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额窦 B.筛窦 C.蝶窦 D.胃窦 E.上颌窦
A.位于长骨骨干与干骺端之间 B.位于骨密质与骨松质之间 C.位于颅盖骨外板与内板之间 D.是指红骨髓 E.是指黄骨髓
A.含有丰富的神经、血管及淋巴管 B.外层疏松有成骨细胞 C.内层致密有胶原纤维 D.包绕骨的全部 E.成年时功能活跃
A.由椎体和椎弓组成 B.由椎体和椎弓根组成 C.由椎体和椎弓板组成 D.内有脊髓和脊神经根 E.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照片光学比比度(K)与X线对比度(K×)的正确关系式是()
A.K=γlgK× B.K=2γlgK× C.K=γ2·lgK× D.K=γ·lgK×2 E.K=γ·log2K×
A.球管窗口处 B.遮线器内部 C.肢体与滤线栅之间 D.滤线栅与暗盒之间 E.胶片暗盒的背面
A.骨之间的纤维连接分韧带连接和骨缝连接 B.软骨和骨性连接有3种形式 C.关节面指的是骨端关节骨面 D.骨之间借纤维组织、软骨或骨连接称关节 E.滑膜关节的构造为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
A.关节囊内有半月板 B.膝交叉韧带在关节囊内 C.膝关节为单轴关节 D.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构成 E.半月板覆盖于胫骨内、外髁关节面边缘
A.包括窦房结、房室结和房室束等 B.窦房结是心脏正常心跳的起搏点 C.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 D.房室结位于房中隔下部右侧心内膜深面 E.由窦房结发出房室束
A.肾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 B.肾皮质主要由肾小体构成 C.肾髓质形成肾窦 D.肾髓质由许多尿细管组成 E.肾窦内有7~8个肾小盏
A.空肠位于左腹部 B.十二指肠是小肠的第一部分 C.回肠位于中腹部和右下腹部 D.空肠与回肠分界在中腹部 E.十二指肠空肠曲位于胃体和胰体之间
A.活动度小 B.无肠系膜 C.横过下腹部 D.是腹膜间位器官 E.横结肠与降结肠的移行部为结肠脾曲
A.耳蜗 B.蜗管 C.半规管 D.椭圆囊 E.乳突小房
A.眼神经 B.视神经 C.动眼神经 D.上眼静脉 E.展神经
A.密度 B.对比度 C.锐利度 D.颗粒度 E.失真度
A.高千伏摄影照片对比度低 B.低千伏摄影照片对比度高 C.X线量增加照片密度增高 D.管电压高于120kV称高压摄影 E.乳腺用40~60kV的软线摄影
A.实际焦点 B.有效焦点 C.大焦点 D.小焦点 E.虚焦点
A.3倍 B.4倍 C.5倍 D.6倍 E.8倍
A.滤线栅吸收散射线 B.滤线栅不能侧向倾斜 C.滤线栅不能侧向偏离栅焦距 D.高电压摄影时不用交叉滤线栅 E.活动滤线器的运动多采用振动式
A.锐利度S=(D1-D2)/H B.锐利度与对比度成正比 C.不锐利的照片漏掉病灶的可能性大 D.照片锐利度与照片的模糊度无关 E.锐利度为相邻组织影像界限清楚程度
A.X线透过被照体后 B.X线到达被照体前 C.形成视觉影像之后 D.X线照片冲洗后 E.在大脑判断之后
A.人耳能听到 B.是一种机械波 C.由机械振动引起 D.本质上与声波一样 E.可在弹性介质中传播
A.以X线为示踪剂 B.示踪技术灵敏度高 C.示踪技术有一定的放射性 D.用射线探测仪器探测其行踪 E.核医学诊断技术基于示踪技术
A.181块 B.215块 C.206块 D.236块 E.221块
A.骶骨由5个骶椎融合而成 B.骶骨呈底向上,尖向下的三角形 C.骶骨与腰椎为骨性联合,无椎间盘 D.骶骨正中的隆起为骶正中嵴 E.骶骨前面有4对骶前孔
A.鼻黏膜分为呼吸区和嗅区 B.三个鼻甲突向鼻腔 C.鼻腔前下方为鼻后庭 D.鼻黏膜能产生大量分泌物 E.鼻泪管开口于下鼻道内前上方
A.为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而成 B.开口于十二指肠降部乳头口 C.十二指肠乳头口部有Oddi括约肌 D.胆总管在十二指肠乳头处与门静脉汇合 E.胆总管长度为4~8cm
