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轻负担老龄化 B.快速老龄化 C.短寿老龄化 D.少子老龄化
A.斗拱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组成的 B.斗拱可作为屋顶梁架与柱子间的过渡构件 C.斗拱可以传递屋面荷载,并有一定的装饰作用 D.明清时期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弱,装饰作用增强
A.汉代宫殿开始设立"东西堂制" B.隋唐宫殿出现了"三朝五门" C.宋代宫殿发展了御街千步廊制度 D.清代宫殿装饰特点是雄伟与宏大
A.秦、汉 B.魏、晋、南北朝 C.隋、唐 D.明、清
A.金字塔陵墓是由圆锥转化为方锥体 B.古王国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是陵墓 C.中王国时期祭祀厅堂成为陵墓建筑的主体 D.新王国时期代表性建筑是太阳神庙
A.排斥民族传统与地方特色 B.强调轴线对称 C.讲究多中心构图 D.内部空间常有巴洛克特征
A.交通空间不能兼有其他功能 B.走道宽度与走道两侧门窗的开启方向无关 C.走道宽度与走道两侧门窗位置有关 D.走道宽度与建筑的耐火等级无关
A.医院 B.教学楼、展览馆 C.剧院、体育馆 D.工厂、旅馆
A.30年 B.50年 C.70年 D.90年
A.功能单元前后工艺流程要求 B.物料与人员流动特点 C.功能单元相连最小损耗的原则 D.建筑形式的艺术要求
A.0.6米 B.0.8米 C.1.0米 D.1.2米
A.横墙起围护、隔断和将纵墙连成整体的作用 B.横墙的设置间距可以比较大 C.不利于调整地基的不均匀沉降 D.房屋的空间刚度比纵向承重体系好
A.色彩具有色相、彩度及明度三个属性 B.色彩的明暗程度称为明度 C.色彩的饱和度称为彩度 D.彩度对色彩的距离感影响最大
A.拟建规模和建设地点初步设想论证 B.建设项目提出的依据和缘由 C.项目的工程预算 D.项目施工进程安排
A.道路横断面组织设计 B.交通管理设施设计 C.道路交叉口选型 D.路线设计
A.2.5米 B.3.0米 C.3.5米 D.4.0米
A.0.5 B.1 C.2 D.3
A.大型车车道宽度选用3.75米 B.混合行驶车道宽度选用3.75米 C.公交车道宽度选用3.50米 D.小型车车道宽度选用3.50米
A.3500辆/小时 B.4000辆/小时 C.4500辆/小时 D.5000辆/小时
A.绿化种植空间 B.城市管道敷设空间 C.路边停车带 D.拓宽车行道的备用地
A.满足机动车交通量发展的需求 B.满足公共汽车港湾式停车站设置的需要 C.满足交叉口拓宽的需要 D.满足路边停车的需要
A.在交通量较大的交叉口,可以采用渠化交通加信号灯控制的方式 B.一般的平面交叉口可由交通警察来指挥 C.交通量较小的主干路交叉口可采用无交通管制的方式 D.交通量较大的快速路交叉口应设置立体交叉
A.20 B.25 C.30 D.35
A.4000PCU/h B.5000PCU/h C.6000PCU/h D.7000PCU/h
A.多路停车 B.二路停车 C.让路标志 D.不设管制
A.5~7万人次/小时 B.3~5万人次/小时 C.1~3万人次/小时 D.小于1万人次/小时
A.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一般采用最高日需水量 B.城市供水设施规模应按照平均日用水量确定 C.城市配水管网的设计流量应按照城市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确定 D.在地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可以安排污染小、产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
A.城市不同区域的雨水系统宜采用统一的设计重现期 B.建筑物屋面、混凝土路面的径流系数低于绿地的径流系数 C.降雨量稀少,地面渗水性强的新建城市可以考虑不建设雨水系统 D.分流制的环境保护效果优于截流式合流制
A.预测城市供电负荷 B.选择城市供电电源 C.确定城市变电站容量和数量 D.确定开闭所容量和数量
A.液化石油气储配站应选择在城市集中平房区附近 B.特大城市燃气管网应采取一级管网系统 C.城市气源应尽可能选择单一气源,减少工程投资 D.燃气调压站应尽量布置在负荷中心
A.集中供热系统的热源有热电厂、专用锅炉房、低温核能供热站等 B.热电厂效率高于集中锅炉房和分散小锅炉 C.依据城市不同热源的供热范围,可以将城市划为多个供热分区 D.热电厂应尽量靠近热负荷中心
A.30~45米 B.45~60米 C.60~75米 D.75~90米
A.中心城市垃圾焚烧厂可以邻近污水处理厂布置 B.大中城市环卫设施总体规划中应包括公厕布局规划 C.大中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应布置在建成区5公里以外 D.建筑垃圾应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处理
A.新建的让现有的 B.重力流让压力流 C.临时的让永久的 D.易弯曲的让不易弯曲的
A.确定挡土墙、护坡等室外防护工程的类型 B.确定防洪(潮、浪)堤顶及堤内地面最低控制标高 C.确定街坊的规划控制标高 D.确定建筑室外地坪规划控制标高
A.城市总体规划中的防灾规划 B.城市分区规划中的防灾规划 C.城市详细规划中的防灾规划 D.城市防灾专项规划
A.消防站布置 B.危险化学品储存设施布置 C.避难场地布置 D.建筑物耐火等级
A.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B.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C.经济发达的县级市 D.重要的工矿区
A.至少出现一次 B.必然出现一次 C.可能出现一次 D.最多出现一次
A.地震时可能受崩塌威胁的用地 B.软弱地基用地 C.地震时可能发生砂土液化的用地 D.位于古河道上的用地
A.pku.edu.cn B.abc@gmail.com C.162.105.19.1 D.http://www.
