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骨髓 B.胸腺 C.脾脏 D.扁桃体 E.淋巴结
A.6个月 B.1岁 C.2岁 D.4岁 E.10岁
A.骨髓基质细胞 B.末梢神经、基质 C.微血管系统 D.多种细胞生长因子 E.巨核细胞
A.断裂 B.缺失 C.重复 D.易位 E.嵌合
A.计算细胞的种类 B.判断骨髓增生程度 C.巨核细胞计数并分类 D.全片观察有无体积较大或成堆分布的异常细胞 E.观察涂片染色情况
A.转化生长因子 B.肿瘤坏死因子 C.干扰素 D.白血病抑制因子 E.胰岛素类生长因子
A.HbA B.HbA2 C.HbF D.HbS E.HbH
A.细胞形态学不能分型 B.常规细胞化学染色阴性 C.超微结构检查白血病细胞MPO阴性 D.多见于老年人 E.肝脾淋巴结肿大不明显
A.2%~5% B.5%~20% C.5%~30% D.5%~15% E.5%~10%
A.临床上起病多缓慢 B.患者贫血程度常较轻 C.全身淋巴结多呈无痛性肿大 D.睾丸白血病发病率较低 E.男女均可发病,女性多于男性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ITP C.溶血性贫血 D.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E.MM
A.霍奇金淋巴瘤从一个区开始逐渐向外扩散 B.非霍奇金淋巴瘤侵犯内脏多见,侵犯结外组织多见 C.霍奇金淋巴瘤易合并急性白血病 D.霍奇金淋巴瘤肿瘤细胞为混合成分,恶性细胞是R-S细胞 E.非霍奇金病淋巴瘤,肿瘤细胞为单一细胞象癌细胞
A.a-NAE:阳性,不被NaF抑制 B.AS-D-NCE:阴性 C.AS-D-NAL:阳性,被NaF抑制 D.a-NBE:阳性,被NaF抑制 E.POX:弱阳性或阳性
A.黏附功能 B.释放反应 C.活化Ⅻ因子,启动内源凝血途径 D.聚集功能 E.促凝作用
A.是否有血小板第Ⅲ因子的参加 B.凝血酶形成过程不同 C.纤维蛋白形成过程不同 D.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的始动过程不同 E.Ca2+是否参与凝血
A.X’碎片 B.Y’碎片 C.Z碎片 D.D-D碎片 E.E’碎片
A.参与止血过程 B.参与凝血过程 C.参与纤溶抑制过程 D.参与纤溶激活过程 E.参与抗凝过程
A.1 B.2 C.3 D.4 E.5
A.促进葡萄糖的转运 B.加强糖原的合成 C.加速糖的有氧氧化 D.抑制糖原的分解 E.加强脂肪动员
A.每小时0.5~1.0U B.每小时0.2~0.3U C.每小时0.3~0.4U D.每小时1.5~2.0U E.每小时2.0~3.0U
A.LDL受体配体结合结构域也称ApoB100E受体 B.LDL受体只能在ApoE存在的情况下可以结合LDL C.LDL受体可以结合LDL D.LDL受体在ApoE存在的情况既可以结合LDL,又可以结合VLDL E.LDL受体主要功能是通过摄取Ch进入细胞内
A.ApoCⅢ B.ApoB100 C.ApoH D.ApoAⅡ E.ApoJ
A.降低反应活化能 B.增加反应活化能 C.增加产物的能量 D.降低反应物的能量 E.降低反应的自由能
A.磷脂酶B B.淀粉酶 C.胰蛋白酶原 D.糜蛋白酶原 E.蛋白酶
A.氢 B.氧 C.氮 D.硫 E.磷
A.酸性磷酸酶 B.乳酸脱氢酶 C.肌酸激酶 D.腺苷酸激酶 E.氨基转移酶
A.Cl- B.Mg2+ C.2n2+ D.K+ E.Fe2+
A.肾小球滤过的血液量 B.单位时间内肌酐的滤过量 C.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滤液量 D.单位时间内单侧肾滤过的血液量 E.尿肌酐与血肌酐的比值
A.Y蛋白 B.葡萄糖酸 C.6-磷酸葡萄糖 D.胆汁酸 E.葡萄糖醛酸
A.脑组织 B.肝脏 C.骨骼肌 D.心肌 E.红细胞
A.镁与钙在体内具有协同作用 B.对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有镇静作用 C.构成核苷酸类辅酶 D.调节渗透压 E.维持酸碱平衡
