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非调节型货币政策 B.调节型货币政策 C.紧缩型货币政策 D.扩张型货币政策
A.直接调控 B.间接调控 C.调整货币数量 D.调整货币结构
A.金融工具的期限性与收益性成反比 B.金融工具的风险性与收益性成反比 C.金融工具的期限性与流动性成正比 D.金融工具的流动性与收益性成反比
A.同业拆借市场 B.回购协议市场 C.票据市场 D.股票市场
A.金融远期 B.金融互换 C.股票 D.金融期权
A.看涨期权的买方 B.看跌期权的买方 C.看涨期权的卖方 D.看跌期权的卖方
A.金融期货 B.信用衍生品 C.金融期权 D.金融互换
A.145元 B.1145元 C.140元 D.1140元
A.现值 B.终值 C.本利和 D.利息额
A.投资动机 B.储蓄动机 C.投机动机 D.消费动机
A.债券的名义收益率 B.债券的实际收益率 C.债券的到期收益率 D.债券的本期收益率
A.市场利率 B.信息 C.市盈率 D.证券市场
A.利率 B.货币资金 C.金融工具 D.各种投资者
A.金融投资者制度 B.金融工具制度 C.金融机构制度 D.金融监管制度
A.美国 B.韩国 C.意大利 D.新加坡
A.单一银行制度 B.混业经营制度 C.综合性银行制度 D.分业经营银行制度
A.中国建设银行 B.中国农业银行 C.中国工商银行 D.中国银行
A.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 B.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 C.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 D.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
A.贷款管理 B.证券投资管理 C.存款管理 D.准备金管理
A.营运资本的100% B.普通资本的100% C.实收资本的100% D.核心资本的100%
A.商业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 B.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 C.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 D.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机制
A.以任何方式(Anyhow) B.对任何人(Anybody) C.任何金融产品(AnyfinancialProducts) D.任何条件(Anyconditions)
A.金融产品 B.货币和信用 C.有价证券 D.存贷款人
A.证券承销 B.证券发行 C.证券私募 D.证券公募
A.9:25~9:30 B.9:00~9:10 C.9:15~9:25 D.9:20~9:30
A.60% B.30% C.50% D.40%
A.整数委托 B.零数委托 C.限价委托 D.市价委托
A.西尔伯的约束诱致假说认为金融创新是宏观金融体制的创新 B.凯恩的“自由-管制”博弈理论认为市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相互独立的经济力量与政治力量不断斗争的过程和结果 C.制度学派认为金融创新与社会经济变革没有关系 D.金融创新的交易成本理论认为金融创新的支配因素是规避管制
A.存款业务 B.资产业务 C.中间业务 D.负债业务
A.“资本化”程度 B.“货币化”程度 C.“证券化”程度 D.“金融深化”程度
A.货币化率 B.金融相关比率 C.资本化率 D.市场化率
A.金融管制 B.金融抑制 C.金融价格的管制 D.金融市场的管制
A.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功能 B.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 C.货币的价值尺度功能 D.货币贮藏功能
A.高能货币量取决于政府的行为 B.银行存款与其准备金的比率取决于银行体系 C.存款与通货的比率取决于货币当局的行为 D.存款与通货的比率受银行存款服务水平和利率的影响
A.流通中的现金和单位活期存款 B.流通中的现金、单位活期存款、个人储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和其他存款 C.流通中的现金、单位活期存款、个人储蓄存款和单位定期存款 D.流通中的现金、单位活期存款、个人储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和其他存款、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A.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 B.资本市场达到均衡 C.商品市场达到均衡 D.货币市场达到均衡
A.5%以上 B.8%以上 C.2位数以上 D.3位数以上
A.需求拉上 B.成本推动 C.经济结构改变 D.超货币发行
A.资产泡沫破灭 B.货币紧缩 C.多种结构性因素 D.流动性陷阱
A.政府干预 B.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C.制定完善的法律 D.完善市场结构
A.购买有价证券 B.降低再贴现率 C.加大货币投放量 D.出售有价证券
A.美联储 B.法兰西银行 C.英格兰银行 D.瑞典银行
A.非常强调货币供应量的作用 B.非常强调利率的作用 C.非常强调通货膨胀的作用 D.非常强调汇率的作用
A.英格兰银行 B.法兰西银行 C.美国联邦储备体系 D.中国人民银行
A.存款准备金 B.利率 C.货币供应量 D.基础货币
A.经济风险 B.利率风险 C.流动性风险 D.投资风险
A.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1998年颁布的《银行内部系统的框架》 B.COSO于1992年发布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C.1985年COSO的成立 D.COSO于2004年9月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A.全面管理阶段 B.事后管理阶段 C.事中管理阶段 D.事前管理阶段
A.广义的金融风险 B.狭义的金融风险 C.狭义的金融危机 D.广义的金融危机
A.实现经济增长 B.保证金融机构安全稳健经营与发展 C.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D.保证金融市场有效运行
A.《金融改革方案》 B.《金融市场改革方案》 C.《证券监管体制改革方案》 D.《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
A.10% B.6% C.5% D.8%
A.14% B.5% C.15% D.10%
A.注册制 B.核准制 C.审批制 D.审查制
A.直接标价法 B.间接标价法 C.交叉标价法 D.双向标价法
A.国际收支状况 B.国家法定 C.外汇市场上外汇供求变动 D.一国国际地位
A.实施紧的财政政策会导致进口需求减少 B.实施紧的财政政策会刺激出口 C.采用松的财政政策会刺激进口 D.采用松的财政政策会限制进口
A.尽可能多地拥有国际储备 B.使国际储备总量适度 C.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D.稳定本币汇率
A.35% B.25% C.10% D.20%
A.保持较高的偿债率 B.优化外债结构 C.控制外债总量 D.保证外债的清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