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必须定时进行膀胱残余尿量的监测,避免发生尿潴留 B.应避免膀胱过度充盈或者手法加压过分 C.膀胱反射出现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因此训练时注意循序渐进 D.一般来说,膀胱排空活动与痉挛的发作关系不大 E.逼尿肌反射亢进时叩击膀胱区可能导致尿液反流到肾
A.要求患者取患侧卧位 B.正常时患肢应落于健肢的前侧 C.检测髂胫束挛缩和臀中肌无力 D.检测臀中肌挛缩 E.检测髂胫束挛缩或阔筋膜张肌挛缩
A.1~3min B.5~7min C.10min D.15~20min E.30min
A.300~400h B.500~1000h C.2000~3000h D.6000h E.15000h
A.牵张挛缩或粘连的肌腱和韧带 B.维持或恢复关节活动范围 C.逐步增强肌力,建立协调动作模式 D.增强瘫痪肢体本体感觉 E.刺激屈伸反射、放松痉挛肌肉
A.大范围、慢速度的手法操作可缓解紧张或挛缩 B.手法要平稳,有节奏 C.治疗僵硬时,手法应超过僵硬点 D.手法操作均应达到关节活动受限处 E.治疗疼痛时,手法应超过痛点
A.颈型颈椎病 B.神经根型颈椎病 C.脊髓型颈椎病 D.交感型颈椎病 E.椎动脉型颈椎病
A.骨性关节强直 B.关节内感染 C.当挛缩的软组织有增大关节功能能力作用时 D.关节活动范围减少特别是存在挛缩及粘连的关节 E.关节内血肿
A.训练中不应憋气,以防发生心血管问题 B.训练中应有3~4min的休息恢复期 C.注意避免过度工作或过度训练现象 D.初始为最大阻力,以后逐渐降低阻力 E.注意操作方法,避免替代运动
A.等长训练 B.向心性等张收缩 C.离心性等张收缩 D.渐进抗阻的等长训练 E.向心性收缩和离心性收缩交互的形式
A.短促等长训练时,应在间隔休息时辅以节律性呼吸,以预防血压升高 B.进行多点等长训练时两点间的角度范围不应超过10° C.多点等长训练更适合于慢性炎症、关节运动尚可但无法进行动态抗阻训练的患者 D.多点等长训练时,每一点的阻力应逐渐增加以确保在无痛条件下增强肌力 E.短暂最大训练时,若等长收缩不能维持5~10s者,可不加大负荷
A.运动的时间 B.运动的频率 C.运动过程中所做的功或消耗的能量 D.跑步的距离与时间 E.代谢当量(METs)
A.持续性疲劳 B.运动后持续性关节酸痛 C.运动当日失眠 D.运动后大汗 E.运动次日清晨安静心率明显变快或变慢或感觉不适
A.消炎作用 B.镇痛作用 C.促进组织再生作用 D.凝固作用 E.生物学刺激和调节作用
A.脑卒中 B.手外伤 C.严重认知障碍不合作者 D.精神分裂症 E.四肢不全瘫患者
A.摆动一个悬挂的几何形物品,让患者辨认 B.在患者做动作前闭上眼睛想像动作,然后睁眼尝试完成 C.在物品上贴标签,提示患者 D.给相当于儿童大小的人体模型穿衣服 E.看数字卡片,让患者按顺序排好
A.穿衣训练 B.平衡训练 C.踏自行车 D.阅读训练 E.肌力训练
A.文字理解训练 B.发音转换训练及句子转换训练 C.呼名及书写表达练习 D.视觉训练如看图说话 E.手势训练
A.鼻吸气-口呼气 B.吹气 C.发声 D.软腭抬高 E.舌伸缩
A.呼吸训练 B.口唇力量训练 C.声带内收训练 D.憋气训练 E.掌力训练
A.患者躯干30°仰卧位,头部前屈;右侧肩部用枕头垫起,辅助者位于患者左侧 B.患者躯干30°仰卧位,头部前屈;左侧肩部用枕头垫起,辅助者位于患者右侧 C.患者躯干60°仰卧位,头部前屈;右侧肩部用枕头垫起,辅助者位于患者左侧 D.患者躯干60°仰卧位,头部前屈;左侧肩部用枕头垫起,辅助者位于患者右侧 E.患者平躺仰卧位
