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眼球下转和内转、内旋 B.眼球下转和内转、外旋 C.眼球下转和外转、外旋 D.眼球下转和外转、内旋 E.眼球上转和内转、内旋
A.面神经眼支 B.三叉神经第2支 C.动眼神经 D.三叉神经第1支 E.上颌神经
A.二分之一 B.三分之一 C.三分之二 D.四分之三 E.五分之四
A.房水和脉络膜 B.房水和玻璃体 C.房水和虹膜 D.房水和睫状体 E.房水和视网膜
A.上直肌 B.下直肌 C.上斜肌 D.下斜肌 E.内直肌
A.眶上神经 B.第Ⅲ脑神经 C.第Ⅳ脑神经 D.第Ⅴ脑神经第1支 E.第Ⅵ脑神经
A.周边1.2mm,中央0.7~0.8mm B.周边0.7~0.8mm,中央1.2mm C.周边1.0mm,中央0.30~0.57mm D.周边0.6~0.7mm,中央1.0mm E.周边1.0mm,中央1.0mm
A.基质层止端 B.前弹力层止端 C.后弹力层止端 D.Schlemm管 E.Schwalbe线
A.后极部 B.赤道部 C.角巩膜缘 D.视神经周围 E.肌肉附着处
A.眼球血供来自颈外动脉的眼动脉 B.眼动脉经眶下裂入眶内 C.眼动脉在眶隔的前方分支 D.视网膜中央动脉不属于终末动脉 E.眼动脉分为视网膜中央动脉系统和睫状动脉系统
A.睫状突环绕1周有10多条 B.睫状体后1/3较肥厚称为睫状冠 C.房水产生于睫状体色素上皮细胞 D.睫状肌内侧为环形纤维 E.睫状肌外侧为放射状纤维
A.睫状后短动脉 B.睫状后长动脉 C.睫状前动脉及眼睑动脉弓 D.眶上动脉 E.内眦动脉与眶下动脉
A.5.5mm B.6.5mm C.6.9mm D.7.7mm E.7.39mm
A.颞上方靠近角膜缘处 B.颞下方靠近角膜缘 C.鼻上方靠近角膜缘处 D.鼻下方靠近角膜缘处 E.上述均不正确
A.3个月 B.6个月 C.1岁 D.1岁半 E.2岁
A.上斜肌 B.上直肌 C.下直肌 D.外直肌 E.内直肌
A.表皮外胚层 B.神经外胚层 C.中胚层 D.内胚层 E.神经外胚层和中胚层
A.第5周 B.第10周 C.第3个月 D.第5个月 E.第8个月
A.瞳孔 B.晶状体 C.角膜 D.玻璃体 E.房水
A.眼是视觉器官,包括眼球、视路和附属器3个部分 B.视路是自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开始到大脑枕叶视中枢的神经径路 C.视路包括:视神经、视交叉、视束、视放射和枕叶纹状区5部分 D.眼附属器有保护作用 E.眼球接受视信息,经过处理转为神经冲动,由视路向视皮质传递
A.角膜 B.巩膜 C.葡萄膜 D.视网膜 E.巩膜和葡萄膜
A.<1mm B.1~1.5mm C.1.5~2mm D.2~2.5mm E.2.5~3mm
A.0.1ml B.0.15ml C.0.2ml D.0.25ml E.0.3ml
A.0.02ml B.0.06ml C.0.1ml D.0.15ml E.0.2ml
A.上方 B.下方 C.内侧 D.外侧 E.外下方
A.<5mm B.5~7mm C.7~9mm D.9~11mm E.11~13mm
A.睫状后短动脉 B.睫状后长动脉 C.睫状前动脉 D.睫状后短动脉和睫状后长动脉 E.睫状后长动脉和睫状前动脉
A.视网膜的血液 B.巩膜的血液 C.全部葡萄膜的血液 D.部分虹膜、睫状体和全部脉络膜的血液 E.虹膜、睫状体和巩膜的血液
A.上皮细胞层 B.前弹力层 C.后弹力层 D.基质层 E.内皮细胞层
A.0.5mm B.1.0mm C.1.5mm D.2.0mm E.2.5mm
A.视网膜动脉与视盘的动脉分支彼此密切吻合 B.视网膜动脉与睫状血管系统的分支彼此密切吻合 C.视网膜中央动脉为终末动脉 D.视网膜中央动脉直接起自于颈内动脉 E.视网膜中央动脉包括颅内段,眶内段,神经内段,眼内段
A.35mm B.40mm C.45mm D.50mm E.55mm
A.后睫状动脉 B.视网膜中央动脉 C.眼动脉 D.颈内动脉 E.大脑前动脉分支
A.提上睑肌 B.Muller肌 C.眼轮匝肌 D.上斜肌 E.以上都不对
A.睫状后长动脉 B.视网膜中央动脉 C.睫状前动脉 D.睫状前动脉和睫状后长动脉 E.睫状后短动脉
A.400~750nm B.300~650nm C.350~700nm D.450~800nm E.500~850nm
A.棱镜度 B.度 C.厘弧度 D.偏离角度 E.顶角
A.透镜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两类 B.凸透镜犹如无数个基底向内的三棱镜组合而成 C.凹透镜犹如无数个基底向内的三棱镜组合而成 D.平行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不能结成实性焦点 E.凸透镜可用来矫正远视
A.2.0D B.4.0D C.6.0D D.2.7D E.0.5D
A.0.1个屈光度 B.1个屈光度 C.10个屈光度 D.100个屈光度 E.0.01个屈光度
A.光觉视力 B.色觉视力 C.深度觉视力 D.形觉视力 E.日常生活视力
