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输尿管的起始处 B.与髂血管交叉处 C.跨小骨盆入口处 D.与腰大肌交叉处 E.膀胱入口处
A.钩型 B.横型 C.无力型 D.牛角型 E.瀑布型
A.阑尾称为盲肠 B.盲肠位于右髂窝部 C.盲肠在大肠中最短 D.盲肠在大肠中最宽 E.回盲瓣口以下的大肠称盲肠
A.>2mm B.>1mm C.>4mm D.>5mm E.>3mm
A.右肺上叶 B.右肺中叶 C.右肺下叶 D.左肺上叶 E.左肺下叶
A.胸膜是一薄层浆膜 B.胸膜包括脏层胸膜和壁层胸膜 C.脏层胸膜被覆于肺的表面 D.脏层与壁层胸膜间构成胸膜腔 E.左、右胸膜相互连通
A.大脑前动脉 B.大脑中动脉 C.大脑后动脉 D.颈内动脉 E.颈外动脉
A.<10次/分钟 B.10~15次/分钟 C.16~22次/分钟 D.23~30次/分钟 E.30~40次/分钟
A.管电流量 B.X线管功率 C.X线管焦点 D.X线管热容量 E.管电压峰值
A.肝固有动脉 B.肝静脉 C.肝管 D.肝的神经 E.肝的淋巴组织
A.尺骨滑车切迹 B.尺骨鹰嘴 C.桡骨头 D.尺骨头 E.桡切迹
A.开口于上鼻道的筛窦后小房和蝶窦的合称 B.开口于上鼻道的筛窦和蝶窦的合称 C.开口于中鼻道的上颌窦、额窦和筛窦前、中小房合称 D.开口于中鼻道的上颌窦、额窦的合称 E.额窦、上颌窦、筛窦的合称
A.气管在胸骨角平面分为左、右主支气管,主支气管即第一级支气管 B.入肺后的主支气管一再分支,直到最细,形似树枝分支,称支气管树 C.左肺有上、中、下三个叶支气管 D.叶支气管再分为第三级支气管,称为段支气管 E.每一个段支气管和与它相连的肺组织合称为一个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
A.左、右颈干 B.左、右锁骨下干 C.头臂干 D.左、右支气管纵隔干 E.左、右腰干
A.胃具有上、下两口,即贲门与幽门;上下两缘,前后两壁 B.胃的上缘较短,凹向右上方,称为胃小弯 C.胃小弯与贲门部相连接处形成角度,称为角切迹 D.胃的下缘较长,凸向左前下,称为胃大弯 E.胃小弯有肝胃韧带附着,比较固定。胃大弯与大网膜相连,活动度较大,可随胃的充盈程度而发生位置变化
A.十二指肠上接幽门,下续空肠,大部分位置固定,全长约25cm B.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光滑无环状襞,是十二指肠溃疡的易发部位 C.十二指肠大乳头是胆总管和胰管共同开口处 D.十二指肠球后部是十二指肠球部后壁 E.十二指肠悬韧带是十二指肠与空肠的分界标志
A.肝静脉 B.肾静脉 C.门静脉 D.下腔静脉 E.上腔静脉
A.不能将滤线栅反置 B.X线中心要对准滤线栅中线 C.曝光时间要长于滤线栅的运动时间 D.球管倾斜方向只能与铅条长轴平行 E.焦点至滤线栅的距离要在允许范围内
A.管电压升高,骨与肌肉的对比度降低 B.管电压升高,骨影像变淡 C.照片对比度与层次是不同概念 D.高电压摄影的影像层次减少 E.高电压摄影可增加影像信息量
A.8对 B.9对 C.10对 D.12对 E.14对
A.胸10椎体 B.胸11椎体 C.胸12椎体 D.腰1椎体 E.腰2椎体
A.鼓室 B.骨迷路 C.咽鼓管 D.乳突窦 E.乳突小房
A.左心室 B.左心房 C.右心房 D.右心室 E.冠状动脉根部
A.前上方 B.后上方 C.后下方 D.后方 E.前下方
A.前列腺部 B.尿道内口 C.尿道外口 D.尿道舟状窝 E.尿道膜部
A.眼球和眼副器 B.眼球及球内容物 C.眼球壁及内容物 D.眼副器及视网膜 E.眼球及视神经
