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建设场地地质条件 B.未来100年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震级 C.次生灾害的类型 D.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
A.建筑类型丰富 B.单体建筑结构构成复杂 C.建筑群的组合多样 D.与环境结合紧密
A.古希腊庙宇除屋架外,全部用石材假造 B.古罗马建筑材料中出现了火山灰制的天然混凝土 C.古希腊创造了券柱式结构 D.古罗马发展了叠柱式结构
A.拉斯金:热衷于手工艺效果 B.贝伦斯:提倡运用多种材料 C.路斯:主张造型简洁与集中装饰 D.沙利文:强调艺术形式在设计中占主要地位
A.注重建筑的经济性 B.灵活处理建筑造型 C.表现建筑的地域特点 D.发挥新型材料和建筑结构的性能
A.儿童剧场应设于公共交通便利的繁华市区 B.剧场与其他类型建筑合建时,应有公用的疏散通道 C.档案馆一般应考虑布置在远离市区的安静场所 D.展览馆可以利用荒废建筑加以改造或扩建
A.3% B.4% C.5% D.6%
A.200米 B.160米 C.120米 D.80米
A.工业建筑和农业建筑 B.生产建筑和非生产建筑 C.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 D.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
A.电梯与楼梯同等重要 B.电梯与楼梯宜相邻布置 C.至少设置一台电梯 D.单侧排列的电梯不应超过3台
A.质重 B.易燃 C.易腐蚀 D.有毒
A.砖混 B.框架 C.排架 D.框筒
A.动迁费 B.建筑直接费 C.施工管理费 D.税金
A.道路附属设施设计 B.交通管理设施设计 C.沿道路建筑立面设计 D.道路横断面组合设计
A.通行内燃机车时为5.00米 B.通行电力机车时为6.00米 C.通行高速列车时为7.25米 D.通行双层集装箱列车时为7.45米
A.1.0米 B.1.2米 C.1.4米 D.1.6米
A.0.90~0.98 B.0.80~0.89 C.0.65~0.78 D.0.50~0.65
A.4000辆/小时 B.4500辆/小时 C.5000辆/小时 D.5500辆/小时
A.确定道路中心线的位置 B.设置缓和曲线 C.确定路面荷载等级 D.设计超高
A.城市主干路与次干路交叉口高峰小时流量超过5000PCU时 B.城市主干路与支路交叉口高峰小时流量超过5000PCU时 C.城市主干路与主干路交叉口高峰小时流量超过6000PCU时 D.城市次干路与铁路专用线相交时
A.4% B.3.5% C.3% D.2.5%
A.车辆紧急制动距离的要求 B.车辆行驶平稳的要求 C.驾驶者的视距要求 D.驾驶者的视线要求
A.路边停车带为16~20平方米/停车位 B.地面停车场为25~30平方米/停车位 C.建筑物地下停车库为30~35平方米/停车位 D.机械提升式的多层停车库为35~40平方米/停车位
A.300 B.400 C.500 D.600
A.地铁 B.轻轨 C.有轨电车 D.长途汽车
A.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一般采用平均日用水量 B.城市供水设施规模应按照平均日用水量确定 C.城市配水管网的设计流量应按照城市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确定 D.城市水资源总量越大,相应的供水保证率越高
A.重要地区雨水管道设计宜采用0.5年一遇重现期标准 B.建筑物屋面的径流系数高于绿地的径流系数 C.降雨量稀少的新建城市可采用不完全分流制的排水体制 D.在水环境保护方面,载流式合流制与分流制各有利弊
A.人均综合用电量指标法 B.单位建设用地负荷指标法 C.单位建筑面积负荷指标法 D.电力弹性系数法
A.液化石油气储备站应远离集中居民区 B.特大城市燃气管网应采取一级管网系统 C.城市气源应尽可能选择多种气源 D.燃气调压站应尽量布置在负荷中心
A.生活垃圾填埋场应远离污水处理厂,以避免对周边环境双重影响 B.生活垃圾堆肥场应与填埋或焚烧工艺相结合,便于垃圾综合处理 C.生活垃圾填埋场距大、中城市规划建成区应大于1公里 D.建筑垃圾可以与工业固体废物混合储运、堆放
A.邮政通信枢纽优先考虑在客运火车站附近选址 B.电信局所优先考虑与变电站等设施合建以便于集约利用土地 C.无线电收、发信区一般选择在大城市两侧的远郊区 D.通信管道集中建设、集约使用是目前国内外通信行业发展的主流
A.城市排洪沟与截洪沟控制线 B.城市河湖水体控制线 C.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线 D.城市河湖两侧绿化带控制线
A.电力管线 B.热力管线 C.排水管线 D.供水管线
A.划分并确定台地的高度、宽度、长度是山区竖线规划的关键 B.台地的长边宜平行于等高线布置 C.地面自然坡度小于5%时一般规划为台地式 D.丘陵地随起伏规划成平坡与台地相间的混合式
A.确定防洪标准 B.确定截洪沟纵坡 C.确定防洪堤横断面 D.确定排涝泵占位置和用地
A.划分消防区责任 B.布置危险化学物品储存设施 C.布置避难场地 D.规划新建建筑耐火等级
A.按照各分区人口密度确定 B.按照人口规模最大的分区确定 C.按照各分区平均人口规模确定 D.按照各分区相应人口规模确定
A.合理选择城市建设用地 B.将城市重要功能区布置在洪水风险相对较小的地段 C.预留足够的行洪通道 D.建设高标准的防洪工程
A.小区绿地 B.学校操场 C.高架桥下 D.体育场
A.故河道 B.沙土液化区 C.风化层比较薄弱 D.填土厚度较大的填方区
A.功能强大的文本 B.带有超链接的文本 C.能够支持各种格式的文本 D.能够支持嵌入图像韵文本
A.离散点 B.等值线 C.三角网 D.多边形
A.时间窗口 B.空间窗口 C.波长窗口 D.温度窗口
A.位置精度,因为GPS定位不准确 B.完整性,因为出租车反应的路况并不全面 C.属性精度,因为无法获取每辆出租车的属性 D.时间精度,因为时间记录存在误差
