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焦虑 B.失助 C.彷徨 D.愤怒 E.抑郁
A.克雷佩林所创立的精神医学体系 B.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体系 C.斯金纳所创立的行为主义体系 D.罗杰斯所创立的人本主义体系 E.贝克所创立的认知主义体系
A.以行为原则为理论基础 B.治疗目标是改变人的行为 C.揭示个体的思想矛盾 D.不过分追究过去的经验 E.使用一系列的行为矫正程序
A.单一理论模型的不足 B.短程治疗的兴起 C.各种疗法疗效相近 D.各种疗法剧增 E.以上均是
A.一般目标 B.发展的目标 C.终极目标 D.过程性目标 E.高级目标
A.注重具体的工作目标 B.注重良好的人际关系 C.进行工作的深度相同 D.进行工作的时间相同 E.工作的对象相同
A.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本质不同的实践活动,在传统上各自有所侧重和分工 B.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服务对象、给予帮助者、所处理的心理问题等方面存在差异 C.心理咨询是一个互动过程,不光咨询者改变来访者,来访者也改变着咨询者 D.两者均认为建立良好的治疗性关系是帮助来访者改变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E.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各自的适应证不同
A.采用的理论方法不同 B.对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要求不同 C.对来访者进行诊断的体系不同 D.对来访者进行工作的时间长短不同 E.在强调帮助来访者成长和改变的方向不同
A.罗杰斯 B.埃利斯 C.佩特森 D.伊根 E.弗洛伊德
A.勉强求助的人 B.身心很健康的人 C.有幻觉的人 D.正常的人 E.思想觉悟不高的人
A.介入治疗 B.行为治疗 C.人本主义治疗 D.精神分析治疗 E.认知治疗
A.良好的人际交往技术 B.明确的心理诊断技术 C.高超的心理治疗技术 D.良好的通情的医患关系 E.高超的心理咨询技术
A.来访者与咨询者进行谈话 B.来访者提供情况和问题 C.来访者和咨询者共同协商 D.咨询者帮助来访者理清头绪,找到问题的症结 E.咨询者参与决断和解决问题
A.消除主要症状,建立健康行为 B.增强其心理整合能力和应对环境能力 C.完善人格 D.增强心身健康水平 E.以上都包括
A.本我、自我和超我 B.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 C.自我和自我概念 D.认知、情绪、意志和人格 E.认知和行为
A.患者在觉醒状态下进行 B.以一定理论为指导 C.需要有良好的医患关系 D.使用一定的心理学方法 E.是有计划、分步骤的过程
A.神经系统疾病 B.婚姻家庭问题 C.神经症 D.创伤后应激障碍 E.心身疾病
A.不对患者的观点进行评价 B.一般情况下不能为亲友、熟人进行治疗 C.治疗的目标是促进求助者的成长与自立 D.不能代替患者作出任何选择与决定 E.C与D均正确
A.必须经过心理学的训练 B.有进行心理治疗的工作执照 C.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D.对来访者保密 E.以上都对
A.人际交往技术 B.心理诊断技术 C.心理治疗技术 D.心理护理技术 E.心理咨询技术
A.真诚原则 B.帮助来访者自立的原则 C.保密原则 D.中立原则 E.回避原则
A.情绪稳定、乐观开朗 B.广博的知识 C.遵守医德规范 D.必须是心理学硕士 E.丰富的临床经验
A.健康人格 B.丰富的生活经验 C.良好的个人品质 D.精神和物质财富 E.临床经验
A.适应能力 B.情感能力 C.交流能力 D.自我意识 E.现实检验能力
A.社会负责 B.自己负责 C.求助者的家庭负责 D.咨询费用负责 E.对国家负责
A.来访者与咨询师进行对话 B.来访者提供情况和问题 C.来访者与咨询者共同商讨并听取咨询者的指导和建议 D.咨询者参与决断和解决问题 E.咨询者提供一定的指导意见
A.具有博士学位 B.具有硕士学位 C.经过三年专业训练并具有硕士学位 D.经过两年专业训练并具有博士学位 E.经过三年专业训练并具有博士学位
