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区 B.p区 C.d区 D.ds区 E.f区
A.0.5μm B.0.45μm C.0.6μm D.0.55μm E.0.20μm
A.大容器 B.玻璃器皿 C.耐腐蚀容器 D.通风橱 E.不锈钢容器
A.蛋氨酸钠 B.苏氨酸钠 C.亮氨酸钠 D.谷氨酸钠 E.缬氨酸钠
A.C6H6N B.C5H5N C.C4H5N D.C4H8N E.C6H4N
A.KCN-NH B.氯仿 C.NaOH-NH D.NaOH-EDTA-2Na E.四氯化碳
A.pH B.Hg C.铬(六价) D.亚硝酸盐氮 E.氯仿、四氯化碳
A.二硫腙二钠 B.二氮杂菲二钠 C.变色酸二钠盐 D.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 E.邻苯二甲碳二钠盐
A.可信度 B.精密度 C.回收率 D.重现性 E.相对标准偏差
A.人体内含有大量水分 B.血液中的HC03和H2C03起缓冲作用 C.血液中含有一定量的Na D.血液中含有一定量的0 E.血液中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
A.5.OOmg/m3 B.75mg/m3 C.17.5mg/m3 D.14.3mg/m3 E.14.2mg/m3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E.5个
A.氯化钠 B.氢氧化钠 C.冰醋酸 D.柠檬酸钠 E.冰醋酸和氢氧化钠
A.酸性高锰酸钾法测耗氧量 B.碱性高锰酸钾法测耗氧量 C.重铬酸钾法测化学需氧量 D.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化学需氧量 E.五日法测生化需氧量
A.4-氨基安替比林→铁氰化钾→缓冲液 B.缓冲液→4-氨基安替比林→铁氰化钾 C.缓冲液→铁氰化钾→4-氨基安替比林 D.铁氰化钾→4-氨基安替比林→缓冲液 E.铁氰化钾→缓冲液→4-氨基安替比林
A.水俣病 B.贫血病 C.痛痛病 D.肿瘤 E.肝脏坏死
A.采样和显色同时进行 B.操作简单 C.显色温度容易控制 D.显色时间短 E.吸收液稳定
A.8-羟基喹啉 B.铜试剂 C.双硫腙 D.甲基紫 E.氢氧化钠
A.甲苯 B.苯 C.令区二甲苯 D.对二甲苯 E.间二甲苯
A.市售分析纯试剂可直接使用 B.市售分析纯试剂酸化后可使用 C.市售分析纯试剂需经纯化后无干扰峰时方可使用 D.市售分析纯试剂水洗后可使用 E.市售分析纯试剂蒸馏后可使用
A.外标法 B.内标法 C.标准加入法 D.归一化法 E.以上都不对
A.强碱 B.光照 C.中性溶液 D.酸性溶液 E.强酸
A.KCN B.氟化物 C.EDTA-2Na D.酒石酸盐 E.柠檬酸盐
A.H2S B.SO2 C.O3 D.HCHO E.CO
A.每日 B.每周 C.每月 D.每半年 E.每年
A.50℃ B.60℃ C.70℃ D.80℃ E.90℃
A.铋 B.铅 C.铝 D.镉 E.锡
A.8g/cm3 B.8.5g/cm3 C.9g/cm3 D.9.4g/cm3 E.10g/cm3
A.氢气 B.空气 C.氮气 D.氧气 E.氩气
A.长度大于3μm B.长度大于10μm C.宽度小于2μm D.宽度小于1μm E.长度与宽度之比大于3:l
A.橙色 B.黄色 C.洋红色 D.玫瑰紫色 E.深紫色
A.比色法 B.气相色谱法 C.高效液相色谱法 D.原子吸收光谱法 E.氧化还原滴定法
A.放射性 B.浸出毒性 C.易燃性 D.水生生物毒性 E.吸入毒性
A.上游设采样点 B.中游设采样点 C.下游设采样点 D.受人类活动不显著的区域设采样点 E.上、中、下游各设采样点
A.活性炭管 B.硅胶管 C.有机聚合物管 D.玻璃微球管 E.滤膜
A.塑料瓶 B.玻璃瓶 C.矿泉水瓶 D.药瓶 E.啤酒瓶
A.19F B.16O C.40Ca D.1H E.12C
A.Na+ B.Na C.Mg2+ D.Mg E.Mg+
A.XYZ B.XYZ3 C.X2YZ3 D.X3YZ4 E.X2YZ4
A.一 B.二 C.三 D.四 E.五
