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固位体的制作形式 B.义齿的支持形式 C.牙槽嵴条件 D.缺牙的数目 E.基牙状况
A.对侧以高基托作为对抗臂 B.单臂卡环无支持作用 C.常用于紧靠缺牙区的基牙 D.有牙合支托 E.只有一个卡环臂位于基牙唇颊面或舌面
A.左上1人工牙的大小、形态、色泽与排列 B.左上2人工牙的大小、形态、色泽与排列 C.左上3人工牙的大小、形态、色泽与排列 D.左上321的人工牙颈部在近远中向、唇舌向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倾斜 E.左上3的人工牙颈部倾斜及扭转
A.缺牙的部位 B.义齿的支持形式 C.牙槽骨的吸收程度 D.牙合力的大小 E.人工牙的质地
A.上颌第一前磨牙颊尖、舌尖 B.上颌第二前磨牙颊尖、舌尖 C.上颌第一磨牙近颊尖、近舌尖 D.上颌第二磨牙近颊尖、近舌尖 E.下颌第二磨牙近颊尖、近舌尖
A.可恢复唇、颊的丰满 B.有利于发音 C.基托与组织面不易进食物 D.有利于分散牙合力 E.有利于边缘封闭
A.颈部略向舌侧倾斜 B.颈部向远中 C.不转向或远中稍向舌侧 D.超过牙合平面1mm E.与上前牙形成浅覆牙合、覆盖关系
A.牙合面牙尖斜度约40° B.牙合面牙尖斜度约35° C.牙合面牙尖斜度约30° D.牙合面牙尖斜度约25° E.牙合面牙尖斜度约20°
A.70~75℃ B.60~65℃ C.55~59℃ D.50~54℃ E.43~47℃
A.包埋料强度降低容易开圈 B.以上都不是 C.金属容易流入 D.铸件更光滑 E.包埋料膨胀率和强度最好
A.石英 B.硼酸 C.氧化镁 D.石膏 E.石墨
A.增强包埋料的强度 B.增强包埋料的透气性 C.增加包埋料的干燥性 D.增加包埋料间的附着 E.增加内外包埋料间的结合
A.不能破坏咬合的形态 B.铸道设置在熔模的最厚处 C.铸道的长度应满足铸件的质量要求 D.不能破坏邻接关系 E.铸道的直径为1.0mm
A.蜡型颈部与牙体有台阶 B.蜡型颈部必须与牙体密合 C.修整边缘时,雕刻刀必须和石膏保持接触,以确保雕刻刀不致将代型颈部边缘石膏破坏 D.将轴面已形成的蜡型龈缘处切短2mm,重新加蜡液于代型的颈部 E.修整时,雕刻刀需微微加热
A.室温下慢慢冷却 B.热水冷却 C.室内放置1h后再快冷 D.凉水中快速冷却 E.在430℃维持一段后再冷却
A.牙尖 B.近远中边缘峭 C.发育沟 D.三角嵴 E.颊舌边缘嵴
A.与预备体密合度好 B.支持瓷层 C.金瓷衔接处避开咬合区 D.金瓷衔接处为刃状 E.唇面为瓷层留出0.85~1.2mm间隙
A.只有焊料熔化 B.可以连接异质合金 C.被焊金属处于固态 D.焊料与焊件的成分不同 E.以上都不是
A.100℃ B.300℃ C.500℃ D.200℃ E.400℃
A.可以调节舌的位置 B.可以促进唇的闭合 C.由基托、唇颊弓和腭弓组成 D.腭弓用于引导舌的位置 E.颊曲用以增加固力
A.颊屏 B.唇挡 C.牙合支托 D.牙合垫 E.舌簧
A.材料自身质量不稳定 B.瓷粉的污染 C.烧结次数的变化 D.修复体瓷层的厚薄 E.环境温度的影响
A.接触式桥体和悬空式桥体 B.鞍式桥体和悬空式桥体 C.弓型桥体和悬空式桥体 D.弓型桥体和鞍式桥体 E.接触式桥体和鞍式桥体
A.增强金-瓷的结合强度 B.增强基底冠的强度 C.增加基底冠的厚度 D.利于遮色瓷的涂塑 E.增强瓷冠的光泽度
A.碳化硅 B.钢钻针 C.碳化钨钻针 D.金刚石磨轮 E.金刚砂钻针
A.水温在0~30℃,随水温增高其结固减慢 B.在50~80℃,水温升高,结固加快 C.在30~50℃,水温对结固时间影响大 D.在80℃以上,结固更快 E.以上都不对
A.1mm B.2.2mm C.3.5mm D.1.5~2mm E.2.5~3mm
A.0.2mm B.0.3mm C.0.7mm D.1.0mm E.2.0mm
A.金属全冠 B.嵌体 C.烤瓷冠 D.塑料冠 E.3/4冠
