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触电 B.自杀 C.跌伤 D.误食中毒 E.窒息
A.高级神经中枢功能失调 B.内分泌失调 C.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多 D.小血管痉挛 E.遗传
A.用力排便可诱发严重心律失常 B.饮食中需增加粗纤维食物 C.便秘时采用大量不保留灌肠以导泻 D.用力排便可诱发和加重心衰 E.卧床会使肠蠕动减慢
A.多饮水以利于痰液稀释 B.痰多且无力咳痰者应以祛痰为主 C.勤翻身拍背可促进排痰 D.为了增加病人的耐受能力,体位引流应在餐后半小时内进行 E.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的病人应给予机械吸痰
A.改用胰岛素治疗 B.增加运动疗法 C.住院进一步检查 D.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E.加大降糖药剂量
A.内收外旋位 B.外展内旋位 C.外展中立位 D.内收内旋位 E.内收中立位
A.视觉 B.听觉 C.嗅觉 D.味觉 E.触觉
A.布桂嗪 B.可待因 C.阿司匹林 D.吗啡 E.哌替啶
A.濒死期 B.临床死亡期 C.生物学死亡期 D.最后期 E.社会死亡期
A.以病因治疗和整体护理为主 B.以延长生命和减轻痛苦为主 C.以保存生命和心理护理为主 D.以适度治疗和全方位护理为主 E.以挽救生命和生活照顾为主
A.否认阶段 B.愤怒阶段 C.协议阶段 D.抑郁阶段 E.接受阶段
A.宫颈癌 B.乳腺癌 C.子宫内膜癌 D.阴道癌 E.卵巢癌
A.黏膜白斑 B.宫颈糜烂 C.乳腺炎 D.慢性萎缩性胃炎 E.皮肤慢性溃疡
A.硅 B.钙 C.锰 D.铝 E.铁
A.注意力不集中,近记忆力下降 B.远记忆力下降,记不起自己经历的重要事情 C.时间定向力障碍 D.地点定向力障碍 E.思维障碍
A.应细心观察患者,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B.尽量把患者所需的用物都放置于病人伸手可及的地方 C.每天给予多次训练和刺激患者的记忆,以减慢记忆功能的丧失 D.尽量使患者处于相对固定的环境,生活规律,减少意外刺激 E.经常保持和患者接触,会使沟通更容易些
A.2人 B.3人 C.4人 D.5人 E.6人
A.人口质量 B.社区管理 C.社区构成 D.社区发展 E.社区活动
A.可建立病因假设 B.需要的样本量较大 C.不适用于罕见病研究 D.可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 E.属于实验性研究
A.兴奋躁狂的患者 B.拒食患者 C.抢食患者 D.出走的患者 E.吞咽困难的患者
A.以健康促进为目标 B.以单向传播为主 C.注重反馈信息 D.侧重于改变行为 E.宣传对象明确
A.戒烟 B.积极锻炼 C.意外事故自救 D.离开污染的环境 E.患病后及时就诊
A.被动发展阶段 B.主动发展阶段 C.自主发展阶段 D.自动发展阶段 E.巩固发展阶段
A.亲朋好友的关怀 B.宗教团体的支持 C.家庭设施的改变 D.社会赞助和保险 E.卫生服务的可用性
A.体格发育进入高峰期 B.有强烈的好奇心 C.积极勤奋,力求将事情做得完美 D.遵守社会习俗、遵守法律 E.控制、理解、分析、综合能力增强
A.VitE B.Ca2+ C.Zn D.Fe E.I
A.选用药物种类应尽量少,最好不超过3~4种 B.通常60岁以上老年人只用成人量的3/4或1/2 C.老年人应尽量采用缓释剂型,因其相对安全 D.老年患者应尽量简化用药,减少用药的次数 E.最好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服用保健药物
A.压疮 B.肌力减弱 C.关节畸形 D.肌肉萎缩 E.吸入性肺炎
A.为糖尿病病人进行健康指导 B.为临终病人提供临终关怀服务 C.协助髋关节置换后的病人进行康复锻炼 D.在社区中开展预防骨质疏松的健康教育 E.治疗高血压病人
A.照顾者 B.管理者 C.领导者 D.研究者 E.咨询者
A.群体为先,个体为后 B.传染病为先,非传染病为后 C.生活贫困者为先 D.急性病为先,慢性病为后 E.易于解决的问题为先,难解决的问题为后
A.卡介苗 B.乙肝疫苗 C.脊髓灰质炎疫苗 D.白百破疫苗 E.麻疹减毒活疫苗
A.无子女夫妇家庭 B.养父母与养子女组成的家庭 C.单身母亲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D.父母与两对以上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E.一对已婚子女同其父母、未婚兄弟组成的家庭