A.感光度 B.对比度 C.宽容度 D.灰雾度 E.相对感度
A.密度与照射量的增加无关 B.密度与照射量的增加成正比 C.密度与照射量的增加成反比 D.密度与照射量的增加不成比例 E.不是X线摄影力求应用的部分
A.肝 B.脾 C.黄骨髓 D.胸腺 E.红骨髓
A.原尿中蛋白质少 B.原尿中糖少 C.原尿中无机离子少 D.原尿中含有血细胞 E.原尿的pH值较大
A.收缩压+1/3脉压 B.(收缩压+舒张压)÷2 C.收缩压+1/3舒张压 D.1/3收缩压+舒张压 E.舒张压+1/3脉压
A.一次射线 B.二次射线 C.透射线 D.原发射线 E.散射线
A.近阴极侧多 B.近阳极侧多 C.左侧多 D.右侧多 E.两侧分布均匀
A.松质、密质和髓腔 B.骨质、骨髓和骨膜 C.环骨板、骨单位和间骨板 D.骨板、骨陷窝和骨小管 E.骨质、血管和神经
A.肩关节 B.髋关节 C.肘关节 D.踝关节 E.膝关节
A.呼吸道存在一定的阻力 B.呼气肌收缩 C.吸气肌收缩 D.胸膜腔密闭 E.肺内压低于大气压
A.颅骨由23块骨组成 B.颅骨分为脑颅骨与面颅骨 C.额、顶、枕、颞、蝶、筛骨组成脑颅骨 D.额、顶、枕骨组成颅盖骨 E.额、顶、枕、颞、蝶骨组成颅底
A.肋骨由肋骨和肋软骨组成 B.肋骨共12对 C.第1~7肋前端与胸骨连接,称假肋 D.第8~10肋前端借肋软骨与上位肋软骨连接,形成肋弓 E.第11~12肋前端游离子腹壁肌层中,称浮肋
A.月骨 B.三角骨 C.舟骨 D.头状骨 E.豌豆骨
A.第5肋 B.第6肋 C.第7肋 D.第7肋间 E.第8肋
A.栅焦距 B.栅密度 C.栅比 D.焦栅距离界限 E.铅容积
A.第1肋骨 B.第4肋骨 C.第6肋骨 D.第10肋骨 E.以上都不是
A.股骨 B.胫骨 C.腓骨 D.跟骨 E.桡骨
A.十二指肠 B.空肠 C.回肠 D.直肠 E.盲肠
A.2~3h B.3~4h C.4~6h D.7~8h E.9~10h
A.腮腺 B.唇腺 C.颊腺 D.腭腺 E.舌腺
A.支气管动、静脉 B.淋巴管 C.肺动、静脉 D.肺叶支气管 E.肺小叶间隔
A.2小时以上 B.3小时以上 C.4小时以上 D.5小时以上 E.6小时以上
A.由骶、尾骨和两侧的髂骨构成 B.正常位置为两侧髂前上棘和两侧耻骨结节同在一个水平面上 C.借界线分为大骨盆和小骨盆 D.骨盆上口呈水平位 E.上、下口都是前后径大于横径
A.起自胸廓下口的周缘 B.整块肌同在一个水平面上 C.是重要的呼吸肌 D.上面全被胸膜覆盖 E.下面全被腹膜覆盖
A.盲肠 B.直肠 C.升结肠 D.横结肠 E.降结肠
A.属腹膜外位器官 B.男性略大于女性 C.内侧缘中部凹陷称肾门 D.肾门向内续于肾窦 E.上述全部正确
A.由心、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 B.由血管和淋巴系组成 C.由心、动脉、静脉和淋巴管组成 D.由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组成 E.以上都不正确
A.腕舟骨 B.月骨 C.三角骨 D.豆骨 E.小多角骨
A.是人体最大的子骨 B.位于股四头肌腱内 C.三角形尖端向下 D.后面有关节面与股骨髌面相关连 E.不参与膝关节的组成
A.上至颅底 B.下平第6颈椎体下缘 C.从上而下依次为鼻咽部、喉咽部和口咽部 D.向前通鼻腔、口腔和喉腔 E.下续食管
A.第5肋骨 B.第5肋间隙 C.第4肋骨 D.第4肋间隙 E.第6肋骨
A.主支气管 B.半奇静脉 C.内脏大神经 D.胸交感神经干 E.胸导管
A.肾上腺动脉 B.腹腔干 C.肾动脉 D.子宫动脉 E.卵巢动脉
A.上部 B.降部 C.水平部 D.升部 E.以上全是
