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是重症肌无力的特征性表现 B.是周期性瘫痪的特征性表现 C.是脊髓前角病变的重要指标 D.是脱髓鞘病变的重要指标 E.是神经根病变的重要指标
A.二等分试验 B.绘画试验 C.图形-背景区分障碍检查 D.临床记忆量表 E.深度和距离辨认障碍检查
A.砂磨 B.锯木 C.刨木 D.旋拧螺钉 E.调和黏土
A.仪器评定 B.定量评定 C.半定性评定 D.半定量评定 E.定性评定
A.峰值力矩 B.平均力矩 C.峰值角度 D.力矩体重比 E.等速时间
A.协助诊断多发性硬化 B.昏迷及脑死亡预后判断 C.评估视力 D.判定视网膜病变 E.诊断听神经瘤、后颅凹瘤
A.pa-da-ka B.ba-ma-pa C.ha-lu-li D.da-ga-la E.ta-mi-di
A.吞咽障碍 B.失语症 C.构音障碍 D.认知障碍 E.感知障碍
A.肱三头肌支持型腋杖 B.前臂支持型腋杖 C.有腕关节固定带的腋杖 D.平台杖 E.标准型腋杖
A.穿脱训练 B.起坐和站立训练 C.摔倒训练 D.平衡训练 E.步行训练
A.被牵拉一侧出现保护性反应,另一侧上、下肢回缩 B.被牵拉一侧出现保护性反应,另一侧上、下肢伸展 C.被牵拉一侧回缩,另一侧上、下肢出现保护性反应 D.被牵拉一侧伸展,另一侧上、下肢回缩 E.头部和躯干上部出现向牵拉侧的调整
A.肩前屈90°,伸肘,双手张开,一手心向上,一手心向下,交替转动 B.肩前屈90°,伸肘,一手张开,一手握拳,两手交替伸展握拳 C.肩前屈90°,伸肘,一侧肘关节屈曲,一侧肘关节伸展,交替进行屈伸运动 D.肩前屈90°,伸肘,两示指交替触碰自己的鼻尖 E.屈肘,两示指交替触碰对面检查者的示指
A.让患者穿上鞋或下肢矫形器仰卧,将腋杖轻轻贴近腋窝。在小趾前外侧15cm处与足底平齐处 B.让患者穿上鞋或下肢矫形器仰卧,将腋杖轻轻贴近腋窝。在小趾前外侧10cm处与足底平齐处 C.让患者穿上鞋或下肢矫形器仰卧,肘关节屈曲150°,腕关节背伸时的掌面处 D.让患者穿上鞋或下肢矫形器仰卧,肘关节屈曲120°,腕关节背伸时的掌面处 E.让患者穿上鞋或下肢矫形器仰卧,肘关节屈曲90°,腕关节背伸时的掌面处
A.操纵前先将刹车松开 B.向前推时,稍屈肘,双手紧握轮环的前半部分 C.推动时,上身前倾,双上肢同时向前推并伸直肘关节 D.偏瘫患者可以利用健侧上下肢同时操纵轮椅 E.上斜坡时,保持上身前倾,重心前移
A.等速运动 B.等长运动 C.等张运动 D.用力运动 E.放松运动
A.感觉-运动法 B.关键词法 C.提供视觉暗示,如在镜子上贴"您的胡子是否两侧都刮干净了?"的纸条 D.删除作业 E.自身参照
A.脊椎侧弯 B.轻度腰椎间盘突出 C.腰椎粉碎性骨折 D.类风湿性脊柱炎 E.腰椎结核
A.神经功能无变化 B.神经功能有所恢复 C.神经功能变差 D.不反映神经功能情况 E.肌肉功能变好
A.假肢在前,健肢在后 B.健肢在前,假肢在后 C.两侧平行 D.以上都对 E.以上都不对
A.交替拖地步行 B.同时拖地步行 C.四点步行 D.三点步行 E.两点步行
A.直流-感应电诊断同时检查肌肉神经 B.强度-时间曲线只检查肌肉不检查神经 C.强度-时间曲线同时检查肌肉神经 D.强度-时间曲线刺激波由方波和三角波组成 E.强度-时间曲线测定要求刺激时间在0.01~1000ms可调
A.步行 B.骑自行车 C.游泳 D.举重 E.登山
A.<30° B.30°~45° C.40°~45° D.45°~50° E.50°~60°