A.氧化剂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具有氧化性 B.氧化剂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具有还原性 C.氧化剂失去电子,化合价降低,具有氧化性 D.氧化剂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具有还原性 E.氧化剂得到电子,化合价升高,具有氧化性
A.一氧化碳 B.二硫化碳 C.甲醇 D.丙酮 E.苯
A.高 B.低 C.相等 D.符号相反 E.无法比较
A.H2 B.CO2 C.O2 D.Cl2 E.HCl
A.8.0~10.0,红色~无色 B.8.0~10.0,无色~红色 C.5.0~8.0,红色~蓝色 D.5.0~8.0,红色~无色 E.8.0~10.0,无色~蓝色
A.起泡 B.风化 C.潮解 D.溶解 E.自燃
A.氯化钙 B.生石灰 C.烧碱 D.氯化镁 E.硫酸钙
A.温度降低时,吸热化学反应速度减慢 B.温度升高时,吸热化学反应速度加快 C.温度降低时,放热化学反应速度减慢 D.温度升高时,放热化学反应速度加快 E.温度升高时,放热化学反应速度减慢
A.干燥的漂白粉 B.把漂白粉放入水中 C.把漂白粉放入稀酸溶液中 D.把漂白粉放入稀碱溶液中 E.把漂白粉放入盐溶液中
A.HClO B.HCl C.HNO3 D.HF E.HPO
A.白磷、红磷 B.磷酸、偏磷酸 C.氯化钡、硫酸钡 D.硫化氢、氟化氢 E.硫化氢、红磷
A.CH3COO B.HSO C.HPO4-2 D.HS- E.CO2
A.电子捕获检测器 B.氮磷检测器 C.火焰光度检测器 D.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E.热导检测法
A.Cl2 B.NaCl C.HCl D.H2O E.CO2
A.CO B.NO C.Cl D.HS E.NO
A.1molH占有的体积约为22.4L B.标准状况下,1mol水占有的体积约为22.4L C.氧气在标准状况下,占有的体积约为22.4L D.32g氧气在标准状况下,占有的体积约为44.8L E.1mol氧气在标准状况下,占有的体积约为22.4L
A.NH和Na B.CO和Cl C.CO和Mg D.CO和Al E.CO和Mg
A.升华碘 B.KIO C.KCrO D.KBrO E.NaOH
A.HO B.NH C.NO D.CHCOO E.CO
A.CO B.NaCl C.HCl D.HO E.CO
A.2 B.8 C.18 D.36 E.10
A.HCHO+NaCHO B.HCl+HCHO C.NaOH+NHOH D.HCl+NaCl E.NaOH+NaCl
A.原子量 B.原子序数 C.放射性 D.中子数 E.正电子数
A.碳酸钙 B.水合硫酸钙 C.无水硫酸钙 D.氢氧化钙 E.氢氧化镁
A.电泳B.渗析C.胶溶D.过滤E.电解
A.+2 B.-2 C.-4 D.+6 E.+4
A.原子数 B.电子数 C.气体重量 D.中子数 E.分子数
A.N2H B.H2O C.H2S D.HCl
A.丙醛 B.甲酸 C.甲酸乙酯 D.葡萄糖 E.果糖
A.碳酸氢钠 B.无水碳酸钠 C.硫酸钠 D.氢氧化钠 E.邻苯甲酸氢钠
A.H2C2O·2H2O B.Na2C2O4 C.HCl D.H2SO4 E.HNO3
A.像酸碱滴定那样快速进行 B.在开始时缓慢进行,以后逐渐加快 C.始终缓慢地进行 D.开始时快,然后缓慢 E.不需要特别注意滴定速度
A.使沉淀作用完全 B.加快沉淀速度 C.使小晶体转化为大晶体 D.除去表面吸附的杂质 E.以上都不是
A.常量分析方法 B.半微量分析方法 C.微量分析方法 D.超微量分析方法 E.痕量分析方法
A.小于0.1mg或小于0.01ml B.大于0.1g或大于10ml C.在0.1~0.01g或1~10ml D.大于0.5g或大于35ml E.大于1g或大于100ml
A.Fe3+ B.Fe2+ C.Cr3+ D.Mn2+ E.Zn2+
A.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 B.质量中值直径 C.扩散直径 D.几何直径 E.球体直径
A.热导检测器(TCD. B.电子捕获检测器(ECD. C.氢焰离子化检测器(FID. D.火焰光度检测器(FPD. E.热离子检测器(TD.
