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白细胞数显著升高,以中性中幼粒细胞以下阶段细胞为主,并有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B.属于多能干细胞水平突变的克隆性疾病 C.Ph染色体是本病的特征性异常染色体,所有慢粒患者均可检出该染色体 D.NAP积分明显减低甚至为0 E.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20%,提示为加速期
A.己糖激酶法 B.葡萄糖氧化酶法 C.邻甲苯胺法 D.FolinWu法 E.班氏法
A.HPLC法 B.亲和色谱法 C.离子交换色谱法 D.等电聚焦法 E.电泳法
A.电压为电流与电阻的乘积 B.缓冲液离子强度愈高,温度愈高 C.缓冲液浓度愈高,分离色带越清楚 D.血清和血浆的电泳染色结果完全相同 E.不同电泳介质分离效果不同
A.使酶分子有别构效应 B.稳定酶活性中心的二硫键 C.去除腺苷激酶(AK)的影响 D.巯基化合物是肌酸激酶底物之一 E.除去肌酸激酶抑制剂
A.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磷酸单酯化合物的酶 B.激活剂为Mg2+和Mn2+ C.ALP不存在于骨组织 D.ALP有肝、小肠和胎盘型多种同工酶 E.ALP同工酶的抗原性和理化性质有些差异
A.尿 B.全血 C.唾液 D.胃液 E.头发
A.丙氨酸和α-酮戊二酸 B.丙氨酸和谷氨酸 C.天门冬氨酸和α-酮戊二酸 D.草酰乙酸和谷氨酸 E.谷胱甘肽和天门冬氨酸
A.肌酐清除率 B.对氨基马尿酸清除率 C.尿素清除率 D.尿酸清除率 E.菊粉清除率
A.离心式 B.分立式 C.流动式 D.干式 E.半自动式
A.一级标准 B.二级标准 C.溯源性好的校正物 D.质控物 E.以上都不可
A.O级 B.一级 C.二级 D.三级 E.混合级
A.高离子强度的盐溶液 B.等渗的生理盐水 C.补体 D.聚乙二醇 E.高浓度的葡萄糖
A.红外光 B.可见光 C.紫外光 D.无线电光 E.微波
A.L→M→C→D B.L→D→C→M C.D→L→C→M D.L→M→D→C E.M→L→D→C
A.曲线下的面积越大,对疾病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度越小 B.曲线下的面积越小,对疾病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度越小 C.曲线下的面积越大,对疾病诊断的特异性越大而敏感度越小 D.曲线下的面积越大,对疾病诊断的敏感度越大而特异性越小 E.曲线下的面积越大,对疾病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度组合最佳
A.一般不需设置样品空白 B.测定线性>Km C.产物的堆积对反应的影响较大 D.不需设防止底物耗竭(suBstratEDElEtion)的参数 E.孵育温度波动,测定结果不受影响
A.LDH为测定的指示酶 B.用于底物丙酮酸盐的再乍 C.用于底物乳酸盐的再生 D.用于底物NADH的冉牛 E.用于消除内源性旁路反应丙酮酸的干扰
A.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B.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C.琼脂糖电泳 D.等电聚焦电泳 E.离子交换层析
A.上呼吸道感染 B.吸烟 C.肝硬化 D.新生儿 E.心功能代偿不全
A.=80% B.<80% C.>80% D.=60% E.≤80%
A.灵敏度 B.特异性 C.阳性预测值 D.阴性预测值 E.效率
A.4.5~5.5mmol/L B.4.0~6.0mmol/L C.3.0~7.0mmol/L D.3.5~6.5mmol/L E.3.5~7.0mmol/L
A.接触传播 B.呼吸道传播 C.输血传播 D.性传播 E.粪-口传播
A.大肠埃希菌 B.普通变形杆菌 C.伤寒沙门菌 D.肺炎克雷伯菌 E.弗劳地枸橼酸杆菌
A.吉姆萨染色法 B.革兰染色 C.抗酸染色 D.瑞士染色法 E.AlBErt染色法
A.肺炎链球菌 B.A群链球菌 C.B群链球菌 D.C群链球菌 E.粪肠球菌
A.大肠埃希菌 B.铜绿假单胞菌 C.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D.化脓性链球菌 E.阴沟肠杆菌
A.消毒 B.灭菌 C.无菌 D.防腐 E.无菌操作
A.氨苄西林 B.头孢他啶 C.氯霉素 D.万古霉素 E.青霉素
A.抗原与抗体都呈弱阳性反应的最高稀释度 B.抗原与抗体都呈强阳性反应的最高稀释度 C.抗原与机体都呈弱阳性反应的最低稀释度 D.抗原与抗体都呈强刚性反应的最低稀释度 E.抗原与抗体都呈阳性反应的抗原最高稀释度及抗体最低稀释度
A.化学发光法 B.FIA法 C.E1A法 D.ELISA法 E.RIA法
A.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自身抗体 B.其性质主要是:IgA C.无器官特异性和种属特异性 D.主要存在于血清中 E.抗核抗体可出现于多种自身免疫疾病中
A.CD2+/CD3+细胞比值 B.CD34+/CD4+细胞比值 C.CD3+/CD8+细胞比值 D.CD4+/CD8+细胞比值 E.CD2+/CD4+细胞比值
A.HLA-A抗原 B.HLA-DR抗原 C.HLA-DP抗原 D.HLA-B抗原 E.HLA-C抗原
A.T细胞亚群检测 B.E花环试验 C.免疫球蛋白检测 D.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E.细胞毒试验
A.只用于检测抗原 B.被测物与酶标记物的免疫活性各不相同 C.被测物多则标记物被结合的机会少 D.待测管的颜色比对照管的淡表示被测物量少 E.只用于检测抗体
