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Ⅰ型高脂蛋白血症 B.Ⅱ型高脂蛋白血症 C.Ⅲ型高脂蛋白血症 D.Ⅳ型高脂蛋白血症 E.Ⅴ型高脂蛋白血症
A.高脂血症 B.静脉血 C.贫血 D.高黏血症 E.新生儿
A.1:3 B.1:2 C.1:1 D.2:1 E.3:1
A.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异常淋巴细胞 D.嗜碱性粒细胞 E.单核细胞
A.小细胞左侧区域异常 B.小细胞区与单个核细胞区之间区域异常 C.单个核细胞区与大细胞区之间区域异常 D.大细胞右侧区域异常 E.单个核细胞区消失
A.PLT B.PT C.Fg D.D-二聚体 E.FDP
A.正细胞性贫血 B.小细胞均一性贫血 C.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 D.大细胞均一性贫血 E.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
A.O型 B.AB型 C.A型 D.B型 E.A型和B型
A.冰冻<24小时 B.2~8℃冰箱内,<6小时 C.4~10℃冰箱内,<6小时 D.2~4℃冰箱内,<24小时 E.2~8℃冰箱内,<24小时
A.急性肾小球肾炎 B.肾结石 C.尿崩症 D.多发性骨髓瘤 E.肾结核
A.++++ B.J++ C.++ D.+ E.±
A.β-HCG单克隆二点酶免疫法 B.乳胶凝集抑制稀释试验 C.乳胶凝集抑制试验 D.α-HCG单克隆抗体试验 E.血凝抑制试验
A.梗阻性黄疸 B.婴儿消化不良 C.活性炭 D.铋剂 E.阿司匹林
A.原始粒细胞 B.早幼粒细胞 C.中幼粒细胞 D.晚幼粒细胞 E.成熟粒细胞
A.靶形红细胞 B.正常红细胞 C.嗜多色红细胞 D.网织红细胞 E.铁粒幼红细胞
A.红细胞核右移--巨幼细胞贫血 B.网织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C.肾上腺素激发试验(+)--溶血性贫血 D.NAP积分↑--类白血病反应 E.球形红细胞↑--缺铁性贫血
A.低价铁比高价铁好 B.与维生素C同时服用好 C.与维生素B12同时服用好 D.主要在十二指肠上端吸收 E.每日约吸收1mg
A.MCV增高 B.MCH达33~56pg C.MCHC正常 D.淋巴细胞改变 E.粒细胞改变
A.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C.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D.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与红白血病 E.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与红白血病
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原始细胞内一定有Auer小体 B.多发性骨髓瘤外周血成熟红细胞呈现缗钱状 C.类白血病反应NAP增高 D.恶性淋巴瘤可以合并溶血性贫血 E.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易合并绿色瘤
A.M2型 B.M3型 C.M5型 D.L1型 E.L2型
A.血小板减少 B.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C.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 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减少 E.3P试验阳性
A.Ⅻ+Ⅺ+Ⅸ+Ⅷ+X+Ca+PF3 B.Ⅹ+Ⅴ+Ca+PF3 C.Ⅲ+Ⅶ+Ⅻ+Ca+PF3 D.Ⅹa+Ⅴ+Ca+PF3 E.Ⅱ+Ⅴ+Ca+PF3
A.GPⅠa/Ⅱa B.GPⅡb/Ⅲa C.GPⅣ D.GPⅥ E.GPⅠc/Ⅱa
A.出血时间正常,凝血时间延长,骨髓中巨核细胞减少 B.出血时间延长,凝血时间正常,骨髓中巨核细胞增多 C.出血时间延长,凝血时间延长,骨髓中巨核细胞增多 D.出血时间延长,凝血时间正常,骨髓中巨核细胞减少 E.出血时间正常,凝血时间正常,骨髓中巨核细胞增多
A.Ⅰ型高脂血症又称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B.Ⅱa型高脂血症是由LDL受体缺陷引起的 C.Ⅱa型高脂血症是由于ApoCⅡ的遗传性缺陷引起的 D.Ⅱb型为隐性遗传性疾病,由于体内VLDKL合成量过多导致 E.Ⅳ型电泳图谱可见宽β带
