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0ml血中所能溶解氧化亚氮的体积为0.468ml B.1ml血中所能溶解氧化亚氮的体积为0.468ml C.1L血中溶解氧化亚氮0.468ml D.1mg血中所能溶解氧化亚氮的质量为0.468mg E.100mg血中所能溶解氧化亚氮的质量为0.468mg
A.促进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B.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 C.阻断支气管平滑肌β受体 D.兴奋平滑肌M受体 E.兴奋支气管平滑肌β受体
A.严重的左室功能不全 B.窦缓 C.重度房室传导阻滞 D.支气管哮喘 E.WPW综合征
A.妥拉唑林 B.酚妥拉明 C.拉贝洛尔 D.普萘洛尔 E.哌唑嗪
A.激活心肌细胞上的Na+-K+-ATP酶,提高细胞内钙离子浓度 B.激活心肌β受体,提高细胞内cAMP浓度 C.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Na+-K+-ATP酶,提高细胞内钙离子浓度 D.提高交感神经活性 E.阻止细胞外钙离子内流
A.阿托品 B.氯化钾 C.戊巴比妥 D.地西泮 E.苯妥英钠
A.正性肌力 B.负性频率 C.减慢房室结的传导速度 D.缩短有效不应期 E.中毒剂量强心苷降低心肌自律性
A.增加心肌收缩力 B.降低心率 C.减慢房室传导 D.降低心肌自律性 E.增加肾血流,产生利尿效果
A.P-R间期缩短 B.P-R间期延长 C.P-R间期不变 D.P-P间期缩短 E.Q-T间期延长
A.抑制Na+-K+-ATP酶 B.激活Na+-K+-ATP酶 C.激活磷脂酶C D.抑制磷脂酶C E.抑制腺苷酸环化酶
A.肾上腺素 B.多巴酚丁胺 C.地高辛 D.依诺昔酮 E.异丙肾上腺素
A.正性肌力 B.延长心肌舒张时间 C.增加外周血管阻力 D.增加肺血管阻力 E.收缩支气管平滑肌
A.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 B.肺循环阻力升高 C.右心衰竭合并肺高压 D.β受体阻滞剂过量 E.冠心病
A.增加心肌收缩力,降低氧耗 B.降低室壁张力,降低氧耗 C.降低室壁张力,增加氧耗 D.降低左室舒张末压,减少舒张期冠脉血流,降低氧供 E.直接收缩冠状动脉,降低氧供
A.心脏射血有严重障碍者 B.心源性休克 C.心肌梗死 D.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E.体外循环后低心排综合征
A.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B.t1/2β约2h C.具有镇静、镇痛和抗焦虑作用 D.有升高血压的作用,高血压患者禁用 E.有传导阻滞的患者慎用
A.高选择的α2受体激动剂 B.呼吸抑制明显 C.产生自然非动眼睡眠,唤醒系统功能依然存在 D.可以静脉输注,也可以硬膜外腔注射 E.可以明显地减少手术中静脉麻醉药、吸入麻醉药和阿片类镇痛药的药量
A.药效确切 B.起效与恢复快 C.无毒性作用和快速耐受性 D.存在反跳性高血压 E.无反射性心动过速
A.呈白色结晶 B.不易溶于水 C.水溶液稳定 D.呈黑色结晶 E.水溶液不稳定,光照下分解加速
A.扩张小静脉的效力大于扩张小动脉 B.增加心肌梗死、急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排血量 C.治疗剂量可松弛子宫、十二指肠或膀胱平滑肌 D.对血流动力学的作用与心功能状态无关 E.对血压正常的患者也可增加其心排血量
A.降低心脏前负荷 B.扩张冠状动脉 C.较大剂量舒张阻力血管,降低心脏后负荷 D.反射性心动过速 E.抗血小板聚集和黏附作用
A.硝酸甘油 B.硝普钠 C.乌拉地尔 D.酚妥拉明 E.维拉帕米
A.窦性心动过缓 B.心动过速 C.室性心律失常 D.室早 E.器质性房室传导阻滞
A.动脉压降低 B.心浊音界扩大 C.静脉压升高 D.颈静脉怒张 E.脉压差小,心音遥远
A.临床麻醉学 B.急救与复苏 C.危重病医学 D.疼痛治疗及其机制的研究 E.上述全部
A.残气量与补呼气量之和 B.残气量与补吸气量之和 C.潮气量与补呼气量之和 D.潮气量与补吸气量之和 E.补吸气量与补呼气量之和