A.通常成年人共有206块骨 B.形态分长、短、扁、不规则骨 C.骨质分骨松质和骨密质两种 D.骨膜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E.成人骨髓均具有造血能力
A.颈椎 B.胸椎 C.腰椎 D.骶骨 E.尾骨
A.上皮组织 B.软骨 C.致密结缔组织 D.脂肪组织 E.网状结缔组织
A.肺动脉 B.肺静脉 C.淋巴管 D.叶支气管 E.主支气管
A.右季肋区 B.左季肋区 C.腹上区 D.脐区 E.右腰区
A.小肠中最短的一段 B.小肠中最宽的一段 C.长20~30cm D.小肠中最固定的一段 E.下消化道的起始部分
A.胃大弯、胃小弯 B.胃小弯、胃大弯 C.贲门、幽门 D.幽门、贲门 E.胃底、胃体
A.左心房 B.右心房 C.左心室 D.右心室 E.左心室、右心室
A.二尖瓣 B.三尖瓣 C.主动脉瓣 D.肺动脉瓣 E.静脉瓣
A.大动脉 B.中动脉 C.小动脉 D.静脉 E.毛细血管
A.第9胸椎椎体下缘 B.第11胸椎椎体下缘 C.第1腰椎椎体下缘 D.第3腰椎椎体下缘 E.第5腰椎椎体下缘
A.左侧脑室 B.右侧脑室 C.第三脑室 D.第四脑室 E.蛛网膜下腔
A.甲状腺 B.肾上腺 C.垂体 D.松果体 E.唾液腺
A.用高栅比滤线器 B.常用栅比为12:1 C.γ值高的X线胶片 D.120~150kV管电压的X线机 E.阳极为散热性好的铜体上嵌钼
A.是一种机械波 B.在空气中减弱极快 C.频率在20000Hz以上 D.必须通过弹性介质进行传播 E.在固体、液体中具有相同的传播速度
A.1926年第一次应用示踪技术 B.20世纪70年代ECT研制获得成功 C.化学家Hevesy为"基础核医学之父" D.芝加哥大学建立世界第一座核反应堆 E.1977年Anger研制出第一台γ照相机
A.骨骼系统 B.生殖系统 C.泌尿系统 D.消化系统 E.呼吸系统
A.视神经孔 B.棘孔 C.卵圆孔 D.圆孔 E.舌下神经孔
A.155° B.145° C.135° D.125° E.115°
A.位于胸、腹腔之间 B.起于胸廓下口和腰椎前面的膈脚 C.膈肌的主动脉裂孔在第12胸椎水平 D.膈肌食管裂孔在第10胸椎平面 E.膈肌腔静脉孔在第11胸椎水平
A.呈不规则楔形 B.肝膈面与膈肌接触 C.脏面朝向后下方 D.肝门位于脏面中间部的横沟内 E.肝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A.是脉管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B.系统内流动着无色透明的淋巴液 C.参与免疫过程 D.淋巴液能运转脂肪 E.淋巴液最后汇入动脉
A.白细胞--细菌 B.红细胞--保护机体 C.血小板--凝血、止血 D.红细胞--氧、二氧化碳 E.血浆--蛋白质
A.食物的分解过程称为吸收 B.食物消化后经消化道肌层进入血液循环 C.食物先经消化再分解 D.食物经分解后变为大分子物 E.食物的分解过程称为消化
A.有效焦点 B.实际焦点 C.标称焦点 D.主焦点 E.副焦点
A.X线光量子的减弱 B.X线光量子的增强 C.X线穿透力增强,对比度提高 D.X线穿透力减弱,对比度提高 E.局部边缘与其他部分产生悬殊的X线吸收差异
A.栅比 B.栅密度 C.铅容积 D.栅焦距 E.滤线因数
A.红细胞 B.白细胞 C.卵细胞 D.淋巴细胞 E.神经细胞
A.前纵隔--升主动脉 B.上水平线--胸骨角至第4胸椎下缘连线 C.食管前缘--中、后纵隔的分界线 D.中纵隔--主动脉弓 E.纵隔前界--胸骨
A.模糊度 B.光晕 C.光渗 D.半影 E.斑点
