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指标量化 B.条文规定 C.总体规划引导 D.规定性与指导性
A.生产力结构 B.职能 C.文化观念 D.集聚规模
A.自然环境因素 B.社会文化因素 C.历史环境因素 D.经济与技术因素
A.城市交通 B.城市工作 C.城市居住 D.城市道路
A.城市内环境质量相对下降,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降低 B.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C.大城市中心区萎缩,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下降 D.大城市经济发展停滞
A.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广场和公共建筑取代了宫殿,市民集会所形成了城市的核心 B.中世纪的城市教堂占据了城市的中心位置 C.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城市,轴线放射的街道,宏伟壮观的宫殿公园和公共广场都是那个时期的典范 D.巴洛克时期的城市,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是城市空间的代表
A.乘数效应 B.木桶效应 C.蝴蝶效应 D.聚集效应
A.整体性、系统性 B.整体性、过程性 C.过程性、动态性 D.系统性、动态性
A.集中式和分散式 B.混合式 C.环式和带式 D.放射式
A.中世纪城市 B.古罗马风格 C.古典主义思潮 D.现代城市规划
A.近代历史上的空想社会主义源自莫尔的"乌托邦"概念 B.莫尔期望通过对理想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的改革来改变当时他认为是不合理的社会 C.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欧文和傅里叶等人通过著书立说来宣传和阐述他们对理想社会的信念,并通过实践来推广和实践这些理想 D.傅里叶于1817年提出"协和村"的方案,并用自己五分之四的财产,在美国的印第安纳州买了12000公顷土地建设他的新协和村
A.光辉城市 B.田园城市 C.线性城市 D.明天城市
A.综合性 B.政策性 C.科学性 D.实践性
A.主干法 B.从属法 C.专项法 D.相关法
A.国家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B.省、自治区、直辖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C.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D.县级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A.提出进行编制工作的报告,组织编制直辖市、省会城市、国务院指定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应当向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提出报告;组织编制其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应当向市建设主管部门提出报告 B.编制工作报告经同意后,开展组织编制总体规划的工作 C.组织编制机关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具体编制工作 D.组织编制机关按规定报请总体规划纲要审查。其中,组织编制直辖市、省会城市、国务院指定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应当报请国务院组织审查;组织编制其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应当报请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审查
A.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 B.城镇体系规划和乡村规划 C.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乡村规划 D.中心城区规划和乡村规划
A.用地的集约经营和投入 B.用地的区位属性 C.土地使用功能的固定性 D.不同用地功能的整体性
A.核心是中心城市 B.各城镇都有自己的特色 C.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D.以一个相对完整区域内的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
A.现状调研、基础研究与方案构思、总体规划纲要、总体规划选择 B.现状调研、基础研究与方案构思、总体规划编制、编制成果评审报批 C.现状调研、基础研究与方案构思、总体规划纲要、成果编制与评审报批 D.现状调研、方案构思与选择、总体规划纲要、成果编制与评审报批
A.沙盘模型 B.图纸 C.透视法 D.方格网法
A.极差 B.众数 C.平均数 D.标准差
A.社会环境方面和物质方面 B.社会环境方面和经济环境方面 C.经济环境方面和自然环境方面 D.自然环境方面和物质方面
A.集中型形态主体轮廓长短轴之比小于4:1 B.带型形态主体轮廓长短轴之比大于4:1 C.放射型形态总平面的主体团块由2个以上明确的发展方向 D.组团型形态有两个以上主体团块和若干基本团块组成
A.人口方面、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方面 B.历史文化环境方面、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方面 C.地域方面、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方面 D.历史文化环境方面、人口方面
A.根据城市自然环境、灾害区划和城市定位,确定城市各项防灾标准,合理确定各项防灾设施的等级、规模;科学布局各项防灾措施 B.确定城市消防、防洪、人防、抗震等设防标准 C.布局城市消防、防洪、人防等设施;制定防灾对策与措施 D.组织城市防灾生命线系统
A.现场踏勘或观察 B.抽样调查或问卷调查 C.访谈和座谈会调查 D.文献资料的运用
A.年龄构成情况 B.家庭构成情况 C.劳动构成情况 D.婚姻构成情况
A.综合平衡法 B.时间序列法 C.相关分析法 D.职工带眷系数法
A.环境容量法 B.比例分配法 C.类比法 D.区位法
A.人的活动是城市交通的主要活动 B.人是城市交通的决定性因素 C.城市用地是城市交通的决定性因素 D.要有交通分流的思想和功能分工的思想
A.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B.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 C.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 D.坚持实用性的原则
A.集中布置 B.分散布置 C.轴向布置 D.中心布置
A.大类和小类两种 B.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10类 C.大类、中类、小类三级 D.总体、详细两级
A.自然条件评价 B.建设条件评价 C.用地经济性评价 D.城市政策评价