A.有利于咨询治疗收集资料 B.建立积极的咨询与治疗关系 C.有利于求助者自我表达 D.可使求助者感到满足 E.有利于表达治疗者的个人魅力
A.点头 B.目光注视 C.手势 D.言语 E.嗯嗯
A.靶目标设置的越大越好 B.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 C.设计新的结果取代以往不良行为产生的直接后果 D.观察靶行为的直接后果对不良行为的强化作用 E.设定的目标应可测量
A.合理情绪想像技术 B.家庭作业 C.行为技术 D.沟通技术 E.与不合理信念辩论
A.消除分离焦虑 B.帮助求助者运用所学的方法和经验 C.让求助者接受离别 D.确定咨询与治疗结束的时间 E.全面回顾和总结
A.与持相同价值观的求助者平等交流 B.欣赏求助者的全部优点和缺点 C.对求助者的错误见解持不批判态度 D.接受求助者光明面和消极面 E.对求助者的恶习无动于衷
A.不强迫求助者执行 B.让求助者真正理解指导的内容 C.可以不考虑求助者的心理准备 D.治疗者直接指示求助者以某种方式行动 E.充分利用非言语指导方式配合言语指导
A.推法、揉法、擦法、抹法等 B.推法、揉法、抹法等 C.推法、揉法、按法、捏法等 D.推法、揉法、捏法等 E.推法、揉法、擦法等
A.手掌、掌根、鱼际肌、手指的指腹在一个穴位、一个部位或沿着一条经络施压并做前后、左右或上下直线推动的手法 B.用拇指或手掌在一个穴位、一个部位或沿着一条经络施压并做前后、左右或上下直线推动的手法 C.用拇指或手掌在一个穴位、一个部位或沿着一条经络施压并做环形移动的手法 D.用拇指或手掌、前臂等在治疗部位或穴位上,通过腕关节的柔和转动来带动手掌、手指或前臂的环形移动的手法 E.用手掌、掌根、鱼际肌、手指的指腹或前臂等在治疗部位或穴位上,通过腕关节的柔和转动来带动手掌、手指或前臂的环形移动的手法
A.用手掌、掌根、鱼际肌、手指的指腹或前臂等在治疗部位或穴位上,通过腕关节的柔和转动来带动手掌、手指或前臂的环形移动的手法 B.半握拳,以小鱼际肌和第四、五掌指关节按压于治疗部位或穴位上,通过腕关节的柔和转动来带动手掌、手指或前臂的环形移动的手法 C.用手指的指腹或前臂等在治疗部位或穴位上,通过腕关节的柔和转动来带动手掌、手指或前臂的环形移动的手法 D.用前臂按压于治疗部位,利用前臂来回旋转带动腕关节做屈伸连续滚动按压 E.用手指的指腹或前臂按压于治疗部位,利用前臂来回旋转带动腕关节做屈伸连续滚动按压
A.用拇指或手掌在皮肤上滑动或回旋的手法 B.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肤上快速的来回摩擦的手法 C.用拇指或手掌在治疗部位上以一定的压力向一边推动的手法 D.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肤上滑动或回旋的手法 E.用拇指或手掌在治疗部位上快速的来回摩擦的手法
A.用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的艾炷或艾条,点燃后在体表的一定穴位熏灼,给人体温热性的刺激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 B.是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者如半截橄榄大小,点燃后在体表的一定穴位熏灼,给人体温热性的刺激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 C.