A.如实地向来访者介绍本专业的职能范围 B.应明确本专业的职能范围 C.对本专业的职能范围作出界定 D.与来访者共同界定本专业的职能范围 E.与来访者讨论本专业的职能范围
A.专业训练和经验 B.个人特点和态度特质 C.人生观和价值观 D.个人经历 E.以上都是
A.人格特征 B.人口统计学变量 C.态度和动机 D.咨询经历 E.以上都是
A.理解 B.领会 C.共情 D.感受 E.移情
A.诊断的能力 B.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C.敏感性 D.通过言语和非言语手段向他人交流自己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E.以上都是
A.自我体验是治疗师在接受培训前、受训中接受心理治疗专业人士的心理治疗的经验过程 B.自我体验是治疗师以来访者的身份接受心理治疗,是了解自己、探索自己的重要途径 C.自我体验的主要方式是个别自我体验和小组自我体验两种 D.自我体验是准备成为治疗师的专业人员提高对自我的认识和自身素质、得到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 E.以上都对
A.伪造或以虚假和不正当手段获得心理治疗师专业资格或职称 B.利用工作之便,与来访者发生超越客观专业服务关系的亲密性关系 C.在专业工作中违反保密原则 D.未经测验版权所有者授权,私自发行与出售他人所编制的心理测验工具 E.不允许他人以自己的名义从事心理治疗工作
A.告知来访者守密的限度或泄露来访者的秘密 B.未做适当转介 C.未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D.诽谤和侮辱来访者,或导致来访者身体的伤害 E.未经同意泄露来访者的秘密
A.提供服务应有清楚的标准,并将此标准告知来访者 B.与来访者发展治疗外关系,以促进来访者生活的全面改善 C.不要允许来访者赊欠费用 D.当来访者出现怨言时,应当有防卫的观念 E.认清哪些情况按照法律是不能保密的
A.个案记录、测验资料、录音、录像等均属于心理治疗专业信息 B.咨询过程中录音录像时要征得来访者同意 C.科研、教学、写作需要时,应隐去那些可能据以辨认出来访者的有关信息 D.对这些专业信息应在严格保密情况下保存,无关人员不得接触,但可列入医院或单位的病历资料中 E.发现来访者有危害自身及他人安全时,可将来访者有关信息作有限度的暴露
A.神经症者 B.人格障碍者 C.精神病性障碍者 D.婚姻家庭问题者 E.性心理障碍者
A.来访者的求助动机 B.来访者对自己问题的认识程度 C.来访者的经济状况 D.咨询师所受的专业培训 E.以上均是
A.1949年 B.1965年 C.1978年 D.1987年 E.1990年
A.单一理论模型的不足 B.各种疗法疗效接近 C.社会经济和政治压力 D.影响治疗效果的共同因素的研究 E.以上均是
A.理解热情 B.良好通情 C.关心尊重 D.真诚中立 E.良好中立
A.帮助受训的咨询师去评估自己踏人心理治疗领域的动机 B.探讨自己的价值观、需求、态度及人生经验 C.解决咨询师自己的内心冲突、心理创伤 D.体会作为来访者的内心感受 E.能清晰地了解从帮助别人的工作中自己能获得什么,避免日后陷入感觉不断地给予而自己毫无所获的空虚感
A.分析学派 B.人本主义学派 C.行为学派 D.认知学派 E.森田学派
A.未成为职业咨询师、正在接受训练者均需接受督导,已经成为咨询师者可例外 B.有专家督导和同行督导之分 C.可以以一对一、小组方式或授课方式进行 D.业务督导只对治疗的理论技术和方法进行督导 E.个人发展督导是对咨询师因心理治疗工作或个人生活引起的心理困扰进行帮助
A.治疗期和治疗后期两阶段 B.治疗前、中和后期三阶段 C.开始、中期和巩固结束期 D.治疗期和随访期两阶段 E.治疗期和巩固期两阶段
A.收集信息 B.初步诊断 C.确定障碍的性质和程度 D.建立相互信任的治疗关系 E.以上都对
A.宣泄 B.领悟 C.强化自我控制 D.教导 E.增强自信心
A.封闭式提问 B.开放式提问 C.鼓励 D.简述 E.以上都是
A.提问 B.情感反应 C.鼓励 D.简述 E.反馈
A.对人际关系的敏感性 B.来访者已处在心理痛苦之中 C.来访者诉说的是身体痛苦 D.有一定的应付能力 E.有成功的应付经验
A.帮助与被帮助的关系 B.主动与被动的关系 C.强制与被强制的关系 D.利益关系 E.无任何关系
A.咨询关系是一种职业性的人际关系 B.咨询关系的建立完全依赖于咨询师的努力 C.在咨询关系中不应使求助者形成对自己的依赖 D.咨询关系是有时限性的 E.咨询关系是一种帮助与被帮助的关系
