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不能反映从各种途径进入机体的内剂量 B.不能正确反映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 C.不能反映接触者的个体差异 D.不能正确反映机体内毒物的内剂量 E.不能用于各种毒物的接触剂量评价
A.8-羟基喹啉 B.铜试剂 C.双硫腙 D.甲基紫 E.氢氧化钠
A.长度大于5μm B.长度大于10μm C.宽度小于3μm D.宽度小于1μm E.长度与宽度之比大于3:1
A.使样品灰化 B.缩短消化时间 C.避免发生炭化还原金属 D.除去干扰杂质 E.为了消化完全
A.二氧化硫 B.氯乙烯 C.乙酸乙酯 D.汞 E.二氧化硅
A.苯 B.甲苯 C.一氧化碳 D.三氯乙烯 E.铅
A.总铬 B.甲醛 C.总汞 D.化学需氧量 E.氨氯
A.离子色谱法 B.电极法 C.镉柱还原法 D.紫外分光光度法 E.二磺酸酚分光光度法
A.化妆品只限于用涂、喷、洒或其它类似方法,施于人体表面的产品 B.化妆品是用来清洁、消除不良气味、护肤、美容和修饰目的的产品 C.按照化妆品的定义,任何可用涂、喷、洒或其它类似方法,施于人体表面的产品 D.按照化妆品的定义,任何可以达到美容目的的产品均是化妆品 E.按照化妆品的定义,清洁口腔黏膜等的产品属化妆品
A.口红类样品应加10%硝酸镁溶液10毫升和1克氧化镁 B.眉笔类样品应加10%硝酸镁溶液10毫升和1克氧化镁 C.洗法香波类样品应加10%硝酸镁溶液10毫升和1克氧化镁 D.护肤乳类产品10%硝酸镁溶液10毫升和1克氧化镁 E.以上都合理
A.保持原有水分 B.稳定待测成分 C.防止腐败变质 D.防止污染 E.以上都不对
A.锟 B.毒杀芬 C.砷 D.镍 E.镉
A.二氧化碳 B.氯乙烯 C.乙酸乙酯 D.汞 E.二氧化硅
A.现场空气中的浓度 B.检测方法的采样流速 C.待测毒物的卫生标准 D.检测方法的检出限 E.待测毒物在空气中的扩散规律
A.氧化剂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具有氧化性 B.氧化剂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具有还原性 C.氧化剂失去电子,化合价降低,具有氧化性 D.氧化剂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具有还原性 E.氧化剂得到电子,化合价升高,具有氧化性
A.温度降低时,吸热化学反应速度减慢 B.温度升高时,吸热化学反应速度加快 C.温度降低时,放热化学反应速度减慢 D.温度升高时,放热化学反应速度加快 E.温度升高时,放热化学反应速度减慢
A.1molH占有的体积约为22.4L B.标准状况下,1mol水占有的体积约为22.4L C.氧气在标准状况下,占有的体积约为22.4L D.32g氧气在标准状况下,占有的体积约为44.8L E.1mol氧气在标准状况下,占有的体积约为22.4L
A.多数是有颜色的物质 B.它们是弱酸和弱碱 C.它们的离解常数决定发生颜色改变时的pH D.指示剂应当用大量,目的是能清楚看到颜色改变 E.温度是影响滴定的一种因素
A.有机物质 B.碳酸盐 C.铵盐 D.硫酸盐 E.结合态水
A.称取烘至恒重的基准级重铬酸钾,置于碘量瓶中,加纯水溶解 B.加定量的硫酸,盖塞 C.加定量的碘化钾溶液,立即用硫代硫酸钠滴定 D.滴定至溶液颜色变为淡黄色,加入淀粉指示剂 E.继续滴定至蓝色转变为亮绿色
A.入射光的波长 B.液层的高度 C.液层的厚度 D.溶液的浓度 E.电压
A.所有维生素中最不稳定者之一 B.溶于水和甘油 C.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 D.氧化剂或还原剂都可以使其失去活性 E.亚硫酸盐不易引起维生素B的破坏
A.葡萄糖 B.蔗糖 C.麦芽糖 D.乳糖 E.半乳糖
A.猪肝 B.豆腐乳 C.牛肉 D.马铃薯 E.螺旋藻
