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Ⅹ B.FⅤ C.FⅨ D.FⅧ E.FⅫ
A.分枝杆菌属 B.葡萄球菌属 C.埃希菌属 D.克雷伯菌属 E.嗜血杆菌属
A.较强的选择性抑菌能力 B.较弱的选择性抑菌能力 C.较强的选择性杀菌能力 D.较弱的选择性杀菌能力 E.无抑菌能力
A.红色 B.黄色 C.蓝色 D.绿色 E.黑色
A.双草酸盐抗凝剂可以使血小板凝集 B.肝素可以加强AT-Ⅲ对丝氨酸蛋白酶的灭活作用 C.草酸钾可导致红细胞体积胀大 D.肝素可以阻止血小板聚集 E.枸橼酸盐抗凝血适用于SR检查
A.红细胞MCV正常,则红细胞形态必定正常 B.MCV值低,则MCH、MCHC必然也低 C.如果MCV和MCH增大,则MCHC也会增大 D.贫血者可以有明显的红细胞异常,但其MCV可能并不出现异常 E.MCV、MCH、MCHC三者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A.急性溶血 B.巨幼细胞性贫血 C.反复输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放化疗治疗后
A.新生儿出生时白细胞总数较成人低,淋巴细胞占50%以上 B.白细胞分类计数时儿童较成年人淋巴细胞所占比例高 C.正常情况白细胞计数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D.白细胞分类计数时成年人较儿童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低 E.正常分娩时白细胞计数可降低
A.空泡变性 B.假性Pelger-Huet畸形 C.分叶过多 D.缗钱状形成 E.杜勒氏小体
A.云雾状、界限不清、染成灰蓝色的嗜碱性区域 B.比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呈黑色或紫黑色的颗粒 C.呈紫红色细杆状物质,分布不均、大小不等 D.圆形粗大,量多均匀,鲜橘红色 E.大小和分布不均,蓝黑色,常覆盖核上
A.缺铁性贫血 B.溶血性贫血 C.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巨幼细胞贫血
A.亮氨酸结晶 B.酪氨酸结晶 C.赖氨酸结晶 D.胱氨酸结晶 E.鸟氨酸结晶
A.1~2小时 B.2~6小时 C.4~8小时 D.8~12小时 E.12~24小时
A.白细胞计数降低,以单核细胞为主 B.白细胞计数降低,以淋巴细胞为主 C.白细胞计数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D.白细胞计数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 E.白细胞计数升高,以单核细胞为主
A.高速直线运动 B.中速直线运动 C.低速直线运动 D.非前向运动或原地运动 E.不活动
A.精囊炎 B.睾丸炎 C.前列腺炎 D.附睾炎 E.尿道炎
A.缺铁性贫血 B.骨髓纤维化 C.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D.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E.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A.M2a B.M3a C.M4a D.M4b E.M4c
A.5% B.10% C.20% D.25% E.30%
A.原发性纤溶亢进 B.继发性纤溶亢进 C.肺梗死 D.静脉血栓的形成 E.严重感染
A.6号染色体长臂丢失 B.6号染色体短臂丢失 C.6号染色体长臂易位 D.6号染色体短臂易位 E.少了1条6号染色体
A.100% B.96% C.90%~95% D.85% E.60%
A.高酪氨酸蛋白激酶的活性 B.高相对分子质量激肽酶的活性 C.纤溶酶原酶的活性 D.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 E.抗凝血酶的活性
A.增生极度减低 B.增生减低 C.增生活跃 D.增生极度活跃 E.增生明显活跃
A.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巨幼细胞性贫血 D.缺铁性贫血 E.慢性病贫血
A.CD19+ B.CD20+ C.CD10+ D.CD5+ E.CD23+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D.急性白血病 E.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A.立即温箱干燥后,送实验室 B.置于4℃生理盐水中保存 C.立即送实验室检测 D.置于增菌液中保存 E.室温过夜后送检
A.注意无菌操作,尽量避免杂菌污染 B.根据病原菌在体内的分布和排出部位取材 C.采集标本应在使用抗生素之前 D.尽可能采集病变明显部位的材料 E.标本需尽快送检,冷藏输送
A.挑取单个菌落边缘的细菌少许 B.将细菌与生理盐水混匀,自然干燥 C.加热固定后将玻片冷却 D.加鞭毛染液后在酒精灯上方加热染色 E.以上都不正确
