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发育沟大约有“Y”、“H”、“U”形的牙是()
A.下颌第一磨牙 B.下颌第二前磨牙 C.上颌第一前磨牙 D.下颌第一前磨牙 E.下颌第二磨牙
A.牙形由单一向复杂异型演化 B.牙数由多变少 C.牙根由无到有 D.由槽生牙向侧生牙、端生牙演化 E.以上都不是
A.5~6岁 B.7~8岁 C.14~15岁 D.9~10岁 E.11~13岁
A.下颌前牙舌面 B.上颌切牙邻面区 C.上颌侧切牙舌窝 D.后牙窝沟点隙 E.下颌牙颊侧
A.边缘嵴起到捣碎食物的作用 B.颊沟和舌沟是食物排泄的主要通道 C.上颌磨牙的斜嵴对侧方运动有引导作用 D.功能性磨耗不利于上下颌关系的稳定 E.切牙主要是切断食物
A.上颌前磨牙舌侧髓角较高,备洞易穿髓 B.下颌前磨牙髓室底较深 C.上颌磨牙近颊、舌髓角较高,备洞易穿髓 D.下颌第一磨牙易出现"C"根管 E.乳牙牙髓髓角较低
平面是指()
A.一个真实存在的平面 B.此平面前端高于后端 C.处于颌间距离的中点 D.以上颌牙列为基准 E.是个假想水平面
牙尖交错是指()
A.下颌位置在正中 B.每颗牙都对应对颌两颗牙 C.上下牙列的中线对正 D.形成最广泛的 E.以上都不是
乳牙期牙尖交错的特征()
A.乳牙的位置偏向近中 B.无矢状曲线 C.有横曲线 D.乳牙后期会出现暂时性深覆 E.乳牙的位置偏向远中
A.上颌第一磨牙 B.上颌第二磨牙 C.上颌第一前磨牙 D.上颌第二前磨牙 E.上颌第三磨牙
A.正中联合 B.颏孔区 C.下颌角 D.髁状突颈部 E.喙突
A.髁突前斜面为功能区 B.髁突内侧与侧方运动的工作侧有关 C.关节结节的前斜面为功能面 D.关节囊下腔可做滑动 E.关节囊内无关节板
A.近中颊尖 B.远中舌尖 C.远中颊尖 D.近中舌尖 E.以上都不是
上颌第一磨牙牙冠面的牙尖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A.近中舌尖>近中颊尖>远中颊尖>远中舌尖 B.近中舌尖>近中颊尖>远中舌尖>远中颊尖 C.近中颊尖>近中舌尖>远中舌尖>远中颊尖 D.近中颊尖>近中舌尖>远中颊尖>远中舌尖 E.远中颊尖>近中舌尖>远中舌尖>近中颊尖
上颌第一磨牙面窝()
A.近中窝小 B.近中窝又称中央窝 C.远中窝大 D.远中窝占面2/3 E.远中窝其实并不存在
A.上颌第一前磨牙 B.上颌第二前磨牙 C.下颌第一前磨牙 D.上、下颌第一前磨牙 E.下颌第二前磨牙
A.髓室底 B.髓室顶 C.近中髓壁 D.舌侧髓壁 E.髓角
A.唇舌面的外形高点在中1/3 B.中切牙切缘与近中切角近似直角 C.上颌侧切牙近中切角似锐角 D.上颌侧切牙舌窝较浅 E.较常发生变异
A.上颌第一前磨牙颊尖短小圆钝 B.上颌第二前磨牙轮廓较锐突 C.下颌前磨牙牙体长轴偏颊侧 D.下颌前磨牙的牙冠方圆 E.前磨牙均为双根牙
上颌第一磨牙面特征有()
A.近中舌尖最小 B.远中舌尖是上颌磨牙的功能尖 C.存在斜嵴 D.远中窝大于近中窝 E.牙冠呈扁圆形
A.牙冠1/3 B.牙冠中1/3 C.牙冠颈1/3 D.牙冠1/3与中1/3交界处 E.以上都不是
A.上颌中切牙 B.上颌侧切牙 C.上颌尖牙 D.上颌前磨牙 E.上颌磨牙
替牙期间上下牙弓的咬合关系发展是()
A.中性关系→近中关系 B.远中关系→中性关系 C.近中关系→中性关系 D.中性关系→远中关系 E.一直不变
牙尖交错时下颌骨的位置称()
A.牙位 B.正中关系位 C.下颌姿势位 D.颌位 E.息止颌位
A.机械结合力 B.化学结合力 C.压缩结合力 D.范德华力 E.以上都不是
近中-嵌体可以表示为()
A.D-O嵌体 B.M-O-D嵌体 C.B-O嵌体 D.M-O嵌体 E.L-O嵌体
A.上颌切牙>下颌切牙 B.下颌切牙>上颌切牙 C.上颌切牙=下颌切牙 D.侧切牙>中切牙 E.以上都不是
A.双侧同时咀嚼 B.双侧交替咀嚼 C.单侧咀嚼 D.后牙咀嚼 E.前牙后牙同时咀嚼
