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小时 B.23小时 C.24小时 D.25小时 E.26小时
A.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都是通过电传递完成的 B.神经元只有动作电位,没有静息电位 C.脑电活动可单独用于对异常的心理活动的诊断 D.脑电图可用于描记脑自发电位 E.事件相关电位属于脑自发电位
A.知觉过程就是在背景中分出对象的过程 B.对象与背景的转换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 C.知觉中对整体的知觉优于对部分的知觉 D.理解可以帮助人们把不完整图形的缺失部分补充起来 E.听觉无恒常性
A.实验心理学 B.生理心理学 C.神经生物学 D.临床心理学 E.认知神经科学
A.额叶是脑发展最晚的部分 B.颞叶主要与时间整合有关 C.枕叶是听觉中枢所在之处 D.丘脑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功能 E.边缘系统是重要的感觉和运动的中继站
A.神经生物学的研究 B.社会学的研究 C.行为的研究 D.认知的研究 E.心理分析的研究
A.个体层面,群体层面,社会层面 B.个体层面,民族层面,社会层面 C.群体层面,社会层面,民族层面 D.个体层面,群体层面,种族层面 E.群体层面,种族层面,社会层面
A.大小错觉 B.幻觉 C.形状错觉 D.时间错觉 E.运动错觉
A.1798年 B.1789年 C.1897年 D.1879年 E.1914年
A.冯特 B.弗洛伊德 C.詹姆斯 D.华生 E.韦特海默
A.是在时间进程中个体基因的改变 B.是由于有机体和环境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果 C.适应环境行为的遗传基因被全部保留下来 D.内部环境提供基因表达的可能性 E.适应环境行为在人的童年期是稳定不变的
A.先天性行为 B.反射行为 C.本能行为 D.有时期限制的学习行为 E.后天习得性行为
A.学习是由于先前经验而产生的永久性的行为改变 B.条件化辨别通过部分强化和条件强化而形成 C.操作条件反射在行为塑造中起关键作用 D.强化的数量越大,学习的速度越快 E.顿悟主要依赖于学习主体而不是问题情景的安排
A.都强调对心理元素的研究 B.都强调意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 C.都把内省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 D.都把意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E.都认为经验依赖于刺激所形成的模式和经验的组织结构
A.遗传作用的结果 B.环境作用的结果 C.遗传和环境平行作用的结果 D.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E.先遗传作用、后环境作用的结果
A.左半球在分析、综合、形象思维等方面占优势 B.右半球在空间知觉、音乐、绘画等方面占优势 C.大脑功能的侧化是由遗传决定的,不受环境、性别的影响 D.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具有协同性而不具有代偿性 E.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具有代偿性而不具有协同性
A.计算机断层扫描 B.磁共振成像 C.功能磁共振成像 D.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摄影 E.事件相关电位检查
A.对心理活动的研究 B.研究心理生活的科学 C.关于行为的科学研究 D.对生物与外部世界接触中的行为的科学研究 E.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A.去甲肾上腺素 B.多巴胺 C.5-羟色胺 D.内膜素 E.乙酰胆碱
A.有100%的次数被察觉到的刺激值 B.有50%的次数被察觉到的刺激值 C.有25%的次数被察觉到的刺激值 D.有10%的次数被察觉到的刺激值 E.有1%的次数被察觉到的刺激值
A.视杆细胞只在明视觉中起作用,能看到无彩色和彩色 B.视锥细胞只在暗视觉中起作用,且只能看到无彩色 C.暗适应过程是指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降低的过程 D.四种心理原色是红、黄、黑、白 E.颜色的三种心理是色调、明度、饱和度
A.音高与声波的振幅关系最大 B.音高不受声波频率的影响 C.声波的频率决定响度 D.振幅相同但频率不同的声波响度不同 E.听觉的心理特性有频率、振幅和音色
A.邻近性 B.熟悉性 C.相似性 D.对称性 E.简单性
A.对象重叠 B.运动视差 C.双眼视差 D.线条透视 E.空气透视
A.形状知觉 B.大小知觉 C.距离知觉 D.深度知觉 E.方位知觉
A.是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 B.是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人们在无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C.在电影、电视看到的画面活动是一种动景运动 D.看到月亮在云间移动是一种诱发运动 E.似动现象是一种错觉
A.公众距离 B.社交距离 C.个人距离 D.亲密距离 E.亲人距离
A.随意性与不随意性 B.依从性与独立性 C.指向性与集中性 D.新异性与紧张性 E.选择性与持续性
A.对人格的依从性 B.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 C.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 D.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 E.对刺激物新异性的依从性
A.意识是一种知觉 B.意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 C.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可分为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不同层次和水平 D.意识对个体身心系统具有统合、管理和调控作用 E.意识就是对外部事物或现象的觉察
A.第一阶段偶尔会出现"纺锤波",个体处于浅睡眠状态 B.第二阶段主要为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个体很难被唤醒 C.第三阶段脑电频率降低波幅增大,大约持续20分钟 D.第四阶段大多数波开始呈现为Delta波,个体很容易被唤醒 E.第三、第四阶段的睡眠通常被称为"慢波睡眠"
A.轴突 B.树突 C.神经元 D.胞体 E.突触
A.惩罚是一种阴性强化物,往往比奖赏的效果小 B.惩罚可以改变行为,但其后果较奖赏难以预测 C.惩罚都是消除了行为而不是巩固了行为 D.当不需要学习者对一个信号反应去逃避惩罚时,惩罚可以是有效的 E.惩罚没能提供信息
A.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期记忆的储存时间分别是0.25~2秒、5秒~2分钟、1分钟以上 B.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期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分别是视觉编码、听觉编码、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 C.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期记忆的容量分别是:容量较大、(7±2)个组块、没有限度 D.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储存的有效方法 E.遗忘过程最初进展较慢,以后逐渐加快
