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鞭毛 B.荚膜 C.细胞壁 D.芽胞 E.性菌毛
A.1985年9月6日 B.1987年6月1日 C.1987年9月6日 D.1985年6月9日 E.1992年7月1日
A.BAG B.SPA C.BCG D.SPG E.SCG
A.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 B.国际单位制的辅助单位 C.国家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 D.国际单位制中具有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 E.国际单位制中的特定单位
A.质量、容积、时间、长度和电流等 B.长度、质量、时间、温度和体积等 C.质量、时间、发光强度、电流和容积等 D.长度、质量、时间、电流和物质的量等 E.长度、时间、质量、体积和物质的量等
A.1L=103dm3 B.1L=106dm3 C.1L=10-3m3 D.1L=10-6m3 E.1L=103m3
A.标准第一的方针 B.数量第一的方针 C.质量第一的方针 D.可靠第一的方针 E.信誉第一的方针
A.推荐性国家标准 B.强制性国家标准 C.强制性卫生行业标准 D.推荐性卫生行业标准 E.卫生行业标准
A.全国卫生监督中心 B.全国卫生标准技术专业委员会 C.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D.全国卫生标准技术委员会及其专业委员会 E.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A.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 B.霍乱、鼠疫、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C.鼠疫、霍乱 D.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 E.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A.不得从事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 B.不得从事卫生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 C.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 D.不得从事各行业部门规定的禁止从事的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 E.不得从事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
A.二类,36种 B.三类,35种 C.四类,33种 D.五类,38种 E.三类,37种
A.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B.卫生行政部门 C.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 D.各级地方人民政府 E.突发事件监测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
A.风疹病毒 B.衣原体 C.支原体 D.肠病毒 E.冠状病毒
A.婴幼儿 B.儿童和妇女 C.老年人 D.青少年 E.全人群
A.1d B.7d C.10d D.15d E.28d
A.能通过滤菌器 B.没有细胞核 C.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 D.是体积最小的微生物 E.生长增殖不依赖活细胞
A.特异性 B.可逆性 C.比例性 D.阶段性 E.协同性
A.范德华引力 B.氢键 C.静电引力 D.共价结合力 E.疏水作用力
A.脾 B.淋巴结 C.皮肤相关淋巴组织 D.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E.肝
A.<5min B.1~5min C.3~7min D.5~7min E.10~15min
A.Fab+2Fc B.2Fab+Fc C.F(ab')+Fc' D.F(ab')2+Fc' E.2Fab+Fc'
A.VL的不同 B.CL的不同 C.VH的不同 D.CH的不同 E.VL和VH的不同