A.血清LDL升高 B.血清TC升高 C.血清TG正常 D.血清TC明显升高、TG升高 E.血清标本外观清亮
A.化学法 B.脂质抽提法 C.沉淀分离法 D.遮蔽直接测定法 E.免疫比浊法
A.葡萄糖氧化酶法 B.己糖激酶法 C.邻甲苯胺法 D.葡萄糖脱氢酶法 E.氧电极法
A.凯氏定氮法 B.染料结合法 C.免疫比浊法 D.紫外分光光度法 E.双缩脲法
A.吸附法 B.速率法 C.二次读数法 D.制备无蛋白滤液 E.在缓冲液中加入防腐剂
A.决定性方法 B.参考方法 C.常规方法 D.推荐方法 E.经典方法
A.吸收部位主要在回肠 B.肾脏是体内镁的主要排泄器官 C.大量丢失消化液是造成缺镁的主要原因 D.肌肉组织含镁较高 E.溶血对血清镁测定影响不大
A.与白蛋白结合的胆红素 B.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 C.与重氮试剂直接反应的胆红素 D.用加速剂催化后发生重氮反应的胆红素 E.与肝细胞内Y或Z蛋白结合的胆红素
A.血糖 B.血、尿酮体 C.血电解质 D.血气 E.糖化血红蛋白
A.TT3、TT4↓ B.FT3、FT4↓ C.TSH受体抗体阴性 D.TSH↑ E.TRH兴奋试验阴性
A.T3↑,T4→,TSH→ B.T3→,T4↑,TSH→ C.T3→,T4→,TSH↓ D.T3→,T4→,TSH↑ E.T3↑,T4↑,TSH→
A.白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 B.白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γ球蛋白、β球蛋白 C.白蛋白、β球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γ球蛋白 D.α1球蛋白、α2球蛋白、白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 E.γ球蛋白、β球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白蛋白
A.LDH B.MDH C.G6PD D.POD E.GLDH
A.决定性方法 B.参考方法 C.常规方法 D.经典方法 E.文献方法
A.不能自动进行标本前处理 B.不能自动进行仪器维护 C.不能自动进行仪器维修 D.不能自动进行试剂储存 E.不能自动进行样本储存
A.直接染色法 B.间接染色法 C.PAP法 D.APAAP法 E.双桥PAP法
A.0.5U B.1U C.2U D.4U E.8U
A.肥大细胞浸润 B.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C.嗜碱性粒细胞浸润 D.中性粒细胞浸润 E.淋巴细胞浸润
A.检测血清中游离的完全抗体 B.检测红细胞上的不完全抗体 C.出现红细胞凝集为阴性 D.多用于检测母体Rh(D)抗体,预防新生儿溶血症 E.常用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检测
A.tPSA B.fPSA C.PAP D.ALP E.fPSA/tPSA
A.抗Sm抗体 B.抗ds-DNA抗体 C.ANA D.ENA抗体谱 E.抗组蛋白抗体
A.高水平TSH B.抗TSH抗体 C.可溶性TSH受体 D.抗TSH受体 E.TSH受体
A.抗-dsDNA抗体 B.RF C.抗-ssDNA抗体 D.ANA E.抗平滑肌抗体
A.CD3 B.CD4 C.CD8 D.CD20 E.CD19
A.抗DNP B.抗DNA C.抗ENA D.抗SS-A E.抗SS-B
A.RF B.ANA C.T细胞及亚群 D.病原体 E.抗ds-DNA抗体
A.免疫比浊 B.乳胶凝集 C.定性ELISA D.胶体金免疫层析 E.免疫印迹
A.药物过敏性休克 B.血清过敏性休克 C.类风湿关节炎 D.过敏性哮喘 E.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A.血清Ig水平 B.B细胞数量 C.淋巴细胞转化率 D.溶血空斑形成率 E.注射类毒素后体内抗毒素水平
A.BAB B.ABC C.BRAB D.BA E.LAB
A.放线菌 B.诺卡菌 C.螺旋体 D.衣原体 E.立克次体
A.革兰染色 B.抗酸染色 C.瑞氏染色 D.HE染色 E.美蓝染色
A.VDRL B.USR C.FTA-ABS D.TRUST E.RPR
A.0.1%石炭酸 B.0.1%硼酸 C.0.1%盐酸 D.0.1%醋酸 E.0.1%琼脂