A.2小时 B.4小时 C.6小时 D.8小时 E.10小时
A.呼吸系统的管理 B.循环系统的管理 C.酸碱平衡的管理 D.神经系统的监测 E.电解质的监测
A.负荷越小,心肌收缩时缩短速度最大 B.负荷越大,心肌收缩时缩短速度最大 C.正常生理状态时心肌收缩时缩短速度最大 D.它能反映心肌舒张功能 E.Vmax增大,心肌收缩力增强
A.内脏大神经 B.舌咽神经的颈动脉窦支 C.迷走神经 D.颈、胸交感干神经的心支 E.膈神经
机体对PaCO2增加的反应,正确的是()。
A.颅内压降低 B.氧离曲线右移 C.肺通气量下降 D.肺血流增加 E.心率减慢
A.局部刺激性 B.肾毒性 C.抑制循环 D.精神运动性反应症状 E.诱发支气管痉挛
去极化肌松药产生N2胆碱受体脱敏感阻滞是因为()。
A.单次应用N2胆碱受体激动药 B.单次应用N2胆碱受体阻滞药 C.持续应用N2胆碱受体激动药 D.持续应用N2胆碱受体阻滞药 E.交替使用N2胆碱受体激动剂和阻滞药
A.麻醉作用弱 B.肌松作用弱 C.镇痛作用弱 D.催眠作用弱 E.镇静作用强
A.局部麻醉药的效能与其脂溶性有关 B.局部麻醉药的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与其作用时间有关 C.酯类局麻药主要被血浆假性胆碱酯酶水解 D.布比卡因误入血可致严重心肌毒性 E.布比卡因易透过胎盘
A.仪器直接测量袖带内的气压 B.袖带太窄,压力读数偏低 C.袖带太松,压力读数偏低 D.袖带压强下降过程中听到第一声响对应为收缩压 E.柯氏音的变化是确定收缩压和舒张压的依据
A.副作用是在治疗剂量下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B.后遗效应是血药浓度下降到阈浓度下残留效应 C.毒性反应是用量过大或药物蓄积而产生的 D.变态反应是免疫机制参与的结果 E.特异质反应是遗传缺陷造成的有免疫参与的药物反应
A.出血性贫血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缺铁性贫血 E.稀释性贫血
A.吸入浓度越高肺泡内浓度上升越快 B.同时吸入两种的麻醉气体,可能产生第二气体效应 C.分配系数系指吸入麻醉药在液气两相中达到动态平衡时的浓度比值 D.休克病人脑内吸入麻醉药分压比正常人上升慢 E.提高每分钟通气量,肺泡内吸入麻醉药浓度上升快
A.增加呼吸频率 B.增大潮气量 C.增加呼吸肌的力量 D.增加胸廓运动 E.增加膈肌动度
A.缺血时间越长,损伤越重 B.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与氧自由基有关 C.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舒张功能不受影响 D.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钙超载有关 E.能量代谢障碍也是其发病机制之一
A.中枢神经系统毒性较强 B.神经阻滞作用较弱 C.心脏毒性较小 D.易被假性胆碱酯酶水解 E.作用持续时间明显缩短
A.兴奋性的不均一性 B.形成异位起搏点 C.传导通路异常 D.有兴奋折返 E.心肌细胞内Ca2+浓度为7~10mol/L
A.0.5~8.0μg/(kg·min) B.8.0~10.0μg/(kg·min) C.10.0~12.0μg/(kg·min) D.12.0~15.0μg/(kg·min) E.15.0~20.0μg/(kg·min)
A.阿曲库铵 B.琥珀胆碱 C.维库溴铵 D.罗库溴铵 E.米库氯铵
A.40ml B.50ml C.100ml D.150ml E.300ml
A.喉口 B.悬雍垂 C.会厌 D.舌 E.声门裂
A.1倍 B.2倍 C.4倍 D.16倍 E.32倍
A.血浆胆碱酯酶水解 B.经肾以原型由尿排出 C.经胆汁排出 D.Hoffmann消除 E.主要依靠肝脏代谢
A.大量使用库存血 B.酸中毒 C.体温升高 D.使用皮质醇激素 E.PaCO2升高
A.心房起搏 B.电复律 C.心室起搏 D.静脉注射阿托品 E.静脉注射利多卡因
A.肌纤维成束收缩 B.强直刺激后不出现衰减 C.对强直刺激后的单刺激出现易化 D.没有组胺释放作用 E.抗胆碱酯酶药不能拮抗其作用
