气 E.氧化亚氮-乙炔
A.SO B.HS C.SO D.HCL E.O
A.HS B.SO C.O D.HCHO E.CO
A.铁 B.铝 C.铊 D.铜 E.钙
A.排除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干扰 B.排除空气中氮氧化物的干扰 C.排除空气中氧化性气体的干扰 D.排除三氯化铁的颜色干扰 E.排除空气中甲醛的干扰
A.pH6.5~7.0 B.pH8.5~9.0 C.pH10~11 D.弱碱性 E.弱酸性
A.长度大于5μm B.长度大于10μm C.宽度小于3μm D.宽度小于1μm E.长度与宽度之比大于3∶1
A.酚酞为指示剂 B.甲基橙为指示剂 C.甲基红为指示剂 D.酚酞和甲基橙为指示剂 E.铬黑T为指示剂
A.水杨酸 B.次氯酸 C.硫酸 D.柠檬酸 E.盐酸
A.12cm/s B.16cm/s C.8cm/s D.4cm/s E.10cm/s
A.防止吸收液沉淀 B.消除O干扰 C.增加采样效率 D.消除或减少重金属离子的干扰 E.降低空白值
A.283.3,57.9,228.8,253.7 B.283.3,253.7,228.8,357.9 C.357.9,253.7,228.8,283.3 D.228.8,283.3,253.7,357.9 E.357.9,253.7,228.8,283.3
A.KCN-NH B.氯仿 C.NaOH-NH D.NaOH-EDTA-2Na E.四氯化碳
A.显色液的配制 B.蒸馏水和试剂本底值的增高 C.样品溶液的保存 D.采样流量 E.H2S的干扰
A.采样期间应避光 B.采样期间和样品分析之前应避光 C.样品分析之后应避光 D.加入显色剂后应避光 E.显色剂应避光
A.采样时,将气样先通过普通滤纸 B.采样时,将气样先通过硫酸锰滤纸 C.采样时,将气样先通过水溶液 D.采样时,将气样先通过碱性溶液 E.采样时,将气样先通过活性炭管
A.差速离心法 B.沉降速率法 C.沉降平衡法 D.速率区带离心法 E.分析超速离心法
A.自动控制装置 B.平衡控制装置 C.低温控制装置 D.室温控制装置 E.速度可调装置
A.差速离心法 B.沉降速率法 C.沉降平衡法 D.速率区带离心法 E.沉降平衡法
A.向心现象 B.离心现象 C.离心力 D.向心技术 E.失重现象
A.密度 B.重力 C.沉降系数 D.体积 E.形状
A.差速离心法 B.速率区带离心法 C.等密度区带离心法 D.高速离心法 E.超速离心法
A.5000 B.10000 C.15000 D.20000 E.25000
A.大于 B.大于等于 C.等于 D.小于等于 E.小于
A.制备离心机 B.制备超速离心机 C.制备高速离心机 D.分析超速离心机 E.普通离心机
A.2500g B.7500g C.15000g D.20000g E.30000g
A.数量极移动 B.扩散现象 C.细胞悬浮 D.分离沉降 E.重力场作用
A.按复杂程度分 B.按结构分 C.按时间分 D.按功能分 E.按体积分
A.电泳仪 B.离心机 C.色谱仪 D.生化分析仪 E.显微镜
A.分离离心法 B.组份分离法 C.区带离心法 D.低速离心法 E.高速离心法
A.RPMmax B.RCFmin C.Rmin D.Rmax E.RCFmax
A.质量和密度越大,沉降系数越大 B.质量越小,沉降系数越大 C.质量或密度与沉降系数无关 D.密度越大,沉降系数越小 E.质量和密度越小,沉降系数越大
A.RPMmax B.Rmax C.Rmin D.RCFmax E.RCFmin
A.差速离心法 B.密度梯度离心法 C.速率区带离心法 D.等密度区带离心法 E.分析离心法