A.一种自然现象 B.一种符号系统 C.一种行为 D.语言的基本构成材料是语音 E.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
A.词语表征、表象表征、命题表征 B.词语表征、句子表征、课文表征 C.表象表征、命题表征、句子表征 D.表象表征、命题表征、课文表征 E.命题表征、句子表征、课文表征
A.思维既直接反映客观事物的表面特征,也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 B.思维的本质特征是间接性和可操作性 C.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D.幼儿一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 E.创造性思维有时并不需要对原有的知识进行明显的改组
A.表象是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B.表象的特征有直观性、新颖性、概括性 C.表象一般具有可操作性 D.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的基础 E.表象能够促进问题解决
A.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B.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的一种稳定的要求 C.为需要所引导 D.有机体活动的基本动力 E.可通过努力程度和坚持性来判断动机强度的大小
A.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B.生理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C.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D.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E.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A.动机水平越高,工作效率也越高 B.对于较易的任务,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 C.对于较难的任务,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下降 D.动机和工作效率呈"U"型关系 E.动机和工作效率没有直接关系
A.本能理论认为特定的活动是先天内在安排好的 B.驱力降低理论认为生理需要造成驱力状态,满足需要则能降低驱力 C.唤醒理论认为人类活动不是为了减少驱力,而是要增加驱力 D.诱因理论强调外部作为动机起因的重要性 E.感觉剥夺实验证明了驱力降低理论
A.成就动机 B.性 C.权利动机 D.交往动机 E.认识性动机
A.攻击行为 B.投射 C.自杀 D.情感淡漠 E.退行
A.态度 B.性格 C.气质 D.情绪 E.能力
A.主观体验、外部表现、生理唤醒 B.强度、肌张力水平、快感度、复杂度 C.愤怒、快乐、恐惧、悲哀 D.心境、激情、应激 E.积极情绪、消极情绪
A.沙赫特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B.伊扎德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人格系统的动力核心 C.拉扎勒斯认为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 D.阿诺德认为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E.詹姆斯认为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
A.表情可从面部、身体姿势、手势等方面表现出来 B.表情的基本方式是先天的 C.表情也可在成熟过程中自发发展 D.表情也可通过后天学习来抑制或者获得某些表情 E.语音、语调无法表达情绪
A.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 B.能力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C.能力不是指现有的成就水平 D.能力是个体具有的潜力和可能性 E.能力以知识技能为前提
A.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 B.观察力、计算能力、思维能力 C.理解力、计算能力、思维能力 D.理解力、音乐能力、记忆力 E.思维能力、音乐能力、记忆力
A.能力是发展的 B.能力发展存在个体差异 C.能力有发展水平的差异 D.能力有表现早晚的差异 E.能力发展无性别差异
A.先天性、可变性、统合性、功能性 B.独特性、可变性、统合性、功能性 C.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D.先天性、独特性、稳定性、功能性 E.先天性、独特性、统合性、功能性
A.婴儿期 B.学步期 C.儿童早期 D.学龄期 E.青年期
A.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 B.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别人、事物等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C.性格是在后天社会文化环境中逐渐形成的 D.性格不能掩盖气质 E.性格有好坏之分
A.遗传 B.自然环境 C.社会文化 D.家庭文化 E.早期童年经历
A.人类心理和行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 B.人类对待环境的关系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C.人类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 D.人类心理发展是个体的还是群体的 E.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A.遗传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问题 B.环境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问题 C.心理发展的内因问题 D.心理发展的外因问题 E.心理发展的物种连续性问题
A.发展是毕生的过程 B.发展中既有增长也有衰退 C.个体心理发展到青春期就停止了 D.个体心理发展离不开种系心理发展 E.个体的心理在不同阶段之间和各个阶段之内都不断地变化
A.种系心理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 B.种系心理发展包括动物心理进化和人类心理进化两个过程 C.动物心理学研究动物心理的进化过程 D.人类心理进化是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E.狭义的个体发展心理学即研究动物心理进化和人类心理进化
A.心理基本原理或规律的一类理论问题 B.心理发展原理或规律的一类理论问题 C.童年期的心理特征问题 D.青年期的心理特征问题 E.老年期的心理特征问题
A.生理发展标准 B.人类进化标准 C.智力发展标准 D.人格发展特征标准 E.活动特点标准