A.升高血钙、降低血磷 B.升高血磷、降低血钙 C.增加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 D.减少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 E.增加血中钙、磷浓度
A.肠道pH B.年龄 C.性别 D.食物中钙的量 E.肠蠕动加快
A.TT3的升高 B.TT4的升高 C.FT3的升高 D.FT4的升高 E.rT3的升高
A.血浆蛋白结合率低 B.介导生长激素的促生长作用 C.主要由生长激素诱导合成 D.半衰期比生长激素长,血浓度高 E.每日内血浓度无脉冲式波动
A.火焰光度法 B.离子选择电极法 C.化学比色法 D.免疫比浊法 E.放射免疫法
A.连续流动式自动生化分析仪 B.离心式自动生化分析仪 C.干化学式自动生化分析仪 D.分立式自动生化分析仪 E.袋式自动生化分析仪
A.0~5/HP B.5~10/HP C.0~10/HP D.10~15/HP E.10~20/HP
A.愈创木酯法 B.无色孔雀绿法 C.匹拉米洞法 D.邻联甲苯胺法 E.免疫胶体金法
A.大4~5倍 B.小1/3 C.大2~3倍 D.小1/2 E.两者相等
A.1~2μm B.2~3μm C.3~4μm D.4~5μm E.5~6μm
A.长期接触放射线者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脾功能亢进 D.大手术后12~36h E.系统性红斑狼疮
A.小淋巴细胞 B.大淋巴细胞 C.单核细胞 D.幼稚细胞 E.中性粒细胞
A.葡萄糖定性试验 B.黏蛋白定性试验 C.氯化物定量试验 D.LD的测定方法 E.ADA的测定方法
A.血管内胶体渗透压升高 B.肿瘤压迫 C.水钠潴留 D.静脉栓塞 E.淋巴回流受阻
A.(3.5~4.5)×109/L B.(5.0~6.0)×109/L C.(4.0~5.5)×1012/L D.(3.5~5.0)×1012/L E.(4.0~5.5)×109/L
A.脑膜炎 B.颅内出血 C.原因不明剧烈头痛 D.颅内高压 E.脑膜白血病
A.乙酰乙酸、丙酮 B.β-羟丁酸 C.硝基铁氰化钠 D.丙酮、β-羟丁酸 E.乙酰乙酸、β-羟丁酸
A.葡萄糖氧化酶法 B.多聚电解质离子解离法 C.酸碱指示剂法 D.pH指示剂蛋白质误差法 E.血红蛋白类过氧化物酶法
A.维生素C使尿试带法和班氏法均假阳性 B.维生素C使尿试带法和班氏法均假阴性 C.维生素C使尿试带法假阳性,班氏法假阴性 D.维生素C使尿试带法假阴性,班氏法假阳性 E.尿试带法是半定量试验,班氏法可定量
A.0.5~1.5 B.0.9~1.8 C.2~3 D.3~4 E.4~5
A.慢性支气管炎 B.大叶性肺炎 C.肺脓肿 D.肺结核 E.支气管扩张
A.A胆汁 B.B胆汁 C.C胆汁 D.D液 E.以上都不是
A.红细胞上存在的抗原 B.血清中存在的抗体 C.遗传基因 D.免疫抗体不同 E.天然抗体不同
A.肾小管 B.膀胱 C.近尿道外口 D.肾盂 E.输尿管
A.由胎盘合体滋养细胞分泌 B.对促性腺激素具有高度的亲和性 C.可存在于羊水、胎儿体内和红细胞内 D.妊娠8-10周时血清浓度达高峰 E.不随胎盘重量增加而分泌增多
A.庆大霉素 B.SMZ C.红霉素 D.青霉素 E.氯霉素
A.高铁血红素 B.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C.铁离子 D.甲氨蝶呤 E.环磷酰胺
A.存在于细菌染色体或质粒上 B.可在DNA分子中移动 C.不能从一个基因组移动到另一个基因组中 D.主要有插入顺序、转座子、转座噬菌体三类 E.转位因子的插入可引起基因突变或重组
A.O抗原 B.H抗原 C.K抗原 D.Vi抗原 E.M抗原
A.细菌 B.立克次体 C.支原体 D.真菌 E.衣原体
A.迟缓期 B.衰亡期 C.都不是 D.对数生长期 E.稳定期
A.外源性感染 B.内源性感染 C.医院感染 D.混合感染 E.以上都不是
A.枯草芽孢杆菌黑色变种(ATCC9372) B.大肠埃希菌(ACTT25922) C.嗜热脂肪芽孢杆菌(ATCC7953) D.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 E.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
