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学时 B.20学时 C.25学时 D.30学时 E.50学时
A.其他实验使用的放射源 B.建材放射性 C.室内空气 D.宇宙辐射 E.探测器本身的放射性
A.90Sr B.238U C.40K D.219Rn E.212Pb
A.诊断阶段 B.健康教育阶段 C.行动计划阶段 D.组织发展干预阶段 E.评价阶段
A.加腾法 B.改良加腾法 C.直接涂片法 D.盐水漂浮法 E.纸片法
A.流行病学调查 B.疾病监测 C.疾病预防控制的策略和措施的制订 D.疾病监测、制订和实施对策 E.以上都不是
A.接触传播、空气传播 B.胎盘传播、上行性传播 C.胎盘传播、注射传播 D.上行性传播、机械传播 E.以上都不是
A.流行病学是研究有关群体的学科 B.流行病学是与预防有关的学科 C.流行病学是与公共卫生有关的学科 D.流行病学是与疾病防治有关的学科 E.流行病学是与疾病治疗有关的学科
A.重视信息 B.深入现场 C.学习理论 D.提高实验室技术 E.及时向组织汇报
A.市卫生局 B.区卫生局 C.卫生部 D.卫生监督所 E.以上均不正确
A.对相对人的违法行为进行调查,作出行政处罚的决定活动 B.对违法当事人实施行政处罚的执法活动 C.对相对人遵守公共卫生法律或履行法定义务的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的执法活动 D.行政控制的执法活动 E.制定相关的法规和对相对人进行监督和检查
A.可行性研究阶段 B.初步设计阶段 C.施工设计阶段 D.施工过程阶段 E.验收阶段
A.该区卫生局和卫生监督所 B.该区卫生局 C.该区卫生监督所 D.市卫生局 E.市卫生防疫站
A.洗发水 B.爽身粉 C.漱口水 D.花露水 E.浴液
A.机体内外环境中与疾病发生、发展及死亡有联系的因素 B.有害于健康的因素 C.能引起疾病的因素 D.不良行为与生活方式 E.妨碍病人恢复的因素
A.健康教育 B.健康促进 C.慢性病预防与康复 D.严重疾病的治疗 E.重点人群的保健
A.社会资源状况 B.心理 C.社会交往 D.身体 E.年龄
A.社会卫生状况及其变动规律 B.社会经济状况及其变动规律 C.卫生政策制定 D.社会发展规律 E.个人卫生状况
A.加强基础科学的研究 B.深化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 C.改善康复治疗条件,防患于未然 D.动员全社会参与,防患于未然 E.加强临床监测技术,引进先进治疗
A.创新性、可行性、实用性和政策性 B.创新性、预见性、实践性和政策性 C.创造性、先进性、实用性和政策性 D.开创性、可行性、实用性和科学性 E.开创性、先进性、可行性和政策性
A.生命质量指数(PQLI) B.美国社会卫生协会指标(ASHA. C.健康期望寿命(ALE. D.减寿人年数(PYLL) E.调整病残生命年(DALY)
A.content B.connection C.communication D.commerce E.care
A.A型行为 B.B型行为 C.C型行为 D.D型行为 E.E型行为
A.偶遇抽样 B.立意抽样 C.系统抽样 D.雪球抽样 E.判断抽样
A.36条目简明健康量表 B.普适性量表 C.世界卫生组织生命质量量表简表 D.普适性量表和特异性量表 E.疾病影响量表
A.治疗方法的选择 B.健康投资效益分析 C.卫生决策 D.临床疗效的评价 E.以上都是
A.理想的期望 B.预期的期望 C.普遍的期望 D.未知的期望 E.以上都不是
A.DNA加合物的形成 B.平面大分子嵌入DNA链 C.碱基类似物取代 D.对DNA修复有关酶的作用 E.DNA构象改变
A.光复活 B.切除修复 C.复制后修复 D.呼救性修复(SOS修复) E.翻译后修复
A.是一类在自然或实验条件下具有诱发恶性转化的潜在基因 B.原癌基因发生恶性转化后成为癌基因 C.是正常细胞分裂生长的负性调节因子 D.癌基因的激活表达是许多肿瘤细胞发生发展的重要步骤 E.癌基因产物的功能可为生长因子、核转录因子、受体等
A.小鼠肺肿瘤诱发试验 B.小鼠皮肤肿瘤诱发试验 C.雌性大鼠乳腺腺诱发试验 D.大鼠肝转变灶试验 E.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