A.长度过短 B.长度过长 C.外旋过度 D.接受腔过松 E.假肢过轻
A.是否达到处方要求 B.舒适性 C.对线是否正确 D.患者是否会穿脱 E.动力装置是否可靠
A.站立维持的时间 B.重心的位置 C.重心摆动路线 D.重心摆动的范围 E.稳定极限
A.冠心病早、中期 B.慢性阻塞性肺病 C.慢性支气管扩张 D.高血压病稳定期 E.脑血管意外
A.关键词法 B.交叉促进训练法 C.视扫描法 D.黏土塑形法 E.任务分析法
A.膝关节伸展不良 B.膝反屈 C.膝关节不稳 D.股四头肌麻痹 E.胫骨骨折不连接
A.伸出手杖→迈出患足→迈出健足 B.伸出手杖→迈出健足→迈出患足 C.先同时伸出手杖和患足,再迈出健足 D.先同时伸出手杖和健足,再迈出患足 E.迈出健足→伸出手杖→迈出患足
A.神经对感应电刺激无反应或兴奋性增高 B.神经对直流电刺激有反应 C.病理基础是支配肌肉的神经轴突部分受损 D.肌肉对感应电刺激与直流电刺激均有反应 E.神经对感应电刺激无反应或兴奋阈降低
A.名称和形式 B.接受腔 C.支撑部件 D.手部装置 E.价格
A.直流电疗法 B.中频电疗法 C.超短波疗法 D.紫外线疗法 E.红外线疗法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E.5次
A.接受腔后侧壁形状不良 B.接受腔的前侧壁支撑不良 C.坐骨承重不充分 D.接受腔的前后径过大 E.假肢过长
A.一般轮椅靠背尽可能低些为好 B.凡是对躯干平衡和控制不好者均应用高靠背 C.为了舒适和防止压疮,座上可放座垫 D.座位过低会使臀部坐骨承受全部体重,造成患者不适 E.座垫的前缘紧靠腘窝
A.观念性失用的训练 B.运动性失用的训练 C.结构性失用的训练 D.穿衣失用的训练 E.左右失用的训练
A.书写 B.资料管理 C.电话通讯 D.计算机辅助训练 E.治疗性游戏
A.从患侧靠近床 B.刹住车轮,移开足托 C.健手握住轮椅扶手站起 D.站稳后,健手向前放到床上 E.以健足为轴,缓慢转动身体
A.测试时保持环境安静,不要说话或提示 B.采用仪器评定时,60秒直立困难的病例不进行测试 C.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宜进行平衡测试 D.受试者不能安全独立完成要求动作时,要注意予以保护以免摔倒;必要时给予帮助 E.对于不能站立的患者,可评定其坐位平衡功能
A.书法 B.绘画 C.插花 D.钓鱼 E.游戏
A.疼痛与僵硬同时存在时,先缓解疼痛 B.治疗中根据患者的反馈来调整手法强度 C.尽量暴露所治疗的关节并使其放松 D.每次的治疗总时间在15~20分钟 E.根据患者对治疗的反应,每天可重复治疗2~3次
A.体感诱发电位 B.肌电图 C.强度-时间曲线 D.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E.神经传导测定
A.2相 B.3相 C.4相 D.5相 E.6相
A.前交叉韧带损伤 B.后交叉韧带损伤 C.外侧副韧带损伤 D.内侧副韧带损伤 E.关节内游离体
A.预防或矫正肢体畸形 B.将不稳定肢体保持于功能位 C.弥补下肢缺失,代替人体支撑和行走 D.固定及保护以促进病变的愈合 E.给患者心理安慰
A.单侧忽略的训练 B.身体失认的训练 C.观念性失用的训练 D.运动性失用的训练 E.结构性失用的训练
A.腋窝环 B.前方支撑带 C.后方支撑带 D.侧悬带 E.操控索装接带
A.桡神经损伤 B.尺神经损伤 C.胫神经损伤 D.腓神经损伤 E.股神经损伤
