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单倍体细胞悬液 B.双倍体细胞悬液 C.红细胞悬液 D.白细胞悬液 E.单细胞悬液
A.原子化器中分子对共振线的吸收 B.原子化器中干扰原子对共振线的吸收 C.空心阴极灯发出的非吸收线的辐射 D.火焰发射干扰 E.单色器的衍射
A.空心阴极灯 B.火焰 C.原子化系统 D.分光系统 E.检测系统
A.电子的发射 B.电子相对于原子核的运动以及核间相对位移引起的振动和转动 C.质子的运动 D.离子的运动 E.分子的运动
A.折射 B.发射 C.吸收 D.散射 E.透射
A.释放剂 B.缓冲剂 C.消电离剂 D.保护剂 E.稀释剂
A.自然变宽 B.压力变宽 C.场致变宽 D.多普勒变宽(热变宽) E.冷变宽
A.延长灯寿命 B.克服火焰中的干扰谱线 C.防止光源谱线变宽 D.扣除背景吸收 E.扩宽光源的适用波长范围
A.将试样中待测元素转化为基态原子 B.将试样中待测元素转化为激发态原子 C.将试样中待测元素转化为中性分子 D.将试样中待测元素转化为离子 E.将试样中待测元素转化为基态分子
A.物理干扰 B.化学干扰 C.电离干扰 D.背景干扰 E.电路干扰
A.灵敏度低但重现性好 B.基体效应大但重现性好 C.样品量大但检出限低 D.物理干扰多但原子化效率高 E.物理干扰多但原子化效率低
A.低含量元素 B.元素定性 C.高含量元素 D.极微量元素 E.微量元素
A.原子发射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 B.原子吸收光谱和红外光谱 C.红外光谱和质谱 D.原子发射光谱和荧光光谱 E.原子吸收光谱和核磁共振谱
A.反映仪器的质量和稳定性 B.反映仪器对某元素在一定条件下的检出能力 C.检出限越低,说明仪器性能越好,对元素的检出能力越强 D.表示在选定的实验条件下,被测元素溶液能给出的测量信号2倍于标准偏差时所对应的浓度 E.检出限比特征浓度有更明确的意义
A.光电池 B.光电管 C.光电倍增管 D.感光板 E.CCD
A.10nm~400nm B.400nm~750nm C.0.75nm~2.5nm D.0.1nm~100nm E.750nm~2000nm
A.减小狭缝 B.用纯度较高的单元素灯 C.另选测定波长 D.用化学方法分离 E.提纯样品
A.原子内层电子和分子内层电子跃迁 B.原子核和分子内层电子跃迁 C.原子外层电子和分子外层电子跃迁 D.原子外层电子和分子振动跃迁 E.原子内层电子和分子振动跃迁
A.滤光元件 B.聚焦元件 C.分光元件 D.感光元件 E.截光元件
A.工作曲线法 B.内标法 C.标准加入法 D.间接测定法 E.直接测定法
A.多普勒效应 B.光电效应 C.朗伯-比尔定律 D.乳剂特性曲线 E.波粒二象性
A.分子吸收 B.背景吸收 C.光散射 D.基体效应 E.光路干扰
A.连续光谱、蓝光少、远红外光多,热量多 B.谱与日光很相似,高光强 C.是紫外光 D.589nm单色光,高光强 E.是红外光
A.激光器关闭 B.激光器门打开 C.流式细胞仪连接错误 D.清洗液少了 E.清洗液传感器失灵
A.在流动室上加上了频率为30kHz的信号 B.在测量区上加上了频率为30kHz的信号 C.在压电晶体上加上了频率为30kHz的信号 D.在光电倍增管上加上了频率为30kHz的信号 E.在光电二级管上加上了频率为30kHz的信号
A.淋巴细胞 B.红细胞 C.白细胞 D.双联体细胞 E.单倍体细胞
A.线性放大器 B.指数放大器 C.对数放大器 D.整数放大器 E.函数放大器
A.每月 B.每天 C.每季度 D.每周 E.每年
A.放大电路 B.荧光电路 C.散射光电路 D.衰减电路 E.双激光立体光路
A.荧光照射区 B.散射光照射区 C.激光照射区 D.X光照射区 E.太阳光照射区
A.细胞膜厚薄 B.被测细胞的大小 C.细胞质多少 D.核膜的折射率 E.DNA含量
A.鞘液流 B.细胞流 C.散射光 D.荧光 E.测量区
A.误差值表示 B.标准差值表示 C.灵敏度值表示 D.变异系数值表示 E.精密度值表示
