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额窦 B.蝶窦 C.上颌窦 D.筛窦前、中群 E.筛窦后群
人体内广泛存在的氢原子核,其质子有自旋运动,带正电,产生磁矩,有如一个小磁体,小磁体自旋轴的排列无一定规律。但如在均匀的强磁场中,则小磁体的自旋轴将按磁场磁感线的方向重新排列。在这种状态下,用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RF)进行激发,作为小磁体的氢原子核吸收一定的能量而共振,即发生了磁共振现象。
A.磁性核 B.射频 C.恒定的磁场 D.电离 E.1H
A.在人体中含量多 B.原子序数低 C.质量小 D.磁化低 E.没有自旋
A.额窦 B.蝶窦 C.上颌窦 D.筛窦前群 E.筛窦后群
A.100ml B.200ml C.300ml D.400ml E.500ml
A.静脉回流增加 B.心率减慢 C.心肌收缩力降低 D.化学感受性反射加强 E.降压反射减弱
A.单层扁平上皮分布于肾小管、胆小管等处 B.单层立方上皮分布于心、血管、淋巴管内表面 C.单层柱状上皮分布于胃、肠等消化道黏膜 D.变移上皮分布于皮肤的表皮、口腔、食管 E.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分布于胸膜、腹膜、心包膜
A.内皮分布于心、血管、淋巴管内表面 B.内皮为单层扁平上皮 C.单层立方上皮分布于肾小管、胆小管等处 D.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对呼吸道起保护作用 E.间皮纤毛能定向摆动
A.光学谐振腔是在工作物质两端安装的一对互相垂直的反射镜 B.谐振腔能起选频作用 C.平行于主轴 D.为全反射镜 E.使受激辐射能在有限体积的工作物质中快速终止
激光器一般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工作物质、激发装置和光学谐振腔。
A.激发装置的作用是把处于低能级上的原子激发到高能级 B.激发装置实现粒子数翻转 C.原子不可以长时间停留在亚稳态 D.激光器的工作物质,必须具有合适的亚稳态能级 E.只有人为地创造条件,才能得到激光
A.能产生激光的物质称为工作物质 B.光通过正常状态下的发光物质时,吸收过程占优势 C.使受激辐射占优势才能产生激光 D.受激辐射占优势时处于高能级上的原子数比处于低能级上的原子数多 E.粒子数反转后能产生稳定的激光输出
A.L层能容纳6个电子 B.K层只能容纳2个电子 C.M层最多时能容纳32个电子 D.越外面的壳层可容纳的电子数越少 E.最外层的电子数≥8
A.原子处于最低能量状态(最稳定)叫基态 B.电子在各个轨道上的能量连续分布 C.电子从低能级过渡到某一较高能级上称为原子的激发 D.电子能级跃迁产生特征X线 E.跃迁产生光子的能量等于两能级结合能之差
A.2 B.3 C.4 D.5 E.6
A.8 B.10 C.17 D.18 E.32
A.原子处于最高能量状态叫基态 B.当原子吸收一定大小的能量后过渡到基态 C.n=2的能量状态称为第一激发态 D.当原子中壳层电子吸收的能量小于其结合能时,电子将脱离原子核的束缚 E.激发就是电离
A.每个可能轨道上的电子都具有一定的能量 B.电子在各个轨道上具有的能量是连续的 C.靠近原子核的壳层电子结合力强 D.原子序数Z越高,结合力越强 E.核内正电荷越多,对电子的吸引力越大
A.X线具有波动性 B.具有衍射、偏振、反射、折射等现象 C.它是一种横波 D.传播速度在真空中与光速相同 E.X线的频率很高,波长长
A.穿透本领强 B.发生荧光作用 C.发生电离作用 D.能使胶片感光 E.X线被物质吸收,绝大部分都将变为热能
A.X线具有微粒性 B.X线在传播时,突出表现了波动性 C.X线与物质相互作用时,突出表现了粒子特征 D.X线带电,易受外界磁场或电场的影响 E.X线只有运动质量,没有静止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