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活性炭 B.三碘树脂 C.五碘树脂 D.黄金碳 E.KDF
A.地方性氟中毒 B.印度博帕尔发生的异氰基甲酯泄漏事件 C.前苏联发生过的核电站核泄漏事故 D.伦敦烟雾事件 E.介水传染病暴发流行
A.DDT、PCBs等 B.氰化物 C.汞 D.镉 E.铅
A.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等生态破坏 B.臭氧层破坏 C.形成酸雨,破坏生态系统 D.生物多样性锐减 E.植被破坏,导致沙漠化
环境中的主要致癌因素是 A.物理有害因素 B.化学有害因素 C.生物有害因素 D.食物中有害因素 E.其他因素
A.低浓度的环境污染物对机体损害的逐渐积累 B.环境污染物的毒性高 C.环境污染物之间的联合作用 D.低浓度的环境污染物可经口吸收 E.低浓度的环境污染物可经呼吸道吸收
A.CO2 B.甲烷 C.氧化亚氮(N2O) D.HCl E.含氯氟烃(氟利昂,CFCs)
A.NO2 B.CCl2 C.CO2 D.CH4 E.CFCs
A.6.5 B.5.6 C.4.5 D.3.0 E.以上都不对
A.大量CO2 B.大量NO2 C.大量SO2 D.大量CO E.以上都不是
A.臭氧层破坏 B.酸雨 C.温室效应 D.大气能见度降低 E.机体免疫力下降
A.CO2 B.CO C.O3 D.SO2 E.PAH
A.镉污染 B.有机氯农药污染 C.有机磷污染 D.酚污染 E.汞污染
日本痛痛病的病因主要是()
A.当地土壤原生环境中含有大量镉 B.气型镉污染土壤和水所致 C.含镉废水污染农田而引起 D.含镉废水污染了当地居民的水源水 E.含镉废渣污染了土壤
A.酚类 B.氰化物 C.苯系化合物 D.镉 E.汞
A.酚 B.甲基汞 C.多环芳烃 D.多氯联苯 E.镉
A.慢性铅中毒 B.慢性镉中毒 C.慢性汞中毒 D.慢性甲基汞中毒 E.慢性四乙铅中毒
A.氰化氢 B.硫化氢 C.异氰酸甲酯 D.苯系化合物 E.高浓度一氧化碳
A.室内空气受大气污染的影响 B.室内装修材料可造成室内空气污染 C.燃料燃烧是室内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D.人的呼吸过程也是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 E.室内空气污染较室外大气污染轻
A.甲醇和氡 B.甲醛和氡 C.甲醇和氨 D.甲醛和氨 E.氨和氡
A.气湿 B.气流 C.气温 D.辐射 E.二氧化碳
A.室内装饰材料释放有机污染物 B.饮用水重金属污染 C.室内吸烟且通风不良 D.室内燃煤 E.空调系统带菌
A.金黄色葡萄球菌数 B.肺炎球菌数 C.细菌总数 D.白喉杆菌数 E.结核杆菌数
A.0.07% B.0.15% C.0.03% D.0.04% E.3%
A.CO B.HCHO C.VOCs D.222Rn E.BA.P
A.室内浓度往往低于室外浓度 B.室内浓度往往与室外浓度相等 C.室内浓度往往高于室外浓度 D.室内浓度往往与室外浓度无关 E.室内浓度往往与室外其他污染物浓度有关
A.HCHO B.NH3 C.NO2 D.SO2 E.222Rn
A.空调机冷却塔的冷却水 B.淋浴器、洗衣机 C.加湿器、水龙头 D.微波炉、计算机 E.床铺、家具和地毯
A.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苯、甲苯 B.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三氯乙烯、氡 C.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D.甲醛、苯、甲苯、二甲苯、三氯乙烯、氡 E.一氧化碳、甲醛、苯、甲苯、二甲苯
A.房屋地基及建筑材料 B.吸烟 C.人的呼出气 D.燃料的燃烧 E.家用电器
A.呼吸道 B.消化道 C.皮肤 D.消化道和呼吸道 E.皮肤和消化道
A.≤20m3/(h·人) B.≥20m3/(h·人) C.≤30m3/(h·人) D.≥30m3/(h·人) E.≥40m3/(h·人)
A.≤10mg/m3 B.≤0.50mg/m3 C.≤0.24mg/m3 D.≤0.60mg/m3 E.≤1.0ng/m3
A.化学性和生物性两大类 B.物理性和化学性两大类 C.化学性、生物性和放射性三大类 D.物理性、生物性和放射性三大类 E.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和放射性四大类
A.春夏季 B.夏秋季 C.秋冬季 D.冬春季 E.冬季