A.灵敏度的高低 B.荧光强度 C.散射光大小 D.精密度大小 E.准确度的高低
A.激光 B.压电晶体 C.气体压力 D.荧光 E.散射光
A.样品 B.质控品 C.鞘液 D.生理盐水 E.缓冲液
A.敏感区 B.测量区 C.激光区 D.计算区 E.观察区
A.带负电的电极板偏转 B.带正电的电极板偏转 C.不偏转 D.前向角偏转 E.侧向角偏转
A.样品 B.细胞 C.鞘液 D.细菌 E.标准品
A.非特异性酯酶含量测定 B.胞质抗原含量测定 C.DNA含量测定 D.过氧化物酶含量测定 E.DNA倍体含量测定
A.数据太大,难以处理 B.激光器门打开 C.流式细胞仪连接错误 D.清洗液少了 E.清洗液传感器失灵
A.在细胞形成液滴以前 B.在细胞形成液滴以后 C.在细胞形成液滴过程中 D.在细胞形成液滴前后 E.在细胞形成液滴一小时
A.散射光 B.荧光 C.激光 D.射线 E.反光
A.激光光路稳定 B.样品流稳定 C.激光光路与样品流处于正交状态 D.荧光光光路与样品流处于正交状态 E.散射光光路与样品流处于正交状态
A.电离辐射 B.光散射 C.电磁辐射 D.光反射 E.光电子
A.测DNA凋亡峰 B.胞质抗原含量测定 C.动态监测T细胞亚群 D.测凋亡调节蛋白 E.DNA倍体含量测定
A.三个水滴是有细胞的 B.二个水滴是有细胞的 C.四个水滴是有细胞的 D.一个水滴是有细胞的 E.五个水滴是有细胞的
A.激光器关闭 B.激光器门打开 C.流式细胞仪连接错误 D.清洗液少了 E.数据太大,难以处理
A.荧光信号的面积 B.散射光信号的面积 C.前向角散射信号面积和宽度 D.散射光信号的宽度 E.荧光信号的宽度
A.细胞直径 B.细胞直径的平方 C.细胞核的形状 D.血小板数量 E.病毒性质
A.自动装载 B.抓放式机械手 C.轨道运输 D.自动离心 E.LIS中的条形码技术
A.实验室模块自动化 B.全实验室自动化 C.模块工作单元 D.模块群 E.整合的工作单元
A.技术稳定 B.价格低 C.速度快 D.能适应实验室布局的改变 E.不能处理多种规格的样品容器
A.提升快速回报结果的能力 B.将检验报告的误差减少到最少 C.全面提升临床检验的管理 D.增加了实验室的生物危险性 E.节约了人力资源和卫生资源
A.1~2个 B.1~4个 C.4~5个 D.4~10个 E.4~20个
A.样品投入 B.自动装载 C.离心单元 D.样品分注 E.样品标记
A.简化了实验室的操作流程,提高了效率 B.需要区分标本的先后次序 C.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D.不用在分析仪中输入检验项目 E.损坏、缺失或条形码标签长度或类型错误读取器将无法读取。
A.检测血清有否溶血 B.检测液面检测 C.检测血清有无纤维蛋白凝块 D.检测血清容量多少 E.不合格标本直接输送到出口模块中预先设定区域
A.清蛋白 B.球蛋白 C.糖蛋白 D.黏蛋白 E.核蛋白
A.应安装在清洁、通风的地方 B.应安装在稳定的水平实验台上 C.应安装在足够空间便于并与操作的地方 D.接地良好 E.应安装在恒温、恒湿的地仪器方
A.晨尿 B.随机尿 C.清洁剂尿 D.3小时尿 E.24小时尿
A.速度快捷 B.精确度高 C.有散点图报告 D.分析标准定量度 E.视野清晰
A.病理管型 B.小圆上皮细胞 C.红细胞 D.结晶 E.类酵母细胞
A.精子 B.红细胞 C.白细胞 D.上皮细胞 E.细菌
A.严格规范的实验操作 B.对报告的审核、签发 C.正确的尿标本收集 D.有效的标本标记 E.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操作
A.干化学尿比重测定,pH变化范围为6.2~7.0 B.最适合测定比重范围在1.000~1.004的新生儿尿液 C.尿液中蛋白质浓度增加将使比重增加 D.尿素含量大于10克/升,比种结果减低 E.尿比重检测是尿液分析的常规检测项目之一
A.铬黑T和靛蓝 B.菲啶和羧花氰 C.铬黑T和菲啶 D.羧花氰和铬黑T E.菲啶和铬黑T
A.三波长分析法 B.双波长分析法 C.单波长分析法 D.原子吸收分析法 E.气相色谱法
