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市场失灵 B.外部效应 C.信息不对称 D.经济失衡
A.大于零 B.小于零 C.等于零 D.不确定
A.完善公共部门的组织制度 B.完善激励约束制度 C.完善民主、科学的财政决策体制 D.确保公共部门的行为不偏离政府的意图
A.发行主体不同 B.认购主体不同 C.发行方式不同 D.担保物不同
A.消费基金 B.积累基金 C.生产基金 D.补偿基金
A.瓦格纳和罗斯托 B.皮考克和瓦格纳 C.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 D.魏斯曼和皮考克
A.国家 B.政府 C.社会产品 D.财政
A.将购买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 B.将购买的货物用于个人消费 C.将购买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 D.将购买的货物作为投资
A.广告代理业的营业额为代理者向委托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 B.娱乐业的营业额为经营娱乐业向顾客收取的各项费用 C.销售不动产的营业额是指纳税人销售不动产时从购买方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 D.单位将不动产无偿赠与他人的,视同销售不动产,营业额由主管税务机关确定
A.寄售商店代销寄售物品 B.典当业销售死当物品 C.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除固定资产以外的物品 D.经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机关批准的免税商店零售的免税品
A.20% B.25% C.33% D.40%
A.退还所得税 B.补缴企业所得税 C.属于免税收入、免予纳税 D.属于不征税收入、免予纳税
A.年度应纳税所得额3%的部分 B.年度应纳税所得额12%的部分 C.年度会计利润总额3%的部分 D.年度会计利润总额12%的部分
A.560元 B.1120元 C.1400元 D.1600元
A.征收房产税 B.减征房产税 C.免征房产税 D.缓征房产税
A.1‰ B.0.5‰ C.0.05‰ D.0.3‰
A.高档物品 B.珠宝 C.个人及其所抚养家属维持生活必需的住房和用品 D.单价在5000元以上的生活用品
A.股息收入 B.红利收入 C.租金收入 D.利息收入
A.溢价发行 B.平价发行 C.折价发行 D.时价发行
A.真实性 B.完整性 C.重点性 D.绩效性
A.国库集中收付管理 B.国债管理 C.国库现金管理 D.财政管理
A.布坎南与欧茨 B.布坎南与蒂鲍特 C.欧茨与蒂鲍特 D.欧茨与提布特
A.政府行政管理体制 B.财政收入体制 C.财政支出体制 D.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A.增值税 B.个人所得税 C.营业税 D.关税
A.分割税额 B.分割税制 C.分割税种 D.分割税率
A.经营性国有资产 B.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 C.资源性国有资产 D.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A.银监会 B.国资委 C.财政部 D.证监会
A.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B.再贷款 C.贴现率政策 D.公开市场业务
A.硬赤字 B.软赤字 C.平衡赤字 D.红赤字
A.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B.中观财政政策 C.自动稳定财政政策 D.紧缩性财政政策
A.政府投资 B.公债 C.财政补贴 D.税收
A.增收减支 B.动用结余. C.向中央银行借款或透支 D.发行公债
A.财政赤字 B.货币供给 C.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 D.通货膨胀税
A.政府配置 B.市场配置 C.计划配置 D.财政配置
A.受益的非排他性 B.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 C.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D.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
A.市场 B.政府 C.企业 D.计划
A.国防支出 B.教育支出 C.司法支出 D.行政支出
A.对两者的影响都是直接的 B.对两者的影响都是间接的 C.直接影响社会的生产和就业,间接影响国民收入分配 D.间接影响社会的生产和就业,直接影响国民收入分配
A.政府筹资建设 B.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 C.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 D.BOT投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