A.神经发育学 B.生物力学 C.运动学 D.感觉综合 E.影像学
A.抑制异常运动模式 B.尽可能诱发正常运动 C.控制关键点 D.采用感觉刺激帮助肌张力的调整 E.采用螺旋对角旋转的运动模式
A.电睡眠疗法 B.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 C.正常肌肉的低频电疗法 D.直流电断续波疗法 E.电兴奋疗法
A.评定时患者必须意识清晰 B.评定前要向患者说明目的和检查方法,以充分取得患者的合作 C.应注意双侧对比 D.肌力在2级以上,评定才有意义 E.应注意在睁眼、闭眼条件下障碍的差别
A.半个月或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或半年 D.1年 E.2年
A.术后1~3天 B.术后3~5天 C.术后5~7天 D.术后1周后 E.术后2周后
A.训练时避免情绪紧张 B.选择放松体位 C.避免过分减慢呼吸频率 D.每次训练一般为5~10分钟 E.每次训练一般为10~25分钟
A.局部有瘢痕 B.局部感觉障碍 C.局部有痉挛 D.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E.局部感觉过敏
A.不能完成运动 B.活动时因气喘不能自由交谈 C.运动后有轻度的疲劳感 D.运动后出现明显无力 E.运动后出现恶心
A.踝足矫形器 B.膝踝矫形器 C.截瘫支具 D.髋膝踝矫形器 E.膝关节矫形器
A.左右失认训练方法 B.手指失认训练方法 C.偏身失认训练方法 D.躯体失认训练方法 E.体觉失认训练方法
A.对常用的、必需的、功能特定的物品通过反复实践进行辨认,如便器 B.在学习过程中要强调患者把注意力集中在体会物品的特征上,如物品的质地、软硬、冷热等 C.让患者把几种物品放置在房间的不同位置,离开房间,然后返回,再指出它们的准确位置并逐一取回 D.交叉促进训练健侧上肢越过中线在患侧进行作业 E.在患者做动作前闭上眼睛想象动作,然后睁眼尝试完成
A.调节神经功能 B.促进体液循环 C.松解软组织粘连 D.心理效应 E.加速骨折或骨痂的愈合
A.症状轻的患者,可以从步行开始进行训练 B.从简单的单侧逐步过渡到比较复杂的双侧 C.先从小范围缓慢的动作过渡到大范围快速动作 D.两侧轻重不等的,先训练重的一侧 E.两侧残疾程度相同的,原则上先从左侧开始
A.两点步行 B.三点步行 C.四点步行 D.五点步行 E.同时拖地步行
A.双手握住轮椅的扶手 B.肘关节保持在屈曲90°左右 C.臀部紧贴后靠背 D.上身稍向前倾 E.双足间距与骨盆同宽
某患者,因车祸致T10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双下肢肌力3~4级,经一段时间康复治疗后,现准备进行步行训练,在步行训练前的准备训练中,哪项不是其训练的内容()。
A.ADL训练 B.双上肢的肌力训练 C.保持ROM训练 D.助行器的使用训练 E.站立平衡训练
A.0.8:1 B.1:0.8 C.1.5:1 D.1:1 E.1:1.5
A.红外线 B.温水疗 C.微波 D.超短波 E.冷疗
A.水温35~37℃ B.水温37~38℃ C.水温38~40℃ D.水温40~45℃ E.不超过50℃
A.无肉眼可见的红斑反应 B.可见的轻微的红斑反应 C.明显的红斑反应 D.强红斑反应 E.照射2小时后出现强烈红斑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