A.所有碳水化合物均可被肠道消化吸收 B.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寡糖、多糖 C.碳水化合物由碳、氢、氧组成 D.碳水化合物可和脂肪、蛋白质结合 E.碳水化合物的通式为(C6H10O5)n
A.维生素B1 B.核黄素 C.维生素B6 D.烟酸 E.生育酚
A.液层厚度一定时,吸光度与待测物浓度成正比 B.用浓度和吸光度作曲线,其斜率决定于溶液的吸光系数 C.吸光系数随入射光强度改变而改变 D.液层厚度与吸光度成正比 E.吸光度与浓度成正比
A.玻璃器皿 B.聚四氟乙烯器皿 C.聚丙烯器皿 D.陶瓷器皿 E.不锈钢器皿
A.溶液中溶质的性质 B.溶液中溶剂的性质 C.测量用的波长 D.测量波长的单色性 E.测量用比色杯壁的厚度
A.显色剂的浓度 B.显色溶液的酸度 C.显色温度 D.显色时间 E.显色溶液的体积
A.转子流量计 B.湿式流量计 C.质量流量计 D.孔口流量计 E.毛细管或限流临界孔
A.方法误差属于系统误差 B.系统误差包括操作误差 C.系统误差呈现正态分布 D.系统误差具有单向性 E.系统误差偶然出现
A.称量某物时未冷却至室温就进行称量 B.滴定前用待测定的溶液淋洗锥形瓶 C.称量用砝码没有校正 D.用移液管移取溶液前未用该溶液洗涤移液管 E.总是多加了一滴滴定液
A.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 B.国际单位制的辅助单位 C.国际单位制中具有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 D.国际单位制中的特定单位 E.国家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
A.苯及其同系物一般是液体 B.苯及其同系物不溶于水 C.苯及其同系物溶于乙醇和乙醚 D.苯及其同系物的比重大于1 E.苯及其同系物一般具毒性
A.用不含抗凝剂的采血管 B.用含有肝素的采血管 C.用含有草酸钠的采血管 D.用含有氟化钠的采血管 E.用含有EDTA的采血管
A.铁 B.钙 C.镁 D.硫 E.钠
A.防止口角炎 B.防止舌炎 C.防止癞皮病 D.防止角膜炎 E.防止脂溢性皮炎
A.氧化铝 B.18C C.高分子多孔微球 D.微球形硅胶 E.硅镁吸附剂
A.理论塔板数 B.保留时间 C.容量因子 D.死时间 E.分离系数
A.室内装饰材料 B.厨房油烟 C.室内吸烟 D.汽车尾气 E.家用化学品
A.固体吸附剂的性质 B.采样流速 C.气温 D.气体的密度 E.空气中待测物的浓度
A.温度 B.总硬度 C.色度 D.浑浊度 E.臭和味
A.化学耗氧量 B.阴离子洗涤剂 C.氯化物 D.铬(六价) E.浑浊度
A.浑浊度范围2~10NTU;读数精度2NTU B.浑浊度范围10~100NTU;读数精度5NTU C.浑浊度范围100~400NTU;读数精度10NTU D.浑浊度范围400~700NTU;读数精度50NTU E.浑浊度范围700NTU以上;读数精度100NTU
A.固体吸附剂法 B.液体吸收法 C.冷冻浓缩法 D.注射器法 E.无泵型采样法
A.碳酸钙 B.碳酸镁 C.重碳酸钙 D.重碳酸镁 E.硫酸钙
A.空气的流动性大,易受多种因素影响 B.空气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少 C.空气具有可压缩性,其体积易发生变化 D.空气样品受气象因素的影响较大 E.环境空气中可存在多种污染物,其浓度一般较低
A.铝盐 B.镁盐 C.铁盐 D.锂盐 E.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
A.硝酸消解法 B.硝酸-硫酸消解法 C.硝酸-高氯酸消解法 D.干灰化法 E.电炉上煮沸
A.铁 B.铜 C.钴 D.镍 E.砷
A.香水可用直接法 B.香波用气液平衡法 C.护肤乳用气液平衡法和蒸馏法 D.育发类产品可用气液平衡法和蒸馏法 E.发胶类产品可用气液平衡法和蒸馏法
A.为防止加入硝酸后反应过于剧烈,导致试样溅出损失,可采取向试样中先加入少量水 B.在加热过程中如需添加HN0或高氯酸时,可立即、随时加入 C.消解时,可用表面皿或小漏斗等覆盖容器,使HN0和高氯酸呈回流状态 D.在消解过程中,要不停地仔细观察试样状态 E.在液面仍可见脂肪成分的漂浮物时,要防止使用或进入高氯酸消解阶段