A.使用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 B.仪器要由专人负责 C.每天测试前应对仪器全面检查 D.开瓶未使用的尿试剂带,应立即收入瓶内盖好瓶盖 E.仪器可在阳光长时间照射下工作
A.试剂带法比班氏法特异性高 B.维生素C可产生假阴性反应 C.试剂带法比班氏法灵敏度高 D.测定结果跟尿液与试剂膜块反映的事件无关 E.过氧化物可产生假阳性结果
A.消除不同尿液标本颜色的差异 B.消除试剂颜色的差异 C.消除不同光吸收差异 D.增强对尿标本的吸收 E.减少对尿标本的吸收
A.2层,最上层是塑料层 B.3层,最上层是吸水层 C.4层,最上层是尼龙层 D.5层,最上层是绒制层 E.4层,最上层是吸水层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 E.20世纪80年代
A.正确的尿标本收集方法 B.有效的尿标本标记 C.适宜的防腐剂 D.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检测 E.检测报告的审核、签发
A.此类仪器采用球面分析仪接受双波长反射光 B.尿试剂带简单、快速、用尿量少 C.尿蛋白测定采用指示剂蛋白误差原理 D.细胞检查不可替代镜检 E.尿葡萄糖检查的特异性不如班氏定性法
A.质控物成分应稳定 B.选择质控物时,最好使用多项复合控制品 C.在一天内最好使用统一份质控物 D.使用不同批号的试剂带前均需做质控 E.使用不同批号的试剂带前不需做质控
A.保持仪器清洁 B.使用干净的取样杯 C.使用新鲜的混合尿 D.试剂带浸入尿样时间为2秒 E.试剂带浸入尿样时间为20秒
A.4部分构成 B.5部分构成 C.3部分构成 D.6部分构成 E.2部分构成
A.黄疸尿对结果有影响 B.混浊尿对结果无影响 C.对清蛋白敏感 D.尿液酸碱度影响检测结果 E.多种药物可以影响结果
A.粒细胞中的酯酶作用于重氮盐而产生颜色反应 B.细菌可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 C.pH知识及对尿中清蛋白特别敏感 D.尿中葡萄糖用特异性酶法测定 E.尿红细胞检测一般应用隐血试验原
A.应用流式细胞术和电阻抗 B.应用流式细胞术和原子发射 C.应用流式细胞术和气相色谱 D.应用流式细胞术和液相色谱 E.应用流式细胞术和原子吸收
A.白细胞酯酶 B.亚硝酸盐 C.pH D.比重 E.球蛋白
A.100倍和300倍 B.200倍和400倍 C.100倍和400倍 D.200倍和300倍 E.150倍和300倍
A.本法对酮体各组分的灵敏度相同 B.测定时硬是用新鲜尿液 C.试剂带受潮,可使尿酮体检测出现假阳性结果 D.尿中苯丙酮可出现假阳性结果 E.干化学尿酮检测采用硝基铁氰化钠法
A.试剂带只对完整的红细胞起反应 B.试剂带对尿中游离血红蛋白、肌红蛋白都呈阳性反应 C.镜检尿中红细胞数与试剂带阳性关系相关但并不一致 D.维生素C对本试验有抑制作用 E.菌尿可使测量结果呈假阳性
A.退火→变性→延伸 B.变性→退火→延伸 C.退火→延伸→变性 D.变性→延伸→退火 E.延伸→变性→退火
A.温度控制系统 B.荧光检测系统 C.软件系统 D.热盖 E.样品基座
A.核酸杂交技术 B.核酸重组技术 C.核酸扩增技术 D.核酸变性技术 E.核酸连接技术
A.TaqDNA聚合酶 B.HindⅢ C.T4连接酶 D.RNA酶 E.Klenow片段
A.eppendorf公司 B.MJ公司 C.Cepheid公司 D.Roche公司 E.ABI公司
A.样品A,Ct=20 B.样品A,Ct=22 C.样品A,Ct=24 D.样品A,Ct=26 E.样品A,Ct=28
A.普通PCR仪 B.梯度PCR仪 C.原位PCR仪 D.荧光PCR仪 E.实时PCR仪
A.金属板式实时定量PCR仪 B.96孔板式实时定量PCR仪 C.离心式实时定量PCR仪 D.各孔独立控温的定量PCR仪 E.荧光实时定量PCR仪
A.37℃ B.50℃~55℃ C.70℃~75℃ D.80℃~85℃ E.94℃~95℃
