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微量抗原 B.小分子半抗原 C.抗体 D.不完全抗体 E.药物
A.具有碱性助色基团 B.助色基团可为氨基 C.能与碱性物质结合 D.嗜酸性物质是指与酸性染料相结合的物质 E.在溶媒中带正电荷
A.计数板分为两个计数室 B.在计数室两侧各有一条支柱,比计数室高出1mm C.每个计数室边长均为3mm D.每个计数室划成9个大方格 E.白细胞计数采用计数室四角四个大方格
A.溶酶体 B.糖原 C.核糖核酸 D.线粒体 E.脱氧核糖核酸
A.红细胞呈淡蓝绿色,颗粒呈深蓝色 B.红细胞呈蓝绿色,颗粒呈淡蓝色 C.红细胞呈粉红色,颗粒呈蓝黑色 D.红细胞呈粉红色,颗粒呈深蓝色 E.红细胞呈淡蓝绿色,颗粒呈蓝黑色
A.草酸钾可导致红细胞体积缩小 B.双草酸盐抗凝剂可以使血小板凝集 C.肝素可以阻止血小板聚集 D.肝素可以减弱AT-Ⅲ对丝氨酸蛋白酶的灭活作用 E.肝素可以引起白细胞聚集
A.30天 B.60天 C.90天 D.120天 E.150天
A.破坏红细胞不破坏白细胞,并将白细胞着色 B.破坏红细胞不破坏白细胞,并将嗜酸性粒细胞着色 C.不破坏血细胞但将嗜酸性粒细胞着色 D.破坏所有血细胞并将嗜酸性颗粒着色 E.破坏红细胞和大部分白细胞,并将嗜酸性粒细胞着色
A.IgA B.IgD C.IgG D.IgM E.IgE
A.近端小管、远端小管、髓袢细段 B.肾小球、肾小囊 C.皮质集合小管、直集合小管、乳头管 D.近端小管、皮质集合管、乳头管 E.远端小管、直集合管、乳头管
A.静脉输入液体过多,如输入生理盐水、糖水或其他液体 B.使用某些药物,如咖啡因、噻嗪类、脱水剂等 C.精神紧张、癔症等,可引起暂时性、精神性多尿 D.抗利尿激素严重分泌不足或缺失 E.饮水过多或食用含水分高的食物
A.50% B.60% C.70% D.80% E.90%
A.荧光显微镜 B.相差显微镜 C.透射显微镜 D.暗视野显微镜 E.偏振光显微镜
A.100mg/24h或100mg/L B.150mg/24h或100mg/L C.100mg/24h或150mg/L D.150mg/24h或150mg/L E.200mg/24h或200mg/L
A.5.5~8.5 B.5.0~8.5 C.5.0~9.0 D.6.0~9.0 E.6.0~9.5
A.食物残渣 B.消化道分泌物 C.大量细菌 D.吞噬细胞 E.肠道脱落上皮细胞
A.4℃ B.20℃ C.25℃ D.37℃ E.56℃
A.癌细胞多散在分布 B.癌细胞体积较大,胞质丰富,多数有角化 C.胞核显著增大,畸形、深染明显 D.癌细胞形态多异 E.癌细胞多成团出现
A.100ml B.200ml C.300ml D.400ml E.500ml
A.细胞的来源、增殖、分化和功能 B.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形态 C.血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D.实验技术和建立实验方法 E.血细胞变形性
A.中胚叶造血期 B.肝脏造血期 C.骨髓造血期 D.淋巴器官造血期 E.脾脏造血期
A.50% B.60% C.70% D.80% E.100%
A.分裂早期 B.分裂中期 C.分裂晚期 D.分裂末期 E.分裂间期
A.铜蓝蛋白 B.球蛋白 C.铁蛋白 D.运铁蛋白 E.清蛋白
A.Ⅲ+Ⅶ+Ⅻ+Ca+PF3 B.Ⅹ+Ⅴ+Ca+PF3 C.Ⅱ+Ⅴ+Ca+PF3 D.Ⅹa+Ⅴ+Ca+PF3 E.Ⅻ+Ⅺ+Ⅸ+Ⅷ+Ⅹ+Ca+PF3
A.抗凝血酶Ⅲ B.蛋白C C.蛋白S D.血栓调节蛋白 E.活化蛋白C抑制物
A.早幼粒细胞 B.中性中幼粒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肥大细胞 E.淋巴细胞
A.淋巴结 B.脾脏 C.血岛 D.肝脏 E.骨髓
A.GPⅠb/Ⅸ复合物 B.钙离子 C.GPⅡb/Ⅲa复合物 D.ADP E.凝血酶
A.X性染色体遗传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C.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D.Y性染色体遗传 E.性染色体隐性遗传
A.内胚层 B.中胚层 C.外胚层 D.原始消化管 E.神经管
A.细胞形态学 B.血细胞化学 C.免疫学 D.遗传学 E.分子生物学
A.肽聚糖 B.外膜 C.膜磷壁酸 D.壁磷壁酸 E.脂类
A.异染颗粒 B.芽胞 C.鞭毛 D.荚膜 E.菌毛
A.损伤细菌细胞膜 B.破坏细菌DNA C.干扰蛋白质合成 D.损伤细菌细胞壁 E.干扰细菌的代谢
A.核质 B.中介体 C.性菌毛 D.鞭毛 E.质粒
A.唇疱疹 B.带状疱疹 C.病毒性脑炎 D.先天性畸形 E.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A.高尔基体 B.内质网 C.中介体 D.线粒体 E.核蛋白体