A.感觉 B.知觉 C.记忆 D.思维 E.想象
A.动机 B.情感 C.人格 D.自我意识 E.能力
A.人类心理发展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展开的 B.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研究包括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两个方面的年龄特征研究 C.年龄特征研究一般以纵向研究为主、横向研究为辅 D.横向研究是研究每一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 E.纵向研究是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
A.达尔文 B.普莱尔 C.柯林渥斯 D.霍尔 E.荣格
A.最早对成年期心理发展理论的研究 B.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C.提出前半生和后半生分期的观点 D.重视"中年危机" E.建立了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说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19世纪末 D.20世纪三四十年代 E.20世纪五六十年代
A.提出了心理性欲发展阶段学说 B.对构成行为基础的无意识和有意识力量的发展进行了研究 C.认为本我中有力比多和塞纳托斯两个基本而又对立的驱动力 D.根据力比多发展提出了心理发展阶段的标准 E.认为心理发展经历八个阶段
A.0~1岁 B.1~3岁 C.3~6岁 D.6~11岁 E.11~13岁
A.口唇期 B.肛门期 C.生殖器期 D.潜伏期 E.青春期
A.创立者为艾里克森 B.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社会文化的影响 C.将人生全期分为五个阶段 D.任一时期的身心发展都于前一/前各时期的发展有关 E.将每一时期视为一个"危机与转机"的关键
A.气质是先天的 B.气质受神经系统活动特性的制约 C.气质无好坏之分 D.不稳定而灵活的神经类型对应的气质是胆汁质 E.气质是可以改变的
A.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 B.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C.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D.建立自我同一感,防止同一感的混乱,体验忠实的实现 E.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智慧的实现
A.学龄期 B.青年期 C.成年早期 D.中年期 E.老年期
A.是由不同学者在同一时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B.是一种学习理论 C.是以奖励为基础的学习的主要功能 D.是以惩罚为基础的学习的主要功能 E.是以模仿为基础的学习的主要功能
A.塑造 B.强化 C.习得 D.及时强化 E.消退
A.正强化是由一种新的刺激的加入增进了行为出现的频率 B.负强化是由某一刺激的撤消或减少而使行为频率增加 C.行为受伴随它的强化刺激所控制 D.行为不强化短时间内不会消退 E.强化不及时不利于人的行为发展
A.要求习得的行为一般比较简单并与发展需要相关 B.学习任务都应谨慎地明确界定 C.只要预先设计并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条件反射就会发生 D.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恰当的强化物 E.应限定和使用辨别线索
A.华生 B.斯金纳 C.班杜拉 D.阿尔波特 E.维果斯基
A.直接强化 B.非直接强化 C.自我强化 D.观察学习 E.社会学习
A.直接强化 B.部分强化 C.替代强化 D.自我强化 E.泛化
A.社会学习 B.社会化 C.观察学习 D.自主学习 E.规范学习
A.班杜拉 B.维果斯基 C.鲁利亚 D.列昂节夫 E.皮亚杰
A.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的心理在环境教育影响下由低级心理功能逐渐向高级心理功能转化的过程 B."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功能"是心理功能发展的第二个层次 C."心理活动的个性化"是心理功能发展的第一个层次 D.心理功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E.心理功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之一是高级的心理功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A.最近发展区 B.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C.学习的最佳期限 D.关于智力形成的"内化"学说 E.观察学习
A.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 B.先天的成熟 C.后天的经验 D.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 E.力比多的发展
A.动作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 B.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C.指向于外部的动作是适应,内化了的思维动作不是适应 D.适应是通过同化和顺应实现的 E.适应的过程是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
A.心理发展过程是阶段性的而不是连续性的 B.心理发展各阶段出现的时间是固定不变的 C.心理发展各阶段的出现具有一定次序,从不交叉重叠 D.心理发展的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 E.每一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充分条件
A.0~2岁 B.2~7岁 C.7~11岁 D.12~15岁 E.15岁以上
A.感觉运动阶段 B.前运算思维阶段 C.具体运算思维阶段 D.形式运算思维阶段 E.无思维阶段
A.婴儿大脑出生时已是成人脑重的50% B.0~1岁时婴儿脑重增长最快,3岁时相当于成人脑重的75% C.大脑皮质在出生时,脑的基本结构就已具备 D.在胎儿六七个月时,脑细胞已分化,细胞构筑和层次分化已基本完成 E.到3岁时,脑及其各部分的相对大小和比例已基本类似于成人大脑
A.出生1个月是婴儿脑电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脑电逐渐皮质化 B.约从3岁开始,内抑制开始发展起来,皮质对皮下的调控作用逐渐加强 C.12~36个月期间,婴儿脑电活动逐渐成熟 D.婴儿脑中的发展速度最快的是大脑额叶 E.I婴儿的大脑具有巨大的可塑性和损伤的不可修复性
A.婴幼儿各种运动、动作的发展是其活动发展的直接前提 B.婴幼儿各种运动、动作的发展是其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 C.胎儿期的胎动和一些反射活动是最早产生的两种动作 D.婴儿的动作最早发生在新生儿期 E.婴儿动作发展主要是行走动作和手的运用技能两方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