A.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的对数 B.溶液中氢离子活度的对数 C.溶液中氢离子活度的负对数 D.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对数 E.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
A.盐酸的冰醋酸溶液 B.硫酸的冰醋酸溶液 C.硝酸的冰醋酸溶液 D.氢溴酸的冰醋酸溶液 E.高氯酸的冰醋酸溶液
A.Ag+ B.Hg2+ C.Pb2+ D.Ba2+ E.Ca2+
A.邻苯二甲酸氢钾 B.苯甲酸 C.苯酚 D.甲醇钠 E.二甲基甲酰铵
A.多数是有颜色的物质 B.它们是弱酸和弱碱 C.它们的离解常数决定发生颜色改变时的pH D.指示剂应当用大量,目的是能清楚看到颜色改变 E.温度是影响滴定的一种因素
A.C(FeSO)=C(HCO) B.C(FeSO)=2C(HCO) C.C(HCO)=2C(FeSO) D.C(FeSO)=4C(HCO) E.4C(FeSO)=C(HCO)
A.滴定开始 B.滴定至中途时 C.滴定近终点时 D.滴定至碘的颜色褪去时 E.任何时候
A.边滴定边快速摇动 B.加入过量KI,并在室温和避免阳光直射的条件下滴定 C.在70~80℃恒温条件下滴定 D.滴定一开始就加入淀粉指示剂 E.滴定开始前加淀粉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③、④ D.②、③、④、⑤ E.①、②、③、④、⑤
A.0.05 B.Rf值>0.05 C.Rf值<0.85 D.Rf值<1.0 E.0.5
A.粘污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 B.在较高的温度下,粘污较小 C.只有在沉淀物生成后,加入杂质才会造成粘污 D.在沉淀前,调节溶液的pH可以控制粘污的发生 E.改变沉淀剂的浓度可以控制粘污的发生
A.灵敏度高、选择性和稳定性好 B.灵敏度高、显色性和稳定性好 C.灵敏度高、选择性和显色性好 D.灵敏度高、准确度和精密度好 E.灵敏度高、选择性和精密度好
A.参与反应的所有物质的活度等于0时的电极电位 B.参与反应的所有物质的活度等于1时的电极电位 C.参与反应的所有物质的活度等于2时的电极电位 D.参与反应的所有物质的活度等于3时的电极电位 E.参与反应的所有物质的活度等于4时的电极电位
A.成正比增大 B.不变 C.成指数增大 D.减小 E.不确定
A.各组分在吸附剂上吸附性能的差异 B.各组分在固定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C.各组分在固定相中浓度的差异 D.各组分在吸附剂上脱附能力的差异 E.各组分氧化还原能力的差异
A.判断污染物在空气中存在的状态 B.将采样条件下的采样体积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采样体积 C.判断空气中污染物浓度高低 D.决定选用哪种分析方法 E.决定选用哪种采样方法
A.试银灵 B.甲基橙 C.酚酞 D.铬黑T E.钙试剂
A.Se6+ B.Se4+ C.Se2- D.总硒 E.Se和Se
A.简单 B.极性小 C.挥发度大 D.极性小,挥发度大 E.极性大,挥发度小