按照玻尔理论,核外电子因离核远近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壳层,主量子数为n的壳层可容纳的电子数为:Nn=2n2,半径最小的壳层叫K层(n=1),第二层叫L层(n=2),第三层叫M层。原子能级每个可能轨道上的电子都具有一定的能量(动能和势能的代数和),且电子在各个轨道上具有的能量是不连续的,这些不连续的能量值,表征原子的能量状态,称为原子能级。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L层能容纳6个电子 B.K层只能容纳2个电子 C.M层最多能容纳32个电子 D.愈外面的壳层可容纳的电子数愈少 E.最外层的电子数大于等于8
按照玻尔理论,核外电子因离核远近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壳层,主量子数为n的壳层可容纳的电子数为:Nn=2n2,半径最小的壳层叫K层(n=1),第二层叫L层(n=2),第三层叫M层。原子能级每个可能轨道上的电子都具有一定的能量(动能和势能的代数和),且电子在各个轨道上具有的能量是不连续的,这些不连续的能量值,表征原子的能量状态,称为原子能级。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原子处于最低能量状态(最稳定)叫基态 B.电子在各个轨道上的能量连续分布 C.电子从低能级过渡到某一较高能级上称为原子的激发 D.电子能级跃迁产生特征X线 E.跃迁产生光子的能量等于两能级结合能之差
按照玻尔理论,核外电子因离核远近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壳层,主量子数为n的壳层可容纳的电子数为:Nn=2n2,半径最小的壳层叫K层(n=1),第二层叫L层(n=2),第三层叫M层。原子能级每个可能轨道上的电子都具有一定的能量(动能和势能的代数和),且电子在各个轨道上具有的能量是不连续的,这些不连续的能量值,表征原子的能量状态,称为原子能级。 若某元素核外共有3层电子轨道,则其核外电子数最大可能是()
A.8 B.10 C.17 D.18 E.32
A.光学谐振腔是在工作物质两端安装的一对互相垂直的反射镜 B.谐振腔能起选频作用 C.平行于主轴 D.为全反射镜 E.使受激辐射能在有限体积的工作物质中快速终止
A.激发装置的作用是把处于低能级上的原子激发到高能级 B.激发装置实现粒子数翻转 C.原子不可以长时间停留在亚稳态 D.激光器的工作物质,必须具有合适的亚稳态能级 E.只有人为地创造条件,才能得到激光
A.能产生激光的物质称为工作物质 B.光通过正常状态下的发光物质时,吸收过程占优势 C.使受激辐射占优势才能产生激光 D.受激辐射占优势时处于高能级上的原子数比处于低能级上的原子数多 E.粒子数反转后能产生稳定的激光输出
A.是电子与原子核作用的结果 B.波长连续分布 C.是内层电子跃迁产生的 D.只有一种线系 E.产物有散射线
A.连续X线强度与靶物质原子序数成反比 B.连续X线强度与管电流成反比 C.连续X线强度与管电压成反比 D.阳极靶物质的原子序数愈高,产生的X线强度愈小 E.管电流愈大,说明撞击阳极靶面的电子数愈多,X线强度也愈大
A.K系特征X线的强度与管电流成正比 B.管电压大于激发电压时才发生 C.医用X线主要使用的是特征X线 D.随管电压的升高K系强度迅速增大 E.特征X线只占很少一部分,并不重要
A.具有各种能量 B.最短波长只与管电压有关 C.也叫轫致辐射 D.是电子与原子核作用的结果 E.是轨道电子跃迁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