A.易与汞结合 B.是银汞合金的主要成分 C.可使银汞合金体积膨胀 D.可减少银汞合金的流动性 E.可增加汞充物强度
A.氧化锌丁香油水门汀 B.磷酸锌水门汀 C.玻璃离子水门汀 D.牙胶 E.护洞漆
A.液中加橄榄油 B.调拌中与水接触 C.粉中加磷酸锌 D.粉中减少硬脂酸锌 E.粉中减少醋酸锌
A.熔点 B.硬度 C.延展性 D.导电性低 E.以上均不是
A.吸热反应 B.放热反应 C.没有热量变化 D.可能吸热可能放热 E.先吸热后放热
A.没有角化层 B.血管丰富 C.无黏膜下层 D.缺乏颗粒层 E.固有层为疏松结缔组织
A.继发性牙本质 B.修复性牙本质 C.牙本质死区 D.透明牙本质 E.罩牙本质
义齿制作最基础是必须保证有准确的()
A.基牙 B.卡环 C.支托 D.模型 E.基托
支托的宽度应是()
A.磨牙颊舌径的1/2,前磨牙的1/3 B.磨牙颊舌径的1/3,前磨牙的1/2 C.磨牙颊舌径的1/3,前磨牙的2/3 D.磨牙颊舌径的2/3,前磨牙的1/2 E.磨牙颊舌径的1/2,前磨牙的2/3
A.印模蜡 B.嵌体蜡 C.基托蜡 D.铸造蜡 E.黏蜡
A.加热后蜡条能均匀软化,不出现鳞状碎屑 B.在稍高于口腔温度时有良好的可塑性 C.在温度降到口腔温度时,形成稳定,并且易于雕刻的外形 D.当加温到50℃时能气化挥发,并且参与灰粉少 E.可用火焰烘烤,烤箱中加热或者在热水浴中浸泡等方法软化蜡条
A.金属内冠用合金铸造而成 B.金属冠表面覆盖与天然牙相似的瓷粉 C.金瓷衔接呈锐角,有利于金属肩台传导力 D.瓷粉在真空烤瓷炉烧结熔附而成 E.金属冠兼顾了金属的强度和瓷的美观
A.机械结合力 B.压缩结合 C.化学结合 D.范德华力 E.金属表面的除气处理
A.使用的合金与瓷材料的匹配 B.金属内冠的表面形态 C.操作过程中对瓷粉的污染 D.烧结次数的增加 E.瓷构筑的顺序
义齿设计中使用近中支托和应力中断卡环的目的是()
A.增加义齿固位 B.方便义齿取戴 C.增加义齿的强度 D.减少基牙的扭力,减轻基牙负荷 E.以上都不是
A.义齿塑料老化 B.埋伏牙与外界相通 C.唾液分泌减少 D.幻嗅 E.义齿清洁不当
A.右侧上颌牙列设计3个间隙卡 B.腭护板重排左侧上颌义齿,建立关系 C.可设计左右基托腭杆相连 D.考虑牙列颌骨部分切除,应适当填加基托至左侧缺损腔,以利软衬 E.可术前取模,术后2周再佩戴
某男63岁,全牙列缺失,之间有骨突,全口义齿修复未作缓冲处理,最可能引起戴牙出现的症状是()
A.义齿基托不贴合 B.义齿折断 C.义齿基托过长 D.疼痛 E.恶心呕吐
A.由左向右 B.由右向左 C.从前向后 D.从后向前 E.裂隙向四周呈放射状
A.1~2mm B.2~3mm C.3~5mm D.5~6mm E.6~7mm
A.基牙与固位体的关系 B.基牙与缺隙的位置关系 C.缺隙的部位、多少 D.鞍基与基牙的位置关系 E.鞍基与固位体的位置关系
患者,女,73岁,为无牙颌患者,其下颌弓明显宽于上颌弓,后牙应排成反关系,其正确的排牙方法是()
A.将排在A区牙槽嵴顶上 B.将排在D区牙槽嵴顶上 C.将排在C区牙槽嵴顶上 D.将排在A区牙槽嵴顶上 E.将排在B区牙槽嵴顶上
A.箭头要卡在基牙的邻接面 B.箭头宽度不得过大 C.箭头长度要适当 D.连接箭头的横梁呈直线 E.横梁部位应离开牙体
患者,女,10岁,前牙开,无深覆现象,可采用的机械性活动矫治器为()
A.上颌垫矫治器 B.口外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 C.口外上颌后方牵引矫治器 D.口外下颌后方牵引矫治器 E.口外垂直牵引矫治器
A.不妨碍牙齿的正常生理活动 B.不妨碍牙颌的生长发育 C.结构复杂,功能齐全 D.容易调整 E.便于清洁,易摘戴
A.生物学匹配 B.金-瓷匹配 C.适应性 D.再现性 E.色彩学匹配
A.200种 B.400种 C.600种 D.800种 E.1000种
A.下颌前牙 B.上颌尖牙 C.上颌中切牙 D.下颌尖牙 E.上颌前牙