A.戊二醛 B.碘伏 C.臭氧 D.甲醛 E.环氧乙烷
A.支气管阻塞导管 B.支气管内的单腔导管 C.前段进入左总支气管的双腔导管 D.前段进入右总支气管的双腔导管 E.有隆突钩的双腔管
A.颈部最粗大的静脉干 B.与上腔静脉几乎成一直线 C.多选右侧颈内静脉穿刺 D.体表定位常以胸锁乳突肌、颈总动脉波动点及锁骨为标志 E.与颈总动脉距离较远
A.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B.动作电位 C.阈电位 D.最大复极电位 E.静息电位
A.立即停用局部麻醉药 B.立即静脉注射苯妥英钠 C.维持呼吸及循环功能 D.必要时气管内插管行人工呼吸 E.立即静脉注射硫喷妥钠
A.1~2μg/kg B.2~3μg/kg C.3~5μg/kg D.6~8μg/kg E.10~12μg/kg
A.麻醉药的吸入浓度 B.药物在组织中的溶解度 C.单位时间内肺泡通气量大小 D.心排血量 E.药物的血/气分配系数
A.房室传导阻滞 B.动脉栓塞 C.肺部感染 D.细菌性心内膜炎 E.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
A.年龄对肌松药的作用无影响 B.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增强肌松药作用 C.呼吸性酸中毒增强肌松药作用 D.吸入全身麻醉药可延长非去极化肌松药的时效 E.钙可增强琥珀胆碱的Ⅱ相阻滞
A.平均动脉压+颅内压 B.动脉收缩压-颅内压 C.平均动脉压-颅内压 D.中心静脉压-颅内压 E.收缩压+中心静脉压
A.罗哌卡因 B.丁卡因 C.利多卡因 D.布比卡因 E.碳酸利多卡因
A.吸氧 B.硝酸甘油 C.消心痛 D.吗啡 E.休息
A.膀胱损伤 B.尿道损伤 C.直肠损伤 D.神经损伤 E.失血性休克
A.血管床扩张而有效循环血量不足 B.窦性心动过速 C.心排血量急剧降低 D.周围血管阻力过高 E.窦性心动过缓
A.室间隔缺损 B.主动脉骑跨 C.肺动脉狭窄 D.房间隔缺损 E.右心室肥厚
A.室管膜细胞 B.蛛网膜粒 C.软脑膜 D.脉络膜丛 E.导水管
A.水溶性好 B.口服生物利用度低 C.作用时间较长 D.反复使用不易引起蓄积 E.静脉注射有明显的局部刺激作用
A.肺顺应性只有在极低温10℃时才降低 B.体温降至25℃时,脑电波的改变由δ波逐渐取代α波 C.体温每降低1℃,氧与血红蛋白亲和力降低5.7% D.体温每降低1℃,平均动脉压下降10mmHg E.体温每下降1℃,肾小球滤过率约增加5.3%
A.使用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改善缺氧 B.提高吸氧浓度 C.使用多巴胺 D.使用新福林迅速提升外周阻力 E.快速输液以增加心脏前负荷
A.心脏的后负荷增加 B.心脏的前负荷降低 C.心动过速 D.心肌的收缩力增加 E.心脏的室壁张力增加
A.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B.胰岛素分泌增加 C.交感肾上腺髓质反应增强 D.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 E.甲状腺素分泌减少
A.地氟烷 B.恩氟烷 C.安氟醚 D.氧化亚氮 E.甲氧氟烷
A.迅速被胆碱酯酶水解 B.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 C.再分布 D.迅速被肝降解 E.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A.婴幼儿黏膜下组织脆弱,疏松 B.幼儿喉头呈漏斗状 C.导管口径偏细 D.导管插入时动作粗暴 E.术中头部频繁移动
A.与Na+结合 B.带电离子堵塞钠通道外面 C.与钠通道外口的受体结合 D.与钠通道内口的受体结合 E.与钠通道中间的受体结合
A.与气管中轴延长线夹角呈25°~30° B.长2~3cm C.经气管坠入的异物,左、右主支气管机会相等 D.其前上方有上腔静脉 E.右支气管插管易堵塞右上肺
A.20~22cm B.22~24cm C.26~28cm D.28~30cm E.24~26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