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Ⅶ B.Ⅹ C.Ⅺ D.Ⅲ E.Ⅰ
A.红细胞膜实现 B.红细胞核实现 C.红细胞内酶实现 D.红细胞数量变化实现 E.血红蛋白实现
A.6种 B.5种 C.4种 D.2种 E.1种
A.心肌梗死 B.百日咳感染期 C.结核病活动期 D.心绞痛 E.支气管哮喘
A.C B.c C.D D.d E.E
A.颗粒管型 B.透明管型 C.类圆柱体 D.假管型 E.黏液丝
A.尿微量清蛋白 B.β2微球蛋白 C.本-周蛋白 D.α1微球蛋白 E.尿补体C3
A.血红蛋白 B.肌球蛋白 C.本-周蛋白 D.黏蛋白 E.清蛋白
A.500mg/L B.800mg/L C.1000mg/L D.1200mg/L E.1400mg/L
A.样本中含大量维生素C B.胃肠道生理性失血<2ml/24h C.后带现象 D.下消化道出血 E.服用活性炭
A.淋巴回流受阻 B.钠水潴留 C.炎性介质 D.血浆胶体渗透压减低 E.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A.乳胶凝集快速检查法 B.直接涂片法 C.培养法 D.浓集法 E.PCR法
A.原始粒细胞 B.原始红细胞 C.原始淋巴细胞 D.原始浆细胞 E.原始巨核细胞
A.脊椎骨 B.肋骨和胸骨 C.股骨的骨干 D.髂骨 E.颅骨
A.粒细胞 B.巨核细胞 C.浆细胞 D.淋巴细胞 E.单核细胞
A.中胚层造血开始于胚胎第2周 B.肝脏造血开始于胚胎第9周 C.骨髓造血开始于胚胎第4个月以后 D.脾脏造血开始于人胚胎期的第3个月 E.胚胎9~24周时是造血最明显时期
A.巨核细胞、粒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B.粒细胞、巨核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红细胞 C.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D.淋巴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红细胞和单核细胞 E.单核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
A.2岁 B.4岁 C.6岁 D.8岁 E.10岁
A.脓毒症 B.骨髓纤维化 C.缺铁性贫血 D.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E.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A.微血管系统 B.末梢神经 C.基质以及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 D.网状细胞 E.支架细胞
A.原始粒细胞 B.早幼粒细胞 C.中幼粒细胞 D.晚幼粒细胞 E.杆状粒细胞
A.原始粒细胞 B.早幼粒细胞 C.中幼粒细胞 D.晚幼粒细胞 E.成熟粒细胞
A.POX B.ACP C.NAP D.SB E.PAS
A.怀疑骨髓纤维化 B.全血细胞减少,反复骨穿为“骨髓稀释” C.原因不明的持续发热,骨髓涂片检查不能确诊 D.怀疑巨幼细胞贫血 E.低增生性白血病
A.SCF B.FL C.GM-CSF D.G-CSF E.M-CSF
A.HDL B.CM C.VLDL D.LDL E.IDL
A.催化CM和VLDL核心的TG的分解 B.参与脂蛋白之间胆固醇酯的交换和平衡 C.与LCAT一样也常与HDL结合在一起 D.是胆固醇逆向转运系统中的关键蛋白质 E.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A.乳糜微粒运输内源性甘油三酯 B.乳糜微粒运输内源性胆固醇 C.极低密度脂蛋白运输内源性甘油三酯 D.极低密度脂蛋白运输外源性甘油三酯 E.极低密度脂蛋白逆向转运胆固醇
A.肌糖原分解 B.肝糖原分解 C.糖异生作用 D.食物糖类消化吸收 E.生糖氨基酸的转化
A.可促进脂肪分解 B.可促进葡萄糖生成糖原 C.可促进糖异生 D.可促进糖原分解 E.可促进肝脏生成酮体
