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吗啡是μ受体的激动药 B.针尖样瞳孔是吗啡中毒的典型特征 C.纳洛酮可拮抗喷他佐辛引起的呼吸抑制 D.烯丙吗啡可拮抗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的中毒症状 E.吗啡可治疗左心衰所致的肺水肿
A.异氟烷 B.依托咪酯 C.硫喷妥钠 D.氧化亚氮 E.维库溴铵
A.皮质脊髓束 B.内侧丘系 C.脑干 D.内囊 E.脊髓背根神经节
A.0.25ml B.5ml C.10ml D.25ml E.50ml
A.经肱内上髁前方至前臂 B.发出肌支支配大部分臂肌前群 C.发出肌支支配全部蚓状肌 D.发出肌支支配小鱼际肌 E.发出肌支支配桡侧腕屈肌
A.为混合性神经 B.运动纤维支配膈肌 C.感觉纤维分布于膈肌 D.受损后可致呼吸困难 E.受刺激可产生呃逆
A.坐骨神经的分支 B.分布于膝关节、小腿后肌群 C.在小腿比目鱼肌深面下降 D.受损可出现足外翻 E.受损可出现"仰趾足"
A.缺氧 B.酸中毒 C.钙通道阻滞剂或β受体阻滞剂 D.兴奋副交感神经 E.兴奋交感神经
A.β1,M2 B.β2,M2 C.β1,M1 D.α2,M2 E.β2,M1
A.异烟肼 B.苯巴比妥 C.氯霉素 D.磺胺 E.西咪替丁
A.药物相互作用是由于药物只作用于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系统 B.地西泮可将丁哌卡因从蛋白结合部位释放 C.解热镇痛药、利尿药、口服降糖药、抗凝药均有较高的蛋白给合率 D.局部麻醉药中加入微量肾上腺素可减慢局部麻醉药的吸收,延长局部麻醉时间 E.吸入混合麻醉气体时,第二气体效应是药物在吸收部位相互作用的结果
A.精神依赖性 B.躯体依赖性 C.精神依赖性和躯体依赖性 D.耐受性 E.戒断症状
A.躯体依赖性可产生明显的戒断症状 B.精神依赖可产生明显的戒断症状 C.二者均可产生明显的戒断症状 D.二者均不产生明显的戒断症状 E.躯体依赖性不产生明显的戒断症状
A.交感神经调节 B.颅内压 C.血压50~150mmHg变化 D.PaO2 E.PaCO2
药物t1/2恒定,一次给药后体内消除96%以上要经过t1/2的次数为()。
A.1个 B.3个 C.5个 D.7个 E.9个
A.促进糖原合成 B.促进脂肪酸的分解 C.促使血钾向细胞内转移 D.促进糖的储存和利用 E.抑制蛋白质的分解
A.输入血浆 B.血液稀释 C.输入全血 D.输入血小板 E.输入浓缩红细胞
A.经典式喉镜头位 B.平卧垫枕修正位 C.膝胸头高卧位 D.左侧卧位 E.仰卧头低位
A.流量 B.大气压 C.时间 D.温度 E.压力泵吸
A.A回路 B.B回路 C.C回路 D.D回路 E.E回路
A.控制通气的吸气切换和呼气切换与患者的自主呼吸有关 B.控制通气的呼吸频率按触发次数而定 C.辅助通气吸气切换与呼气切换由患者的自主呼吸行为触发 D.辅助通气时吸气切换由通气机控制,呼气切换由患者触发 E.潮气量、吸气时间与送气流速是否由预设而定
A.过滤气体 B.吸收储存麻醉药液 C.毛细虹吸扩大气液表面 D.保持温度相对恒定 E.增加载气与麻药混合时间
A.斜直线形 B.抛物线形 C.指函数曲线形 D.正弦波形 E.S形曲线
A.2.8μm B.3.3μm C.3.8μm D.4.3μn E.4.8μm
A.会厌软骨 B.甲状软骨 C.杓状软骨 D.环状软骨 E.舌骨
A.视神经 B.动眼神经 C.面神经 D.滑车神经 E.外展神经
A.迷走神经 B.心浅丛 C.心深丛 D.交感神经节 E.三叉神经
A.氧化亚氮 B.地氟烷 C.七氟烷 D.异氟烷 E.恩氟烷
A.痛觉 B.温度觉 C.触压觉 D.深度感觉 E.运动功能
A.右心房 B.左心房 C.右心室 D.腔静脉 E.左心室
A.食管静脉 B.上腔静脉 C.脐静脉 D.肠系膜下静脉 E.肠系膜上动脉
A.第1腰椎 B.第2腰椎 C.第1骶椎 D.第2骶椎 E.骶裂孔
腰麻平面达T6,则交感阻滞平面至少达()。
A.T9 B.T8 C.T7 D.T6 E.T4