A.介水传染病 B.急性中毒 C.慢性中毒 D.公害病 E.癌症
A.克汀病 B.水俣病 C.甲型肝炎 D.氟斑牙 E.地方性甲状腺肿
A.水源一次严重污染后,可呈暴发流行 B.多数患者发病日期集中在同一潜伏期内 C.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 D.若水源经常受污染,发病者可终年不断 E.对污染源采取治理措施后,疾病的流行仍难以得到控制
A.营养不良 B.克汀病 C.皮肤色素沉着 D.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E.骨软化症
A.有机前体物 B.三卤甲烷 C.卤代乙酸 D.藻毒素 E.氯化羟基呋喃酮
A.汽车废气 B.饮水氯化消毒 C.装饰和建筑材料 D.垃圾焚烧 E.污染的化妆品
A.钙、镁离子的含量 B.钙、铁离子的含量 C.钙、磷离子的含量 D.钙、钾离子的含量 E.钙、锌离子的含量
A.细菌总数 B.总大肠菌群 C.粪大肠菌群 D.游离性余氯 E.BOD
A.细菌总数 B.大肠菌群 C.粪大肠菌群 D.肠道致病菌 E.厌氧芽胞菌
A.净化消毒设施完善 B.感官性状良好 C.水量充足,取用方便 D.流行病学上安全 E.所含化学物质对人体无害
A.水质被毒物污染的间接指标 B.水质被毒物污染的直接指标 C.水质被有机物污染的间接指标 D.水质被有机物污染的直接指标 E.水质被无机物污染的直接指标
A.COD B.DO C.BOD D.pH E.CCl4
A.氟化物、汞、镉、铬 B.氟化物、汞、锰、铬 C.氟化物、汞、铝、铬 D.氟化物、汞、镉、锰 E.氟化物、汞、镉、铝
A.保持继续消毒的能力 B.保证管网内的水持续消毒 C.保证感官性状良好 D.保证流行病学上安全 E.增加消毒剂与饮用水的作用时间
A.流行病学安全 B.所含化学物质对人无害 C.感官性状良好 D.经济技术上可行 E.以上都是
A.<1000个/ml B.<100个/ml C.<50个/ml D.<10个/ml E.<3个/ml
A.<10个/L B.<3个/L C.<10个/100ml D.<3个/100ml E.不得检出/100ml
A.10m B.50m C.100m D.500m E.1000m
A.过滤→混凝沉淀→消毒 B.消毒→混凝沉淀→过滤 C.过滤→澄清→消毒 D.消毒→过滤→再消毒 E.混凝沉淀→过滤→消毒
A.加氯量B.需氯量C.余氯量D.细菌总数E.大肠菌群
A.毒理学指标 B.感官性状指标和一般化学指标 C.细菌学指标 D.放射性指标 E.流行病学指标
A.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皮肤病 B.痢疾、副伤寒、流感、乙型肝炎、化脓性皮炎 C.肺结核、痢疾、甲型肝炎、伤寒、化脓性皮炎 D.痢疾、扁桃体炎、活动性肺结核、病毒性肝炎、肿瘤 E.痢疾、伤寒、恶性肿瘤,化脓性皮肤病、病毒性肝炎
A.安全卫生 B.技术经济合理 C.运行费用低廉 D.兼顾城镇的中远期发展 E.配水管网配置方便
A.去除水中的病原体 B.去除水中的有机物 C.去除水中的化学物质 D.去除水中的低分子盐类 E.获得优质饮用水
A.流行病学调查 B.毒理学试验 C.浸泡试验 D.致畸试验 E.致癌试验
A.感官性状指标、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和放射性指标 B.感官性状指标、毒理学指标、微生物指标和放射性指标 C.感官性状指标、一般化学指标、微生物指标和放射性指标 D.感官性状指标、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和微生物指标 E.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微生物指标和放射性指标
A.与饮用水接触的防护涂料 B.水质处理器 C.与饮用水接触的新材料和化学物质 D.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各类进口产品 E.水处理剂
A.水源取水口 B.出厂水口 C.居民经常用水点处 D.出厂水口和管网末梢 E.水源取水口、出厂水口和居民经常用水点
A.有机物 B.无机物 C.Ca D.Hg E.P
A.生物蓄积作用 B.生物浓缩作用 C.生物放大作用 D.水体污染 E.水体自净作用
A.水 B.悬浮物 C.颗粒物 D.生物体 E.胶体
A.黄色 B.绿色或黄绿色 C.黄褐色 D.黑色 E.蓝色
A.水 B.沉积物(颗粒物) C.细菌 D.底泥 E.生物体
A.BOD B.COD C.DO D.TOD E.T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