A.固体样品 B.挥发性样品 C.液体样品 D.不挥发性样品 E.混合固体样品
A.样品经预处理使铅以离子状态存在 B.试液中铅离子被火焰的高温变成基态原子 C.基态原子吸收来自铅空心阴极灯发出的283.3nm共振线 D.对共振线的吸收值与样品中铅含量成正比 E.还原型乙炔/空气火焰测定灵敏度优于氧化型乙炔/空气火焰
A.称取定量样品于50ml烧杯,加入9倍重量的水,搅拌并加热至40℃使样品与水充分混合,冷却至室温,测定样品液温度 B.按仪器要求准备pH计,并将温度补偿器调至样品液的温度 C.预计样品的pH呈碱性,分别从标准磷酸缓冲液和硼酸缓冲液的试剂瓶中倒出约lOml溶液于小烧杯中反复校正pH计 D.边搅拌边测定样品的pH,当读数稳定后,记录读数 E.全部测定完毕后,按仪器要求,冲洗电极,并将甘汞电极的橡皮塞/帽套上,玻璃电极浸泡在纯水中,缓冲液倒回瓶中
A.严格控制显色温度和时间,防止化妆品中某些组分会受热分解并产生微量甲醛 B.另取待测溶液加入不含乙酰丙酮的醋酸铵溶液,是为了消除溶液浑浊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C.另取待测溶液加入不含乙酰丙酮的醋酸铵溶液,是为了消除样品中其他组分在显色温度下色度改变的影响 D.另取待测溶液加入不含乙酰丙酮的醋酸铵溶液,是为了消除带色样品液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E.乙酰丙酮在40℃会分解,要另取不加乙酰丙酮的作对照
A.葡萄糖 B.果糖 C.半乳糖 D.麦芽糖 E.蔗糖
A.细菌耐药基因的鉴别 B.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鉴别诊断 C.临床疾病的基因诊断 D.流行病学的调查 E.营养学分析
A.核酸分子的碱基组成 B.核酸分子是单链或双链 C.核酸分子的浓度 D.酸碱度 E.杂交溶液中盐浓度
A.又称为Southwestern杂交 B.可鉴定蛋白质与DNA的特异结合 C.可以大概确定结合蛋白质的分子量 D.该技术最先由中国人应用 E.蛋白质-DNA复合物经紫外线照射后可分离
A.核酸最大紫外吸收峰在260nm B.A260为1的光密度大约相当于50μg/L的双链DNA C.若DNA样品中含有盐,会使A260读数偏低 D.紫外分光光度法可适用于测定浓度小于0.25μg/ml的核酸溶液 E.紫外分光光度法可适用于测定浓度大于0.25μg/ml的核酸溶液
A.RNA溶于0.3mol/L的醋酸钠溶液或双蒸水中置-70℃至~80℃保存 B.DEPC水溶解RNA或在RNA溶液中加入Rnasin或VRC,通过抑制RNA酶对RNA的降解而延长保存时间 C.将RNA沉淀溶于70%的乙醇溶液,可在-20℃长期保存 D.将RNA沉淀溶于去离子甲酰胺溶液中,可在-20℃长期保存 E.如加RNA抑制物可以暂时保存
A.SDS为生物阴离子去污剂,主要引起细胞膜的降解并能乳化脂质和蛋白质 B.EDTA为二价金属离子螯合剂,可抑制DNase的活性,同时降低细胞膜的稳定性 C.蛋白酶K有水解蛋白的作用,可消化DNase和细胞中的蛋白质并裂解细胞 D.酚可使蛋白质变性沉淀,也可抑制DNase的活性 E.pH8.0的Tris溶液能保证抽提后DNA进入水相,避免滞留在蛋白质层
A.要避免细胞外RNase的污染抑制其活性 B.操作时必须戴手套和口罩 C.所有的玻璃器皿与溶液均应以RNase的抑制剂DEPC进行处理 D.对各种材料和试剂均要进行严格的洗涤、纯化和高压消毒处理 E.在冰浴的条件下进行操作,也是减低RNase活性的有效措施
A.酚抽提法 B.甲酰胺解聚法 C.玻棒缠绕法 D.PCR E.异丙醇沉淀法
A.快速 B.准确 C.高效率 D.对大量的生物样品可以平行检测 E.需要熟练的操作技术
A.透析 B.层析 C.电泳 D.选择性沉淀 E.PCR
A.光散射讯号 B.光吸收讯号 C.荧光讯号 D.电流讯号 E.生物发光讯号
A.自动生化分析仪工作时环境温度最好为20~25℃恒温 B.干化学试剂的胶膜可减少血清内源性物质的干扰 C.朗伯-比尔定律适用于干化学法测定技术的浓度计算 D.离心式生化分析仪采用同步分析 E.离心式自动生化分析仪必定是单通道