A.由单一核酸和蛋白外壳组成 B.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C.只能在活的细胞内生长繁殖 D.体积微小 E.能通过滤菌器
A.大肠埃希菌 B.结核分枝杆菌 C.产气肠杆菌 D.炭疽芽孢杆菌 E.肠球菌
A.微丝蚴 B.丝状蚴 C.腊肠蚴 D.感染性卵 E.脱鞘后微丝蚴
A.赤豆螺 B.川卷螺 C.扁卷螺 D.拟钉螺 E.钉螺
A.肠腔型滋养体 B.组织型滋养体 C.二核包囊 D.四核包囊 E.包囊和滋养体
A.有利的 B.有害的 C.有利也有害 D.有利无害 E.正常条件下有利,异常条件下有害
A.IgGFc段受体 B.C3b受体 C.岩藻糖受体 D.细胞因子受体 E.抗原识别受体
A.抗原与抗体性状相似 B.抗原与抗体的比例合适 C.不同抗原具有相同或相似抗原决定簇 D.抗原和抗体的大小相近 E.抗体为多聚体
A.C3 B.D因子 C.C4 D.C5 E.C2
A.淋巴细胞 B.血管内皮细胞 C.APC D.粒细胞系 E.成熟红细胞
A.1.7~2.2 B.≤1.0 C.3~5 D.≥5.0 E.0.5~1.0
A.Tc细胞与肿瘤细胞 B.NK细胞与肿瘤细胞 C.树突状细胞与Th细胞 D.Th细胞与B细胞 E.巨噬细胞与Th细胞
A.B细胞 B.Mψ C.Th1 D.Th2 E.嗜碱性粒细胞
A.抗肿瘤 B.抗病毒 C.引起同种移植物的排斥 D.发生ADCC E.引起DTH
A.荚膜 B.鞭毛 C.菌毛 D.芽胞
A.专性需氧菌 B.微需氧 C.兼性厌氧菌 D.厌氧菌 E.需氧菌菌和厌氧菌
A.革兰阴性短粗杆菌 B.无芽胞 C.兼性厌氧 D.所产肉毒毒素不耐热 E.所产肉毒毒素对酸的抵抗力很弱
A.胸腺 B.淋巴结 C.脾脏 D.骨髓 E.肝脏
A.细胞因子具有网络性 B.细胞因子仅由免疫细胞产生,其他细胞不产生 C.细胞因子是蛋白质或小分子多肽 D.细胞因子能在细胞间传递信息 E.细胞因子具有免疫调节功能
A.血清铁 B.血红蛋白 C.骨髓外铁 D.血清铁蛋白 E.转铁蛋白饱和度
A.GPIa/Ⅱa B.GPIb/X C.GPⅡb/Ⅲa D.CD62P E.CD63
A.呈纺锤形 B.黄褐色 C.卵壳较厚 D.两端各有一个透明的盖塞 E.内含一卵细胞
A.恶性组织细胞病 B.恶性肿瘤骨髓转移 C.霍奇金病 D.白血病性淋巴瘤 E.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可称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B.以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为其主要体征 C.肝、脾大多不明显 D.90%~95%患者可查到Ph染色体 E.血象中原始细胞>10%
A.胞体大,核浆比例小 B.核染色质细致均匀 C.核仁明显 D.胞质内一般无颗粒 E.胞质染色嗜碱性,呈蓝色或深蓝色
A.细胞体积由小变大 B.核染色质结构由紧密粗糙到疏松细致 C.核仁由无到有 D.核浆比例由大到小 E.胞质颗粒从有到无
A.1:1 B.1:2 C.1:4 D.(2~5):1 E.2:1
A.血浆中出现高铁血红素 B.血浆血红素结合蛋白下降 C.尿中含铁血黄素试验阴性 D.尿中出现游离血红蛋白 E.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高
A.多次妊娠和哺乳的妇女 B.长期偏食 C.慢性失血 D.发育中的婴儿和青少年 E.药物或毒物的作用
A.血尿 B.蛋白尿 C.不同程度高血压 D.糖尿 E.水肿
A.3.33~3.89mmol/L B.3.89~6.11mmol/L C.7.0mmol/L D.8mmol/L E.7.8mmol/L
A.葡萄糖氧化酶法 B.己糖激酶法 C.邻甲苯胺法 D.葡萄糖脱氢酶法 E.酚试剂法
A.存在于骨髓中,其形态与淋巴细胞相似 B.在特定条件下,可在脾内形成造血结节 C.它既能产生骨髓干细胞,又能产生淋巴干细胞 D.其增殖方式为对生性增殖 E.造血干细胞的调控、增殖、分化过程需要一系列的造血生长因子参与
A.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B.抗人球蛋白试验 C.血红蛋白电泳分析 D.酸溶血试验 E.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