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平均数 B.众数 C.极差 D.标准差
A.“绝对集中”时期 B.“相对集中”时期来源:考试大 C.“相对分散”时期;“绝对分散”时期 D.“绝对开发”时期;“相对开发”时期
A.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于物质环境的需要发生变化,将会加速有些物业的价值下降 B.城市中的区位条件发生变化使有些地区获得新的开发机遇 C.公共投资的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或旧区改造中,使得原有物业价值上升 D.技术进步使建筑物向空中发展成为可能,土地价值随之上升,为再开发提供了良机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A.人类进入封建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和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 B.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和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 C.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和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 D.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和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下降的过程
A.第二产业的增长足以取代农业的衰退,导致总就业岗位保持不变或者增加 B.第三产业的增长足以取代第二产业的衰退,导致总就业岗位保持不变或者增加 C.第三产业的增长足以取代农业的衰退,导致总就业岗位保持不变或者增加 D.第三产业的增长足以取代第二产业的衰退,导致总就业岗位保持不变或略微减少
A.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B.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C.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社会可持续发展、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D.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A.规划行政 B.规划法规 C.规划运作 D.规划法规和规划行政
A.城市土地生态总体规划。它是一定城市体系范围内全部土地的开发与利用,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所做的战略用地配置,主要解决跨部门、跨行业的土地生态问题 B.城市土地生态专项规划。它是为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生态问题而编制的规划,如土地污染防治规则、公园及绿化用地规划、居住区用地规划、开发区用地规划等 C.城市土地生态设计。它是微观的土地生态规则,是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深化,也可称为土地生态详细规划 D.土地生态类型与土地利用现状之间协调程度及发展趋势,并进行生态价值和功能的评价
A.深入开展城市规划的研究工作 B.严格依法行政,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 C.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D.完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提高规划质量和水平
A.水土流失 B.山体滑坡 C.地基承载力 D.地震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A.宏观区位 B.微观区位 C.中观区位 D.区位理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A.频数和频率分析 B.集中量数分析 C.离散程度分析 D.频数和频率分析,集中量数分析,离散程度分析
A.只讲有利条件,不讲限制因素 B.有利条件和限制条件不可以转化 C.有利条件和限制条件是可以转化的 D.不讲有利条件,只讲限制因素
A.5年 B.10年 C.15年 D.20年
A.城市历史、自然条件、城市人口、工业与仓库、对外交通、市政设施 B.城市历史、自然条件、人文素质、失业率 C.城市历史、人口流动、工业与仓库,建筑群 D.城市历史、人口流动、自然条件、失业率、对外交通、市政设施
A.即有政治、文教、科研等非经济机构的主要职能,也有经济方面的职能 B.以工业生产为主,工业用地及对外交通用地占有较大的比重 C.是联系广大农村的纽带,工农业物资的集散地 D.由对外交通运输发展起来,交通运输用地在城市中占有很大比例
A.城镇体系规划文件和主要图纸 B.城镇体系规划文本和附件 C.综合规划报告和专题规划报告 D.基础资料和主要图纸
A.人口方面,主要涉及到人口的年龄结构、自然变动、迁移变动和社会变动 B.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方面,主要涉及构成城市社会各类群体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C.城市与周边发生相互作用的其他城市和广大的农村腹地所共同组成的地域范围 D.政府部门、其他公共部门及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基本情况
A.客运交通枢纽与城市客运交通干道无密切的联系,但不能冲击和影响客运交通干道的畅通 B.城市客运交通枢纽是指城市对外客运设施和城市公共交通枢纽站 C.铁路、水运、航空等城市对外客运设施的布置主要取决于城市对外交通在城市中的布局 D.公路长途客运设施一般布置在城市中心区边缘附近或靠近铁路客站、水运客站附近,并与城市对外公路干线有方便的联系
A.城市各类中心附近的市内公共停车场(包括停车楼和地下车库) B.城市公路两旁建筑物前小块停车场 C.城市主要出入口的大型停车场 D.超级市场、大型城外游憩地的停车场
A.迅速的含义是指车速快、行车间隔短(或候车时间短) B.准点的含义是按标准时间计算,准时出发和到达 C.方便的含义是少走路、少换乘、少等候,城市主要活动中心驻地均有车可乘 D.舒适的要求是创造一个宜人的乘车环境