A.TaqDNA聚合酶 B.dNTPs C.Mg D.RNA酶 E.合适pH缓冲液
A.缩短反应时间 B.提高工作效率 C.消除位置的边缘效应 D.缩短非特异性反应时间 E.提高反应特异性
A.样品孔温度与设定温度不一致 B.样品孔间的温度有差异 C.样品孔位置的边缘效应较高 D.升降温速度不够快 E.不同模式温度特性有差异
A.水浴锅PCR基因扩增仪和压缩机PCR基因扩增仪 B.半导体PCR基因扩增仪和离心式空气加热PCR基因扩增仪 C.压缩机PCR基因扩增仪和半导体PCR基因扩增仪 D.压缩机PCR基因扩增仪和离心式空气加热PCR基因扩增仪 E.水浴锅PCR基因扩增仪和离心式空气加热PCR基因扩增仪
A.温度的准确性欠佳 B.温度的均一性欠佳 C.边缘升降温速度快 D.边缘升降温速度慢 E.梯度模式和标准模式温度不一致
A.普通PCR仪 B.梯度PCR仪 C.原位PCR仪 D.荧光实时PCR仪 E.定性PCR仪
A.关软件→关PCR仪→关电脑 B.关软件→关电脑→关PCR仪 C.关PCR仪→关软件→关电脑 D.关PCR仪→关电脑→关软件 E.关电脑→关PCR仪→关软件
A.总血红蛋白(tHB. B.血液中的pO C.氧的饱和度(SO) D.激发光的强度 E.血液中的pCO
A.实验仪器小型化、检验结果标准化、操作方法简单化 B.实验仪器综合化、检验结果标准化、操作方法简单化 C.实验仪器小型化、操作方法简单化、结果报告即时化 D.实验仪器综合化、检验结果标准化、结果报告即时化 E.操作简便快速、试剂稳定性、便于保存携带
A.酶层内含葡萄糖氧化酶 B.绝缘层可以限制电流通过 C.碳层内包括工作电极和参考电极 D.顶层是透明的 E.亲水层和粘附层则有助于控制和引导小样品的血样
A.及时清洁终点法白参考片 B.更换速率法反射光度计的灯泡 C.及时清洁光路系统 D.电极保养 E.更换干片储藏盒内的干燥剂和保湿剂
A.分布层、试剂层、指示剂层、支持层 B.扩散层、试剂层、指示剂层、支持层 C.指示剂层、遮蔽层、试剂层、支持层 D.试剂层、指示剂层、支持层、净化剂 E.扩散层、试剂层、指示剂层、遮蔽层
A.免疫金标记技术 B.免疫荧光分析技术 C.免疫渗滤技术 D.免疫层析技术 E.斑点免疫渗滤技术
A.孵育器温度超出性能规格范围 B.硬件错误或由操作者导致的错误 C.样品量不足 D.高活性样品导致不规则的动力学反应过程 E.仪器检测到无效的干片电压或光度读数
A.反射光度法 B.散射光比浊法 C.差示电极法 D.荧光光度计 E.透射比浊法
A.四乙基罗丹明 B.异硫氰酸荧光素 C.镧系元素铕(Eu)獒合物 D.4-甲基伞酮磷酸盐 E.对羟基苯乙酸
A.红外分光光度法 B.结合信号分析的近红外分光光度法 C.生物芯片技术 D.光-声学技术 E.聚光断层摄影技术
A.胶体金颗粒具有高电子密度的特性 B.金标蛋白结合处,在显微镜下可见黑褐色颗粒 C.当金标记物在相应的标记处大量聚集时,肉眼可见红色或粉红色斑点 D.金标记技术主要包括DIGFA和ICA E.只能进行定性或半定量试验
A.免疫芯片 B.细胞芯片 C.组织芯片 D.DNA芯片 E.芯片实验室
A.荧光光度法 B.吸收光度法 C.反射光度法 D.透射光度法 E.散射比浊法
A.钯电极、葡萄糖氧化酶以及固定保护层 B.顶层、亲水层、粘附层、酶层、绝缘层、碳层、塑料支撑层等 C.印刷电极、葡萄糖氧化酶、碳层、电极底片、吸水材料等 D.密码牌、印刷电极、电极底片、葡萄糖氧化酶以及固定保护层等 E.葡萄糖氧化酶、密码牌、印刷电极、电极底片等
A.酶化学 B.免疫渗滤 C.免疫层析 D.电化学 E.化学发光
A.酶层析装置 B.免疫横流(层析)分析装置 C.生物传感器装置 D.阅读装置 E.单一或多垫试剂条
A.支持层 B.指示剂层 C.试剂层 D.扩散层荧光 E.遮蔽或净化剂层
A.室内质控物的检测 B.室间质控物的检测 C.散射光调整和空白调零程序 D.密码牌校准 E.内置芯片校准
A.复合型免疫层析技术 B.斑点金免疫渗滤法 C.Acculevel的免疫层析法 D.荧光抗体技术 E.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