A.向心运动 B.匀速圆周运动 C.离心运动 D.变速圆周运动 E.保持不动
A.410000g B.510000g C.610000g D.710000g E.810000g
A.Rmin B.Rmax C.RPMmax D.RCFmax E.RCFmin
A.液柱顶部的密度明显小于样品组份的密度,液柱底部的密度明显大于样品组份的密度 B.液柱顶部的密度明显大于样品组份的密度,液柱底部的密度明显大于样品组份的密度 C.液柱顶部的密度明显小于样品组份的密度,液柱底部的密度明显小于样品组份的密度 D.液柱顶部的密度明显大于样品组份的密度,液柱底部的密度明显小于样品组份的密度 E.液柱顶部的密度明显等于样品组份的密度,液柱底部的密度明显等于样品组份的密度
A.向心速度 B.离心速度 C.沉降系数 D.上浮速度 E.下沉速度
A.在离心力场中,作用于颗粒的离心力相当于地球重力的倍数 B.在离心力场中,作用于颗粒的地球重力相当于离心力的倍数 C.在离心力场中,作用于颗粒的离心力与地球重力的乘积 D.在离心力场中,作用于颗粒的离心力与地球重力的和 E.在离心力场中,作用于颗粒的离心力与地球重力的差
A.真空系统 B.冷凝器 C.离心转盘 D.水冷却系统 E.透光池
A.1000 B.4000 C.6000 D.10000 E.20000
A.10000 B.30000 C.50000 D.80000 E.100000
A.某种颗粒完全上浮的时间 B.某种颗粒处于离心管中央的时间 C.某种颗粒完全沉降到离心管底部的时间 D.全部组份在离心管中形成各自独立存在的区带,但没有沉降在离心管底部 E.全部组份沉降在离心管的底部
A.49000g B.59000g C.69000g D.79000g E.89000g
A.分析离心机 B.细胞涂片离心机 C.超速离心机 D.冷冻离心机 E.台式离心机
A.差速离心法 B.密度梯度分析离心法 C.速率区带离心法 D.等密度区带离心法 E.分析离心法
A.差速离心法 B.速率区带离心法 C.等密度区带离心法 D.分析离心法 E.分析超速离心法
A.沉降运动 B.重力沉降 C.沉降速度 D.离心技术 E.向心力作用
A.向心现象 B.离心现象 C.离心技术 D.向心技术 E.失重现象
A.差速离心法 B.等密度区带离心法 C.超速离心法 D.高速离心法 E.沉降平衡离心法
A.质量 B.密度 C.沉降系数 D.体积 E.分子大小
A.某种颗粒完全上浮的时间 B.某种颗粒完全下沉的时间 C.全部组份颗粒完全到达各自的等密度点的平衡时间 D.全部组份沉降在离心管的底部 E.某种颗粒处于离心管的中央的时间
A.跟据不同细胞采取不同的方法 B.使用二乙烯四乙酸二钠(EDTA. C.EDTA与胰蛋白酶按不同比例混合使用 D.悬浮生长的细胞直接添加胰蛋白酶 E.贴壁生长的细胞添加新鲜培养液
A.1%~2% B.2%~5% C.5%~10% D.10%~20% E.20%~25%
A.湿度调节装置 B.湿润的含水托盘 C.湿度调节器 D.CO调节器、温度调节器和湿度调节装置 E.气体保护器装置
A.0%~20% B.20%~40% C.10%~20% D.20%~30% E.30%~40%
A.①气体排空→②净化→③气体排空→④N净化→⑤气压平衡 B.①气体排空→②N净化→③气压平衡 C.①N净化→②气体排空→③N净化→④气压平衡 D.①N净化→②气体排空→③N净化→④气体排空→⑤气压平衡 E.①气体排空→②N净化→③气体排空→④N净化→⑤气体排空→⑥气压平衡
A.细胞为上皮样或成纤维细胞样 B.能否贴附在支持物上生长 C.呈密度抑止特性 D.肿瘤细胞 E.细胞可多次传代