A.右肾位置高于左肾 B.肾门平第1腰椎 C.肾脏是实质性器官 D.肾为腹膜后器官 E.肾实质分为肾皮质和髓质
A.维持血钙平衡 B.调整人体血压 C.运输营养素和组织分解产物 D.产生各种激素 E.促进分泌生长素激素
A.500~700ml B.300~400ml C.100~200ml D.80~90ml E.60~70ml
A.X线是信息载体 B.X线透过被照体后就形成了X线信息影像 C.被照体是信息源 D.可见光透过照片后在视网膜形成视觉影像 E.X线是信息源
A.被照体原子序数 B.被照体密度 C.被照体厚度 D.被照体形状 E.管电压
A.沿X线管长轴,近阳极端有效焦点小 B.沿X线管长轴,近阳极端X线量少 C.沿X线管长轴,近阴极端有效焦点大 D.沿X线管长轴,近阴极端有效焦点小 E.沿X线管短轴,有效焦点对称
A.0.02mm B.0.2mm C.0.25mm D.1.0mm E.1.5mm
A.栅比 B.栅密度 C.铅容积 D.栅焦距 E.滤线栅因数
A.感光效应与kV成反比 B.感光效应与kvn成正比 C.感光效应与kV2成反比 D.感光效应与kV2成正比 E.感光效应与kV成正比
A.扇形扫描探头 B.环阵(相控)扇扫探头 C.相控阵探头 D.旋转式扫描探头 E.腔内探头
A.上颌神经通过圆孔 B.动眼神经通过眶上裂 C.滑车神经通过卵圆孔 D.脑膜中动脉通过棘孔 E.视神经管通过眼动脉
A.是连接动脉、静脉及淋巴管之间的管道 B.是血液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C.遍布全身所有的器官和组织 D.分布密度与代谢无关 E.管壁薄、通透性大、管内血流较快
A.是狭长形的腺体 B.分头、体、尾和钩突4部分 C.胰尾与脾门相接 D.胰头位于十二指肠曲内 E.胰的中央有胰腺管
A.位于食管后方 B.上接环状软骨,下行入胸腔 C.在胸骨角水平分叉 D.全长10~13cm E.由16~20个"C"形的软骨环及各环之间的结缔组织和平滑肌构成
A.左右两肺分居膈的上方和纵隔两侧 B.右肺较宽短,左肺较狭长 C.肺表面为脏层胸膜被覆 D.肺尖超出锁骨内侧1/3段上方2.5cm E.纵隔面上部为肺门
A.与摄影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B.正常曝光时,密度与照射量成正比 C.随被照体的厚度、密度增加而降低 D.管电压的增加将导致照片密度值减小 E.屏-片的组合使用,使影像密度变大
A.X线管内阳极靶面上受电子撞击的面积 B.像面不同方位上实际焦点的投影 C.从灯丝正面发出的电子所形成的焦点 D.从灯丝侧方发出的电子所形成的焦点 E.主焦点与副焦点共同形成有效焦点
A.散射线是离开原射线线束的折射光子 B.管电压越高,散射线越多 C.增感屏感度越高,散射线越少 D.在一定厚度内,被照体越厚散射线越多 E.照射野是产生散射线的重要因素之一
A.铅条高度与其间隔之比为栅比 B.栅密度的单位是线/cm C.TS越大,吸收散射线能力越强 D.选择性越小,吸收散射线能力越好 E.对比度改善系数K值越小越好
A.X线机 B.滤线器 C.增感屏和胶片 D.常用滤线器栅比为12:1 E.选用γ值低的胶片
A.旋转360° B.探头不需要旋转 C.旋转180° D.旋转45° E.旋转90°
A.疏松结缔组织 B.网状结缔组织 C.致密结缔组织 D.黏液性结缔组织 E.脂肪组织
A.髋关节 B.膝关节 C.掌指关节 D.腕关节 E.肩关节
A.唇腺 B.颊腺 C.腭腺 D.舌下腺 E.舌腺
A.肾皮质富有血管,由肾小体构成 B.肾髓质由尿细管组成 C.输尿管与髂总动脉交叉处有一狭窄 D.男性后尿道指海绵体部 E.膀胱三角区由两侧输尿管入口及膀胱颈构成
A.胰腺 B.胸腺 C.甲状腺 D.松果体 E.肾上腺
A.胚胎期,红细胞主要在肝、脾生成 B.原始淋巴细胞在骨髓内生成 C.单核细胞在淋巴组织内生成 D.胸腺可生成淋巴细胞 E.骨髓内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
A.胃底腺壁细胞分泌盐酸--激活胃蛋白酶 B.胃底腺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水解蛋白质 C.胰腺分泌消化酶--分解淀粉、脂肪和蛋白质 D.胆囊分泌胆汁--促进脂肪酸吸收 E.小肠分泌肠致活酶--提供消化酶所需的pH环境
A.学历 B.知识 C.性别 D.经验 E.记忆