A.质量保证问题 B.费用问题 C.循证医学评估问题 D.操作人员问题 E.报告单书写问题
A.质控物的测定 B.密码牌校准 C.及时清洁终点法白参考片 D.室间质量控制 E.血糖仪与大生化仪结果的比对
A.地点、时间、保健、照料、检验、试验 B.地点、时间、保健、照料、目标、对象 C.保健、照料、目标、对象、地点、时间 D.目标、对象、保健、照料、检验、试验 E.家用检验、床边测试、医师诊所检验、靠近患者的测试
A.反射型光纤传感器 B.荧光光传感器 C.电极传感器 D.CCD光敏带焦感受器 E.酶电极传感器
A.试剂层 B.分布层 C.指示剂层 D.支持层 E.参比层
A.水 B.蛋白质 C.血浆 D.血清 E.样品稀释液
A.吸水滤纸 B.硝酸纤维素膜 C.聚酯膜 D.玻璃纤维膜 E.多孔介质
A.无创伤自测血糖仪 B.血红蛋白检测仪 C.无创经皮,胆红素检测仪 D.血小板聚集仪 E.无创全血细胞测定仪
A.比浊法 B.透射法 C.黏度法(磁珠法) D.电阻抗法 E.比色法
A.湿化学测定技术 B.免疫金标记技术 C.生物传感器技术 D.生物芯片技术、红外和远红外分光光度技术 E.免疫荧光技术
A.评估程序 B.关于POCT的管理办法,试行草案 C.AST2-P文件 D.POCT使用原则 E.管理法规
A.要求在绝对恒温、恒湿的环境中 B.可安装在潮湿的环境中 C.安装在温度15℃~32℃,相对湿度≤85%的环境中 D.安装在温度≤15℃,相对湿度≥85%的环境中 E.安装在温度≥40℃,相对湿度≤85%的环境中
A.新鲜人血,血沉值为15mm~105mm B.新鲜人血,血沉值为20mm~85mm C.陈旧人血,血沉值为15mm~105mm D.陈旧人血,血沉值为20mm~85mm E.人工模拟血,血沉值为20mm~85mm
A.不锈钢 B.铜质 C.硬质玻璃或塑料 D.有色玻璃 E.铝质
A.横坐标是血浆高度,单位是毫米 B.横坐标是沉降距离,单位是毫米 C.纵坐标是沉降时间,单位十分钟 D.纵坐标是血浆高度,单位是毫米 E.横坐标是沉降时间,单位是小时
A.聚集、悬浮、缓慢沉降、快速四个阶段 B.聚集、悬浮、快速、缓慢沉降四个阶段 C.悬浮、聚集、缓慢沉降、快速四个阶段 D.悬浮、聚集、快速、缓慢沉降四个阶段 E.快速、缓慢沉降、悬浮、聚集四个阶段
A.静脉采血,1分钟内完成 B.动脉才学,1分钟内完成 C.动脉采血,30秒钟内完成 D.静脉采血,30秒钟内完成 E.手指采血,30秒钟内完成
A.光学阻档原理 B.温度变化原理 C.电动势变化原理 D.pH变化原理 E.电导变化原理
A.5ml左右 B.10ml左右 C.3ml左右 D.1ml左右 E.8ml左右
A.20世纪7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1世纪初 E.20世纪60年代
A.是由光源、单色器、检测器、数据处理系统组成 B.是由光源、沉降管、检测系统、数据处理系统组成 C.是由光源、样品池、分光系统、检测器组成 D.是由光源、沉降管、分光系统、检测器组成 E.是由光源、分光系统、检测器、数据处理系统组成
A.连续流动式自动生化分析仪 B.分立式自动生化分析仪 C.离心式自动生化分析仪 D.干化学式自动生化分析仪 E.袋式自动生化分析仪
A.使用越简单 B.维护要求越低 C.具有液面感应功能 D.具有探针触物保护功能 E.具有自动清洗功能
A.3cm B.0.5cm~1cm C.1.5cm D.2cm E.4cm
A.样品干扰 B.试剂干扰 C.交叉污染 D.基底干扰 E.光源干扰
A.285nm~400nm B.285nm~750nm C.325nm~750nm D.325nm~800nm E.285nm~800nm
A.340nm,从大到小 B.340nm,从小到大 C.405nm,从大到小 D.405nm,从小到大 E.280nm,从小到大
A.300nm B.340nm C.405nm D.450nm E.500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