A.氧化反应 B.还原反应 C.缩合反应 D.重氮化反应 E.耦合反应
A.氧化反应 B.还原反应 C.络合反应 D.缩合反应 E.中和反应
A.4.5~5.5 B.5.0~5.5 C.5.5~6.0 D.6.0~6.5 E.6.5~7.0
A.沉淀滴定法 B.离子选择电极法 C.火焰光度法 D.发射光谱法 E.原子吸收光谱法
A.1×10-10mol/L B.1×10-4mol/L C.1×10-10mg/L D.1×104mg/L E.1×1010mol/L
A.二类 B.三类 C.不分类 D.四类 E.五类
A.0.15g/kg B.0.20g/kg C.0.10g/kg D.0.25g/kg E.0.3kg
A.氯化亚锡的溶解度较小,加入的溶剂(水)量尚不够,应在不影响定容体积的前提下,配制时应尽量增加溶剂量 B.氯化亚锡的溶解度较小,配制时应加热使沉淀溶解 C.氯化亚锡的溶解度较小,配制好的溶液保存温度过低 D.氯化亚锡与空气中氧作用形成氯氧化锡的白色沉淀 E.氯化亚锡水解为氢氧化锡
A.有机物质 B.碳酸盐 C.铵盐 D.硫酸盐 E.结合态水
A.用多次测定结果的误差来表示 B.用多次测定结果的标准偏差来表示 C.用多次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来表示 D.用不同方法测定结果的标准偏差来表示 E.用不同人测定的结果的误差来表示
A.准确称取精制的甲醛,用高纯水稀释定容,制成储备液,使用时,取定量稀释 B.称取甲醛,用高纯水稀释定容并标定,制成储备液,使用时,取定量稀释 C.称取甲醛,用高纯水稀释定容,制成储备液,使用时,定量稀释后标定 D.称取甲醛,用高纯水稀释定容,制成储备液,使用时,取定量稀释 E.准确称取一定甲醛,用水定容到一定体积
A.增加汞离子在消解液中的稳定性 B.消除消解液中氧化性物质的干扰 C.消除消解液中还原性物质的干扰 D.协同氯化亚锡对汞离子的还原作用,缩短汞的出峰时间,增加峰高以增加方法灵敏度 E.缓和氯化亚锡对汞离子的还原作用,防止汞快速逸出影响测定值
A.0.05μg/L B.0.05μg C.0.10μg/L D.0.10μg E.0.15μg/L
A.它们影响铅的原子化 B.它们的共振线接近铅的共振线 C.它们原子化时,吸收大量能量,从而影响铅的测定 D.它们的氧化物吸收铅的共振线 E.它们改变了试样溶液的物理性质
A.称取烘至恒重的基准级重铬酸钾,置于碘量瓶中,加纯水溶解 B.加定量的硫酸,盖塞 C.加定量的碘化钾溶液,立即用硫代硫酸钠滴定 D.滴定至溶液颜色变为淡黄色,加入淀粉指示剂 E.继续滴定至蓝色转变为亮绿色
A.载气系统、分光系统、色谱柱、检测器 B.载气系统、进样系统、色谱柱、检测器 C.载气系统、原子化装置、色谱柱、检测器 D.载气系统、光源、色谱柱、检测器 E.载气系统、电源、色谱柱、检测器
A.电极系统和高阻抗毫伏计 B.pH玻璃电极和饱和甘汞电极 C.显示器和高阻抗毫伏计 D.显示器和电极系统 E.电极系统和电源系统
A.400~760nm B.200~460nm C.200~660nm D.300~780nm E.300~860nm
A.400~760nm B.200~400nm C.200~760nm D.200~1000nm E.400~1000nm
A.保留时间 B.保留体积 C.相对保留值 D.调整保留时间 E.峰宽
A.低于烧杯边缘5mm B.触及烧杯底部 C.不接触滤液 D.位于烧杯中心 E.高出滤液5cm