A.靠近抗原孔 B.靠近抗体孔 C.在两孔之间 D.呈多条沉淀线 E.不出现沉淀线
A.吖啶酯类 B.鲁米诺 C.三联吡啶钉 D.HRP E.AP
A.增加溶液的离子强度 B.增加蛋白质或电解质 C.增加试液的黏滞度 D.用胰酶或神经胺酸酶处理 E.离心使复合物沉淀
A.ELSA B.荧光免疫技术 C.化学发光免疫测定 D.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 E.斑点免疫层析试验
A.破坏补体,去除一些非特异反应因素 B.提高血清中抗体的激活状念 C.增强血清中抗体同抗原结合的能力 D.破坏血的抗羊红细胞成分 E.增加羊细胞溶解作用
A.血蛋白病 B.G-6-PD缺陷症 C.恶性贫血 D.冷凝集素综合征 E.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A.MDS B.再生障碍性贫 C.急性白血病 D.PNH E.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A.寄生虫病 B.支气管哮喘 C.血清病 D.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E.伤寒
A.耳垂血比静脉血低 B.耳垂采血时用力挤压出的第一滴血即可用检查 C.婴幼儿宜用耳垂采血 D.成人推荐用手指采血 E.手指采血时用力挤压出的第一滴血即可用于检查
A.器官移植 B.亲子鉴定 C.输血 D.诊断强直性脊柱炎 E.交叉配血时
A.纯化Ⅷ因子制品 B.单采血小板制品 C.白细胞制品 D.白蛋白制品 E.球蛋白制品
A.A型 B.O型 C.AB型 D.B型,Rh阴性 E.无需考虑ABO血型
A.淀粉样颗粒 B.精子 C.白细胞 D.红细胞 E.卵磷脂小体
A.黄色 B.棕红色 C.铁锈色 D.棕褐色 E.烂桃样
A.液化后可呈半透明乳白色 B.新鲜排出的精液凝成胶冻状 C.液化时间不超过30分钟 D.精液不液化可抑制精子的活动 E.久未射精者排出的精液可呈浅黄色
A.乳白色 B.灰白色 C.黄色 D.酱油色 E.无色
A.加热醋酸法 B.干化学试带法 C.丽春红法 D.磺柳酸-硫酸钠法 E.考马斯亮蓝法
A.呼吸性碱中毒 B.慢性肾小球肾炎 C.频繁呕吐 D.尿路感染 E.服用重碳酸盐
A.血胆红素增加 B.粪胆原下降或正常 C.尿中尿胆原阴性 D.尿中尿胆原阳性 E.尿中尿胆红素阳性
A.颗粒管型 B.透明管 C.白细胞管型 D.红细胞管 E.蜡样管型
A.α-HCG单克隆免疫测定 B.β-HCG单克隆二点酶免疫测定 C.胶乳凝集抑制试验 D.胶乳凝集抑制稀释试验 E.胶乳凝集抑制浓缩试验
A.IgG B.IgM C.IgA D.IgD E.IgE
A.血清铁增加 B.总铁结合力降低 C.血清铁饱和度增加 D.骨髓铁染色细胞内铁增加 E.骨髓染色小粒中含铁血黄素减少
A.AML-M5 B.AML-M3 C.AML-M2 D.AML-M1 E.AML-M4
A.急性失血性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溶血性贫血 E.巨幼细胞性贫血
A.精子计数 B.精子活率 C.精子活力 D.精子形态 E.白细胞数
A.红细胞数量和血细胞比容 B.MCV、MCH、MCHC C.血沉 D.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 E.红细胞比积
A.MCV增高、MCH增高、MCHC增高 B.MCV增高、MCH增高、MCHC正常 C.MCV减低、MCH增高、MCHC正常 D.MCV减低、MCH减低、MCHC正常 E.MCV减低、MCH减低、MCHC减低
男性,26岁,因发热、咳嗽2周,鼻及牙龈出血伴皮肤大片淤斑3天入院。体检:中度贫血貌,胸骨中段明显压痛,脾肋下1cm。上臂及臀部大片淤斑。化验72g/L,WBC58×109/L,PLT14×109/L,FF19s(正常对照12s),纤维蛋白原1.2g/L,尿红细胞(++)
A.骨髓涂片检查 B.PAIgG、PAIgA、PAC3测定 C.Coombs试验 D.肺部X线摄片 E.血培养
A.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B.溶血尿毒症综合征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E.M3并发DIC
A.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B.变性珠蛋白小体试验 C.Coombs试验 D.Ham试验 E.血红蛋白电泳
A.该病只累及红细胞 B.该病来源于造血干细胞的突变 C.该病是一种获得性血细胞膜缺陷性疾病 D.该病与再生障碍性贫血有关 E.该病是由于染色体Xp上的基因突变所致
A.PNH B.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 C.冷凝集素综合征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急性造血功能停滞
A.大肠埃希菌 B.脑膜炎奈瑟菌 C.流感嗜血杆菌 D.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 E.无乳链球菌
A.不能及时送检可存入冰箱 B.在抗菌治疗前留标本 C.尽可能使用无菌容器 D.避免接触氧气 E.清晨留标本
A.普通环境 B.5%~1O%环境C02 C.厌氧培养 D.微需氧环境 E.25℃培养
A.APTT B.PT C.抗FXa活性测定 D.D-二聚体测定 E.TT及甲苯胺蓝纠正试验
A.2~20fl B.36~360fl C.35~160fl D.90~160fl E.160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