A.叠加复合分析 B.几何量算分析 C.缓冲区分析 D.网络分析
A.几何纠正 B.可视化表达与景观仿真 C.叠加复合分析 D.DEM分析
A.Landsat卫星的专题制图仪TM B.Terra卫星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 C.QuickBird卫星上的多光谱传感器 D.NOAA气象卫星的传感器
A.遥感数据总是具有精度问题 B.GPS适合于野外移动物体的测量 C.摄影测量和遥感在原理上是一致的 D.GIS应用项目所需信息必须从头收集
下图所示的遥感影像最有可能是哪种影像()
A.雷达影像 B.TM影像 C.LDAR影像 D.高分辨率卫星影像
A.协同工作 B.设备资源共享 C.数据共享 D.功能共享
A.城市规划系统 B.交通管理系统 C.地下管网系统 D.城市拆迁管理系统
A.市场中的土地资源配置 B.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与结构 C.大城市中的"城市病" D.社会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A.工人罢工要求提高工资 B.矿难造成矿山停产 C.交通事故造成交通拥堵 D.生产过剩造成价格下降
A.平均成本等于平均收益的规模 B.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规模 C.平均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规模 D.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收益的规模
A.可再生性、可流动性 B.可再生性、不可流动性 C.不可再生性、可流动性 D.不可再生性、不可流动性
A.生产者服务业 B.消费者服务业 C.行政管理业 D.制造业
A.收入 B.利率 C.消费偏好 D.交通成本
A.地租与交通成本的替代 B.资本与土地的替代 C.住房与其他消费品的替代 D.收入与住房面积的替代
A.土地所有权 B.土地使用权 C.租赁权 D.抵押权
A.大幅度提高中心区停车费 B.提高地铁高峰时段票价 C.征收汽油税 D.实行公交优先
A.边际成本 B.平均成本 C.时间成本 D.货币成本
A.土地税 B.房产税 C.消费税 D.营业税
A.私人物品 B.公共品 C.自然垄断物品 D.共有资源
A.增加一个百分点 B.增加5% C.增加6% D.增加2.04百分点
A.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是近代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B.从19世纪起城镇化进程在西方国家大范围展开 C.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城市体系逐步形成 D.当前"世界城市"的人口集聚主要依赖工业发展
A.区域人口分配法 B.回归模型 C.类比法 D.区位法
A.私人物品 B.自然垄断物品 C.共有资源 D.公共品
A.城镇常住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百分比 B.城镇流动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百分比 C.城镇户籍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百分比 D.城镇常住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百分比
A.评价中应假定规划期内区域发展条件相对不变 B.选取的评价标准必须具有比较意义 C.指示体系要反应城市所在区域整体特征 D.指标体系要考虑城市建设发展条件
A.区域地理条件是影响城市形成发展的根本要素 B.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和支撑 C.区域城镇化和人口聚集的发展趋势对城市发展规模有重要影响 D.区域内部城镇之间的职能分工格局对城市职能有重要影响
A.0.5 B.1 C.2 D.5
A.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称为过度城镇化 B.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称为低度城镇化 C.与经济发展无关的城镇化称为虚假城镇化 D.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镇化称为积极型城镇化
A.中心城市在经济区形成中具有决定作用 B.城市经济区的范围就是中心城市的腹地范围 C.空间通道是城市经济区形成的支撑系统 D.经济联系方向和程度的变化影响到城市经济区的发展变动
A.城市建成区是城市研究中最基本的城市地域概念 B.城市实体地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C.城市实体地域的边界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向外拓展 D.城市实体地域一般比功能地域要大
A.综合增长率法 B.联合国法 C.潜力模型法 D.时间趋势外推法
A.调查问卷可随意发放 B.一项问卷调查过程中可以修改问卷继续调查 C.问卷的"有效率"是指回收问卷占所有发放问卷数量的比重 D.问卷设计要考虑到被调查者的填写时间
A.性别比大于100,则说明女性人口多于男性人口 B."重男轻女"的陋习会影响人口的性别比 C.人口迁移或流动会导致人口性别比发生变化 D.人口性别比失常可能会导致"婚姻挤压"现象
A.职业的分化 B.收入差异与贫富分化 C.居民个体的偏好 D.分割的劳动力市场
A.高租金的居住区沿着交通线由中心向外发展 B.工业由内域转移到离中央商务区最近的过渡地带 C.大城市的生长是综合了多个中心的作用 D.住房向低级阶层居民过滤,居民向高级居住区过滤
A.社会互动 B.共同纽带 C.均质邻里 D.有明确边界的地域
A.强调市民社会的作用 B.个人利益应服从集体利益 C.重视城市管治和协调 D.注重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A.规划编制过程的民意调查 B.城市规划展览 C.规划方案专家评审会 D.规划听证会
A.生态系统服务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客观存在 B.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过程密不可分 C.生态系统服务伴随着自然生态系统的进化而变得丰富 D.生态系统服务影响全球经济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