将艾灸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给人体温热性的刺激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 D.是针刺与艾灸供给使用的一种方法 E.是将艾条燃着的一端,与施灸部位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
A.健侧握力好的偏瘫患者 B.体弱的老年人 C.握力好、平衡功能较差的患者 D.上肢支撑力强、握力好的患者 E.胫骨骨折恢复期的患者
A.为外骨骼式假肢 B.由硬壳体承力 C.结构简单 D.重量轻 E.不易损坏裤子
A.腰肌劳损 B.严重腰椎间盘突出症 C.腰椎结核 D.腰椎骨折 E.重度腰椎滑脱
A.靠背上缘低于患者肩胛骨下缘的轮椅 B.靠背上缘达患者肩胛骨下缘的轮椅 C.靠背上缘达患者肩胛骨下缘1cm处的轮椅 D.靠背上缘只达患者肩胛骨下缘2~3cm处的轮椅 E.靠背上缘只达患者肩胛骨下缘4cm以上的轮椅
A.长臂洗澡刷 B.洗澡椅 C.肥皂手套 D.转移滑板 E.帆布扶手装置
A.3~5d B.5~7d C.10~15d D.15~21d E.20~30d
A.60~80字/min B.80~100字/min C.100~120字/min D.120~140字/min E.140~160字/min
A.2相 B.3相 C.4相 D.5相 E.6相
A.F波 B.H波 C.M波 D.P100 E.N75
A.比较敏感,在支配该肌肉的10%以上神经纤维受损时有异常反应 B.比较敏感,在支配该肌肉的20%以上神经纤维受损时有异常反应 C.不很敏感,在支配该肌肉的30%以上神经纤维受损时有异常反应 D.不敏感,在支配该肌肉的50%以上神经纤维受损时有异常反应 E.敏感,在支配该肌肉的5%以上神经纤维受损时有异常反应
A.连续性 B.光滑性 C.弯折 D.左右漂移 E.以上都是
A.用厕所 B.上下楼梯 C.修饰 D.控制大小便 E.计算力
A.<20分 B.<25分 C.<30分 D.<40分 E.<60分
A.60分 B.30分 C.20分 D.15分 E.10分
A.基本能完成 B.需要部分帮助 C.需要很大帮助 D.完全需要帮助 E.不需要帮助
A.0级 B.1级 C.2级 D.3级 E.4级
A.0级 B.1级 C.1+级 D.2级 E.2+级
A.髋内收肌 B.髋外展肌 C.股四头肌 D.股二头肌 E.小腿三头肌
A.步行周期 B.步长 C.步长时间 D.步速 E.步宽
A.不能完成活动 B.重度障碍 C.中度障碍 D.轻度障碍 E.无障碍
A.测角器轴心放于股骨外髁 B.测角器轴心放于股骨内髁 C.测角器移动臂与胫骨纵轴平行 D.测角器固定臂与胫骨纵轴垂直 E.测角器轴心放于股骨内踝与外踝连线中点
A.在减重状态下能做关节全范围运动 B.能抗重力做关节全范围运动,但不能抗阻力 C.能抗重力和一定的阻力运动 D.能抗重力和抗充分阻力运动 E.不能判定
A.腕关节脱位 B.柯莱斯骨折 C.腕舟骨骨折 D.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E.掌骨骨折
A.深浅感觉检查 B.语义相关性检查 C.触觉性命名 D.视觉识别 E.视觉检查
A.形态辨认障碍训练方法 B.图形-背景区分障碍训练方法 C.空间关系辨认障碍训练方法 D.地形方位辨认困难训练方法 E.深度和距离辨认障碍训练方法
A.交叉促进训练 B.视扫描训练 C.躯干旋转 D.右眼遮盖 E.忽略侧肢体的感觉输入训练
