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放射性物质 B.一氧化碳 C.焦油 D.氮氧化物 E.尼古丁
A.甲法比乙法灵敏度高 B.乙法比甲法灵敏度高 C.两个方法的灵敏度一样 D.难以评价 E.不能评价
A.455ml/min B.414ml/min C.490ml/min D.446ml/min E.410ml/min
A.3∶30∶300 B.30∶30∶30 C.30∶30∶100 D.30∶10∶300 E.30∶30∶300
A.较浓的溶液 B.较稀的溶液 C.各种浓度溶液 D.10%浓度的溶液 E.5%~10%浓度溶液
A.担体 B.载气 C.固定相 D.固定液 E.涂有固定液的担体
A.红 B.黄 C.绿 D.蓝 E.紫
A.简单 B.极性小 C.挥发度大 D.极性小,挥发度大 E.极性大,挥发度小
A.理论塔板数和保留值 B.有效塔板数或有效塔板高度和分离度 C.分离度或有效塔板高度 D.理论塔板高度和理论塔板数 E.有效塔板高度和保留值
A.汽化室污染 B.汽化室漏气 C.进样速度太慢 D.色谱柱污染 E.检测器污染
A.增加 B.减小 C.不变 D.提高1倍 E.降低1/2
A.0 B.10% C.50% D.100% E.80%
A.内标物是易挥发的 B.内标物在样品中是不存在的 C.内标物在检测器中灵敏度高 D.内标物的峰与被定量的峰相近 E.内标物在溶剂中,溶解度大
A.70% B.80% C.56% D.41.2% E.条件不足
A.N2是气相色谱的流动相 B.担体是气液色谱的固定相 C.气相色谱法主要用来分离沸点低、热稳定性好的物质 D.气相色谱法是一个分离效能高、分析速度快的分析方法 E.气相色谱法是从事物理化学学科科学研究的主要工具之一
A.15 B.15.0 C.15.6 D.16.0 E.16
A.1~2之间 B.1~3之间 C.1~4之间 D.1~5之间 E.1~10之间
A.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情况 B.各组分在固定相上的吸附情况 C.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流动情况 D.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扩散情况 E.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分配情况
A.A=lgT B.A=-lgT C.A=-lg(1/T) D.A=ln(1/T) E.A=lnT
A.463nm B.503nm C.543nm D.583nm E.623nm
A.O2 B.CH4 C.H2 O D.Ca(OH)2 E.NH2 NO3
A.一 B.二 C.三 D.四 E.五
A.蛋白质、脂肪、水分、灰分 B.蛋白质、脂肪、水分 C.蛋白质、脂肪、水分、灰分、粗纤维 D.蛋白质、脂肪、水分、灰分、粗纤维、微量元素 E.蛋白质、脂肪、水分、灰分、微量元素
A.水 B.乙醇 C.乙醚 D.四氯化碳 E.乙酸乙酯
A.HCIO4 B.CH3COOH C.HCl D.H3BO3 E.H2SO4
A.锌 B.铅 C.汞 D.镉 E.锑
A.2~8 B.2~10 C.3~9 D.2~20 E.3~15
A.700ml和100ml B.600ml和200ml C.400ml和400ml D.200ml和600ml E.100ml和700ml
A.丁烯 B.2-甲基-丁烯 C.2-甲基-2-丁烯 D.1,3-丁二烯 E.2-丁烯
A.电子捕获检测器 B.氮磷检测器 C.火焰光度检测器 D.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E.热导检测器
A.26 B.15 C.10 D.3 E.8
A.诱导阶段 B.形成阶段 C.巩固阶段 D.衰竭阶段 E.以上都不是
A.老年痴呆 B.肥胖、血胆固醇及血糖水平升高 C.风湿性疾病 D.SLE E.心理障碍
A.评估 B.询问 C.达成共识 D.协助 E.安排随访
A.动物肝 B.畜禽肉 C.牡蛎 D.蛋类 E.水果
A.维持肌肉的弹性 B.减轻胃肠道的负担 C.保持适宜体重 D.加强心脏的功能 E.降低体重
A.纸烟的价格 B.有无吸烟的限制(包括禁止吸烟的法律) C.戒烟后生理状况得到改善 D.提供戒烟服务 E.预防吸烟与戒烟规划
A.根据人的饮食习惯而制定的 B.根据生产情况而制定的适宜需要量 C.根据社会条件,经济条件而制定的量 D.考虑了人群的安全率,饮食习惯,食物生产,社会和经济条件而制定的适宜的需要量 E.以上都不是
A.刺激消化液分泌 B.促进胃肠蠕动 C.降低血胆固醇 D.调节神经生理活动 E.预防肠癌发生
A.充分利用团体成员间的互动机制 B.人人都对团体有认同感荣誉感 C.学会劝阻或拒绝吸烟的方法 D.增加改变个人行为动力 E.以上都是
A.环境支持策略 B.政策倡导策略 C.信息传播策略 D.技能发展策略 E.资源策略
A.补充充足的能量 B.注意铁的补充 C.保证充足的鱼、禽、蛋、瘦肉的供给 D.保证充足的奶的供给 E.以上全对
A.刀割伤 B.车祸 C.肿瘤 D.动脉硬化 E.衰老
A.供给机体热能 B.降低血胆固醇 C.刺激肠蠕动 D.预防大肠病、直肠癌 E.增加粪便体积
A.教育策略 B.社会策略 C.环境策略 D.传播策略 E.行为干预策略
A.无转变打算阶段 B.打算转变阶段 C.转变准备阶段 D.转变行为阶段 E.行为维持阶段
A.买保险 B.开车系安全带 C.企业对“三废”的处理 D.适量饮酒 E.适度锻炼
A.合理膳食制度 B.保证营养素需要 C.食物应不含微生物 D.食物应无毒害 E.科学加工烹调
