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m B.6m C.8m D.10m
A.环境方法标准是制定、执行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主要技术依据之一 B.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的主要手段、措施 C.环境基础标准是为制定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确定总的原则、程序和方法 D.环境质量标准是环境质量的目标,是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唯一依据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二级或三级
A.可低于一级 B.为三级 C.不低于二级 D.不高于二级
A.作1期监测 B.可不作监测,必要时可作1期监测 C.作1期不利季节 D.作1期有利季节
A.2类 B.3类 C.4类 D.5类
A.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2年 B.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1年 C.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2年 D.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3年
A.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小时平均浓度平均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B.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日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C.预测范围内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D.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小时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A.实际排放浓度 B.场界排放浓度 C.未经处理的排放浓度 D.削减达标后的排放浓度
A.平水期和枯水期 B.丰水期和枯水期 C.丰水期和平水期 D.丰水期
A.大潮期和小潮期 B.小潮期 C.大潮期 D.枯水期
A.1条 B.2条 C.3条 D.4条
A.逆温层 B.0℃等温层 C.斜温层 D.5℃等温层
A.连续恒定 B.不连续恒定 C.连续不恒定 D.不连续不恒定
A.该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类型 B.该建设项目所处区域的环境特征 C.该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D.该建设项目的规模
A.地下水水质变化 B.地下水流场变化 C.地下水水量变化 D.地下水水位变化
A.进行固定声源环境影响评价 B.进行流动声源环境影响评价 C.分别进行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D.进行叠加环境影响评价
A.工程预测的代表性时段 B.工程预测的运行近期时段 C.工程预测的运行中期时段 D.工程预测的运行远期时段
A.等效连续A声级 B.A声级 C.声功率级 D.A计权声功率级
A.一级评价 B.二级评价 C.三级评价 D.二级或三级评价
A.一级 B.二级 C.一级和二级 D.三级
A.一级评价 B.二级评价 C.一级或二级评价 D.三级评价
A.类比分析 B.类比测量 C.系统分析 D.引用已有的数据
A.建设项目与敏感目标间的距离 B.建设项目与交通线路的距离 C.建设项目与工业区的距离 D.建设项目与商业建筑的距离
A.列表清单法 B.图形叠置法 C.生态机理分析法 D.景观生态学法
A.当开发区区域环境敏感性较高时,应考虑选址的大规模、大范围调整 B.规模调整包括经济规模、土地开发规模、资源利用规模的调整 C.当开发区发展目标受外部环境影响时,在不能进行选址调整时,要提出对区外环境污染控制进行调整的计划方案 D.一般情况下,开发区边界应与外部较敏感地域保持一定的空间防护距离
A.建设单位上级部门提出的 B.建设单位提出的 C.环境功能区划所规定的 D.环评单位建议的
A.矩阵的方式 B.列表的方式 C.数学分析法 D.系统分析法
A.最大 B.中间 C.其中之一 D.最小
A.替代方案 B.治理方案 C.改进方案 D.防治对策
A.自我评价 B.专家评价 C.第三方评价 D.公众评价
A.全面性 B.针对性 C.超前性 D.可行性
A.该规划方案 B.不同规划方案(不包括替代方案) C.不同规划方案(包括替代方案) D.主要规划方案
A.对事故影响说明影响范围和程度,提出应急措施 B.对事故影响说明影响范围和程度,制定应急措施 C.定量预测,提出防范措施,制定应急预案 D.定量预测,说明影响范围和程度,提出防范、减缓和应急措施
A.源项分析 B.后果计算 C.风险识别 D.风险评价
A.环境影响评价阶段 B.初步设计阶段 C.可研阶段 D.修订新颁布的环境保护标准
A.90% B.80% C.70% D.60%
A.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B.火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C.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D.机场建设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A.SO21h平均浓度限值为500μg/m3 B.PM1024h平均浓度限值为100μg/m3 C.PM2.524h平均浓度限值为75μg/m3 D.NO21h平均浓度限值为200μg/m3
A.1级 B.2级 C.3级 D.4级
A.禁止新建排污口 B.已在保护区内的企业可新建排污口 C.能够达标排放的废水可新建排污口 D.经当地政府批准后可新建排污口
A.电化学探头法 B.稀释与接种法 C.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D.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A.0.5mg/L和1.0mg/L B.1.5mg/L和0.5mg/L C.1.5mg/L和1.0mg/L D.0.5mg/L和0.5mg/L
A.50dB、35dB B.50dB、40dB C.50dB、45dB D.60dB、50dB
A.5dB、3dB B.15dB、10dB C.10dB、3dB D.15dB、5dB
A.昼间≤70dB,夜间≤50dB B.昼间≤70dB,夜间≤55dB C.昼间≤60dB,夜间≤50dB D.昼间≤65dB,夜间≤55dB
A.55dB、45dB B.60dB、50dB C.70dB、60dB D.70dB、55dB
A.果园 B.林地 C.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 D.蔬菜地
A.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分为三级 B.一级标准是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维护自然背景的土壤环境质量的限制值,Ⅰ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一级标准 C.二级标准是保障农林生产和植物正常生长的土壤临界值,Ⅱ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二级标准 D.某铁矿附近的农田土壤质量执行三级标准