A.立克次体 B.病毒 C.放线菌 D.螺旋体 E.支原体
A.无细胞壁 B.多形态性 C.L型细菌需要低渗透压培养基培养 D.引起慢性和反复发作性感染 E.主要致病物质是毒素
A.高压蒸汽灭菌法 B.干烤灭菌法 C.紫外线照射法 D.甲醛熏蒸法 E.流通蒸汽灭菌法
A.炭疽杆菌 B.破伤风杆菌 C.肉毒杆菌 D.鼠疫耶尔森菌 E.产气荚膜梭菌
A.超声灭菌法 B.巴斯德消毒法 C.过滤法 D.煮沸法 E.高压蒸汽灭菌法
A.白喉棒状杆菌 B.流感嗜血杆菌 C.军团菌 D.鼠疫耶尔森菌 E.百日咳鲍特菌
A.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B.折光性强,一般染料易着色 C.用超薄切片技术和电镜技术可直接观察其超微结构 D.位于细菌细胞膜外的坚韧结构 E.可进行物质交换
A.具有抗干燥作用 B.具有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C.可用于鉴别细菌和进行细菌分型 D.位于细菌细胞壁外的黏液性物质 E.荚膜的形成不受遗传因素控制,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A.细菌 B.螺旋体 C.放线菌 D.噬菌体 E.真菌
A.脂多糖 B.特异性多糖 C.核心多糖 D.肽聚糖 E.类脂A
A.外膜 B.脂多糖 C.核心多糖 D.特异多糖 E.肽聚糖
A.腺嘌呤A. B.鸟嘌呤(G) C.胞嘧啶C. D.尿嘧啶(U) E.胸腺嘧啶(T)
A.戊糖的第1'位带有一个氢原子 B.戊糖的第2'位带有一个羟基 C.戊糖的第1'位带有一个羟基 D.戊糖的第3'位带有一个氢原子 E.戊糖的第5'位带有一个羟基
A.以DNA为模板 B.复制时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C.复制沿3'-5'方向合成 D.需要DNA聚合酶 E.以RNA为引物
A.LacZ、LacY、LacA B.LacX、LacZ、LacY C.LacL、LacM、LacN D.LacI、LacZ、LacX E.LacY、LacA、LacI
A.原核生物调整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是通过基因表达的调控 B.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环节主要在翻译水平,其次是转录水平 C.原核生物基因多以操纵子的形式存在 D.启动子可影响转录 E.正调控蛋白可促进基因转录
A.20%体积的乙醇 B.80%体积的乙醇 C.等体积的乙醇 D.2倍体积的乙醇 E.3倍体积的乙醇
A.20%体积的异丙醇 B.4倍体积的异丙醇 C.等体积的异丙醇 D.2倍体积的异丙醇 E.3倍体积的异丙醇
A.可使DNA溶液比重加大,便于加样时样品沉入加样孔 B.可对样品迁移起指示作用 C.可使DNA带上负电荷,向正极移动 D.加样缓冲液中二甲苯青迁移的位置约相当于41kb大小的位置 E.加样缓冲液中溴酚蓝迁移的位置约相当于300bp大小的位置
A.Southern印迹法 B.Northern印迹法 C.Western印迹法 D.Eastern印迹法 E.PCR
A.双链DNA B.单链DNA C.双链RNA D.单链RNA E.Ig
A.需要选择大肠埃希菌表达载体 B.可通过PCR方法直接获取目的基因 C.需要去掉目的基因5'末端非编码区 D.需要去掉目的基因的信号肽部分 E.将目的基因的5'末端连在SD序列的3'末端下游
A.不需要加入2',3'-双脱氧核苷三磷酸底物 B.不需要DNA聚合酶的参与 C.不需要进行核素标记 D.所测序列来自原DNA分子本身 E.所测序列来自酶促反应的拷贝
A.95%乙醇 B.无水乙醇 C.碘液 D.石炭酸复红 E.75%乙醇
A.不得少于3个月 B.不得少于0.5年 C.不得少于1年 D.不得少于3年 E.不得少于2年
A.240nm B.250nm C.340nm D.405nm E.450nm
A.冻干前 B.冷冻后 C.冷冻中 D.干燥时 E.密封时
A.煮沸法 B.紫外线照射法 C.高压蒸汽灭菌法 D.流通蒸汽灭菌法 E.滤过除菌法
A.DNA聚合酶Ⅰ B.DNA聚合酶Ⅱ C.RNA聚合酶 D.DNA连接酶 E.DNA内切酶
A.厌氧培养基 B.营养培养基 C.鉴别培养基 D.选择培养基 E.特殊培养基