面有横嵴的牙是()
A.上颌第一磨牙 B.下颌第一磨牙 C.上颌第一前磨牙 D.下颌第一前磨牙 E.下颌第三磨牙
A.乳磨牙体积依次减小 B.乳牙冠根分界明显 C.乳牙颈嵴明显突出 D.乳牙体积小,色乳白 E.乳牙根分叉大
A.最早萌出的乳牙是上颌乳中切牙 B.最早萌出的恒牙是下颌第一磨牙 C.最晚萌出的乳牙是下颌第二乳磨牙 D.最晚萌出的恒牙是下颌第二磨牙 E.最早萌出的恒牙是上颌第一前磨牙
61岁男性,来院就医,口内检查,牙周组织健康,余留牙无松动,无倾斜也未见明显倒凹,取模作整铸支架可摘局部义齿修复
A.用流水冲洗印模中的血和唾液 B.印模中的食物残渣使用雕刀刮除 C.印模冲洗干净后用印模消毒剂进行灭菌 D.及时灌注藻酸盐印模,避免失水而体积收缩 E.印模石膏印模在表面涂分离剂后再灌模型
A.硅橡胶 B.藻酸盐 C.印模石膏 D.印模膏 E.以上都不是
A.上颌颊侧,下颌颊侧处 B.上颌腭侧,下颌颊侧处 C.上颌腭顶,下颌舌缘处 D.上颌颊侧,下颌舌侧处 E.上颌,下颌任何处
A.严格按照规定的水粉比例调拌石膏 B.调拌石膏先加水后加粉 C.调拌时应沿同一方向进行 D.不同种类石膏不可混合使用 E.调拌石膏时间长,可控制石膏的膨胀增加强度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E.7种
A.磷酸盐 B.琼脂 C.普通石膏 D.硬石膏 E.超硬石膏
A.连接体的强度与厚度的3次方成正比 B.连接体的强度与宽度成正比 C.连接体的强度与长度的3次方成正比 D.连接体的强度与长度的3次方成反比 E.非贵金属连接体的厚度一般为2.5mm以上
A.连接体的长度 B.连接体的宽度 C.连接体的厚度 D.连接体断面的形态 E.连接体宽度与厚度之比
A.自洁性 B.连接位置 C.强度 D.发音 E.功能
PFM桥的桥体是恢复缺失牙形态、功能、美观的人造牙部分。决定桥体形态的因素包括美观、发音功能、面形态以及基底面形态的恢复
A.患者的感觉 B.自信性 C.易洁性 D.牙槽黏膜的健康维护 E.缺失牙的数目
A.基底面与牙槽黏膜接触面积不能过大 B.基底面不能压迫黏膜 C.远近中及舌侧邻间隙应尽量开阔 D.基底面尽可能呈凹面形 E.基底面形态应易于清洁
桥体制作中保护基牙的健康、减少力的措施除外()
A.减小桥体的颊舌径宽度 B.加大外展隙 C.降低牙尖高度 D.桥体与黏膜接触部尽量用瓷 E.加深面的沟槽
A.2个月左右 B.3个月左右 C.5个月左右 D.8个月左右 E.10个月左右
A.解剖式牙 B.半解剖式牙 C.非解剖式牙 D.20°牙 E.0°牙
患者,女性,66岁,缺失,进行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基牙为,舌侧牙槽嵴为垂直型。采用大连接杆连接,其中向中舌侧倾斜,其余基牙正常。
上可采用()
A.固定卡环 B.双臂卡环 C.联合卡环 D.对半卡环 E.环形卡环
A.第一类 B.第二类 C.第三类 D.第四类 E.第五类
A.黏膜支持 B.牙支持 C.混合支持 D.卡环支持 E.基托支持
A.接触 B.离开模型0.1~0.3mm C.离开模型0.3~0.5mm D.离开模型0.5~1mm E.离开模型1~1.5mm
A.甲酚甲醛 B.樟脑酚 C.木榴油 D.丁香油 E.复方碘仿糊剂
A.髓周牙本质 B.球间牙本质 C.前期牙本质 D.托姆斯颗粒层 E.透明牙本质
A.研究模型 B.工作模型 C.记存模型 D.设计模型 E.种植模型
A.基牙靠缺隙侧的倒凹区小,而远缺隙侧的倒凹区大 B.基牙靠缺隙侧的倒凹区大,而远缺隙侧的倒凹区小 C.基牙近缺隙侧和远缺隙侧两侧的倒凹区均较大 D.基牙近远中均无倒凹 E.基牙的倒凹主要集中在基牙的邻面
A.0.3~0.5mm B.0.85~1.2mm C.2~3mm D.2mm E.1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