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压力不足 B.充填太迟 C.充填太多 D.升温太快 E.热处理时间太长
A.舌侧金属舌面背设计 B.金-瓷衔接处在咬合着力点上 C.金属基底边缘过长 D.金属基底过厚 E.切端瓷过长
A.减少切瓷层厚度 B.增加切瓷层厚度 C.减少体瓷层厚度 D.减少透明瓷厚度 E.增加透明瓷厚度
A.排牙减数 B.选择颊舌径较小的人工牙 C.加深人工牙的牙合面沟槽 D.加大义齿的基托面积 E.减少义齿的基托面积
A.人工牙的长短 B.人工牙的色泽 C.人工牙的排列位置 D.人工牙颊尖与尖牙尖不应有阶台 E.人工牙的咬合
A.模型材料调拌均匀 B.模型材料调拌稠一些 C.模型材料调拌稀一些 D.灌注时插入竹(木)签加强 E.脱模时仔细一些
A.卡环臂具有水平与垂直两个方向的弯曲 B.卡环臂近体段在导线下0.5~1mm C.卡环臂的弧形中段在导线下1~2mm D.卡环臂的臂端段在导线下0.5~1mm E.臂部末端不向牙合面方向延伸,进入楔状隙
A.连接体应分布合理 B.卡环的连接体应互相重叠,加强义齿抗折能力 C.卡环连接体与支托连接体平行,然后横跨,形成网状结构 D.连接体将卡环与基托连接成一整体 E.连接体具有加强义齿的作用
A.对称地磨改两个中切牙的宽度 B.对称地磨改两个中切牙的切缘 C.对称地磨改两个中切牙的颈部 D.对称地磨改两个中切牙的远中面 E.对称地磨改两个中切牙的近中面
A.人工牙与对颌牙排列成反牙合 B.人工牙与对颌牙排列成正常的超覆牙合 C.人工牙的位置排列在牙槽嵴顶 D.人工牙的位置排列偏颊侧 E.人工牙的位置排列偏舌侧
A.下前牙的唇面 B.下前牙的唇侧切面 C.下前牙的切缘 D.下前牙的近远中径宽度 E.下前牙的颈部
A.只磨除折断的人工牙 B.磨除折断的人工牙和唇颊侧基托 C.磨除折断的人工牙和舌侧基托 D.磨除折断的人工牙和唇、颊、舌侧基托 E.保留原来的舌侧基托
A.被焊金属的成分 B.被焊金属的熔点 C.被焊金属表面是否有氧化层 D.被焊金属的表面粗糙度 E.焊料的成分
A.陶瓷芯铸造 B.金属芯铸造 C.石膏芯铸造 D.液态铸造 E.熔模铸造
A.加蜡后,用白合金片沿基牙侧片切 B.加蜡后,用白合金片沿邻牙侧片切 C.加蜡后,用温热的白合金片沿基牙侧片切 D.加蜡后,用温热的白合金片沿邻牙侧片切 E.加蜡后,用温热的白合金片在基牙与邻牙中间片切
A.颊舌面的外形 B.牙冠短小 C.下前牙舌面 D.缺损区的牙合面 E.上前牙舌面
A.0.15mm B.0.25mm C.0.1mm D.0.20mm E.0.35mm
A.后牙的颊面 B.后牙的舌面 C.后牙缺损区的牙合面 D.上前牙的舌面 E.下前牙的舌面
A.人工牙与基托胶接处要磨粗糙,并用单体溶胀 B.为保证人工牙性能,将塑料牙换成瓷牙 C.要避免人工牙早接触 D.要正确恢复人工牙的咀嚼功能 E.人工牙应与原牙列协调
A.义齿刷洗干净,并将组织面均匀磨除一层使之粗糙 B.用棉球蘸取单体涂在组织面上使之溶胀 C.用棉球蘸取石蜡油涂于重衬区的黏膜上 D.调拌自凝塑料,丝状期时涂布于基托组织面上 E.戴入口内让患者作功能性整塑,待塑料完全凝固后从口内取出磨光
A.嵌体、全冠 B.固定桥 C.全口义齿基托 D.活动义齿支架 E.颌面赝复体
A.1条 B.2条 C.3条 D.4条 E.5条
A.化学结合力 B.压缩结合力 C.分子间作用力 D.机械结合力 E.范德华力
A.与牙槽嵴黏膜接触面尽量小 B.颈缘线与邻牙一致 C.瓷表面应光滑 D.与牙槽嵴黏膜紧密接触 E.扩大舌侧邻间隙
A.1~2mm B.3~5mm C.6~8mm D.9~10mm E.11~12mm
A.烤瓷制作工艺不当 B.未达到烧结软化温度 C.未达到烧结软化的时间 D.未达到一定真空度 E.表面修磨时未磨平
A.不变 B.增加0.1×10-6/℃ C.减小0.1×10-6/℃ D.增加0.7×10-6/℃ E.减小0.7×10-6/℃
A.碳化硅砂石 B.氧化铝砂石 C.金刚砂磨头 D.钨钢钻 E.以上均可