A.25~40kV B.45~60kV C.65~80kV D.85~100kV E.105~150kV
A.照射野的中心称中心线 B.与胶片垂直的那条线称中心线 C.由X线管窗口发出的X线束称中心线 D.X线束中心部分的那一条X线被称为中心线 E.通过被照体中心部分的那一条X线称为中心线
A.影像放大 B.影像重叠 C.影像变形 D.影像失真 E.切线投影
A.滤线栅 B.X线胶片 C.X线波长 D.肢-片距 E.X线管焦点大小
A.线状灯丝 B.阴极集射罩 C.管电压波形 D.阳极面倾斜 E.球管高真空度
A.是威纳频谱英文的缩写 B.是测量照片颗粒性的一种方法 C.在影像学中以空间频率为变量的函数 D.可分析出形成X线照片斑点原因及所占比例 E.空间频率增加,量子斑点与照片斑点比例均增加
A.呼吸 B.心跳 C.胸厚 D.体形 E.意外移动
A.混合减影 B.路标减影 C.脉冲减影 D.时间减影 E.能量减影
A.长骨 B.短骨 C.扁骨 D.含气骨 E.不规则骨
A.回肠 B.盲肠 C.阑尾 D.结肠 E.直肠
A.肝管 B.胆囊 C.胰腺 D.胆总管 E.肝细胞
A.垂体 B.胸腺 C.甲状腺 D.唾液腺 E.生殖腺
A.血小板 B.红细胞 C.淋巴细胞 D.单核细胞 E.颗粒白细胞
A.600ml B.1200ml C.2000ml D.2500ml E.3000ml
A.显影温度 B.显影时间 C.显影液特性 D.显影液疲劳度 E.显影槽的深度
A.0.02mm B.0.05mm C.0.1mm D.0.2mm E.0.5mm
A.增感屏 B.胶片 C.光盘 D.成像板 E.影像增强器
A.以诊断学要求为依据 B.以物理参数为客观手段 C.以成像技术条件为保证 D.以最佳的对比度为前提 E.符合诊断学要求的最低剂量
A.运动时间短于曝光时间 B.运动时间越长越好 C.运动时间与曝光时间相等 D.运动时间与曝光时间无关 E.运动时间应长于曝光时间的1/5
A.管电压表示X线的穿透力 B.管电压控制照片影像对比度 C.管电压升高,摄影条件宽容度增大 D.高千伏摄影,光电效应增加 E.高千伏摄影,在有效消除散射线情况下,影像细节可见度增大
A.控制台内 B.X线管窗口处 C.胶片暗盒下面 D.肢体和滤线栅之间 E.滤线栅和暗盒之间
A.血管 B.支气管 C.淋巴管 D.肺泡 E.胸膜
A.肝的功能--参与蛋白质合成 B.肝的功能--参与脂类转化 C.肝的功能--参与糖类和维生素分解 D.肝的功能--药物的转化和解毒 E.肝的功能--胆汁的储存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E.5个
A.感光效应与管电压的n次方成正比 B.感光效应与摄影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C.增感屏与胶片组合使用,影像密度大 D.密度随被照体的厚度增大而增高 E.密度与显影加工条件有关
A.模糊度也称不锐利度 B.模糊度以长度(mm)量度 C.照片的锐利度与模糊值成反比 D.物体越小,照片对比度越低,模糊值越小 E.模糊值一定时,随对比度增加锐利度越好
A.降低管电压 B.减小被照体-胶片距离 C.缩小照射野 D.使用后盖贴有金属膜的暗盒 E.窗口上安装多层遮线器
A.不锐利的照片有漏掉病灶的可能 B.不锐利的照片影像边界不清 C.不锐利的照片易出现误诊 D.锐利度是模糊度的反义词 E.被照体越靠近胶片,影像越不锐利
A.物理测定值为颗粒度 B.X线量子斑点影响照片颗粒性 C.X线照片上颗粒聚集的区域,称噪声 D.增感屏斑点是造成照片斑点的主要因素 E.量子斑点是X线量子的统计涨落在照片上的记录
A.选择180cm的摄影距离 B.选择0.05~0.01s的摄影时间 C.选择100~125kVp的高电压摄影技术 D.同厚度的桶状胸比一般型的要增加摄影条件 E.要考虑胸部疾患的病理变化
A.视觉评价 B.主观评价 C.客观评价 D.综合评价 E.数学评价
A.乳突窦 B.鼓室 C.前庭 D.乳突气房 E.听小骨
A.正比 B.反比 C.平方正比 D.平方反比 E.立方正比
A.MTF-影像清晰度的评价 B.屏/片体系MTF--使用矩形波测试卡 C.MTF上升--空间频率高 D.焦点MTF测定--傅氏变换法 E.MTF上升--屏-片感度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