A.螺旋体 B.放线菌 C.病毒 D.细菌 E.立克次体
A.携带有细菌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基因 B.为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 C.具有独立自我复制能力 D.可从一个细菌转移至另一个细菌体内 E.可自行丢失
A.细菌的L型 B.支原体 C.衣原体 D.乙肝病毒 E.以上均可
A.2~3 B.3~4 C.4~6 D.6~7 E.7~8
A.类毒素 B.内毒素 C.外毒素 D.抗毒素 E.抗生素
A.结核分枝杆菌 B.淋病奈瑟菌 C.伤寒沙门菌 D.产单核李斯特菌 E.布鲁菌
A.厌氧罐法 B.厌氧袋法 C.厌氧手套箱法 D.焦性没食子酸 E.生物耗氧法
A.EV68型 B.EV69型 C.EV70型 D.EV71型 E.EV72
A.抗原过量 B.抗原抗体达到最适比 C.抗体过量 D.抗体特异性强 E.反应溶液pH为6.5~8.5
A.抗原的质量 B.抗体的质量 C.抗原抗体的比例 D.反应溶液的离子强度 E.反应溶液的pH
A.出现抗原性相同的两个组分 B.两种抗原 C.两种抗体 D.抗体为多克隆抗体 E.抗原为多态性抗原
A.5.0~7.0 B.6.5~7.0 C.7.0~8.5 D.6.5~8.5 E.5.0~8.5
A.抗原相对分子质量大 B.抗体相对分子质量大 C.抗原抗体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D.抗原扩散快 E.抗体扩散慢
A.沉淀线靠近抗原孔 B.沉淀线靠近抗体孔 C.沉淀线距二者同等距离 D.不出现沉淀线 E.出现多条沉淀线
A.抗原完全相同 B.两种抗原完全不同 C.两种抗原部分相同 D.抗体为多克隆抗体 E.两种性质的抗体
A.沉淀线位置 B.沉淀线形态 C.沉淀线数量 D.孔的大小 E.孔的形态
A.抗原过量 B.抗原抗体比例适当 C.抗体过量 D.多态性抗原 E.多克隆抗体
A.抑制抗原、抗体的扩散 B.改变抗原抗体的运行方向 C.加速抗原、抗体的扩散并规定其运行方向 D.使沉淀弧更明显 E.使沉淀弧位置离待测孔更远些,以便观察
A.液体对固体的相对移动 B.缓冲液离子对固体的相对移动 C.抗原对固体的相对移动 D.中抗体对固体的相对移动 E.抗原相对于抗体的移动
A.单向免疫扩散与电泳相结合的定向加速的免疫扩散技术 B.双向免疫扩散与电泳相结合的定向加速的免疫扩散技术 C.单向免疫扩散与两相反方向的规律改变的电流相结合的免疫扩散技术 D.双向免疫扩散与两相反方向的规律改变的电流相结合的免疫扩散技术 E.抗原、抗体反应与电泳相结合的定向加速的免疫扩散技术的统称
A.有氧氧化 B.糖原合成 C.磷酸戊糖途径 D.糖异生 E.糖醛酸途径
A.CM B.LDL C.LP(a) D.VLDL E.HDL
A.LD1 B.LD2 C.LD3 D.LD4 E.LD5
A.嘧啶核苷酸 B.嘌呤核苷酸 C.苯丙氨酸 D.甘氨酸 E.精氨酸
A.与清蛋白可逆结合 B.与清蛋白共价结合 C.游离存在 D.与乙酰CoA结合 E.与甘氨酸结合
A.葡萄糖醛酸 B.活性硫酸 C.乙酰CoA D.甘氨酸 E.谷胱甘肽
A.加单氧酶 B.脱氢酶 C.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 D.乙酰基转移酶 E.甲基转移酶
A.近曲小管 B.远曲小管 C.髓袢降支 D.髓袢升支 E.集合管
A.内生肌酐清除试验 B.菊粉清除试验 C.甘露醇清除试验 D.硫代硫酸钠清除试验 E.51Cr-EDTA清除试验
A.Fe B.Cu C.Mn D.Zn E.Ca
A.药物在体内吸收的量变规律 B.药物在体内分布的量变规律 C.药物生物转化的量变规律 D.体内药物随时间变化的量变规律 E.药物在体内排泄的量变规律
A.肝脏 B.肾脏 C.肠道 D.皮肤 E.肾上腺
A.蛋白质、肽类 B.固醇类激素 C.脂肪酸衍生物 D.氨基酸衍生物 E.核苷酸
A.生长激素 B.胰岛素 C.促甲状腺激素 D.甲状腺激素 E.甲状旁腺激素
A.CK B.CK-MB C.LD D.Mb E.cTn
A.应有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B.心肌中有较高含量,可反映小范围的损伤 C.能检测早期心肌损伤,窗口期要短 D.能估计梗死范围大小,判断预后 E.能评估溶栓效果
A.华支睾吸虫病 B.卫氏并殖吸虫病 C.斯氏狸殖吸虫病 D.日本血吸虫病 E.布氏姜片吸虫病
A.间接血凝试验 B.对流免疫电泳 C.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D.卡松尼皮内试验 E.环卵沉淀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