A.广口瓶 B.烧杯 C.称量瓶 D.干燥器 E.容量瓶
A.50g/L B.100g/L C.200g/L D.250g/L E.25g/L
A.色谱-质谱联机法 B.高压液相法 C.离子色谱法 D.极谱法 E.气相色谱法
A.转子流量计 B.湿式流量计 C.质量流量计 D.孔口流量计 E.毛细管或限流临界孔
A.沸点 B.密度 C.折光率 D.熔点 E.比旋光度
A.对照试验 B.空白试验 C.平行试验 D.预试验 E.交叉试验
A.该物质溶液的浓度很大 B.光通过该物质溶液的光程长 C.该物质的灵敏度高 D.测定该物质的灵敏度低 E.该物质溶液的浓度很低
A.比色皿外壁有水珠 B.手捏比色皿的毛面 C.用普通白报纸擦比色皿外壁的水 D.待测溶液注到比色皿的三分之二高度处 E.手捏比色皿的光面
A.橙色 B.黄色 C.紫红色 D.红色 E.绿色
A.碘的颜色 B.Ⅰ的颜色 C.游离碘与淀粉生成物的颜色 D.Ⅰ与淀粉生成物的颜色 E.淀粉的颜色
A.离子浓度 B.电极膜活性材料的性质 C.待测离子活度 D.测定温度 E.pH
A.螯合物 B.聚合物 C.离子交换剂 D.非化学计量的化合物 E.水合物
A.电线上洒有腐蚀性药品,应及时处理 B.电器设备电线不宜通过潮湿的地方 C.能升华的物质都可以放入烘箱内烘干 D.电器仪器应按说明书规定进行操作 E.开关电源时各个开关的顺序是一样的
A.横放在瓶口上 B.盖紧 C.取下 D.任意放置 E.分开干燥
A.10-6 B.10-9 C.10-12 D.10-10 E.10-3
A.G.R.>A.R.>C.P. B.G.R.>C.P.>A.R. C.A.R.>C.P.>G.R. D.C.P.>A.R.>G.R. E.A.R.>G.R.>C.P.
A.入射光的波长 B.液层的高度 C.液层的厚度 D.溶液的浓度 E.电压
A.NaO B.CH C.CH D.KO E.NaC
A.溶液的pH为4.3 B.滴定管量取溶液的体积为5.40ml C.分析天平称量试样的质量为5.3200g D.移液管移取溶液25.00ml E.分析天平称量试样的质量为0.0123kg
A.pH范围 B.细菌 C.电导率 D.吸光度 E.有机物
A.水 B.乙醇 C.乙醚 D.四氯化碳 E.乙酸乙酯
A.锌 B.铅 C.汞 D.镉 E.锑
A.越小越好 B.等于零 C.在允许误差范围之内 D.略大于允许误差 E.随操作人员熟练程度而定
A.校准砝码 B.进行空白试验 C.增加平行测定次数 D.进行对照试验 E.使用高纯度试剂
A.戴上手套用手取 B.拿纸条夹取 C.用镊子夹取 D.直接用手取 E.都可以
A.氢键 B.配价键 C.离子键 D.分子间力 E.化合键
A.标准使用液浓度大小 B.样品浓度大小 C.操作技术熟练程度 D.空白本底值的大小 E.系统误差的大小
A.对被测物质进行定性测定 B.对被测物质进行定量测定 C.对色谱柱效能进行评价 D.对检测器灵敏度进行评价 E.对检测器的紫外线强度进行评价
A.氯化钠 B.碘化钾 C.氯化钾 D.不溶于水的物质 E.氯化镁
A.酸价 B.蛋白质变性 C.酸败 D.氨基酸分解 E.磷脂变化
A.饱和脂肪酸 B.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 C.磷脂 D.饱和脂肪酸甘油酯 E.色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