A.正中牙合时,上下牙列应是一牙与对颌两牙相对接触 B.前伸牙合运动中,上下前牙切缘接触,两侧后牙有接触 C.前伸牙合运动中,上下前牙切缘不接触,两侧后牙有接触 D.前伸牙合运动中,上下前牙切缘接触,一侧后牙有接触 E.侧方牙合运动时,工作侧牙尖接触,平衡侧牙尖不接触
A.均匀刮除少许石膏 B.贴一层胶布缓冲 C.用石膏加厚少许 D.可以不作处理 E.用磷酸锌粘固粉加高少许
A.咀嚼力的大小 B.唇的长短 C.两侧口角线之间的距离 D.颌弓的形状 E.颌间距离的大小
A.根据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估计曲线曲度大小 B.牢记上后牙牙尖在牙合平面的位置 C.上颌磨牙牙冠颈部向近中倾斜 D.上颌磨牙牙冠颈部向颊侧倾斜 E.上后牙逐渐向上自然形成两条牙合曲线
A.塑料调拌不匀 B.塑料充填过早 C.充填时反复添加塑料 D.充填时玻璃纸未除净 E.手和水盆不洁净
A.琼脂取模材 B.琼脂复模材 C.藻酸盐印模材 D.打样膏 E.石膏印模材
A.颊侧牙合边缘嵴处 B.舌侧距牙合边缘嵴2mm处 C.舌侧牙合边缘嵴处 D.距舌侧龈缘2mm处 E.距舌侧冠边缘2.0mm处
A.覆盖整个唇面切端,牙冠瓷泥外形比天然牙大5%~10% B.覆盖整个唇面切端,牙冠瓷泥外形比天然牙大15%~20% C.覆盖唇面中1/3、切端,牙冠瓷泥外形比天然牙大5%~10% D.覆盖唇面中1/3、切端,牙冠瓷泥外形比天然牙大5%~10% E.只覆盖切端、牙冠瓷泥外形比天然牙大15%~20%
A.解剖式瓷牙 B.半解剖式瓷牙 C.解剖式塑料牙 D.半解剖式塑料牙 E.非解剖式塑料牙
患者,缺失,下颌前突,上唇较长、唇肌较松弛,余牙正常,可摘义齿修复。排牙时应选择下列哪类牙合关系 ()
A.排列成正常的超覆牙合关系 B.排列成深覆牙合关系 C.排列成浅覆牙合或对刃牙合关系 D.排列成开牙合关系 E.排列成反牙合关系
患者,男,62岁,左下8765右下5678缺失,左下4右下4基牙,连续杆,舌杆和连续杆连接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患者义齿的设计是 ()
A.黏膜支持式义齿设计 B.牙支持式义齿设计 C.冠内支持式义齿设计 D.混合支持式义齿设计 E.精密附着体式义齿设计
A.100% B.75% C.50% D.20% E.8%~15%
A.100~500℃,4h B.200~600℃,4h C.300~700℃,4h D.100~500℃,6h E.200~600℃,6h
A.不用保留 B.1~2mm C.2~3mm D.3~5mm E.5~7mm
A.龈缘外形与牙面成45°角,牙龈外形与天然牙根有相近似的突度和长度 B.牙龈外形的长度和突度比天然牙根长且突出 C.龈缘外形与牙面成20°角 D.龈缘外形与牙面成60°角 E.蜡包埋牙冠颈1/3
患者,女,47岁,左上54瓷联冠修复一年,感修复体龈边缘处疼痛、充血、水肿、易出血而就诊。检查:联冠边缘过长轴壁突度不足。该患者在保守治疗后若症状仍不缓解,最佳的治疗措施应是 ()
A.继续观察 B.药物消炎 C.调牙合 D.拆除修复体重做 E.拔除患牙
A.唇挡 B.斜面导板 C.腭杠 D.肌激动器 E.平面导板
A.平面导板 B.斜面导板 C.口外弓+头帽 D.唇挡 E.腭杠
A.左下1切缘 B.左上1切缘 C.左下1切缘的舌侧面 D.左上1切缘的唇侧面 E.左上1舌侧窝至切缘间的舌侧面
A.相邻牙颜色 B.同名牙颜色 C.对颌牙的颜色 D.患者肤色和年龄 E.材料的硬度
A.牙根外形轮廓 B.基托边缘的封闭 C.基托磨光面的固位形 D.龈沟 E.龈缘的封闭
A.塑料过硬,充填过多 B.塑料充填过少 C.塑料充填过软 D.石膏模型硬度过低 E.热处理过快
A.避免印模与托盘分离 B.排除印模内的积液 C.加速灌入,排除气泡 D.避免印模内的附件移位 E.有利于模型的结固
A.人工塑料牙与基托之间有异物 B.缺牙间隙太多 C.人工塑料牙与基托胶接面太小 D.人工塑料牙向嵴面没有粗糙面 E.人工塑料牙向嵴面没有用单体溶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