A.手指失认 B.偏身失认 C.躯体失认 D.左右失认 E.单侧忽略
A.自知力的训练 B.提高醒觉能力的训练 C.学习能力的训练 D.记忆能力训练 E.单侧忽略的训练
A.呼名及书写表达练习 B.发音转换训练及句子转换训练 C.文字训练 D.视觉训练如看图说话 E.手势训练
A.发音启动 B.语言节奏训练 C.音量控制 D.音高控制 E.鼻音控制
A.改善食物或水从口中漏出 B.促进咀嚼功能 C.促进对食物的控制及向咽部输送的能力 D.可防止食物进入气管 E.有利于排出吸入或误咽的食物,促进喉部闭锁
A.控制呼吸气流 B.改善鼻咽腔闭锁功能 C.降低咽喉部的肌紧张 D.把紧张性转移到腹肌和膈肌 E.有利于发声
A.痉挛型构音障碍 B.迟缓型构音障碍 C.运动过多型构音障碍 D.共济失调型构音障碍 E.混合型构音障碍
A.每一级焦虑应小到能被全身松弛所拮抗的程度 B.各级焦虑等级之间级差尽量均匀 C.焦虑等级至少有4个以上 D.焦虑等级的设定主要取决于求助者本人 E.以上4点
A.消退性抑制 B.经典条件反射 C.模仿学习 D.操作性条件反射 E.顿悟
A.可以允许求助者自行采取缓解焦虑的行为 B.让求助者暴露在现实的恐惧之中 C.治疗时产生焦虑情境的性质无限制 D.不必先学习放松技术 E.允许求助者不适应的应对行为
A.学习放松技巧 B.建构焦虑等级 C.签订咨询协议 D.逐级系统脱敏 E.确定引发焦虑刺激情境
A.求助者及其家属执意要求停止时,应立即终止治疗 B.治疗的场地安排和情境设置 C.有安全保障 D.咨询师要讲解冲击疗法的原理 E.必要时咨询师可以强制执行治疗计划
A.确定靶症状 B.分析靶症状的成因 C.选用厌恶刺激 D.把握时机实施厌恶刺激 E.确定厌恶刺激的强度
A.具体的事件和行为 B.求助者抽象的与自我观念有关的错误命题 C.边缘性错误观念 D.很容易通过具体情境加以检验的观念 E.求助者故意隐藏起来的错误观念
A.推法、揉法、法、摩法、擦法、抹法六大类 B.拿法、按法、捏法、叩法、拍捶法、击法六大类 C.推法、揉法、法、叩法、拍捶法、击法六大类 D.拿法、按法、捏法、摩法、擦法、抹法六大类 E.推揉、摩擦、拿按、叩击、振动、摇动六大类
A.摩法、擦法、抹法等 B.拿法、按法、揉法等 C.推法、揉法、捏法等 D.拿法、按法、捏法等 E.摩法、按法、推法等
A.拍锤法、击法等 B.拍锤法、按法等 C.击法、按法等 D.拍锤法、击法、按法等 E.拍捶法、击法、弹法
A.摇法、抖法、搓法等 B.摇法、抖法、屈伸法、引伸法等 C.摇法、屈伸法、摩法等 D.抖法、引伸法、擦法、抹法等 E.拍捶法、击法、弹法
A.肢体紧张时,突然被动牵伸关节 B.肢体紧张时,突然主动牵伸关节 C.肢体放松时,突然被动牵伸关节 D.肢体放松时,突然主动牵伸关节 E.被动的旋转或环转关节的手法
A.用拇指或手掌在治疗部位上以一定的压力向一边推动的手法 B.手掌在皮肤上滑动或摩擦的手法 C.手掌在皮肤上快速地来回摩擦的手法 D.手指或手掌在皮肤上滑动或回旋的手法 E.用拇指或手掌在一个穴位、一个部位或沿着一条经络施压并做前后、左右或上下直线推动的手法
A.局部皮肤、软组织有感染 B.外伤性截瘫、周围神经损伤 C.妇女怀孕及月经期 D.血液病或正在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 E.神经嵌顿、深静脉血栓
A.远近配穴法 B.前后配穴法 C.上下配穴法 D.内外配穴法 E.左右配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