A.1μg苯唑西林纸片的抑菌圈直径≤12mm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B.1μg苯唑西林纸片的抑菌圈直径≤10mm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C.1μg苯唑西林纸片无抑菌圈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D.苯唑西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4μg/ml E.青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4μg/ml
A.标本取材后应立即冷藏 B.瘀斑涂片镜检有诊断意义 C.分离培养用巧克力色培养基 D.培养过程中保持培养箱中一定的湿度 E.初次培养需5%~10%CO2
A.菌体多糖抗原 B.荚膜多肽抗原 C.芽胞抗原 D.表面抗原 E.以上都不是
A.葡萄糖 B.麦芽糖 C.蔗糖 D.果糖 E.乳糖
A.脆弱类杆菌 B.产气荚膜梭菌 C.不解糖卟啉单胞菌 D.破伤风梭菌 E.肉毒梭菌
A.甲基红 B.酚红 C.亚甲蓝 D.酚酞 E.甲酚红
A.细菌性心内膜炎 B.流脑 C.伤寒 D.白喉 E.布鲁菌病
A.5×107 B.5×106 C.5×105 D.5×104 E.5×108
A.血平板 B.吕氏血清斜面 C.亚碲酸钾平板 D.巧克力平板 E.半固体培养基
A.链霉素-庆大霉素 B.青霉素-卡那霉素 C.四环素-链霉素 D.万古霉素-多黏菌素B E.庆大霉素-卡那霉素
A.免疫电镜法检测粪便标本中病毒颗粒 B.取粪便标本作病毒分离培养 C.PCR检测血液中HAVRNA D.粪便标本中特异性抗原的检测 E.ELISA检测血中抗-HAVIgM
A.内部属性 B.表面属性 C.着染属性 D.粒子属性 E.物理属性
A.表面属性 B.内部结构属性 C.着染属性 D.物理属性 E.化学属性
A.检测荧光的特定发射波长 B.检测激发光的波长 C.检测荧光的颜色 D.检测前向散射光 E.检测侧向散射光
A.FITC、RB200、TRITC B.FITC、PE、PC C.FITC、RB200、PE D.FITC、TRITC、PE E.FITC、PE、ECD或PeCy5
A.聚集 B.散开 C.继续下落 D.停止下落 E.向左或右偏转
A.散射比浊法 B.速率透射比浊法 C.分光光度计比色法 D.免疫透射比浊法 E.免疫胶乳比浊法
A.抗原过量 B.抗体过量 C.抗体与抗原处于最适比 D.抗原与抗体比例为1:1 E.抗原与抗体比例为2:1
A.免疫球蛋白、补体等 B.肿瘤标志物 C.病毒血清标志物 D.内分泌激素 E.细胞表面标志
A.气相 B.液相 C.固相 D.半固体 E.气溶胶
A.吖啶酯类 B.三丙胺 C.鲁米诺类 D.三联吡啶钌 E.AMPPD
A.吖啶酯类 B.三丙胺 C.鲁米诺类 D.三联吡啶钌 E.三氧乙烷
A.双抗体夹心法 B.竞争法 C.间接法 D.直接法 E.补体参与的结合法
A.FITC B.RB200 C.血清白蛋白 D.镧系金属离子 E.胆红素
A.ALP与H2O2 B.ALP与4-MUP C.HRP与4-MUP D.HRP与4-甲基伞酮-β-D半乳糖苷 E.ALP与4-甲基伞酮-β-D半乳糖苷
A.1~2周 B.2~4周 C.4~6周 D.6~8周 E.8~10周
A.果糖胺是一种酮胺类化合物 B.测定果糖胺主要是测定糖化清蛋白 C.清蛋白浓度异常时将影响其检验结果 D.可替代GHb监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变化 E.对某些糖尿病患者在反映血糖控制效果上比GHb更敏感、更及时
A.CM B.LDL C.LP(a) D.VLDL E.HDL
A.CM残粒 B.LDL C.LP(a) D.VLDL E.HDL
A.<1 B.>1 C.>2 D.2~3 E.>3
A.尿钠浓度>40mmol/L,FeNa>1 B.尿钠浓度>20mmol/L,FeNa>1 C.尿钠浓度<20mmol/L,FeNa=1 D.尿钠浓度<20mmol/L,FeNa<1 E.尿钠浓度20~40mmol/L,FeNa>1
A.442 B.178 C.1800 D.278 E.470
A.碘-地方性甲状腺肿 B.铜-肝豆状核变性 C.铁-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D.硒-克汀病 E.锌-生长发育迟缓
A.治疗指数低、安全范围窄,毒性反应强的药物 B.药代动力学个体差异大的药物 C.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药物 D.治疗浓度与中毒浓度很接近的药物 E.短期服用、局部使用不易吸收进入体内的药物
A.血钙升高,血磷降低 B.血钙降低,血磷升高 C.血钙、血磷升高 D.血钙、血磷降低 E.血钙、血磷浓度无明显影响
A.0.5~2小时 B.3~8小时 C.8~18小时 D.4~6小时 E.5~12小时
A.正常 B.溶血性黄疸 C.肝细胞性黄疸 D.胆汁淤积性黄疸 E.肝前性黄疸
A.磷酸盐缓冲体系 B.碳酸盐缓冲体系 C.血浆蛋白缓冲体系 D.血红蛋白缓冲体系 E.氧合血红蛋白缓冲体系
A.情绪波动较大,易激惹 B.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加 C.情绪低迷,出现黏液性水肿 D.组织耗氧量增加易出汗 E.时感饥饿,食欲增加
A.血压下降 B.缺水 C.大量饮水 D.血容量减少 E.血渗透压升高
A.285~750 B.325~800 C.405~1000 D.750~1500 E.1310~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