A.致突变试验 B.细胞转化试验 C.哺乳动物短期致癌试验 D.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 E.人群流行病学调查
A.省级卫生防疫站 B.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C.各级卫生行政部门 D.卫生部 E.中国科学院
A.新资源食品试生产 B.新资源食品 C.新资源 D.食品资源 E.食品新资源
A.10 B.15 C.20 D.25 E.30
A.典型临床症状 B.急性胃肠炎症状 C.急性或亚急性过程 D.急性腹泻症状 E.亚急性临床症状
A.糖原不能分解,失去了代谢的功能 B.肝脏不能正常分解养分,不能正常代谢 C.神经系统中毒,代谢不能正常进 D.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了携带氧的功能 E.酶活性降低,代谢不能进行
A.内毒素 B.外毒素 C.霉菌毒素 D.真菌毒素 E.肠毒素
A.一般15~20h,最短5h,最长7d B.一般4~48h,最长72h C.一般5h,最短th,最长48h D.一般30h,最短8h,最长36h E.一般3h,最短1h,最长6h
A.能食,不会中毒,不会死亡 B.不能食,不会中毒,不会死亡 C.不能食,会中毒,不会死亡 D.不能食,会中毒,会死亡 E.能食,不会中毒
A.1年 B.2年 C.3年 D.4年 E.2.5年
A.0.5~1年 B.1~2年 C.2~3年 D.3~4年 E.4年
A.硅橡胶、丁基橡胶、丁苯橡胶及丁腈橡胶 B.氯丁胶、硅橡胶、丁基橡胶 C.乙丙橡胶、丁腈橡胶、硅橡胶、丁基橡胶 D.氯丁胶、丁基橡胶、丁腈橡胶、硅橡胶 E.硅橡胶、丁基橡胶、乙丙橡胶、丁苯胶、丁腈胶、氯丁胶
A.卫生防疫站 B.卫生行政部门 C.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D.公安部门 E.技术监督部门
A.1:20 B.1:15 C.1:10 D.1:8 E.1:5
A.食品中Aw越高,越影响微生物的繁殖 B.与食品中渗透压有关 C.是能吸附于食物蛋白质和淀粉等大分子表面的水 D.不能被食品中微生物生长繁殖所利用 E.能被食品中微生物生长繁殖所利用
A.可以适当宣传治疗效果 B.不得宣传疗效作用 C.必须按药品广告要求管理 D.可以宣传对病人有效 E.可以宣传对所有人群都有效
A.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B.各级卫生行政部门 C.卫生部 D.保健食品生产企业 E.检验单位
A.1.5m以上 B.2m以上 C.2.5m以上 D.3m以上 E.3.5m以上
A.初乳分离蛋白粉 B.共轭亚油酸 C.牛奶碱性蛋白(OMP) D.γ-氨基酪酸 E.植物乳杆菌
A.最初接诊医疗单位 B.县级以上医疗单位 C.市级以上医疗单位 D.省级以上医疗单位 E.以上都不是
A.一定剂量的化合物与机体接触后,出现某种效应的人群比例 B.化学毒物与机体接触后引起的生物学改变 C.化学毒物的剂量与某一群体出现生物学改变的关系 D.化学毒物的剂量与某一个体或群体出现量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E.化学毒物在一定时间与机体接触,出现最轻微生物学改变所需的剂量
A.热水 B.肥皂水 C.酒精 D.硼酸 E.碳酸氢钠
A.《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 B.《饮食业建筑设计规范》 C.《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 D.《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E.《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理实施细则》
A.15日 B.1个月 C.2个月 D.3个月 E.6个月
A.人口自然增长率 B.老少比 C.人口系数 D.年龄平均数 E.平均期望寿命
A.遗传基因 B.环境条件 C.体育锻炼 D.营养 E.休息制度
A.生物性、化学性、放射性 B.动物性、植物性、微生物性 C.动物性、植物性、化学性 D.生物、农药性、化学性 E.动物性、生物性、物理性
A.需氧菌,内毒素 B.厌氧菌,内毒素 C.兼性厌氧菌,内毒素 D.需氧菌,外毒素 E.厌氧菌,外毒素