A.催化箱内氧气与氢气反应生成水后再由干燥剂所吸收 B.催化无氧混合气体内的微量氧气与氢气反应,生成水后再由干燥剂所吸收 C.除去箱内CO D.除去箱内充满的氧 E.除去箱内HS
A.80%N2、5%CO和15%H B.80%N2、15%CO和5%H C.80%N2、10%CO和10%H D.85%N2、5%CO和10%H E.85%N2、10%CO和5%H
A.电位差 B.浓度 C.电量 D.数量 E.电流
A.电流 B.微电流 C.微电压 D.基流 E.噪音
A.pH玻璃电极 B.PO2电极 C.PCO2电极 D.K电极 E.Na电极
A.3个月 B.6个月 C.一年 D.1~2年 E.1~3年
A.标准缓冲溶液 B.柠檬酸溶液 C.醋酸钠溶液 D.磷酸盐缓冲液 E.氢氧化钠校正液
A.定标液/冲洗液通路 B.标本通路 C.电磁阀通路 D.信号传输通路 E.废液通路
A.离子吸附作用 B.离子交换反应 C.电子交换反应 D.电子置换反应 E.离子渗透作用
A.电位 B.电流 C.电导 D.光导 E.电量
A.0~1 B.1~3 C.0~7 D.7.35~7.45 E.0~10
A.离子选择电极 B.金属电极 C.氧化还原电极 D.离子交换电极 E.气敏电极
A.钠电极 B.钾电极 C.氯电极 D.钙电极 E.参比电极
A.强力冲洗程序 B.拆卸装置 C.用金属丝捅 D.更换仪器 E.请厂家维修
A.移液管 B.双孔移液管 C.吸样器 D.吸耳球 E.比色杯
A.三通阀 B.蠕动泵 C.真空泵 D.吸样器 E.微机系统
A.0~0.2V B.0.2~0.4V C.0.4~0.8V D.0.8~1.2V E.1.2~1.6V
A.水气 B.CO2 C.O2 D.空气 E.CO2和O2
A.监察分析仪稳定性 B.调校自动定标频率 C.操作者日常保养 D.选择自动或手动定标方式 E.自动分析检测
A.铂电极 B.玻璃电极 C.银–氯化银电极 D.甘汞电极 E.饱和甘汞电极
A.电极管 B.内参比电极 C.外参比电极 D.内参比溶液 E.敏感膜
A.气瓶 B.溶液瓶 C.电极 D.连接管道 E.电磁阀
A.调校自动定标频率 B.选择自动或手动定标方式 C.自动清洗吸样针 D.测定质控范围 E.设定密码
A.氟化镧 B.氯化钙 C.氯化钾 D.氟化钠 E.乙酸钠
A.电源开启 B.微处理系统操作 C.仪器设定程序操作 D.仪器测定程序操作 E.自动清洗操作
A.电极未活化 B.电极斜率低 C.电极漏夜 D.进样针堵塞 E.未进行系统校准
A.电源电路模块 B.微处理器模块 C.输入输出模块 D.信号放大及数据采集模块 E.蠕动泵和三通阀控制模块
电化学分析仪器所使用的电极中,常用的内参比电极是()
A.铂电极 B.银电极 C.银–氯化银电极 D.甘汞电极 E.饱和甘汞电极
A.离子选择性敏感膜 B.参比层 C.氯化银层 D.银层 E.样品层
A.血液 B.红细胞 C.纤维蛋白 D.白血球 E.样本杂质
A.恒温室 B.样品室的测量毛细管 C.电磁阀 D.气瓶 E.加压泵
A.电极 B.标本盘 C.微机系统 D.对数转换器 E.数模转换器
A.标准缓冲溶液 B.标准液 C.标准气体 D.标准液和标准气体 E.冲洗液
A.电极的内充液 B.电极的内参比电极 C.电极外部溶液 D.电极的玻璃膜 E.电极外部溶液的pH值
A.离子选择电极 B.金属电极 C.氧化还原电极 D.离子交换电极 E.玻璃电极
A.地线未接好 B.电极腔前端蛋白积聚 C.采样针堵塞 D.泵管老化 E.电极堵塞
A.气瓶 B.连接管 C.湿化器 D.蠕动泵 E.真空泵
A.标本盘 B.电极系统 C.吸样针 D.三通阀 E.CPU芯片
A.每日维护 B.每周维护 C.每月维护 D.季度MV值试验 E.仪器定标