A.终点法选择反应进入线性期 B.终点法选择反应接近平衡期 C.动态法选择反应进入线性期 D.动态法选择反应接近平衡期 E.依不同项目与方法而定
A.反应速度下降型的试剂空白吸光度应在1.5左右 B.反应速度上升型的试剂空白吸光度越低越好 C.试剂空白的酶促反应时间曲线应平坦,吸光度变化应ΔA/min≤0.001 D.延迟期、线性反应期与设定的实验参数要相符 E.酶促反应速度曲线的斜率要小,否则灵敏度下降
A.能提高检测速度 B.能消除噪音干扰 C.能对电源波动有补偿效果 D.能减少散色光的影响 E.能减少样品本身光吸收的干扰
A.电场 B.带电粒子 C.带电粒子移动的介质 D.电泳装置形式 E.自动控制系统
A.生理 B.饮食 C.药物 D.溶血 E.湿度
A.水浴式循环直接加热 B.微波恒温加热 C.光照加热 D.干式恒温加热 E.恒温液循环间接加热
A.Osm B.Katal C.mg/dl D.mmol/L E.g/L
A.电泳法 B.连续监测法 C.比浊测定法 D.离子选择电极法 E.终点分析法
A.它是由DNA聚合酶I被裂解而形成的大片段 B.具有5'→3'聚合酶活性 C.具有3'→5'外切酶活性 D.用于cDNA克隆中的第二股链合成 E.DNA序列分析中常用酶
A.光源 B.原子化器 C.分光系统 D.检测系统 E.光激发系统
A.灵敏性极高 B.仪器设备简单 C.发射光强度测量无干扰 D.线性范围宽 E.分析速度快
A.柱长缩短 B.固定相改变 C.流动相流速增加 D.相比减少 E.柱温改变
A.增加柱温 B.采用极性柱 C.采用非极性柱 D.降低柱温 E.降低载气流速
A.柱长增加 B.相比增加 C.降低柱温 D.载气流速降低 E.改变柱长
A.改变流动相的种类和配比 B.改变固定相的种类 C.改变填料粒度 D.改变色谱柱的长度 E.改变吸附时间
A.吸附能力小的 B.吸附能力大的 C.溶解能力大的 D.挥发性大的 E.溶解能力小的
A.理论塔板数 B.分配系数 C.保留值 D.塔板高度 E.载气流速
A.进样系统 B.离子源 C.质量分析器 D.检测器 E.质谱解析
质谱仪常用的离子源有()
A.电子电离源 B.化学电离源 C.电喷雾源 D.快原子轰击源 E.激光解吸源
A.灵敏性 B.分辨率 C.质量范围 D.质量稳定性 E.质量精度
A.LC-MS B.GC-MS C.MALDI-MS D.ESI-LC-MS E.ICP-MS
A.待分离生物大分子的性质 B.支持介质的筛孔 C.电渗 D.电场强度 E.粒子的净电荷缓冲液的性质
A.高效,柱效一般为每米几十万理论板数,高者可达每米100万以上 B.快速,分离时间在1h以内,通常不超过30s C.微量,样品用量仅为纳升至微升 D.可以自动化 E.不可自动化
A.样品前处理系统 B.进样系统 C.分离系统 D.检测系统 E.数据处理系统
A.毛细管区带电泳 B.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 C.毛细管筛分电泳 D.亲和毛细管电泳 E.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
A.芯片 B.分析仪,由产生电场力的装置和信号的检测收集装置两部分组成 C.实现芯片功能化方法和材料的试剂盒 D.点样仪 E.荧光扫描仪
A.酶对底物有较高的选择性 B.可分为相对专一性、绝对专一性和立体异构专一性3类 C.立体异构专一性包含旋光异构专一性和立体异构专一性 D.一种酶可同时具有绝对专一性和立体异构专一性 E.一种酶不可同时具有绝对专一性和立体异构专一性
A.用口吸移液管 B.用注射针头或注射器进行移液 C.在安全柜内使用酒精灯 D.处理完感染性实验材料后及在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前洗手 E.使用移液管对感染性物质反复吹吸混合
A.人员是实验室资源 B.血液分析仪是实验室资源 C.所有实验室设施是实验室资源 D.血糖检测技术不是实验室资源 E.尿蛋白测定方法不是实验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