A.4个血清型 B.6个血清型 C.8个血清型 D.10个血清型 E.12个血清型
A.有毒力的炭疽杆菌能产生谷氨酸物质,形成荚膜 B.无毒力的炭疽杆菌能产生谷氨酸物质 C.无毒力的炭疽杆菌能够形成荚膜 D.有毒力的炭疽杆菌能够产生卵磷脂 E.无毒力的炭疽杆菌能够产生卵磷脂
A.白喉毒素为内毒素 B.白喉毒素抗原性弱 C.白喉毒素无抗原性 D.白喉毒素为外毒素 E.白喉毒素毒性弱
A.成虫夺取营养,造成营养不良 B.幼虫经心脏移行造成肺部损害 C.由于成虫的扭结、钻孔而造成的多种并发症 D.成虫在肠腔内移行,造成肠黏膜损伤、炎症 E.成虫代谢产物造成宿主的中毒反应
A.环状体、滋养体 B.滋养体、裂殖体 C.裂殖体、配子体 D.环状体、配子体 E.环状体、裂殖体
A.链状带绦虫成虫 B.肥胖带绦虫成虫 C.链状带绦虫囊尾蚴 D.肥胖带绦虫囊尾蚴 E.布氏姜片吸虫成虫
A.急性胆囊炎 B.肝性黄疸 C.急性胰腺炎 D.溶血性黄疸 E.胆石症
A.小淋巴细胞 B.大淋巴细胞 C.幼稚淋巴细胞 D.原始淋巴细胞 E.篮细胞
A.瑞氏染液 B.姬姆萨染液 C.碱性美蓝染液 D.煌焦油蓝乙醇染液 E.新亚甲蓝
A.0.125μm B.1.25μm C.12.5μm D.8μm E.80μm
A.HAMS试验 B.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C.碱变性试验 D.自体溶血试验 E.冷热溶血试验
A.RBC计数 B.WBC计数 C.PLT计数 D.HCT E.ESR
A.采集肘静脉 B.采集颈外静脉 C.采集手背静脉 D.任何区域 E.皮肤完整任何区域
A.异常增生性增多 B.反应性增多 C.WBC减低 D.淋巴细胞增高 E.单核细胞增高
A.全血细胞减少 B.骨髓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 C.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增多 D.抗贫血治疗有效 E.除外其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
A.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非增生性白血病 E.骨髓纤维化
A.长期化学物质的接触 B.肝炎病毒感染后 C.EB病毒感染后 D.长期接触电离辐射 E.先天遗传因素
A.骨髓增生活跃,增生以红细胞增生为主 B.骨髓增生减低,红系、粒系、巨核系三系增生减低 C.骨髓增生减低,红系增生减低 D.骨髓增生减低,粒系增生减低 E.骨髓增生减低,巨核系增生减低
A.黏液放线菌 B.巴西诺卡菌 C.短链诺卡菌 D.鼻疽诺卡菌 E.肉色诺卡菌
A.衣氏放线菌 B.诺卡菌属 C.内氏放线菌 D.黏液放线菌 E.丙酸蛛网菌
A.电子显微镜检查 B.革兰染色镜检 C.抗酸染色镜检 D.姬美尼兹染色镜检 E.荧光抗体染色镜检
A.肺炎支原体 B.结核分枝杆菌 C.嗜肺军团菌 D.流感嗜血杆菌 E.百日咳鲍特菌
A.易产生ESBLs B.是条件致病菌 C.形成灰白色不溶血的菌落 D.能在10℃生长 E.可引起脑膜炎
A.枸橼酸杆菌属 B.克雷伯菌属 C.肠杆菌属 D.沙雷菌属 E.哈夫尼亚菌属
A.多聚电解质离子解离法 B.酸碱指示剂法 C.亚硝基铁氰化钠法 D.亚硝酸还原法 E.白细胞酯酶法
A.骨髓细胞分类原始粒细胞≥90%(NEC) B.骨髓细胞分类原始粒细胞30%~89%(NEC) C.骨髓细胞分类形态异常早幼粒细胞≥30%(NEC) D.骨髓细胞分类原始单核细胞≥80%(NEC) E.骨髓细胞分类原始细胞≥30%(NEC),有核红细胞>50%
A.双缩脲法 B.溴甲酚绿法 C.连续检测法 D.醋酸纤维膜或琼脂糖电泳法 E.免疫比浊法
A.Ⅰ型超敏反应 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 D.Ⅳ型超敏反应 E.Ⅴ型超敏反应
A.病程第一、二周 B.病程第二、三周 C.病程第四周 D.病程第五周 E.全病程
A.液体培养基底部有"钟乳石"状的絮状沉淀 B.固体营养培养基上有迁徙生长现象,SS平板上菌落中心呈黑色 C.固体营养培养基上菌落呈黏液型,氧化性、动力、鸟氨酸脱羧酶均阴性 D.外-斐试验 E.肥达试验
A.液体培养基底部有“钟乳石”状的絮状沉淀 B.固体营养培养基上有迁徙生长现象,SS平板上菌落中心呈黑色 C.固体营养培养基上菌落呈黏液型,氧化性、动力、鸟氨酸脱羧酶均阴性 D.外-斐试验 E.肥达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