A.抑菌圈 B.MBC C.MIC D.MIC50 E.MIC90
A.光电比色原理 B.荧光检测原理 C.化学发光原理 D.微生物数码鉴定原理 E.呈色反应原理
A.导电性的改变 B.电压的改变 C.培养瓶内压力的改变 D.荧光信号的改变 E.光电信号改变
A.同位素标记 B.测压力 C.荧光法 D.测导电性 E.颜色变化
A.荧光 B.二氧化碳 C.同位素 D.压力 E.导电性
A.光电信号 B.荧光信号 C.瓶内压力 D.导电性或电压 E.放射性
A.放射性标记 B.光电监测 C.荧光标记 D.测压 E.测导电性
A.H2 B.N2 C.NO2 D.O2 E.CO2
A.K-B法 B.琼脂稀释法 C.肉汤法 D.扩散法 E.微型化的肉汤稀释试验
A.感受器颜色的变化 B.电压的变化 C.导电性的变化 D.荧光信号强度的变化 E.放射性强度变化
A.采用光电比色法,测定微生物分解底物导致pH值改变而产生的不同颜色,来判断反应的结果 B.采用传统呈色反应法,同时采用敏感度极高的快速荧光测定技术来检测细菌胞外酶 C.采用荧光增强技术与传统酶、底物生化呈色反应相结合 D.底物中加入酶基质,不同的细菌作用于不同的底物,激发出不同强度的荧光 E.利用微生物对不同碳源代谢率的差异
A.阴极材料 B.阳极材料 C.内充气体 D.灯电流 E.灯电压
A.透镜 B.单色器 C.光电倍增管 D.原子化器 E.检测器
A.直流电弧–低压交流电弧–火花–ICP B.ICP–火花–低压交流电弧–直流电弧 C.火花–低压交流电弧–直流电弧–ICP D.低压交流电弧–火花–直流电弧–ICP E.火花–直流电弧–低压交流电弧–ICP
A.0.0000783 B.0.562 C.0.00244 D.0.00783 E.0.00488
A.若合理选择波长,可获得待测组份和参比组份的吸光度差ΔA,能有效地扣除待测成份以外的背景吸收 B.可有效扣除混浊溶液背景吸收 C.由于记录的是两个波长信号的信号差,因此不受光源电压和外部电源变化的影响 D.可用于追踪化学反应 E.用于计算的吸光度为两个波长下测得的吸光度之差
A.激发光源不同 B.检测系统不同 C.色散元件不同 D.光学系统不同 E.原子化器不同
A.光源透射光的干扰 B.原子化器火焰的干扰 C.背景干扰 D.物理干扰 E.电路干扰
A.320nm~2500nm B.150nm~400nm C.254nm~734nm D.800nm~1600nm E.150nm~800nm
A.直流电弧 B.交流电弧 C.火花 D.火焰 E.ICP
A.定性、半定量和定量 B.高含量 C.结构 D.能量 E.组成
A.电感耦合等离子体 B.空心阴极灯 C.原子化器 D.辐射源 E.钨灯
A.灯电流 B.灯电压 C.阴极温度 D.压力 E.内充气体的性质
A.大量的空气 B.大量的氖或氩等惰性气体 C.少量的空气 D.少量的氖或氩等惰性气体 E.大量的氧气
A.原子发射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 B.原子发射光谱和核磁共振谱 C.红外光谱和Raman光谱 D.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 E.原子吸收光谱和原子发射光谱
A.电极插入样品触点时好时坏 B.重复性差 C.原子化效率较低 D.设备复杂 E.灵敏度高
A.连续光谱、蓝光少、远红外光多、热量多 B.主要是紫外光 C.波长为550nm~620nm、高光强 D.589nm单色光、高光强 E.锐线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