A.咨询师与来访者分享自己生活中相关情绪体验及经历,以缩短与来访者的心理距离 B.咨询师将自己的隐私暴露给来访者 C.咨询师暴露自己对社会的看法,以影响来访者 D.咨询师向来访者表明自己在治疗会谈中对来访者的一些言语和行为的体验 E.A和D均对
A.相互依赖的治疗性医患关系 B.治疗师对患者的详细了解、作出解释、促进患者的理解和内省 C.使患者获得学习新经验的机会,增加他们的希望和信心 D.治疗师要求患者接受自己建议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E.治疗师自身的特征和吸引力有助于患者唤起新的希望
A.积极尊重关心 B.共情 C.真诚 D.协调性 E.权威性
A.产生负面效果的语言暗示 B.解释含糊 C.咨询环境改变 D.误诊 E.指导失误
A.建立促进成长的咨询关系 B.倾听和设身处地的理解 C.决定咨询目标 D.限定咨询次数 E.作业和反馈
A.人际关系稳定 B.社会心理因素不明显 C.智力正常,有中等以上文化,有良好的学习能力 D.年轻、可塑性大 E.无显著的人格障碍
A.鼓励宣泄 B.应对审视 C.灌输观点 D.耐心聆听 E.建立信心
A.个人中心治疗→来访者中心治疗→非指导性治疗 B.非指导性治疗→来访者中心治疗→个人中心治疗 C.指导性治疗→非指导性治疗→来访者中心治疗 D.指导性治疗→来访者中心治疗→个人中心治疗 E.来访者中心治疗→个人中心治疗→非指导性治疗
A.会心团体 B.个人转归 C.来访者中心 D.造型倾向 E.个人中心
A.放下自己的主观参照标准 B.体会来访者的内心世界有如自己的内心世界一般 C.要求咨询师完全认同来访者的认识和感受 D.通过言语把自己对来访者的感受传达给对方 E.感受来访者的情绪和情感,不只从认知层面去理解来访者
A.房间以12~15m为宜 B.色彩以淡雅为主 C.沙发要成90°摆放 D.配备纸巾和水 E.适当装饰绿色植物或艺术画
A.人是理性的,能够自立,对自己负责,有正面的人生取向 B.人有追求美好生活、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本性 C.人是建设性和社会性的,值得信赖,可以合作 D.人有潜在的能力足以有效地解决生活问题 E.以上都是
A.皮亚杰 B.马克思 C.达尔文 D.罗杰斯 E.阿德勒
A.克服自卑 B.不断成长 C.实现自己 D.探索自我 E.全面发展自己的潜能
A.自我的协调不一致是心理出现异常的原因 B.克服内心的冲突是治疗的关键 C.人在本质上是可以信赖的 D.人的社会性是其痛苦的来源 E.自我概念是人成长的首要问题
A.真诚一致 B.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C.共情的了解 D.治疗师的技术 E.治疗师的个人特质
A.治疗师对自身内部感受和态度的真诚表达能使来访者发生内在的改变,并向建设性的方向转化 B.来访者有权利产生自己的感受,而对此治疗师应给予不带价值判断的关注 C.治疗师对来访者的接纳与关注应是无条件的 D.全神贯注的倾听是共情了解的开始 E.个人中心治疗的目标是解决来访者的问题
A.使来访者能够对自己和自身的感受以及对他人较为接纳 B.使来访者从儿时的不良经历中解放出来 C.使来访者摆脱不良的适应和行为方式 D.增强来访者的自信和对前途的期望 E.教导来访者完善自我的方法
A.关于“自我“的人格理论 B.内心潜意识的冲突 C.成长中外部环境要求与内心需求的冲突 D.社会自我与生物自我的矛盾 E.小时候的负性体验得不到适当的表达
A.调节本我和超我冲突的中介因素 B.指个体对自己心理现象的知觉、理解和评价 C.还有一个代表个人所希望的自我形象的"理想自我"概念 D.”自我“与”理想自我“的距离能够作为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程度的指标 E."自我"是个人意识到的自我
A.咨访双方心理上的接触 B.治疗师的一致性 C.治疗师无条件的积极尊重 D.治疗师对来访者的内在参考架构有同理的了解经验,并尽力将这种经验告知来访者 E.咨询师丰富的人生经历
A.治疗师倾听来访者→来访者倾听自己 B.治疗师关心和看重来访者→来访者关心和看重自己 C.治疗师真诚→来访者真诚 D.咨询师采用引导而非指导方式→来访者克服对咨询师的依赖而自己主动探索 E.以上都是
B.来访者与咨询师是一种合作同盟的关系 C.指导性方式往往具有很好的建设性作用 D.引导通常是咨询师根据自己对来访者的认识精心设计的,故咨询师对来访者的看法也很重要 E.咨询初期为来访者提供一定的教育是必要的
