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禁止将危险废物混入非危险废物中贮存 B.贮存危险废物必须采取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防护措施,并不得超过三年 C.建设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场所,只需符合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环境保护标准 D.禁止擅自关闭、闲置或者拆除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设施、场所和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场所
A.《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 B.《声环境质量标准》 C.《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环境标准》 D.《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A.各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B.各专项的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C.各专题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D.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A.对于一级评价,要对单项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详细和深入的评价 B.对于二级评价,要对单项环境要素的重点环境影响进行详细、深入的评价 C.对于三级评价,可只进行环境影响分析 D.每一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都应包括所有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
A.为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提供数据 B.为建设项目的选址选线和设计方案提供依据 C.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和采取相应环境措施提供基础 D.为建设项目的环境决策提供服务
A.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指一定高度的排气筒任何1h内排放污染物的速率不得超过的限值 B.无组织排放:指大气污染物不经过排气筒的无规则排放 C.单位周界:指单位与外界环境接界的边界 D.排气筒高度:指自排气筒(或其主体建筑构造)所在的地平面至排气筒出口处的高度
A.指标之一为通过排气筒排放废气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B.指标之二为通过排气筒排放的废气,按排气筒高度规定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C.以无组织方式排放的废气,规定无组织排放的监控点及相应监控浓度限值 D.任一排气筒必须同时遵守A、B两项指标,否则即为超标排放
A.点源 ABCDB.面源 C.线源 D.体源
A.地表的地理特征 B.地形特征 C.气象特征 D.土地利用不一致
A.取样位置的布设原则上应尽量覆盖整个调查范围,并切实反映其水质水文特点 B.取样位置可以采用以建设项目的排放口为中心,沿放射线布设的方法 C.在每个取样位置上按照水深布设取样点 D.对大中型湖库,各取样位置上不同深度的水样均不混合
A.水体类型和排污状况 B.环境水文条件及水力学特征 C.污染物的性质及水质分布状态 D.评价等级的有关要求
A.中河是指排污口附近河段多年平均流量或平水期平均流量在15~150m3/s的河流 B.平均水深≥10m,水面面积≥25km2的属大湖(库) C.平均水深<10m,水面面积≥40km2的属大湖(库) D.平均水深≥10m,水面面积≤5km2的属小湖(库)
A.对于河流的一级评价,一般应调查一个水文年的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若评价时间不够,至少应调查平水期和枯水期 B.对于河口的二级评价,一般应调查平水期和枯水期;若评价时间不够,可只调查枯水期 C.对于湖库的二级评价,一般应调查平水期和枯水期;若评价时间不够,可只调查枯水期 D.对于海湾的三级评价,一般应调查评价工作期间的大潮期
A.非点污染源调查基本采用现场实测的方法 B.水质调查时应尽量使用现有数据资料,资料不足时方实测 C.水质调查时所选择的水质参数应包括常规水质参数和特征水质参数两类 D.常规水质参数的选择只需根据建设项目特点、水域类别及评价等级自行设定
A.分析受噪声影响的人口分布 B.分析建设项目的噪声源和引起超标的主要噪声源及原因 C.分析建设项目选址、选线、设备布局和设备选型的合理性 D.分析建设项目设计中已有噪声防治措施的适用性和防治效果
A.评价建设项目引起的声环境变化 B.提出各种噪声防治对策,把噪声污染降低到现行标准的允许水平 C.从声环境影响角度评价建设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D.为建设项目优化选址、合理布局以及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A.影响声波传播的环境要素 B.声环境功能区划 C.敏感目标 D.现状声源
A.经验值 B.背景值或本底值 C.科学研究已判定的生态效应 D.国家、行业和地方的有关规定、标准
A.监理的范围一般在施工建设活动直接和间接影响区内 B.内容包括资源利用、水土保持、污染控制、野生动植物保护及施工废物管理 C.监理的方式有定点观察(长驻)、巡回监视、抽查以及仪器监控等 D.要求建立记录与报告制度,并做到准确记录,及时报告
A.生态环境问题的概述 B.重要生态因素、生态监测的因子或指标体系的确定 C.监测点位、时段和频率,监测人员、监测设备和经费 D.监测结果的评价与报告,提出的应急与持续改进措施
A.对开发区进行大气环境功能区划,确定各功能区环境空气质量目标 B.选择总量控制指标因子:烟尘、粉尘、二氧化硫、二氧化碳 C.结合当地地形和气象条件,选择适当方法,确定开发区大气环境容量 D.结合开发区规划分析和污染控制措施,提出区域环境容量利用方案和近期(按十年计划)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A.COD B.氨氮 C.TN D.TP
A.分析基于环境容量约束的允许排放总量和基于技术经济条件约束的允许排放总量 B.对于拟接纳开发区污水的水体,如常年径流的河流,应根据环境功能区划所规定的水质标准要求,选用适当的水质模型分析确定水环境容量;对季节性河流,原则上也要求确定水环境容量 C.对于现状水污染物排放虽然已实现达标排放,但水体已无足够的环境容量可资利用的情形,应在制定基于水环境功能的区域水污染控制计划的基础上确定开发区水污染物排放总量 D.如预测的各项总量值均低于上述基于技术水平约束下的总量控制和基于水环境容量的总量控制指标,可选择最大的指标提出总量控制方案
A.城市建设 B.自然资源开发 C.海域的建设利用规划 D.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
A.填埋场渗滤液未处理或处理不达标造成对地表水的污染以及流经填埋区地表径流可能受到的污染 B.填埋场产生的气体污染物对大气的污染,及产生的气体在无组织排放情况下可能产生燃烧爆炸对公众的威胁 C.当填埋场防渗衬层受到破坏后,渗滤液下渗对地下水的影响 D.填埋堆体对周围地质环境的影响
A.粉煤灰 B.生活垃圾焚烧炉飞灰 C.煤矸石 D.普通炉渣
A.污染影响的承载能力最差的时段 B.污染影响的承载能力最佳的时段 C.污染影响的承载能力一般的时段 D.根据情况在以上三种时段中选择
A.建设单位要求编制 B.由于必需的资料暂时缺乏,所编大纲不够具体,对评价工作的指导作用不足 C.建设项目特别重要或环境问题特别严重 D.环境状况十分敏感
A.大、中河流预测河段的断面形状沿程变化较大时,可以分段考虑 B.小河可以简化为矩形平直河流 C.江心洲位于充分混合段,评价等级为一级时,可以按无江心洲对待 D.大、中河流断面上水深变化很大且评价等级为一级时,可以视为非矩形河流
A.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应考虑到地下水环境污染的隐蔽性和难恢复性,还应遵循环境安全性原则,预测应为评价各方案的环境安全和环境保护措施的合理性提供依据 B.预测的范围、时段、内容和方法均应根据评价工作等级、工程特征与环境特征,结合当地地下水环境现状确定,应以拟建项目对地下水水质、水位、水量动态变化的影响及由此而产生的主要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为重点 C.Ⅰ类建设项目,对工程可行性研究和评价中提出的不同选址(选线)方案、或多个排污方案等所引起的地下水环境质量变化应分别进行预测,给出污染物正常排放的预测结果 D.Ⅱ类建设项目,应遵循保护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的原则,对工程可行性研究中提出的不同选址方案,或不同开采方案等所引起的水位变化及其影响范围应分别进行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