A.细菌鉴定包括细菌形态、培养特性、生化反应特性、抗原结构、致病性等。 B.生物制品多来源于细菌及其代谢产物 C.用于预防的菌苗诊断血清必须由纯培养的细菌制得 D.制备供治疗应用的抗毒素、免疫血清无须纯培养的细菌 E.血清学检测必须培养标准病原菌以制备相应抗原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变形杆菌 C.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D.白喉棒状杆菌 E.军团菌
A.支原体 B.立克次体 C.螺旋体 D.放线菌 E.真菌
A.应控制传传次数 B.传代时应用典型菌落 C.为使表型变异的细菌恢复原有特性,可将其接种于易感动物 D.应反复冻融 E.真空冷冻干燥后可长期保存
A.溶血素 B.链激酶 C.致热外毒素 D.链道酶 E.CT毒素
A.ELISA方法可检测抗原、半抗原或抗体 B.ELISA方法可标记抗原、抗原、第一抗体等 C.ELISA方法可分为竞争法和非竞争法 D.ELISA方法只能对抗体进行标记 E.ELISA方法可结合其他方法使用
A.可分为间接法和夹心法 B.方法快速简便 C.间接法测抗体:固定于膜上的特异性抗原+标本中待测抗体+金标记的抗体或SPA显色 D.夹心法测抗原:固定于膜上的多克隆抗体+标本中待测抗原+金标记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显色 E.只可用于检测抗原
A.皮内接种法 B.皮下接种法 C.肌内接种法 D.动脉注入法 E.腹腔接种法
A.α互补筛选 B.插入失活筛选 C.杂交筛选 D.质粒的小量快速提取 E.DNA序列测定筛选
A.痢疾志贺菌 B.福氏志贺菌 C.宋内志贺菌 D.鲍氏志贺菌 E.沙氏志贺菌
A.-20℃冰箱 B.-80℃冰箱 C.-70℃冰箱 D.冷冻干燥 E.0℃冰箱
A.天花病毒疫苗 B.痘苗病毒疫苗 C.天花病毒灭活疫苗 D.天花病毒减毒活疫苗 E.天花病毒传代细胞疫苗
A.混浊生长 B.沉淀生长 C.菌膜生长 D.索状生长 E.链形生长
A.Fc片段 B.Fab片段 C.L链 D.H链 E.可变区
A.C134256789 B.C312456789 C.C132456789 D.C142356789 E.C412356789
A.乙型脑炎 B.日本脑炎 C.病毒性脑炎 D.细菌性脑炎 E.真菌性脑炎
A.38℃ B.50℃ C.80℃ D.57℃ E.100℃
A.反应最明显 B.出现前带现象 C.反应不变 D.效价最高 E.出现后带现象
A.强毒噬菌体和弱毒噬菌体 B.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 C.有毒噬菌体和无毒噬菌体 D.毒性噬菌体和弱毒噬菌体 E.强毒噬菌体和无毒噬菌体
A.发热 B.寒战 C.嗜睡 D.血压升高 E.心动过速
A.5级 B.3级 C.4级 D.1级 E.7级
A.热原质、类毒素与侵袭性酶、色素、抗毒素、细菌素和抗生素 B.热原质、毒素与侵袭性酶、色素、抗生素、细菌素和维生素 C.热原质、内毒素与侵袭性酶、抗生素、抗毒素、细菌素和类毒素 D.抗生素、类毒素与侵袭性酶、色素、抗毒素、细菌素和维生素 E.热原质、毒素与侵袭性酶、色素、抗生素、抗毒素和维生素
A.普氏立克次体 B.Q热立克次体 C.立氏立克次体 D.莫氏立克次体 E.五日热立克次体
A.34~35℃ B.35~36℃ C.37~38℃ D.38~39℃ E.39~40℃
A.革兰染色阳性 B.荚膜肿胀试验可作为快速诊断 C.可引起菌血症 D.革兰染色阴性 E.主要引起大叶性肺炎
A.5~10%CO2 B.1%CO2 C.5~10%O2 D.0.9%NaCl E.10%CaCl2
A.6.0~6.5 B.6.5~7.5 C.7.2~7.4 D.7.5~8.0 E.7.0~7.5
A.EPEC B.EIEC C.ETEC D.EHEC E.EAggEC
A.一期梅毒 B.二期梅毒 C.三期梅毒 D.四期梅毒 E.五期梅毒
A.蝌蚪形、微球形和细杆形 B.螺旋形、蝌蚪形和细杆形 C.双球形、丝形和螺旋形 D.蝌蚪形、丝形和细杆形 E.蝌蚪形、微球形和丝形
A.琼脂 B.牛肉膏 C.蛋白胨 D.NaCl E.水解酪蛋白
A.-10~10℃ B.0~20℃ C.10~20℃ D.20~40℃ E.10~30℃
A.霍乱弧菌培养 B.破伤风杆菌培养 C.结核分枝杆菌培养 D.钩端螺旋体培养 E.白喉棒状杆菌培养
A.脊膜螺旋体 B.密螺旋体 C.钩端螺旋体 D.回归热疏螺旋体 E.伯氏疏螺旋体
A.BCYE培养基 B.改良罗氏培养基 C.1%~1.5%琼脂斜面培养物 D.0.7%~0.8%半固体琼脂培养物 E.三糖铁琼脂斜面培养物
A.肺炎支原体 B.人型支原体 C.生殖支原体 D.溶脲脲原体 E.穿透支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