A.≥30t/h B.≥20t/h C.>20t/h D.>30t/h
A.活动中的坍塌、滑坡和隆起地带 B.石灰岩溶洞发育带 C.活动沙丘区 D.稳定的冲积扇及冲沟地区
A.本标准适用于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运行的维护与管理过程中的污染控制和监督管理 B.本标准的部分规定也适用于与生活垃圾填埋场配套建设的生活垃圾转运站的建设、运行 C.本标准适用于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场所的维护与管理过程中的污染控制和监督管理 D.本标准适用于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后的维护与管理过程中的污染控制和监督管理
A.未经处理的餐饮废物 B.生活垃圾堆肥处理产生的固态残余物 C.生活垃圾焚烧炉渣(不包括焚烧飞灰) D.环境卫生机构收集的混合生活垃圾
A.地面与裙脚要用坚固、防渗的材料制造,建筑材料必须与危险废物兼容 B.设施内要有安全照明设施和观察窗口 C.用以存放装载液体、半固体危险废物容器的地方,必须有耐腐蚀的硬化地面,且表面无缝隙 D.应设计堵截泄漏的裙脚,地面与裙脚所围建的容积不低于堵截最大容器的最大储量或总储量的1/3
A.800m B.600m C.500m D.1000m
A.6度 B.7度 C.8度 D.9度
A.填埋场场址的选择应符合国家及地方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场址应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域,不会因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受到破坏 B.填埋场距飞机场、军事基地的距离应在2000m以上 C.填埋场场址的选择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 D.填埋场场界应位于居民区500m以外,并保证在当地气象条件下对附近居民区大气环境不产生影响
A.易泄漏 B.易燃 C.有剧毒 D.具有放射性
A.所选场址应符合当地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要求 B.应避开断层、断层破碎带、溶洞区,以及天然滑坡或泥石流影响区 C.禁止选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 D.Ⅱ类场应优先选用废弃的采矿坑、塌陷区
A.4.5m B.3.5m C.2.5m D.1.5m
A.危险废物 B.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C.生活垃圾 D.餐饮垃圾
A.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分为跨行业综合性排放标准和行业性排放标准 B.执行上,国家环境标准优先于地方环境标准 C.综合性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 D.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属于为跨行业综合性排放标准,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属于行业性排放标准
A.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级别与环境质量功能区类别不一定一一对应 B.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级别与环境质量功能区类别一一对应 C.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是以区域为依据 D.污染物排放标准都是分类的,分别对应于相应的环境功能区,处在高功能区的污染源执行严格的排放限值;反之,则相反
A.一级评价项目不得少于2期(夏季、冬季)监测 B.一级评价项目不得少于2期(夏季、秋季)监测 C.二级评价项目可取1期不利季节监测,必要时也应作2期监测 D.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1期监测
A.年平均浓度限值 B.日平均浓度限值 C.日平均浓度限值的2倍值 D.日平均浓度限值的3倍值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根据污染源的最大地面质量浓度占标率确定
A.臭气浓度是指恶臭气体用无臭空气进行稀释,稀释到刚好无臭时的稀释倍数 B.工业炉窑是指在工业生产中用燃料燃烧或电能转换产生的热量对物料、工件进行热处理工序的热工设备 C.自然通风锅炉是指利用烟囱内、外温度不同所产生的压力差,将空气吸入炉膛参与燃烧,把燃烧产物排向大气的锅炉 D.过量空气系数是指燃料燃烧时理论空气需要量与实际空气消耗量的比值
A.同心圆法 B.网格法 C.环境功能区法 D.极坐标布点法
A.估算模式 B.AERMOD模式 C.ADMS模式 D.CALPUFF模式
A.500m B.400m C.300m D.200m
A.20d B.30d C.35d D.40d
A.解析模式 B.动态数值模式 C.一维稳态数值模式 D.三维稳态数值模式
A.堆积物面源 B.水土流失面源 C.降尘面源 D.烟尘面源
A.只进行固定声源环境影响评价 B.只进行流动声源环境影响评价 C.分别进行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D.只进行叠加环境影响评价
A.高于(含)2层 B.高于(不含)3层 C.高于(含)3层 D.高于(含)4层
A.1~4个 B.9~14个 C.12~18个 D.3~9个
A.敏感目标背景噪声值 B.敏感目标所受的噪声贡献值 C.敏感目标所受的噪声贡献值与背景噪声值叠加后的预测值 D.敏感目标所受的噪声原始值
A.近期 B.中期 C.远期 D.中远期
A.排放标准 B.污染物排放量 C.环境容量 D.环境保护方案
A.规划的社会经济目标和环境保护目标 B.规划与上、下层次规划的关系和一致性分析 C.规划目标与其他规划目标、环保规划目标的关系和协调性分析 D.规划期限、范围及实施保障
A.公众参与的意见 B.有关的环境影响保护政策、法规和标准 C.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D.环境影响预测结论
A.行业特点、重大危险源判定结果以及环境敏感程度 B.环境敏感程度、贮存危险性物质数量以及物质危险性 C.环境敏感程度、重大危险源判定结果以及物质危险性 D.物质危险性、重大危险源判定结果以及贮存危险性物质数量
A.填写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登记表 B.编制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报告表 C.填写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登记卡 D.填写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备案表
A.一级评价 B.二级评价 C.三级评价 D.四级评价
A.0类 B.1类 C.2类 D.3类
A.周围有噪声敏感建筑物的 B.抢修施工过程中 C.抢险施工过程中 D.所有
A.电子废物 B.企事业单位产生的办公废物 C.医疗废物焚烧残渣(包括飞灰、底渣) D.禽畜养殖废物
A.1m B.2m C.3m D.1.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