A.粪便 B.污水 C.细菌 D.致病菌 E.真菌
A.100cfu/ml B.3cfu/ml C.100cfu/3ml D.3cfu/ml E.100cfu/L
A.总大肠菌群的数量多,生存条件与肠道病原菌相似 B.总大肠菌群的数量多,生存时间较粪链球菌短 C.与肠道病原菌的数量一致 D.总大肠菌群的数量多,其抵抗力较病原菌弱 E.其数量少于肠道病原菌
A.新生儿体重达2500g及以上的百分比 B.婴儿死亡的百分比 C.新生儿传染病的发生率 D.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百分比 E.5岁以下儿童传染病发生率
A.保持水中的余氯 B.消灭病原菌预防介水传染病 C.降低水的浑浊度 D.改善水的物理性状 E.以上都对
A.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 B.有机污水、无机污水、混合性污水 C.冷却水、洗涤污水、化工污水 D.物理性污水、化学性污水、生物性污水 E.以上都对
A.细菌总数、粪大肠菌群、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和酵母菌总数 B.细菌总数、真菌和酵母菌总数、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葡萄球菌 C.细菌总数、真菌和酵母菌总数、粪大肠埃希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D.细菌总数、真菌和酵母菌总数、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E.细菌总数、真菌和酵母菌总数、大肠菌群、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A.浴液 B.爽身粉 C.花露水 D.漱口水 E.粉底霜
A.7~15岁 B.13~18岁 C.13~16岁 D.15~20岁 E.7~12岁
A.10个月 B.5个月 C.6个月 D.2个月 E.4个月
A.舞蹈学校的学生 B.有生长发育障碍的学生 C.少年体校的学生 D.一般水平学校健康的学生 E.有慢性病的学生
A.600:1 B.700:1 C.400:1 D.500:1 E.800:1
A.葡萄糖 B.麦芽糖 C.半乳糖 D.果糖 E.蔗糖
A.个人健康技能 B.社区关系 C.学校社会环境 D.学校卫生政策 E.学校物资环境
A.很多人同时发病 B.发病场所集中 C.病人吃过同一种食物 D.以急性胃肠炎症状为主 E.采取措施后发病很快控制
A.为改善食品感官性状或提高食品质量而有意加入食品的一类物质 B.为增强食品营养价值,延长保存期而有意添加食品中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物质 C.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 D.由于食品质量、生产工艺和销售的需要而有意添加在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 E.有意加入或无意移入食品中的天然或化学物质
A.卫生部 B.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C.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 D.国务院 E.省级卫生检验机构
A.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 B.化妆品卫生管理条例 C.化妆品卫生监督管理条例 D.化妆品卫生法规 E.化妆品卫生监督暂行规定
A.除腋臭 B.除脚臭 C.除体臭 D.除腋臭及脚臭 E.除口腔异味
A.劳动中机体的耗氧量 B.劳动中机体的耗能量 C.劳动中机体消耗的氮质量 D.劳动中机体的体脂消耗量 E.劳动中机体的体液丢失量
A.牛型结核杆菌 B.布鲁斯杆菌 C.金黄色葡萄球菌 D.链球菌 E.乳房放线菌
A.橡胶基料 B.没有合理掌握生产过程中的硫化温度和时间 C.在硫化促进剂中使用的亚硝化助剂 D.添加烷基与芳基取代苯酚作为加工助剂 E.以上全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