A.同时激活许多A6和C伤害性感受器才产生疼痛 B.痛觉的整合主要在丘脑,皮质并不能感知疼痛 C.躯干和四肢传递痛信号的第一级神经元在脊神经节 D.中枢神经系统内有一个以脑干中线结构为中心的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 E.传递痛信号的C类纤维主要终止于脊髓背角第二板层
A.延髓 B.中脑 C.脑干和骶2-4脊髓节段 D.脑桥 E.脑干
A.膈神经 B.迷走神经 C.喉返神经 D.胸交感干的心支 E.内脏大神经
A.主要供血给掌浅弓 B.是肱深动脉的延续 C.在腕部掌侧表面仅有皮肤和筋膜覆盖 D.侧支循环较差 E.在腕部位于桡侧腕曲肌腱的内侧
A.血管内溶血 B.高凝状态 C.低凝状态 D.DIC E.无变化
血K+逐步升高时,心肌的兴奋性()。
A.逐步降低 B.逐步升高 C.迅速降低 D.迅速升高 E.先升高后降低
A.4~7次/秒 B.8~10次/秒 C.11~13次/秒 D.0.5~3次/秒 E.14~16次/秒
A.自主神经反射 B.条件反射 C.肌牵张反射 D.反转的牵张反射 E.脊髓反射
A.肺血管壁薄 B.压力低 C.血流量大 D.易受心功能影响 E.缺氧导致肺血管舒张
A.加快诱导 B.避免术中知晓 C.减少插管反应 D.增加麻醉深度 E.延长麻醉时间
正常情况下吸空气时,SaO2接近100%,PO接近()。
A.40mmHg B.50mmHg C.60mmHg D.80mmHg E.100mmHg
A.闭合气量 B.生理无效腔 C.闭合气量与余气量之和 D.余气量 E.补呼气量
A.大量输入库存血 B.酸中毒 C.体温升高 D.PaCO2升高 E.使用皮质醇激素后
A.肺动脉压 B.肺小动脉压 C.肺毛细血管压 D.左心房压 E.平均动脉压
A.采用控制性降压减少出血 B.保持绝对肌松 C.应在缝合中耳前15分钟停用氧化亚氮 D.采用头低脚高位 E.避免局部应用肾上腺素
A.阈电位与静息电位差值缩小 B.0期除极幅度增大 C.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 D.阈电位增高 E.0期除极速度加快
A.脑内血液主要来自颈内动脉与椎动脉 B.血流量大,成年人约为50ml/(100g·min) C.神经细胞对缺氧极敏感而对低血糖不敏感 D.血-脑屏障对物质通透性有选择性 E.耗氧量大,约占全身氧耗的20%
A.抑制细胞的激活 B.血清因子的作用 C.Th1/Th2平衡的改变 D.应激激素增加 E.IFN-γ和IL-2分泌增加
A.50~150mmHg B.60~180mmHg C.80~150mmHg D.40~180mmHg E.80~180mmHg
A.静脉麻醉药减少冠脉血流量 B.蛛网膜下隙阻滞平面过广时,可致冠脉血流减少 C.麻醉性镇痛药使冠脉血流量增加 D.吸入麻醉药对冠脉循环无影响 E.镇静药使冠脉血流量增加
A.作用强而持久 B.苏醒迅速、完全 C.有较弱的镇痛、肌松作用 D.对呼吸、循环无明显影响 E.肝、肾毒性无影响
A.缺氧 B.高PaCO2 C.持续正压通气 D.机械压迫 E.血压降低
A.维生素A B.维生素B C.维生素C D.维生素K E.维生素E
A.乳酸脱氢酶 B.羧基肽酶 C.谷丙转氨酶 D.胆碱酯酶 E.过氧化物酶
A.600ml B.800ml C.1000ml D.1500ml E.1800ml
A.尿量减少致排K+减少 B.肾脏H+-Na+交换增多,K+-Na+交换减少 C.红细胞破坏较多,K+释出较多 D.醛固酮分泌减少使排K+减少 E.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A.慢而浅 B.快而浅 C.快而深 D.慢而深 E.无变化
A.肺泡Ⅰ型细胞 B.肺泡Ⅱ型细胞 C.巨噬细胞 D.杯状细胞 E.肥大细胞
A.胰岛素分泌增加 B.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皮质醇分泌均增多 C.甲状腺素分泌减少 D.糖利用障碍 E.生长激素分泌增加
A.Na+浓度减少 B.Cl-浓度增加 C.Mg2+浓度增加 D.K+浓度增加 E.Ca2+浓度增加
A.血沉加快 B.血容量减少 C.血红蛋白增高 D.血黏度增加 E.血细胞比容增加
A.孕妇对局麻药敏感性高 B.孕妇自身的调节能力减弱 C.容易导致低血压 D.孕妇下腔静脉受压,使脊椎静脉丛扩张,硬膜外隙容积缩小 E.孕妇心脏负荷加重,易出现局麻药心脏毒性