A.通过各项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和工程管线综合规划,有利于增强城市行政建设 B.通过各项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所作的调查研究对各项城市基础设施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有深刻的剖析,抓住矛盾和问题结症,制定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C.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明确本工程系统的发展目标与规模,统筹本系统建设,制定分期建设计划,有利于建设项目的落实与筹建 D.城市工程系统详细规划对建设地区的工程设施和管网作具体的布置,作为工程设计的依据,有效指导实施
A.1974年,《城市建设促进法》付诸实施 B.1971年以后,地方性的城市更新和发展试点经验推广至全国 C.1971年,联邦和各州政府都依法开始制定有关促进城市发展、保存和更新具体措施的年度计划 D.至20世纪70年代末,内城居住环境的改善成为德国城市更新政策的焦点,从此,德国历史城市保护迅速扩展
A.地域型通名:省、县、乡 B.城镇型通名:直辖市、市、市辖区、镇 C.民族型通名:自治区、自治州、旗、自治旗、民族乡 D.特殊型通名: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工农区、特区、林区等
A.政府借贷以解决实施城市规划的资金缺口 B.城市基础设施使用的收费,包括各种附加费,通过有偿服务来筹集和归还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并维持正常运转 C.通过出让某些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权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有偿出让基础设施的经营权,以及采用bot方式 D.城市规划行政管理做到政务公平,并有健全的信访、申诉受理和复议机构及程序
A.人口规模、空间规模、产业结构 B.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辖的意义 C.人口数量、空间数量、行政管辖的意义 D.人口规模、产业构成、城市化水平
A.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农业的产生与发展 B.农业的产生与发展;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C.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信息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D.信息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智力教育业的产生与发展
A.80% B.60% C.45% D.35%
A.区位性 B.可达性 C.内部 D.外部
A.从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到以第三产业为主导 B.以经济活动的层面到以经济活动的部类为特征的产业构成变化 C.高科技产业正在取代传统的制造业 D.空间经济体制从水平结构到垂直结构
A.多种就业机会,社会就业平衡,交通便捷,生活接近自然,方案灵活经济 B.生活设施齐全,社会就业平衡,交通便捷,生活接近自然,依赖母城的工业生产 C.就业平衡,交通便捷,方案灵活经济,生活服务设施齐备 D.多种就业机会,交通便捷,生活接近自然,依赖母城
A.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复合发散型的思想方法 B.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动态过程的思想方法 C.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 D.由指导性的思想方法转向指令性的思想方法
A.1~6;2~8;3~7;4~5 B.1~8;2~7;3~5;4~6 C.2~6;1~8;3~5;4~7 D.1~7;2~6;3~5;4~8
A.以人为本,功能分区 B.物质空间决定论 C.综合多功能 D.大众参与
A.政府大力宣传城市规划作用 B.公众参与 C.综合规划 D.系统思想
A.《全球二十一世纪议程》 B.《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规划对策》 C.《我们共同的未来》 D.《人类环境宣言》
A.空间经济结构重组 B.性质 C.区域地位 D.产业经济结构
A.一个国家所有部门在一定时期(季、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B.一个国家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季、年)内所生产的产品的总价值 C.一个国家工业、农业在一定时期(季、年)内生产的全部价值 D.一个国家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在一定时期(季、年)内生产的货币价值
A.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B.城市规划控制和城市建设 C.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 D.区域规划和总体规划
A.1:5000~1:10000 B.1:1000~1:2000 C.1:500~1:1000 D.1:500~1:2000
A.14~24;16%~25% B.16~26;18%~30% C.18~28;20%~32% D.20~30;22%~35%
A.城市各项需求供应基地 B.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C.为城市设施提供分布空间 D.作为市民的游憩基地
A.国家法、地方法 B.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相关法 C.主干法、从属法、专项法 D.主干法、从属法、相关法
A.编制和审批 B.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 C.城市管理和分区管理 D.国家与地方
A.计划经济;市场经济 B.市场经济;计划经济 C.宏观调控;微观调控 D.微观调控;宏观调控
A.3;5 B.5;10 C.10;20 D.15;30
A.城镇体系属于一个区域 B.城镇体系是个城镇群体 C.城镇体系是相对集聚在一起的组合城镇 D.城镇群体之间有职能、等级、空间网络的关系
A.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需要有方便的联系,职工上下班要有便捷的交通条件 B.有污染的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要有足够的防护用地 C.工厂在布置上应相互保持一定距离,以免相互影响 D.工厂出入口避免过多地干扰对外交通
A.日照间距 B.容积率 C.人口住宅面积 D.绿地率
A.150m B.180m C.200m D.250m
A.9000;1000 B.7000;1000 C.6000;1000 D.550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