A.血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 B.PCO2与PO2的百分比 C.Hb与HbO2的百分比 D.HbO2与Hb的百分比 E.血中[HCO-3]/[H2CO3]的百分比
A.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泌K+ B.近曲小管对HCO-3的重吸收 C.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泌氨 D.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泌H+ E.髓袢重吸收Na+
A.甲状腺激素 B.甲状旁腺素 C.降钙素 D.1,25-(OH)2D3 E.25-OHD3
A.药物消除有特异性和饱和性 B.药物浓度低时为一级代谢 C.药物浓度较高时呈饱和状态为零级代谢 D.非线性代谢的药物半衰期是常数,血药浓度与给药剂量完全成正比 E.非线性代谢的药物半衰期不是常数,血药浓度与给药剂量不完全成正比
A.MIT B.DIT C.T3 D.rT3 E.T4
A.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 B.胰岛素 C.胰高血糖素 D.血管活性肠肽 E.类固醇激素
A.火焰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 B.火焰光度法、原子发射光谱法、荧光光谱法 C.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 D.原子发射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E.火焰光度法、原子发射光谱法、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
A.Km值越小,酶与底物亲和力越大 B.Km值越大,酶与底物亲和力越大 C.Km值适中,酶与底物亲和力越大 D.Km值适中,酶与底物亲和力越小 E.Km值适中,酶与底物亲和力适中
A.检测能力 B.经济性 C.可行性 D.稳定性 E.实用性
A.是细胞内液的主要阳离子 B.正常人排钾的主要途径是尿液 C.血浆中K+对维持渗透压起决定性作用 D.人体钾的来源全靠从食物获得 E.细胞膜上Na+-K+-ATP酶的作用是将3个Na+从细胞内泵到细胞外,将2个K+和1个H+由细胞外泵到细胞内
A.心肌 B.肾脏 C.肝脏 D.脾脏 E.肺
A.初级胆汁酸在肝脏合成 B.次级胆汁酸在小肠合成 C.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称为结合型胆汁酸 D.人胆汁中结合型胆汁酸以牛磺酸结合物为主 E.人胆汁中几乎不含游离型胆汁酸
A.红细胞中乳酸脱氢酶含量比血清高100倍 B.乳酸脱氢酶的样本室温保存稳定 C.乳酸脱氢酶主要存在线粒体中 D.乳酸脱氢酶有5种同工酶 E.乳酸脱氢酶主要存在于细胞液中
A.结合珠蛋白 B.白蛋白 C.C反应蛋白 D.铜蓝蛋白 E.转铁蛋白
A.严重感染 B.免疫缺陷病 C.移植排斥反应 D.超敏反应 E.恶性肿瘤
A.IgG B.IgA C.IgM D.IgE E.IgD
A.白细胞介素 B.肿瘤坏死因子 C.集落刺激因子 D.干扰素 E.生长因子
A.促进Th1细胞分化 B.促进B细胞增殖 C.促进NK细胞活化 D.激活巨噬细胞 E.促进Th2细胞分化
A.C1 B.C1q C.C1r D.C3 E.B因子
A.血清学分型试验 B.纯合子细胞分型试验 C.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 D.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 E.预致敏淋巴细胞分型试验
A.隐蔽抗原释放 B.修饰抗原 C.异嗜性抗原 D.抗原表位扩展 E.遗传因素
A.ELISA B.免疫磁珠分离技术 C.E花环分离技术 D.流式细胞术细胞分选技术 E.流式细胞术多参数分析技术
A.1个Fab和2个Fc B.1个Fc C.2个Fab D.1个Fab和1个Fc E.1个F(ab’)2和pFc’