A.腺样体小 B.呼吸道窄 C.颈短 D.分泌物多 E.舌体大
A.某一药物它是一个恒值 B.体内总药量(Xo)与零时血药浓度的比值 C.它代表药物在机体内分布真实容积 D.其值越大,代表药物集中分布组织或某些器官中 E.其值越小,代表药物在机体内分布越广泛
A.安置电供热系统直接供热 B.利用化学原理加入晶体溶解放热 C.利用高比热和热传导系数高的金属作蒸发器 D.利用化学性的吸附热原理,安放吸附剂,提供热量 E.采用热敏温度补偿阀门调节流量
A.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 B.痰培养肺炎球菌阳性 C.肺淤血、水肿 D.X线见大片阴影呈肺叶或肺段分布 E.肺部散在湿啰音
A.MAC相当于效价强度 B.MAC是监测病人麻醉深度的基础 C.MAC可作为探讨麻醉作用机制的手段 D.不同吸入麻醉药其MAC没有相加性质 E.不同麻醉药相同的MAC产生不同的心血管效应
A.激动药和拮抗药结合不同受体 B.拮抗药的拮抗参数是PD2 C.与受体产生不可逆结合 D.普萘洛尔拮抗肾上腺素的增加心率作用 E.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左移
A.在碱中毒时易出现毒性反应 B.在酸中毒时易出现毒性反应 C.呼吸性酸中毒时麻醉最深 D.代谢性碱中毒时麻醉最深 E.药物呈离子状态后可通过细胞膜发挥作用
A.与时间常数有关 B.与麻醉深度无关 C.与剂量无关 D.与癫痫样脑电活动无关 E.与脑电活动有关
A.东莨菪碱 B.苯妥英钠 C.水合氯醛 D.地西泮 E.可待因
A.无气道刺激性 B.有致吐作用 C.升高颅内压明显 D.肌松差 E.心血管安全性大
A.一个时间常数 B.5~8分钟 C.约6个臂-脑循环 D.三个时间常数 E.以上都不对
A.二尖瓣狭窄 B.肺动脉瓣狭窄 C.主动脉瓣狭窄 D.室间隔缺损 E.动脉导管未闭
A.血气分析:pH降低,PaCO2增高 B.心电图:低电压 C.X线:肺透亮度增加、肺大疱 D.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发绀 E.肺功能:FEV1<60%,最大通气量低于预计值的80%
A.普鲁卡因 B.丙胺卡因 C.利多卡因 D.甲哌卡因 E.罗哌卡因
A.肺泡通气量 B.麻醉药的血/气分配系数 C.组织容积 D.麻醉药的组织/血分配系数 E.吸入麻醉药的血液溶解度
A.胸部X线 B.心电向量图 C.心音图 D.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E.心脏三位成像
A.操作简单 B.病人舒适 C.对呼吸道无刺激 D.不燃烧、不爆炸 E.肌松差
A.阻滞M2受体 B.阻滞N1受体 C.阻滞M1受体 D.阻滞N2受体 E.抑制胆碱酯酶活性
A.镇痛效果比吗啡强 B.易出现便秘 C.不产生呼吸抑制作用 D.恶心、呕吐发生率高 E.口服效果差
A.心律失常 B.低血钾 C.术后肌痛 D.眼压增高 E.恶性高热
A.220~250mmol/L B.260~270mmol/L C.280~310mmol/L D.320-~350mmol/L E.350~380mmol/L
A.副交感神经的节前、节后纤维 B.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 C.大部分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 D.全部运动神经 E.支配肾上腺髓质的内脏神经
A.减少腺体分泌 B.降低迷走神经张力 C.增加心率 D.增强胃肠道张力 E.促进胃肠蠕动,减少术后恶心、呕吐
A.哮鸣音 B.干啰音 C.摩擦音 D.管状呼吸音 E.痰鸣音
A.心率>160次/分、体温>39℃、腹泻 B.心率加快、血压高、头晕 C.气促、呕吐、腹泻 D.发绀、心悸、出汗 E.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呼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