A.继续完成家访任务 B.要求更换访视时间 C.为保护自身安全,可立即离开 D.向所在卫生服务机构通报此事 E.如有人受伤,立即通知急救中心
A.如使用药物避孕,可随时停药准备怀孕 B.一般22~26岁为生理最佳生育年龄 C.若患有梅毒应治愈后再考虑怀孕 D.患有弓形虫感染不影响怀孕 E.饮酒对胎儿无影响
A.四肢抽搐 B.恶心、呕吐 C.牙关紧闭 D.口中有大蒜气味 E.腹痛
A.突然不能说话或不能理解别人讲的话 B.突然发生面部、肢体的无力、麻木或瘫痪 C.突然发生一侧的眼睛失明或视力下降 D.突然发生不明原因的剧烈头痛 E.不能控制地哭和(或)笑
A.是职业技能训练的一部分 B.是职业技能训练的目标 C.工作性质与一般工厂不同 D.工作时间与一般工厂相近 E.在此期间已不需要护理人员照料
A.预防并发症 B.心理护理 C.计划生育 D.健康教育 E.日常生活行为训练
A.鼓励家属与死者告别 B.帮助家属做好遗体料理 C.协助家属联系殡葬服务 D.告诉家属节哀不要哭泣 E.建立居丧期随访制度
A.精选研究工具 B.有干预措施 C.尽量随机抽样 D.进行预试验 E.进行统计学分析
A.1~2L/min B.3~4L/min C.5~6L/min D.7~8L/min E.9~10L/min
A.正常成人每天的食盐摄入量控制在5g以下 B.加强体育锻炼,控制体重 C.避免进食含钙高的食品 D.戒烟限酒 E.减少膳食脂肪的摄入,适当补充蛋白质
A.环境舒适,墙壁颜色鲜明 B.鼓励患者回忆往日的经历 C.减少白天睡眠时间,以保证晚上的睡眠 D.经常变换作息时间,以训练大脑功能 E.帮助患者确认现实的地点、时间,维持对现实的辨识能力
A.保持环境安静、舒适 B.限制一定的人际交往 C.将患者置于单间,禁止参加活动 D.尽量避免触及患者妄想的内容 E.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和睡眠
A.检查意识→检查呼吸→检查脉搏→开放气道→人工吹气2次→胸外按压 B.检查意识→开放气道→检查脉搏→检查呼吸→人工吹气2次→胸外按压 C.检查意识→检查呼吸→开放气道→人工吹气2次→检查脉搏→胸外按压 D.检查意识→开放气道→检查呼吸→人工吹气2次→检查脉搏→胸外按压 E.检查意识→检查呼吸→开放气道→检查脉搏→人工吹气2次→胸外按压
A.300~500ml1s以上 B.500~600ml1s以上 C.700~1100ml1s以上 D.500~600ml2s以上 E.300~500ml2s以上
A.1~3cm,80~100次/分 B.2.5~4cm,80~100次/分 C.4~5cm,80~100次/分 D.2.5~4cm,100次/分 E.4~5cm,100次/分
A.2分钟 B.3分钟 C.4分钟 D.5分钟 E.10分钟
A.1509 B.1605 C.乐果 D.美曲膦酯(敌百虫) E.敌敌畏
A.吸入新鲜空气 B.5%氧气吸入 C.50%氧气吸入 D.100%氧气吸入 E.高压氧疗
A.乐果 B.美曲膦酯(敌百虫) C.敌敌畏 D.氰化物 E.巴比妥类(安眠药)
A.清水 B.液状石蜡油 C.3%过氧化氢 D.3%碳酸氢钠 E.1:15000高锰酸钾
A.指压止血法 B.包扎止血法 C.直接压迫止血法 D.加压包扎止血法 E.止血带止血法
A.先移轮椅至患者健侧 B.轮椅与床呈30°~50°且朝向床沿 C.关好刹擎,移开脚踏板 D.健手抓住轮椅近侧扶手 E.以健腿为轴转身坐在轮椅上
A.压迫法适用于逼尿肌无力者 B.屏气法是通过增加腹压而促进排便 C.耻骨上区轻叩法适用于骶髓以下损伤者 D.反射性直肠刺激排便适用于括约肌功能丧失所致的便失禁者 E.无反射性直肠排便训练适用于直肠内有大便而不能排出者
A.仰卧位 B.俯卧位 C.侧卧位 D.坐位 E.立位
A.术后3天可开始左髋、左膝关节被动运动 B.术后3个月内睡眠以右侧卧位为宜 C.术后3个月内左髋屈曲不超过90° D.术后6个月内不下蹲、盘腿 E.避免剧烈运动
A.嘱患者少饮水,以预防尿潴留 B.让患者听流水声,以刺激排尿 C.必要时,留置尿管间歇性放尿 D.按摩患者下腹,以刺激排尿 E.保持尿管通畅,并防尿液反流
A.5分钟 B.10分钟 C.15分钟 D.20分钟 E.30分钟
A.整洁安静 B.阳光充足 C.空气新鲜 D.床垫应柔软 E.床适当加宽
A.少量多餐 B.营养均衡 C.流质为主 D.高蛋白 E.高热量
A.引导、倾听患者诉说忧伤 B.关注患者心理变化,防止意外发生 C.谅解患者的一切言行 D.根据患者文化程度,逐步告知病情 E.鼓励患者战胜死亡的恐惧
A.鼓励与亲朋好友道别 B.协助完成未了的心愿 C.协助探寻生与死的意义 D.协助选择合适的假发 E.有效控制疼痛,确保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