A.注重人而不是人所呈现的问题 B.治疗关系的改变本身就是成长,通过与来访者建立这样的关系,引导来访者与自己内心的需求建立同样的关系 C.治疗师根据来访者的心理成长水平给予提醒和教导 D.重视治疗师的人格与态度,而不是他的理论与技术 E.让来访者在安全的气氛中,自由表达此时此刻的感受,探讨自己,学习承担责任
A.开放式询问 B.情感反应 C.澄清 D.对峙 E.自由联想
A.家庭问题 B.婚姻问题 C.精神分裂症 D.失语症 E.抑郁症
A.教导与学习 B.亲子关系 C.人际关系培训 D.危机处理初始阶段 E.以上均是
A.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都不是独特的 B.咨询关系的建立需要来访者有寻求帮助的动机 C.治疗性改变的产生需要来访者自身的努力 D.时间的限制是保证治疗成效的有效措施 E.咨询师应保持客观的立场是指对来访者言行不加评判,不将个人意见强加给来访者
A.巴甫洛夫和华生 B.华生和桑代克 C.华生和斯金纳 D.巴甫洛夫和桑代克 E.巴甫洛夫和斯金纳
A.行为可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遗传因素起重要作用 B.心理学要排除主观内省 C.不能将知觉或意识作为研究对象 D.肌肉的收缩或腺体的分泌属于行为反应 E.行为的产生是环境变化的结果
A.行为就是人们所说和所做 B.行为具有一种以上的测量尺度 C.行为可以观察和记录 D.行为对外界环境产生影响 E.行为不受自然规律支配
A.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行为类型是属于随意的 B.经典性条件反射的消退结果是条件刺激不再引起条件反应 C.经典性条件反射的自动恢复是当训练到条件刺激不再引起条件反应后,就可进入"休息期" D.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结果是行为出现率减少 E.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消退结果是反应的出现率下降
A.首先确定行为矫正目标 B.一旦达到目标,即可减少干预计划 C.增加积极行为,减少消极行为是重要环节 D.监测干预计划并根据情况进行调整 E.需要考虑来访者配合的动机水平
A.其研究的对象是人的行为 B.研究时强调的是当前环境事件而不重视历史原因 C.研究时会忽视行为的潜在动因 D.要求行为是可以精确描述的 E.以上均是
A.按照由简到难安排 B.要有适当赏罚 C.训练目标要恰当 D.研究行为有普遍性 E.培养来访者改变的动机
A.调动来访者动机 B.培养咨访关系 C.定义目标行为 D.告知保密原则 E.放松训练
A.60%~70% B.70%~80% C.80%~90% D.80%以上 E.100%
A.对刺激的分辨障碍 B.自我强化 C.诱因不当 D.适应技能缺乏 E.钟情妄想
A.区别靶行为是反应性行为还是操作性行为 B.找出能改变靶行为的自变量因素 C.记录靶行为 D.分析来访者的个性 E.分析来访者的动机与需要
A.双手→双臂→脚→下肢→头部→躯干 B.双手→双臂→下肢→脚→头部→躯干 C.头部→双臂→双手→躯干→下肢→脚 D.头部→躯干→双手→双臂→下肢→脚 E.头部→躯干→双臂→双手→脚→下肢
A.华生 B.斯金纳 C.班杜拉 D.沃尔普 E.沙利文
A.让来访者面对中度刺激物 B.让来访者在想象中接触刺激物 C.原理和过程的介绍要考虑来访者的心理承受程度 D.如果来访者感到难受的话应马上中止治疗 E.应避免在小孩身上进行这种治疗
A.全面身体检查 B.签订治疗协议 C.建构恐惧等级 D.介绍治疗原理 E.选择合适的治疗对象
A.药物厌恶法 B.暂停技术 C.电击厌恶法 D.想象厌恶法 E.催吐厌恶法
塑造法包括以下步骤: ①确定初始行为; ②选定强化刺激; ③按照合适的速度完成塑造各步骤; ④选择塑造步骤; ⑤定义目标行为; ⑥判断塑造对于治疗对象是否是最合适的方法; ⑦对各个连续的趋近行为实施差别强化。正确的顺序是()
A.⑤⑥①④②③⑦ B.⑤⑥①④②⑦③ C.①⑥⑤④②⑦③ D.①⑥⑤⑦③②④ E.⑤⑥①②⑦④③
A.忽视了对行为结果的强化性质和惩罚性质的区分 B.方向一旦确定,就坚持不变地执行 C.逐步撤销了自我记录活动 D.遇上了肯定会产生不希望的行为的情境 E.管理计划实施的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