A.地面水体的状况 B.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及含水层的条件 C.水体的流量、流速及水道断面 D.含水层的厚度、矿化度、硬度、水温及水的流动状态等条件
A.环境因素 B.自然因素 C.人为因素 D.区域因素
A.自然和人工 B.经济和自然 C.区位和经济 D.固有和附加
A.城乡结合、统筹安排 B.功能协调、结构清晰 C.分期建设、留有余地 D.城乡一体,统一规则
A.公共设施项目要合理地配置 B.公共设施要按照与居民生活的密切程度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 C.公共设施布置要考虑城市生态环境的要求 D.公共设施的布置要充分利用城市原有基础
A.满足仓储用地的一般技术要求 B.有利于交通运输 C.节约用地,不必考虑发展余地 D.有利建设、有利经营使用
A.城市中心 B.城市中心区边缘 C.市区边缘 D.远郊区
A.至少10km以上 B.至多10km C.至少15km以上 D.至多15km
A.6%~15% B.8%~20% C.8%~15% D.15%~20%
A.城市历史文化演变、建制沿革、城址兴废变迁 B.城市特有的传统文物、手工艺、传统产业及民俗精华等 C.现在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环境遭受破坏威胁的情况 D.城市现存地上地下动、植物
A.系统性原则 B.匀布原则 C.自然原则 D.地方性原则
A.大气环境质量规划和大气污染防治规划 B.大气污染控制规划和大气环境监督规划 C.大气环境质量规划和大气环境监督规划 D.大气环境质量规划和大气污染控制规划
A.城市供热负荷 B.选择城市热源和供热方式 C.规划布局燃热气输配管网 D.供热区域范围、热电厂位置和规模
A.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 B.资源化、节约化、无害化 C.资源化、减量化、节约化 D.节约化、减量化、无害化
A.1:5000~1:20000 B.1:10000~1:25000 C.1:10000~1:20000 D.1:0000~1:10000
A.平面四块板形式从生活性用地间通过 B.平面四块板形式从城市组团间通过 C.主辅路形式从城市中心地段通过 D.两块板形式从城市组团间通过
A.规划说明书 B.相关专题研究报告 C.相关分析数据 D.基础资料汇编
A.建筑布局与规划设计 B.室外空间与环境设计 C.绿地景观规划 D.道路交通规划
A.县城关镇、乡城关镇、一般建制镇、集镇 B.乡城关镇、一般建制镇、集镇 C.县城关镇、乡城关镇、集镇 D.县城关镇、一般建制镇、集镇
A.中心城市 B.中心城市和城镇 C.中心城市和集镇 D.集镇和城镇
A.70~100 B.75~120 C.75~140 D.80~160
A.社会经济规划 B.道路交通规划 C.绿化景观规划 D.市政规划
A.地块内建筑总面积与地块用地面积的比值 B.地块内所有建筑基底面积与地块用地面积的百分比 C.总居住人口数与地块面积的比率 D.地块内各类绿地面积总和与地块用地面积的百分比
A.村庄、屯集等人口满五万者设镇,不足者设乡 B.村庄、屯集等人口满五万者设乡,不足者设镇 C.县以下的城镇地区设镇建制 D.县以下的城镇地区设乡建制
A.18.0m2/人 B.20.0m2/人 C.28.0m2/人 D.16.0m2/人
A.居住区 B.小区 C.组团 D.居住综合体
A.污水管道 B.给水管道 C.燃气管道 D.热力管道
A.城市总体的发展布局 B.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 C.城市总体布局规划 D.城市人均生活水平
A.项目构想与策划阶段、项目投融资阶段、项目实施阶段、销售与经营 B.项目构想与策划阶段、项目决策阶段、项目投融资阶段、项目实施阶段、销售与经营 C.项目构想与策划阶段、建设用地的获得、项目投融资阶段、项目实施阶段、销售与经营 D.项目构想与策划阶段、项目决策阶段、项目实施阶段、销售与经营
A.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 B.城乡结构体系 C.科技革命与创新 D.全球化与新经济
A.从封闭的单中心到开放的多中心空间环境 B.从纵向空间环境到横向空间环境 C.从平面空间环境到立体空间环境 D.从生产性城市空间到生活性城市空间
A.相互联系 B.相互对立 C.相互促进 D.相互制约
A.全球化 B.城镇体系 C.中心城市 D.城镇体系规划
A.以信息技术和网络建设为核心 B.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 C.以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为动力 D.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
A.多核心的城市连绵区 B.城市人口下限是2500万人 C.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至少250人 D.一个核心的城市
A.居住小区 B.生态住区 C.大学城 D.产业园区
A.全国城镇规划 B.村庄规划 C.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 D.镇规划、乡规划
A.正确地对总体规划的思路和要求加以具体体现 B.应依照国家、地方和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有关规定与要求组织编制 C.按规定程序履行报批手续 D.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是制定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基础
A.区域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区域 B.区域内的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 C.涉及相邻城市、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布局 D.区域内人文景观保护的区域
A.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 B.城市总体规划 C.风景名胜区规划 D.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
A.1、3 B.1、2 C.2、3 D.3、4
A.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B.居住人口规模为30000~60000人 C.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 D.由居民、建筑、道路、绿地四类基本要素构成
A.压力管让自流管 B.管径大的让管径小的 C.易弯曲的让不易弯曲的 D.新建的让现有的
A.城市用地竖向规划应与城市用地选择及用地布局同时进行,使各项建设在平面上统一和谐,竖向上相互协调 B.市用地竖向规划对起控制作用的坐标及高程可以根据情况改动 C.城市用地竖向规划应合理选择规划地面形式与规划方法,应进行方案比较,优化方案 D.城市用地竖向规划应有利于建筑布置及空间环境的规划和设计
A.城市空间 B.城市社区 C.城市居民 D.自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