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小区 B.功能区 C.全社会 D.厂商
A.危险物质毒性 B.风险物质数量 C.发生重大事故的概率 D.发生重大事故的可信度
A.环境影响报告表 B.环境影响报告书 C.环境影响登记表 D.环境影响登记书
A.采用的评价标准 B.评价任务的编制依据 C.拟建项目地区的环境现状 D.在决策和开发建设活动前,体现环评的预防功能
A.污染物排放总量建议指标 B.物料与能源消耗定额 C.工程一般特征简介 D.项目组成
A.改扩建与技术改造项目按计划实施的自身污染物排放量 B.改扩建与技术改造前现有的污染物实际排放量 C.实施治理措施和评价规定措施后能够实现的污染物削减量 D.以上各项代数和
A.根据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分析工厂与车间布置的合理性 B.分析环境敏感点(保护目标)处理措施的可行性 C.分析厂区与周围的保护目标之间所定防护距离的安全性 D.分析与处理工艺有关技术经济参数的合理性
A.单位产品COD排放量 B.单位产品废水用水量 C.污水回用率 D.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A.900 B.630000 C.630 D.6300
A.∑G投入=∑G产品+∑G流失 B.Q+A=H+P+L C.AD=BD-(aD+bD+cD+dD. D.∑G排放=∑G投入-∑G回收-∑G处理-∑G转化-∑G产品
A.分值评定法 B.指标对比法 C.类比法 D.收集资料法
A.地下水取水量 B.产品含水量 C.水处理用水量 D.间接冷却水系统补充水量
A.1200 B.120 C.14400 D.1440
A.产品 B.过程 C.污染产生 D.污染物排放
A.5μm B.10μm C.15μm D.20μm
A.4 B.3 C.3.75 D.2.85
A.氨法 B.回收石膏法 C.磷铵肥法 D.钙法
A.浓缩→调节→稳定→脱水→压缩 B.压缩→稳定→调节→脱水→浓缩 C.浓缩→稳定→调节→脱水→压缩 D.压缩→调节→稳定→脱水→浓缩
A.环境防护距离和防火间距 B.卫生防护距离和防火间距 C.空间防护距离 D.安全防护距离和防火间距
A.5°以上 B.15°以上 C.25°以上 D.任何角度
A.5% B.14% C.26% D.55%
A.生产力损失法 B.调查评价法 C.反响评估法 D.成果参照法
A.基于费用或价格的评估方法 B.基于人力资本评估方法 C.基于购买意愿衡量的评估方法 D.基于标准的环境价值评估方法
A.金融贴现率 B.银行贴现率 C.环境贴现率 D.社会贴现率
A.恢复或重置费用法 B.隐含价格法 C.调查评价法 D.旅行费用法
A.1~2次 B.1~3次 C.2~4次 D.3~5次
A.1.2 B.1 C.2 D.1.5
A.A声级 B.总声级 C.倍频带声压级 D.等效连续A声级
A.24h连续交通噪声测量,每小时测量一次,每次测量不少于20min,连续测2天 B.噪声敏感区域和噪声衰减测量,连续测量2天,每天测量4次 C.噪声敏感区域和噪声衰减测量,昼、夜间各测两次,分别在车流量最小时段和高峰时段 D.在公路两侧距路肩小于或等于200m范围内选取至少5个有代表性的噪声敏感区域,分别设点进行监测
A.25%~75% B.25%~80% C.30%~70% D.30%~80%
A.10m、20m、40m、80m、160m B.15m、30m、60m、120m、150m C.20m、40m、60m、80m、120m D.30m、60m、90m、120m、180m
A.区位图 B.土地利用现状图 C.地形图 D.地理位置图
A.农业区划图 B.土壤粒径分布图 C.土地利用图 D.水土流失图
A.按污染物的排放形式可分为连续源、瞬时源、间歇源 B.面源包括无组织排放源和数量多、源强源高都不大的点源 C.凡不通过排气筒或通过25cm高度以下排气筒的排放,均属无组织排放 D.按污染源的几何高度可分为电源、面源和线源
A.山谷风是发生在山区的山风和谷风的总称 B.山谷风是由于山坡和山谷受热不均而产生的 C.白天风是从山谷近地面吹向山坡,晚上风从山坡近地面吹向山谷 D.白天风是从山坡近地面吹向山谷,晚上风从山谷近地面吹向山坡
A.增加 B.不变 C.减少 D.没有规律
A.3天 B.4天 C.5天 D.6天
A.0.5~1.5 B.2~4 C.1~2.5 D.1.5~3.5
A.固定源和流动源 B.点源和面源 C.连续源和瞬时源 D.自然污染源与人为污染源
A.3~5 B.2~3 C.2~5 D.1~3
A. B. C. D.
A.样品中某元素含量的可疑值与该元素含量的平均值的偏差大于平均偏差的2倍,即认为该样品被污染,应剔除 B.样品中某元素含量的可疑值与该元素含量的平均值的偏差大于平均偏差的3倍,即认为该样品被污染,应剔除 C.样品中某元素含量的可疑值与该元素含量的平均值的偏差大于平均偏差的4倍,即认为该样品被污染,应剔除 D.样品中某元素含量的可疑值与该元素含量的平均值的偏差大于平均偏差的5倍,即认为该样品被污染,应剔除
A.应进行二期(冬季、夏季)监测 B.可取一期不利季节进行监测,必要时应作二期监测 C.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 D.可不作监测
A.河流稀释混合模式 B.Streeter-Phelps模式 C.河流二维稳态模式 D.河流一维稳态模式
A.A声级倍频带声压级 B.倍频带声压级总声压级 C.A声级等效连续A声级 D.倍频带声压级A声级
A.较高 B.中等 C.较低 D.没关系
A.渗滤液对环境的影响 B.大气环境恶化对经济的影响 C.机械噪声、振动对环境的影响 D.释放气体对环境的影响
A.总图的地形图 B.总图各车间布局平面图 C.总图布置方案外环境关系图 D.总图布置方案与内环境关系图
A.类比法 B.资料复用法 C.物料衡算法 D.专业判断法
A.有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B.国家环境监测分析方法 C.环境监测等效分析方法 D.《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中推荐的方法