A.卡环臂形成后,卡环体部可进入倒凹,加强固位,但不能被对颌牙咬到 B.为了弯制方便,可在形成卡环臂后,不向牙合支托靠拢,在轴面角处转弯形成连接体 C.卡环臂形成后,沿基牙邻面向牙合支托靠拢,形成一段卡环体,再形成连接体 D.绕过轴面角而进入邻面倒凹区,与牙合支托,连接体相连 E.在弯制卡环体时,为了不磨损石膏基牙,可稍离开基牙
A.1~2mm B.3~4mm C.6mm D.2~3mm E.5mm
A.有0.1~0.4mm的距离 B.有0.5~1mm的距离 C.有1.1~1.5mm的距离 D.有1.6~2.2mm的距离 E.轻轻接触
A.铸圈太大 B.铸圈太长 C.铸造机本身存在问题 D.铸圈太小 E.铸圈太短
A.制作腭皱,有利于义齿固位 B.制作腭皱符合生理要求 C.制作腭皱有利于发音 D.制作腭皱可增加义齿的真实感 E.腭皱为腭中缝两侧黏膜横形排列的不规则突起
A.塑料人工牙盖嵴部未磨粗糙面 B.人工牙材质有缺陷 C.瓷牙连接塑料装置不良 D.义齿下沉 E.塑料人工牙盖嵴部被污染
A.向温度高处流布 B.向温度低处流布 C.向位置高处流布 D.向位置低处流布 E.向温度低、位置高处流布
A.分段牙列模型技术 B.灌注工作模型时直接加钉技术 C.工作模型直接加钉技术 D.Di-LoK技术 E.整体牙列模型技术
A.组织面有塑料小瘤 B.垂直距离过低 C.骨突缓冲不够 D.基托边缘过长 E.咬合不平衡
A.人工后牙覆牙合过大 B.人工后牙覆牙合过小 C.牙合平面偏高 D.牙合平面偏低 E.人工后牙牙尖斜度过大
A.顺时针 B."八"字形方向 C.逆时针 D.沿一个方向搅拌 E.没有明确的方向
A.余牙支持 B.混合支持 C.种植体支持 D.余牙、种植体支持 E.黏膜支持
A.对抗作用和防止食物嵌塞 B.固位作用和防止食物嵌塞 C.对抗作用和固位作用 D.对抗作用和支持作用 E.对抗作用和稳定作用
A.高频感应加热熔化铸造 B.汽油-空气吹管火焰铸造 C.乙炔-氧气吹管火焰铸造 D.煤气-压缩空气吹管火焰铸造 E.钨电极电弧放电铸造
A.在煤火炉中加热 B.用汽油吹管加热 C.放置在有温度提示及自动控制升温、恒温的电烤箱中 D.放置在有温度提示的电烤箱中 E.放置在无温度提示的电烤箱中
A.减小牙合面颊舌径宽度 B.加大牙合面颊舌径宽度 C.加大牙合面颊舌外展隙 D.加深牙合面沟窝 E.减小牙尖斜度
A.铸道的直径和长度应满足铸件的质量要求 B.铸道在熔模最厚处连接 C.铸道可设置在冠颈部 D.不能破坏咬合面 E.不能破坏邻接关系
A.有利于防止收缩变形 B.有利于铸件的切割 C.有利于包埋 D.有利于铸造 E.有利于操作
A.17# B.18# C.19# D.20# E.21#
A.颜色稍白 B.切角较钝 C.唇面形态圆 D.切角较锐 E.唇面形态突
A.孤立的前磨牙 B.最后孤立倾斜的磨牙 C.健康正常的基牙 D.远基牙正常、近基牙松动,但又不宜拔除仍可保留的前磨牙 E.游离缺失的基牙
A.末端人工牙远中 B.磨牙后垫前方 C.磨牙后垫前缘 D.磨牙后垫1/3~1/2 E.磨牙后垫后缘
A.尖头钳 B.转矩形成钳 C.小梯形半圆钳 D.末端切断钳 E.长头细丝钳
A.导线是基牙固有解剖外形高点线 B.导线在基牙上只有一条 C.导线就是卡环线 D.导线在一个基牙上可以画出多条 E.导线以上为倒凹区
A.0.4mm B.1.0mm C.0.6mm D.0.8mm E.0.2mm
A.厚度2~3mm,边缘2.5~3mm B.缓冲区加厚基托 C.边缘应呈刀刃状 D.表面光洁,颈线清晰 E.磨光面成凹形
A.液体石蜡 B.石膏强化剂 C.蜡型分离剂 D.间隙涂料 E.蜡
A.1~2min B.3~4min C.5~10min D.15~20min E.30min
A.小梯形半圆钳 B.梯形钳 C.垂直曲弯制钳 D.日月钳 E.细丝弓弯制钳
A.基托一般由自凝塑料制作,也可由热凝胶经加温、加压而成 B.基托的厚薄应均匀,一般为3~4mm,表面光滑、与组织面密合 C.基托的舌侧边缘应伸展到牙冠外形高点处 D.在包埋功能性部件处,基托边缘应做缓冲 E.上颌基托后界可至第一或第二恒磨牙远中连线处
A.患者的年龄 B.患者的肤色 C.患者的性别 D.患者是否习惯配戴义齿 E.患者的脸型
A.还原焰 B.氧化焰 C.混合焰 D.燃烧焰 E.非氧化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