A.立体视觉又称空间视觉 B.它表示两个物体相对的远近关系 C.它必须以双眼单视为基础 D.绘画、雕塑职业要求有良好的立体视觉 E.立体视锐度正常值>60弧秒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E.五级
A.抗生素治疗 B.清洁脸部 C.改善环境 D.注射疫苗 E.手术治疗
A.4月4日 B.5月5日 C.6月6日 D.7月7日 E.9月9日
A.晶状体1.416 B.房水1.336 C.玻璃体1.336 D.角膜1.376 E.以上各项均正确
A.Zeis腺 B.Krause腺 C.结膜上皮 D.结膜杯状细胞 E.泪囊
A.0~1mm B.0.5~1.5mm C.1~2mm D.1.5~2.5mm E.2~3mm
A.上转、外转、内旋 B.上转、内转、内旋 C.上转、外转、外旋 D.上转、内转、外旋 E.下转、内转、外旋
A.球内段 B.眼内段 C.眶内段 D.管内段 E.颅内段
A.神经节细胞层 B.内核层 C.外核层 D.内界膜 E.神经纤维层
A.2 B.3 C.4 D.5 E.6
A.lm B.Cd C.lux D.Nit E.L
A.物聚散度 B.彗形像差 C.斜射像散 D.像聚散度 E.球面像差
A.调节范围 B.调节幅度 C.焦距 D.集合范围 E.融合储备
A.调节 B.屈光 C.集合 D.近视 E.近点
A.据1987年全国残疾调查结果表明,我国致残眼病的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白内障、青光眼、角膜病、沙眼 B.我国14岁以下儿童视力残疾的病因以先天性遗传性眼病为主 C.少数民族视力残疾患病率远高于汉族 D.男性视力残疾率高于女性 E.我国视力残疾的分布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最高
A.白内障复明手术 B.角膜移植术 C.青光眼手术 D.近视眼手术 E.沙眼睑内翻和倒睫手术
A.一个人较好眼的最好矫正视力低于0.05 B.一个人较差眼的最好矫正视力低于0.05 C.一个人较好眼的最好矫正视力低于0.3 D.一个人较好眼的视力低于0.05 E.一个人较差眼的最好矫正视力低于0.05
A.泪液中约98.2%为水 B.含有少量无机盐和蛋白 C.含有补体及铁蛋白 D.呈弱酸性 E.具有杀菌作用
A.高度近视眼 B.内分泌异常 C.眶内肿物 D.海绵窦血栓形成 E.眶底骨折
A.在角膜缘部结膜上皮细胞移行为角膜上皮细胞 B.睑缘部的结膜上皮为扁平上皮 C.睑板部的结膜上皮最厚 D.睑板到穹窿部结膜由立方上皮逐渐过渡成圆柱形 E.角膜缘部上皮细胞渐演变成复层鳞状上皮
A.球后视神经炎 B.视神经乳头炎 C.变性近视 D.视乳头缺损 E.视乳头有髓神经纤维
A.眼睑动脉弓 B.睫状前动脉 C.睫状前动脉于眼睑动脉弓 D.眶下动脉 E.睑内侧上、下动脉
A.上颌骨 B.蝶骨 C.额骨 D.腭骨 E.筛骨
A.18° B.21° C.23° D.25° E.51°
A.覆盖及填补角膜表面,使之成为一个光滑的光学界面 B.湿润并保护结膜和角膜上皮 C.机械冲洗的作用 D.抗微生物作用 E.角膜营养的最主要来源
A.Bermeister乳头 B.晶状体板 C.原始玻璃体 D.第二玻璃体 E.第三玻璃体
A.睫毛毛囊 B.Zeis腺 C.Moll腺 D.睑缘前唇与灰线之间 E.睑缘后唇与灰线之间
A.鼻侧视网膜的纤维 B.视网膜的纤维 C.上方视网膜的纤维 D.下方视网膜的纤维 E.颞侧黄斑乳头束纤维
A.0.1~0.5μl B.0.9~2.2μl C.2.5~3.5μl D.4.5~5.5μl E.5.5μl以上
A.额骨、蝶骨大翼 B.额骨、蝶骨小翼 C.额骨、筛骨 D.额骨、腭骨 E.额骨、颧骨
A.铁离子 B.葡萄糖 C.钾、钠、氯离子 D.IgM E.纤维蛋白原
A.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B.视疲劳 C.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D.急性额窦炎 E.急性虹膜睫状体炎
A.巩膜在交界处覆盖在角膜表面 B.角膜在交界处覆盖在巩膜表面 C.球结膜附着在角巩交界处的后缘 D.于角膜缘后缘的垂直切口会损伤睫状体 E.于角膜缘前缘的垂直切口会损伤小梁网
A.角膜上皮细胞 B.角膜缘干细胞 C.结膜上皮细胞 D.结膜杯状细胞 E.睑板腺
A.角膜上皮内神经末梢对疼痛的敏感性 B.前弹力层的弹性功能 C.后弹力层的弹性功能 D.角膜上皮细胞层保持完整 E.角膜内皮细胞层保持完整
A.眼球内旋和上转、内转 B.眼球外旋和下转、外转 C.眼球内旋和上转、外传 D.眼球外旋和上转、外转 E.眼球内旋和下转、外转
A.梅毒 B.麻风 C.结核 D.肝炎 E.淋病
A.内丛状层 B.内核层 C.外丛状层 D.外核层 E.神经节细胞层
A.Marcus-Gunn综合征 B.Moebius综合征 C.Tolosa-Hunt综合征 D.Rieger综合征 E.Adie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