A.0℃,24小时 B.4℃,2小时 C.37℃,30分钟 D.56℃,30分钟 E.100℃,15分钟
A.125Ⅰ B.131Ⅰ C.50Cr D.60Co E.3H
A.450nm B.495nm C.630nm D.530nm E.600nm
A.IgA B.IgE C.sIgA D.IgG和IgM E.IgG重链
A.组织抗原 B.组织特异性抗原 C.血型抗原 D.分化抗原 E.人类白细胞抗原
A.HLA-A B.HLA-B C.HLAC D.HLA-D E.HLA-DR
A.间接凝集试验 B.协同凝集试验 C.单向扩散试验 D.双向扩散试验 E.对流免疫电泳
A.细胞壁缺陷 B.细胞膜缺陷 C.细胞质缺陷 D.胞质颗粒缺陷 E.核质缺陷
A.圆状 B.油煎蛋样 C.多形性 D.颗粒型 E.丝状
A.定植部位正常,细菌数量发生变化 B.定植部位正常,细菌质量发生变化 C.毒力强的菌株处于劣势地位 D.耐药菌株居于优势地位 E.菌群失调又称菌群交替症
A.形态与结构变异 B.培养特性变异 C.毒力变异 D.耐药性变异 E.酶活性变异
A.血平板 B.巧克力平板 C.BCYE平板 D.SS琼脂 E.TCBS琼脂
A.血平板 B.巧克力平板 C.麦康凯平板 D.SS琼脂 E.TCBS琼脂
A.2种类型 B.3种类型 C.4种类型 D.5种类型 E.6种类型
A.质粒DNA复制为自主复制 B.质粒DNA复制为非自主复制 C.质粒是细菌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D.细菌内结构相似的质粒都能稳定共存 E.质粒DNA不能复制
A.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 B.本质为磷脂 C.本质为胆固醇脂 D.本质为卵磷脂 E.无抗菌作用的毒素
A.具有同化作用 B.具有异化作用 C.具有生物氧化功能 D.具有消化功能 E.具有呼吸作用
A.磷壁酸阳性 B.磷壁酸阴性 C.外膜阳性 D.有脂多糖 E.无肽聚糖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淋病奈瑟菌 C.四联球菌 D.化脓性链球菌 E.表皮葡萄球菌
A.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微生物 B.无细胞壁 C.非细胞型微生物 D.真核细胞微生物 E.真核细胞生物
A.革兰染色 B.镀银染色 C.吉姆萨染色 D.墨汁染色 E.瑞氏染色
A.钩端螺旋体 B.人结核分枝杆菌 C.牛分枝杆菌 D.金黄色葡萄球菌 E.炭疽芽孢杆菌
A.溶组织内阿米巴 B.蓝氏贾第鞭毛虫 C.杜氏利什曼原虫 D.刚地弓形虫 E.间日疟原虫
A.尸体解剖是医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B.尸体解剖可以验证临床诊断,总结医疗经验 C.尸体解剖可以发现新疾病,获得规律性信息,为研究和防治疾病提供依据 D.尸体解剖可以分为法医解剖和病理解剖两种 E.尸体解剖必须事先得到相应的授权
A.有目的性 B.有计划性 C.有强制性 D.有组织性 E.有纪律性
A.25个 B.20个 C.35个 D.30个 E.15个
A.血小板计数 B.PT C.纤维蛋白原 D.3P试验 E.以上都是
A.内源性凝血系统 B.外源性凝血系统 C.外激活凝血系统 D.内激活凝血系统 E.共同途径
A.<2% B.<4% C.占10%~20% D.占20%~25% E.占40%~60%
A.肾上腺皮质束状带 B.肾上腺皮质网状带 C.肾上腺皮质球状带 D.肾上腺髓质 E.垂体
A.抗原 B.抗体 C.补体 D.抗原和补体 E.抗体和补体
A.流行性感冒病毒 B.轮状病毒 C.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D.流行性乙脑病毒 E.麻疹病毒
A.改良的Kelly培养基 B.Korthof培养基 C.EPV琼脂 D.庆大霉素琼脂 E.Skirrow琼脂
A.戊型肝炎病毒 B.EB病毒 C.单纯疱疹病毒 D.丙型肝炎病毒 E.乙型肝炎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