A.铁 B.核黄素 C.叶酸 D.烟酸 E.钙
A.是肺癌的最主要病因,与口腔癌、喉癌、食道癌发病密切相关 B.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C.与消化道溃疡、中风、动脉硬化、外周血管病有关 D.80%~90%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是由吸烟引起 E.以上都是
A.摄取食物应保持各种营养素的平衡 B.食物对人体无害 C.合理烹调加工,提高消化率,减少营养的损失 D.食品多样化,感观性状良好,促进食欲,增加饱腹感 E.多食用含蛋白质高的食物
A.不值得同情 B.关心与帮助 C.不关心也不歧视 D.罪有应得 E.歧视
A.大米 B.小米 C.大豆 D.肉类 E.玉米
A.肉筋蛋白 B.鸡蛋蛋白 C.大豆蛋白 D.鱼蛋白 E.牛奶蛋白
A.50g B.40g C.35g D.30g E.25g
A.正常 B.超重 C.肥胖 D.体重过低 E.营养不良
A.在体内消耗掉 B.在体内储留 C.被机体吸收 D.被机体利用 E.以上都不是
A.危害鉴定 B.暴露评价 C.剂量–效应关系的评定 D.剂量–反应关系的评定 E.危险度特征分析
A.一种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的临床第二级预防服务 B.一种社区卫生服务 C.在临床环境下实施第一级和第二级预防的结合 D.在临床环境下实施第三级预防的服务 E.在社区中实施的临床治疗服务
A.体重 B.皮皱厚度 C.体重指数 D.上臂肌围 E.身高和体重
A.临床预防服务 B.社区卫生服务 C.三级预防的服务 D.第一级和第二级预防结合的服务 E.第二级和第三级服务的预防
A.相对危险度 B.发病率 C.患病率 D.罹患率 E.死亡率
A.中等强度作业 B.大强度作业 C.极大强度作业 D.超强度作业 E.轻微劳动
A.指导吸烟者戒烟 B.提高香烟售价 C.扩大限制吸烟环境 D.劝阻吸烟 E.动员家属或家长监督
A.成人 B.青少年 C.儿童 D.老年人 E.各种年龄住院患者
A.自我强化 B.自我控制 C.自我监测 D.自我批评 E.自我效能
A.倾向因素 B.倾向因素和促成因素 C.倾向因素和强化因素 D.促成因素 E.强化因素
A.脱敏法 B.厌恶法 C.示范法 D.强化法 E.消除法
A.形成评价 B.过程评价 C.近期效果评价 D.远期效果评价 E.中期效果评价
A.补充优质蛋白质 B.适量钙、铁等无机盐 C.增加VitA、vitD等维生素 D.增高摄入热能,保持胎儿发育正常 E.适量脂类
A.时间因素、强化因素、认知因素 B.倾向因素、认知因素、促成因素 C.促成因素、时间因素、强化因素 D.时间因素、促进因素、强化因素 E.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强化因素
A.富含蛋白质、脂肪等一类化合物 B.是人类为生存,健康而从外界摄取的食物 C.无机盐,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总称 D.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 E.食物中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
A.钙 B.铁 C.锌 D.镁 E.硒
A.骨骼疼痛、易出血 B.佝偻病 C.牙齿发育不正常 D.骨质疏松症 E.手足搐搦症
A.病例组有某因素的比例与对照组有某因素的比例之比 B.病例组有某因素的比例与对照组有某因素的比例之差 C.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对照组的率之比 D.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对照组的率之差 E.上述都不是
A.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未暴露组的率之比 B.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未暴露组的率之差 C.病例组有某因素的比例与对照组有该因素的比例之比 D.病例组有某因素的比例与对照组有该因素的比例之差 E.以上都不是
A.遗传病人 B.病房病人 C.健康人 D.传染病人 E.慢性病病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每年至少有300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吸烟导致大量死亡的不是老年人,主要是年富力强的中年人。WHO把每年的5月31日定为世界无烟日,并领导制定了《烟草控制框架公约》。
A.患者了解吸烟的危害 B.吸烟者很难买到香烟 C.医生指导患者如何戒烟 D.医生对患者戒烟表示肯定和赞许 E.患者使用帮助戒烟的产品
A.法规如公共场所禁烟 B.个人价值观 C.吸烟危害知识 D.有关吸烟危害的态度、信念 E.同伴的支持
A.导致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 B.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会 C.与口腔、喉、食管的肿瘤发生相关 D.对胎儿、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的影响 E.以上各项都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