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 B.11% C.10.1% D.11.1%
A.交易中介作用的不同 B.市场中交易标的物的不同 C.金融工具交易程序的不同 D.金融交易是否存在固定交易场所
A.债券市场 B.股票市场 C.银行承兑汇票市场 D.投资基金市场
A.高风险性 B.杠杆比例高 C.定价复杂 D.全球化程度高
A.金融远期 B.金融期货 C.金融互换 D.金融期权
A.20世纪9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00年之后
A.按利率的决定方式 B.按利率的真实水平 C.按利率的期限单位 D.按利率的计算方式
A.利率的期限结构 B.利率的成本结构 C.利率的风险结构 D.利率的流动性结构
A.市场中的货币供应量 B.可贷资金的供求 C.市场中的货币需求量 D.中央银行自行制定
A.弱式有效市场 B.半强式有效市场 C.强式有效市场 D.半弱式有效市场
A.将货币收入和储蓄转化为资本 B.支付中介 C.信用中介 D.创造信用工具
A.退休基金 B.养老基金 C.保险公司 D.投资银行
A.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 B.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 C.跨国的中央银行制度 D.准中央银行制度
A.选择性职能 B.倡导性职能 C.补充性职能 D.监督性职能
A.光大银行 B.中信银行 C.交通银行 D.深圳发展银行
A.证券公司 B.证券登记结算公司 C.证券交易所 D.中国证监会
A.贷款管理 B.存款管理 C.证券投资管理 D.法定准备金管理
A.4%,8% B.4%,10% C.8%,4% D.10%,4%
A.流动性风险指标 B.信用风险指标 C.市场风险指标 D.操作风险指标
A.资产业务 B.负债业务 C.中间业务 D.表内业务
A.服务营销 B.金融理财 C.资产管理服务 D.提供咨询
A.经纪商 B.自营商 C.做市商 D.承销商
A.会员制 B.公司制 C.合伙制 D.会员制和公司制都有
A.A公司和B公司的法人地位都继续保留 B.A公司解散,B公司保留存续 C.A公司和B公司都失去法人地位,重新组合一个新的法人 D.A公司保留存续,B公司解散
A.公司潜在风险已经变为现实风险,已被采取风险处置措施 B.风险管理能力低,潜在风险可能超过公司可承受范围 C.风险管理能力与其现有业务相匹配 D.风险管理能力在行业内较高,在市场变化中能较好地控制业务扩张的风险
A.20 B.10 C.15 D.25
A.提高效率 B.降低成本 C.对外扩张 D.利润最大化
A.金融期货 B.金融期权 C.金融互换 D.远期合约
A.招商银行推出的网上银行“一网通” B.中信银行的国际金融业务 C.光大银行的“一卡通” D.交通银行的网上申请信用卡
A.金融控制 B.金融监管 C.金融约束 D.金融抑制
A.金融管制 B.交易成本 C.信息不对称 D.金融抑制
A.货币供给 B.利率水平 C.收入水平 D.商品价格
A.能随时转化为货币供给 B.能随时转化为基础货币 C.能随时转化为存款准备金 D.能随时转化为流通中的现金
A.基础货币 B.派生存款 C.高能货币 D.货币供给
A.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持续不变的情况 B.社会需求等于社会供给时的市场利率 C.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等于国债利率 D.在货币供给水平既定的条件下,货币需求正好等于货币供给时的利息率
A.通货膨胀所指的物价上涨并非个别商品或劳务价格的上涨,而是全部商品和劳务的加权平均价格的上涨 B.通货膨胀物价水平上涨是一定时间内的持续的上涨,不是一次性的 C.部分商品因季节性或自然灾害等原因引起的物价上涨也当做通货膨胀 D.通货膨胀所指的物价上涨必须超过一定幅度
A.通货膨胀是由总需求引起的 B.通货膨胀是由总供给方面的生产成本引起的 C.通货膨胀的根源是总需求过度和供给减少 D.通货膨胀是由经济结构变化引起的
A.通货膨胀 B.通货紧缩 C.货币贴水 D.货币升水
A.适度性的财政政策 B.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C.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D.适度性的货币政策
A.预期性通货膨胀 B.非预期性通货膨胀 C.公开型通货膨胀 D.隐蔽型通货膨胀
A.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证券,证券市场价格上升,随之货币供应扩大 B.中央银行若买进商业银行的证券,则可直接增加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 C.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有价证券,证券市场下降,货币供应缩小,利率上升 D.中央银行采取公开市场操作的作用会很猛烈
A.失业率 B.物价水平 C.通货膨胀率 D.经济增长率
A.央行对金融的调控能力的强弱 B.政策操作力度 C.金融部门、企业部门对政策工具的弹性大小 D.我国金融形势的特点
A.不变 B.上升 C.下降 D.不能确定
A.存款准备金率通常被认为是货币政策最猛烈的工具之一 B.中央银行对存款准备金政策具有完全的自主权 C.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升,信用即将扩张,利率随之下降 D.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升,信用即将收缩,利率随之上升
A.交易风险 B.结算风险 C.经济风险 D.会计风险
A.转移风险 B.主权风险 C.政治风险 D.国际风险
A.损失类贷款 B.可疑类贷款 C.关注类贷款 D.次级类贷款
A.市场因素 B.金融因素 C.经济因素 D.国际因素
A.公共利益论 B.特殊利益论 C.社会选择论 D.公共选择论
A.中国证监会 B.中国人民银行 C.中国证券业协会 D.中国期货业协会
A.后三类 B.后两类 C.后一类 D.后四类
A.60% B.50% C.40% D.55%
A.SWOT法 B.网络评价法 C.层次分级方法 D.骆驼评级制度
A.各国单位货币所具有的价值量 B.各国单位货币的含金量 C.各国单位货币的面值 D.各国单位货币的法定购买力
A.反映货币购买力的物价水平变动 B.外汇市场供求关系 C.一国的国际地位 D.进出口贸易程度
A.美元 B.黄金含量 C.白银含量 D.一组世界货币
A.经济增长 B.国际储备量稳定 C.物价稳定 D.国际收支均衡
A.金块本位制 B.金银复本位制 C.国际银本位制 D.国际金本位制
A.1999年1月1日-2000年12月31日 B.1999年1月1日-2001年12月31日 C.1999年1月1日-2002年12月31日 D.1999年1月1日-2003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