A.事务管理系统 B.管理信息系统 C.决策支持系统 D.专家系统
A.比例尺 B.指北针 C.图例 D.统计图表
A.能提高图形编辑修改的效率 B.实现图形属性的一体化管理 C.便于资料保存 D.成果表达更为直观丰富
A.LandsatTM B.NOAA气象卫星数据 C.中巴资源卫星影像 D.高分辨率航片数据
A.政府与企业 B.企业与企业 C.企业与个人 D.个人与个人
A.集聚效应 B.分散效应 C.边际效应 D.外部效应
A.资本增长率 B.资本密度 C.资本产出比 D.资本丰裕度
A.人口增长 B.投资增长 C.产出增长 D.收入增长
A.保护社会的长远利益 B.安排基础设施用地 C.减小市场的外部效应 D.维护市场的运行秩序
A.区位条件 B.贷款利率 C.环境质量 D.交通设施
A.土地所有权 B.土地使用权 C.土地开放权 D.土地收益权
A.需求弹性大 B.需求弹性小 C.供给弹性大 D.供给弹性小
A.让驾车者承担边际成本 B.让驾车者承担平均成本 C.让社会承担边际成本 D.让社会承担平均成本
A.扩大公共交通供给规模 B.提供多种交通方式 C.对拥堵路段收费 D.对驾车者征收汽油税
A.消费税 B.增值税 C.土地税 D.房产税
A.消费者偏好差异大 B.公共品具有规模经济 C.政府征收累进税 D.公共服务溢出效应大
A.城市化就是工业化 B.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密切 C.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世界城市化的主体 D.流动人口已成为中国城镇人口增长的主体
A.城市离心扩散渐次的向外推进 B.城市"摊大饼"是发展 C.城市人口先外部迁移 D.外延型城市化的边缘地带被称为城乡结合部
A.中心地具有不同等级 B.不同等级的中心地职能具有不同的市场区 C.中心地与市场区之间是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关系 D.中心地之间构成一个等级体系
A.首位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 B.首位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例 C.首位城市人口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例 D.首位城市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
A.新中国城市化进程波动大 B.城市化动力机制由一元转变为多元 C.城市规模结构变化明显 D.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不大
A.城镇体系把一座城市当作一个区域系统来研究 B.城镇体系以一个区域内的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 C.城镇体系具有整体性 D.城镇体系具有层次性
A.城市景观向乡村景观转化的过渡地带 B.城市建设区外围变化相对迟缓的地区 C.城区和郊区交错分布的接触地带 D.城市和农村的结合部
A.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B.城镇规模等级 C.城镇职能分工 D.城镇空间组织
A.公众参与有利于实现城市空间利益公平 B.公众参与促进城市规划的社会化 C.公众参与不是城市规划的法定程序 D.公众参与体现了协调解决问题的思路
A.居民 B.居民委员会 C.物业管理机构 D.业主委员会
A."社区"与"邻里"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 B.地区、公共纽带、社会责任感是构成社区最重要的三个要素 C.精英论和多元论是西方城市社区权力研究学者的两大阵营 D.社区居民自治形式是中国城市社区组织管理体制的重大创新
A.模型呈现环带分布特征 B.通勤地带位于城市外围 C.过渡地带有黑社会寄宿者 D."独立的工人居住地带"精神疾病比例最高
A.各行业的流动人口总是男性多于女性 B.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总体上以青壮年为主 C.与常住户籍人口相比,流动人口的刑事犯罪率相对较高 D.流动人口会增加流入城市计划生育管理的难度
A.老龄化人口比重 B.年龄中位数 C.老龄人口的健康状况 D.少年儿童比重
A.由于着重的是群体统计特征,对被调查者个人的属性一般不予调查 B.在调查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调整问卷内容 C.有些问题可以采用填空式方法进行开放式调查 D.问卷的"有效率"是指回收来的问卷数量占总发放问卷数量的比重
A.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都以"城市"作为研究对象 B.城市社会学比城市规划更关注城市空间形态 C.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可以丰富规划师的思路和理念 D.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都关注最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A.是组成生境的因素 B.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C.影响生物的群落特征 D.由生产者、消费者构成
A.包括特定地段中的全部生物和物理环境 B.边界都是模糊的 C.基本功能由生物群落实现 D.信息流双向运行
A.来源包括非生物能源 B.能量流动是自发的 C.可以多级利用 D.能量的产生和消费活动会造成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